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红军史读后感聚集80句-读后感
“整个红军广场是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二期改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面积一、9万平方米,投资2250万元,其中包括广场、牌坊、上山台阶步道、绿化、照明、挡土墙和浮雕等工程。
红军广场建设紧紧抓住金寨是革命老区、红军故乡、将军摇篮这一历史特点,运用数字和浮雕等现代设计理念,充分展示革命战争年代金寨县境内的革命史实以及金寨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完成后的红军广场与烈士塔、红军墓园、博物馆、红军村等连成有机的整体,大大提升了红色旅游品位。
两边的浮雕,它是采用芝麻白花岗岩材质,有松、鹤、祥云组成,通过系列动植物形象的有机搭配,既美化了广场,又展现了和谐的现实生活。右边的浮雕有32只松鹤组成,寓意在金寨县诞生的红军第11军32师,左边33只松鹤代表红军第11军33师。
浮雕主要的图案是杜鹃花,杜鹃花是我们大别山区常见的山花,也是一种容
易生长并通迅速蔓延的植物,火红的杜鹃象征着革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的燎原之势。穿插其中的11颗星星寓意深刻,它代表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共有11支红军主力部队先后在这里诞生和组成。
浮雕是向日葵和鸽子组成,向日葵向太阳,它象征着我们的工农红军一直跟着中国共产党,为受苦受难的百姓翻身解放浴血奋战、英勇杀敌。鸽子则象征和平,是全人类追求的'梦想。
台阶共有59级,它寓意着在我县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59位开国将军,在全国将军县中位居第二,成为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其中上将一位就是洪学智将军,中将8位,少将50位。占安徽省130位将军数的四十五、4%,在全国将军县中位居第二,成为全国著名的将军县。这些开国将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不朽的功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为保卫祖国的安全和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每个人的戎马生涯都是一部传奇故事,是一部生动的革命传统教材。
金寨县不仅在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诞生和组建了11支主力红军队伍,而且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大别山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一度成为安徽省工委和鄂豫皖区党委领导全省和鄂豫皖边区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心。革命战争年代,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先后有10万儿女参军征战,绝大多数为国捐躯,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的达一、05万人,其中县团级以上的就有500多名,这50级台阶就寓意着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们。上面这两边的台阶是49级,它表明金寨县的解放时间是在1949年。 现在各位领导可以回头看看金寨老县城的面貌,我们的县城绿水青山,翠岭环抱,碧水穿城。上游是著名的梅山水库,新中国建立之初,为根治淮河,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为此,金寨淹没了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移居10万多人。
25级台阶寓意在金寨县境内组建的红25军。随着红军的发展壮大,1931年10月,在麻埠成立了红25军军部和第73师。随后,在第三次反“围剿”斗争中,红25军的第75师、第74师先后在金寨境内的麻埠、白塔畈组建。红25军是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支红军,被誉为“长征先锋”,也是长征中唯一一支长征结束时人数多于出发时人数的红军队伍。红四方的图案寓意金寨地区是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
前面的28级台阶意指在我县组建的另一支红军队伍——红28军。1933年10月,根据皖西北道委决定,红28军在南溪吕家大院重建。1935年2月,以金寨境内组建的红218团为主体再建的红28军,坚持了艰苦卓越的三年游击战争。红28军是继红25军组建之后,又一次组建成军建制的红军队伍。也是鄂豫皖地区的最后一支主力红军。
当别人夸我们是多么幸福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深的感受,有时候甚至还在想同学家比我们家好看多了,我还有好多东西没有呢!但是当我在偶然的情况下看了《艰苦的岁月》里的一顿年饭这篇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1947年快过旧历年时,邓小平率军来到大别山区的金寨县,同行的有副司令员。李达参谋长等,鄂豫皖军区的段君毅政委也陪同前来。除夕那天,金寨县的领导同志听说邓政委来了,县委书记领着一班人拿着慰问品——麻糖,花生,羊肉,还有一只鸡来看望邓小平并要他收下老区人民的一片心意,但邓小平说啥也不收礼品,并问县委书记:“从哪里收罗来的这些东西”县委书记说:“今天是除夕,乡亲们凑集了一点东西来慰问首长。”“不行”邓小平严肃地说,群众生活够苦的了,这此东西原样还给他们!等县委书记走了以后,警卫员说把东西退回去年看你们过年吃啥?邓小平一边扇火,一边笑着说:“不要噘嘴嘛”哪有花钱买慰问品的呢?我想你准有吃的东西,快拿出来吧!警卫员说:“只有几块麦饼,又冻又硬,还有一点枣子。”邓小平笑着说:你看这不挺好的嘛,把麦饼烤烤,就着红枣,蛮好的一顿午饭嘛!于是大家围坐火旁边,嚼着麦饼就着红枣迎来了又一个新年。
邓小平爷爷说什么也不要乡亲们的食物宁愿自己挨饿,令我十分惊讶,敬佩,今后我们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读后感1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书中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透过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瘦弱但又十分坚强的小女孩。小女孩跋山涉水、知难而进的读书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小女孩生活在贫困山区,约摸七八岁,穿着破衣烂衫。每天天不亮,她就背着书包和一群小伙伴沿着羊肠小道,跋涉30里的山路去上学。小女孩每天用来填饱肚子的仅仅是几个又干又硬的馒头。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也没能让小女孩读书的脚步停下来。每天上课,小女孩的那双大眼睛都是最明亮,最专注的。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写得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知道了小女孩的读书经历,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和小女孩相比,我们的读书生活是多么幸福啊!走的是宽阔的柏油马路,有些同学还车借车送;教室是宽敞明亮的楼房,电脑室、图书馆、多功能厅一应俱全。而小女孩他们,走的是崎岖不平的山路,教室是破败不堪的危房,爬的是破旧的桌子,坐的是撒了架的凳子。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地方就在露天地里上课,天是房顶,地是椅子。
