生金蛋的鹅读后感整理86条-经典语录
大家好,我是和你一起成长的婉婉。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很多人应该都已经读过这本书,或者听说过这本书。在美国,这本书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美国公司员工、政府机关公务员以及军队官兵都会阅读这本书。而且,这本书还入选了“中国60年来最具影响力书籍”。在全球以32中语言发行共超过一亿册。
这本书的作者是全球最大的、为组织和个人提供培训和管理资讯的世界顶级机构——富兰克林柯维的创始人之一,史蒂芬·柯维博士。斯蒂芬博士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以及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他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
那我们言归正传,一起来看一看这本影响力巨大的书中记载着史蒂芬先生的何种思想。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楚。史蒂芬博士将七个不同的习惯分为个人领域的成功、公众领域的成功和自我提升与完善三个方面。其中个人领域的成功,包括由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公众领域的`成功需要的是双赢思维、知己知彼、综合统效;个人领域的成功则指不断更新。
01
在了解7个习惯之前,我们先来解读一下“高效能人士”这个概念。
首先“效能”是什么?书中,史蒂芬博士讲了一则伊索寓言。一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一只只会生金蛋的鹅,不就变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贪婪更急躁,每天一个金蛋已无法满足他,于是他异想天开地把鹅宰杀,想将饿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谁知打开一看,鹅肚子里并没有金蛋。鹅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
这则寓言就蕴藏了效能的基本定义。许多人都用金蛋模式来看待效能,即产出越多、效能越高。而真正的效能应该是“产出/产能平衡”,它包含两个因素:一是“产出”,即金蛋;二是“产能”,即生产的资产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鹅。
那么,高效能人士,就应该不仅具备产出的功能,还要能够不断优化产出的能力,即高产能。当产出与产能之间达到一种平能的状态时,就可以维持高效能的人生。
02
如何获得高效能呢?史蒂芬博士说,你应该具备以下这些习惯。
习惯一: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我们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去掉“如果……就……”和“都怪……”这样的习惯性逃避的面对问题的方式,从自身出发,由内外而的去解决问题。
习惯二:以终为始
行动之前,不妨先在脑海中勾勒一下,你到达终点时的画面,可能很开心,可能很自豪。这样的动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就是进行了“以终为始”的两次创造。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现在大脑中构思并确认目标,即第一次创造;然后付诸于行动,即第二次创造。
这有助于我们认清自己行动的方向,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
习惯三:要事第一
斯蒂芬博士使用“时间管理四象限”的方法,将事务分为四类:Ⅰ重要且紧迫;Ⅱ重要不紧迫;Ⅲ不重要但紧迫;Ⅳ,不重要也不紧迫。
打眼一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首先处理第Ⅰ类事物,重要且紧迫的事儿优先解决。而事实的确如此,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就是因为一直在着手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因此才会有被时间追着跑的感觉。
想要打破这个现象,那就要做出两个改变:第一,责任型授权,将不需要自己亲自解决的事情授权给其他员工;第二,着力于第Ⅱ类型的事物,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由于当下没有时间限制,早日被计划安排并解决,就能够避免deadline来临时,向第Ⅰ类型事务的转变。
总结
在个人领域的成功这一阶段,积极主动(习惯一)是人生态度,以终为始(习惯二)是人生方向,要事第一(习惯三)是人生实践。
03
习惯四:双赢思维
人际交往的模式有六种:利人利己、损人利己、舍己为人、两败俱伤、独善其身和好聚好散。哪一种交往模式最好呢?从长远来看,只有利人利己的双赢模式才是唯一可行的,其他任何一种模式长久发展下去最终都是两败俱伤。所以,只有双赢才是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双赢模式需要双赢思维做基础,它包括五个方面:双赢品德、双赢关系、双赢协议、双赢体系和双赢过程。双赢品德包括诚信、成熟和知足,诚信是创建双赢关系的基础,成熟是敢做改为与善解人意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知足即为相信资源充足,人人有份。
习惯五:知己知彼
“你想明白一个人,那就应该听他说话。”
要想知己知彼,就要学会移情聆听。就是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移情聆听能帮助我们克服交谈中的一些坏习惯,比如: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比如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比如好为人师,以自己的
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在情感和理智的基础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习惯六: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对人类所有习惯的真实考验和集中体现。它的精髓就是判断、尊重差异和取长补短。统合综效的沟通能够敞开胸怀,接纳一切奇怪的想法,同时也贡献自己的见地。统合综效的合作能够取长补短,寻找第三种合作方式。