想想小女孩他们,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我心里暗暗发誓:长大要为山区献爱心,要让山区的每一个孩子和我们一样自由快乐地读书!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读后感2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读后会令人感动无比的课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
读完课文,令我感触良多。
这篇课文主要讲:在安徽省金寨县,有一群每天跋涉30里路上学的孩子。在孩子们中,有一个年龄最小的大眼睛小姑娘,不管是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她每天都坚持准时到校,每一个学习机会她都担心会失去。
这位小姑娘是多么的坚强啊!在早上,她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走着那危险又蜿蜒的山路去上学。上课时,她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听课,没有一刻眼睛是离开老师的,生怕听少了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为此可见小姑娘的那颗对学习充满渴望的心是多么顽强,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就是这双大眼睛,唤起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同情和关心。
由小姑娘,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在我们城市里,每个家庭差不多都有小车、电脑,而且城市科学发达,学校有优美的学习环境,教材图文并茂,教学的老师经验老到。就连衣服都是名牌,甚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是,在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下,都会有不自觉学习、懒惰懒散的情况出现,比起农村的小朋友,我们是多么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最后,我要呼吁城市小朋友: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立农村小朋友为榜样,发奋学习吧!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读后感3
最近,老师教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题目是《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课文里有一张照片,照片上的是一个手握铅笔,两眼专注、直视前方,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看着这张图片,我的心被震撼了。
20年前,年轻的摄影爱好者解海龙在安徽省一个农村小学里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里路求学的孩子,在众多孩子中间发现了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年龄最小,最让他担心,因为上学走的是蜿蜒崎岖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大水库上面。不管刮风下雨,小女孩总是按时到校,她不畏艰难顽强求学的精神使记者感动了。当小姑娘凝视黑板时,那瞬间的眼神被记者的相机捕捉到了,从而留下一张十分珍贵、令世人关注的照片。这张照片上的小女孩也成为了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
今天,当我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时,应该想到那些因贫穷而上不起学的小朋友,他们是多么可怜,多么需要人帮助啊。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我们所有的人,唤起我们的.同情与关心。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幸福的生活,更应该加倍努力的学习。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读后感4
我发现苏明娟的眼睛是那么的渴求、天真、美丽。她那双渴望读书而又无助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如果不是那对闪烁着渴望与童真的双眸,如果不是那双充满着忧郁的大眼睛,如果不是一位平凡的摄影记者把那一时刻忠实地记载进他的镜头,“希望工程”这四个字不会那样深深地撼动亿万颗真诚的心灵。那双专注而渴望的眼睛,不正是千百万贫困地区儿童们渴望读书求学的心灵?就是这双震撼人心的大眼睛,让无数真诚善良的人落下了滚滚泪珠。这双忧郁而渴望的大眼睛激起海内外千万人的爱心,无数人的援助之手伸向了渴望求学的孩子们。于是,一个又一个孩子得以重返课堂,一个又一个希望小学得以筹建运营。
从她的清澈、美丽、乌黑透亮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她对读书的渴望。是啊!这双大眼睛,它是那样专心,因为她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它又是那样忧郁,因为她害怕失去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它是那样强烈地渴望着读书,即使学习条件是这样得艰苦、恶劣。这双大眼睛是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缩影,它向世人喊出了我要读书的心声。
但愿更多充满爱心的人关注希望工程,关注农村山区里渴望上学却无力上学的孩子,并且纷纷伸出援手。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会变成更美好的人间!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70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