总结
在公众领域的成功这一阶段,双赢模式(习惯四)是目标,知己知彼(习惯五)是技巧,统合综效(习惯六)是方式。
04
习惯七: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就是不断的自我提升和完善,这个过程必须包括人类天性中的所有四个层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每一个层面的更新都很重要,而且只有四个层面平衡和谐的更新,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企业的发展也是这样。企业的体质就是身体状况,心智涉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与运用,社会情感指公关与员工待遇,精神则反应目标宗旨与原则。
修身立志没有捷径,只能不断的学习——实践——坚持——再学习……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路线,沿着这个路线不断提高实践的层次,才能实现高效能的人生。
七个习惯就是这些,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 【第1句】:双赢思维、知己知彼、统合综效和不断更新。它们涉及生活、学习、感情等方方面面,相互促进,协调作用,是高效能人生的必经之路。
谢谢大家,我是和你一起成长的婉婉~
在春节期间能和LP8的领袖们一起读这本书,觉得非常有意义。从三阶段已经出来三年多了,仍然不能忘记三阶段内的高节奏、高效的生活,此刻重新回来做三阶段的教练,让我重新又走了一次三阶段,自己走三阶段时觉得每天都是被教练拿着鞭子走过的每一天,觉得每一天都过得很痛苦,此刻自己在教练的位置看的更清晰了,团队的位置,每个人的位置,每个人的盲点,每个人要突破的,我需要支持团队的…都展现在眼前。
春节期间读了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受到很大的启发。这是本很值得读的书,书中强调品行修养的同时,还介绍了为人处事的技巧。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
书中鹅生金蛋的故事让我明白,惟有产出与产能取得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效能。,但这的确是效能原则的精髓所在。这让我对自己的.事业有了一个新的看法,以前总觉得在公司里只有自己是最努力的,总是觉得员工不够负责任,不够努力,殊不知是自己只注重产出而不注重产能,现在明白想要一个好的产出也得尊重产能,实时的维护产能,就像书中说的"你希望员工怎么对待顾客,就怎么对待员工"。这让我对2011年员工的工资结构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尊重产出与产能的平衡原则。效能在于平衡,可以买到员工的双手,却买不到他的心,而心才是忠诚于热忱的根源;可以买到员工的身体,却买不到他的头脑,而头脑才是创造力于智慧的源泉。
曾经有位朋友跟我说过一句话"除非你愿意,否则没有一个人能伤害你",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是消极被动的态度来回应这个社会的,曾经还一直为自己总是受环境影响情绪而苦恼,今天终于找到了原因。看了这本书的第一个习惯"主动积极"后,让我明白,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很多东西。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做任何事情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把要事时刻作为第一位,避免被偏见、情绪所左右。另外要有双赢的思想,做到诚信,成熟和自信。在工作中要注意与人的交流合作,如遇到两人意见不同时,要多与人沟通,在分歧中寻求收获。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
最近,几个朋友问我一个问题:“我读完书,总是记不住书中内容,怎么办?”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高中时班上的一位个才女,读她写的文章,已经超出了她的年龄,观点犀利,文采斐然,总能引经据典。后来才知道,她是书香门第,在高中之前就已经读完了四大名著,唐诗宋词。竟然,还读过很多类似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样的大部头著作。想起那时的自己,除了课本什么都没读过。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从小开始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如果小的时候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那千万不要错过大学四年。大学时期,是每个人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期。读书正好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那你就没有办法超越时间和空间和牛人进行社交,那将是一笔很大的损失。所以,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回忆这几年的读书经历:读的书不算多。要说我大学有什么遗憾的话,不是读书太少,而是一本都没读过。
我大学毕业后,心气高,想混出个样来,特别想赚钱。努力工作之余,就开始关注投资理财。那时一穷二白没有什么学习渠道,而读书是一个门槛很低的选择。后来,发现书中一些方法技巧确实有用,也在收益上尝到了甜头,就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一个月读一本书,七八年下来,不知不觉也读了近100本书。所以,带着目的性去读书,本着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去读书,更容易记住书中内容,也更高效。
关于读书,我们不但要会读书,更要会选书,要选适合自己的书。书的难度要比你现在能力高一点,也就是要在“学习区”阅读。书太难理解,你很可能读不进去,而太简单的,书中内容可能没有价值,读了也是浪费时间。
比如,理财新手更适合读《小狗钱钱》和《穷爸爸富爸爸》这样的理财入门级书籍,而像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虽然是经典,但是对于理财小白来说,可能比较晦涩难懂,读不进去。
可能你会说,“我也是在“学习区”读书啊,读了,记了,但还是啥也没记住,这不是白读了?”
其实,人的记忆有两个强度,储存强度和提取强度。
储存强度不会随时间减弱。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其中,大部分信息会被大脑自动忽略,这些信息不算。剩下的信息,我们主动想记住的信息,比如一个单词,一个人名,一句金句,一旦进入记忆,就永远存在那里了。下次再见到它,它在你大脑里的存储强度会增强,但是哪怕你再也见不到它了,它的'储存强度也不会减弱。储存强度只增不减。
那为什么我们会忘记一些东西呢?那是因为提取强度出了问题。比如,我们上学时,课上明明听懂了老师讲的题,但是
再比如,现在让你回想二十年前同学的模样,你肯定想不起来什么,但是如果你俩有机会再度相聚,聊了一会,当初种种一股脑儿就都想起来了。记忆一直都存在那里,只是不好提取了。
心理学家说,提取强度是越用越高。每一次提取记忆,提取强度都会增加;而因为这个记忆在你脑子里又过了一遍,所以存储强度也增加了。
那我们如何更好提取记忆呢?
方法一,践行。
很多人吐槽“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多数人只停留在听这个层面,有一部分人停留在听懂这个层面,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不但听懂,而且还去做了。
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读完《小狗钱钱》这本书,你可能对“会下金蛋的鹅”印象深刻,你也懂得理财的八字真言:多买资产,少买负债。那你就应该马上践行这个想法:首先,开始记账。然后,通过记账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开支。最后,去买那只“会下金蛋的鹅”——资产。
再举个例子,有10个好友看我投资指数基金收益不错,想进一步了解。我先推荐给他们一本《指数基金投资指南》,一个月后得知,有7个人买了这本书,有3个人读完了这本书,最后只有1个人开了户,经常和我交流,而且已经开始定投了。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过好这一生你得去践行。
方法二,以输出为目的读书。
想高效的阅读,不妨假设你读完这本书,就要去讲给你的孩子,家人,朋友。告诉他们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有哪些内容让你有所启迪?哪些内容对他们也有借鉴意义?
带着这样的目的读书,还有个好处,就是你在阅读的时候,你会思考,思考的同时,就会把书中的新知识和已有的旧知识进来连接互动。这个连接互动的过程,也是对提取强度的正向刺激,也是对你知识框架的重新梳理。把这个动作培养成一种生活习惯,慢慢积累,你就会变成别人眼中那种有想法的人。
输出主要方式有两种,口头表达和写作。
口头表达,强调语言的逻辑性和画面感。写作强调是,用网状的思考,以树状的结构,用线性的语句表达出来。
你可能会说我既不是演说家,也不是作家。我没有这样的机会表达,怎么办?
虽说你不是演说家,但是你总有一些当众讲话的场合吧。比如,同学聚会和朋友聚餐,少聊些没有营养的八卦。抓住冷场的机会,整理好思路,分享下自己最近的读书心得,这不但让人感觉你是个有趣味的人,同时也能化解冷场的尴尬。再比如,公司开会向领导汇报工作,哪个领导不喜欢说话有条理,思维严谨,时不时的还能引经据典的得力下属。
再说写作,生活中让你锻炼的机会就更多了。比如,朋友圈你转发一篇文章,就可以表达下自己的观点,或是发一个状态,表达一下此刻的感受。告诉你的朋友:我是个有思想,有态度的人。
上几天听我老婆说,他们公司领导现在发个朋友圈都得先在本子上打草稿。乍一听有点小题大做,但我觉得他们领导很专业。因为微信做为一款社交工具,朋友圈里不仅仅有你的家人和朋友。可能还会有你的领导、下属、同事、客户、生意伙伴、潜在的合作者等。
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都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如果你想管理别人对你的印象,那你就得用心经营。朋友圈里的每一次表达,都是一次塑造自己个人品牌的机会。经营好你的个人品牌,才是你个人长期的、移动的铁饭碗!所以,下次再读完一本书,好好斟酌下,去朋友圈发个状态吧。
希望这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帮助,一句话送给爱读书的你:凡有所读,皆成性格!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9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