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的清明读后感细选96条-读后感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自古至今有不少关于描写清明的古诗,那么有人知道王禹偁的《清明》古诗的意思吗?不知道的请继续往下阅读!
清明
宋代: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注释
兴味:兴趣、趣味。
萧然:清净冷落。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简析
这首诗所写的应该作者早年读书生活的真实情况,清苦,寂寞,还可能有孤独,为了前程,也许有兴趣或习惯的原因,临窗攻书,发奋苦读,过着山野僧人般的清苦生活,即使在清明节,没有像平常人那样外出踏青,去欣赏山花烂漫的'春景,也没有邀约友朋饮酒作乐。君子慎独,作为读书人,没有忘记民俗传统——寒食节禁用烟火,一到禁忌烟火的期限过了,马上去邻居那里讨来灯火,抓紧时间,在静静的夜里继续苦苦用功,发奋苦读。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读书的用功程度,我们虽然不推崇“兴味索然”,但是应该学习古人那种读书的毅力。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爱读书
我爱读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1
我爱读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2
我爱读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3
我爱读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4
我爱读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5
我爱读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6
我爱读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7
我爱读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8
我爱读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9
我爱读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10
我爱读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11
我爱读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12
我爱读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13
我爱读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14
我爱读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15
名人刻苦读书故事
一、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二、童第周水滴石穿
童第周1902年出生在浙江宁波。他的父亲是一个教私塾的先生。童第周从小就跟着父亲读私塾,边学习边劳动。父亲常常给小童第周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讲学海无涯、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还写了“水滴石穿”四个字,挂在童第周的书桌旁,勉励他好好学习,希望他将来有出息。
“水滴石穿”,这是父亲对童第周的勉励,而事实上,童第周就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学的顶峰登攀。
在私塾里,童第周只学了一些文史方面的知识,这远不能满足童第周对知识的渴求。因为家境不好,没钱供他上学,所以,尽管童第周十分盼望有一天能走进学校,与同伴们一起学习,可是不行。直到他17岁那年,在哥哥的帮助下,他才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这里不用交学费,还管食宿,穷人家的孩子能在这儿上学,是很幸运的。童第周十分高兴,他抓住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因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学过一点文史知识,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所以童第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要赶上别人。
不仅如此,在他内心深处,还为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目标——他要考效实中学。该校是当时宁波第一流的学校,毕业生一般都能进大学。多少达官贵人,以自己的子弟在效实中学就读为荣!效实中学对英语要求很高,还十分重视数理基础,而这几门课恰恰是童第周的薄弱环节。而且,他从未学过英语。自从确立了要考效实中学的目标后,童第周更加用功了。他开始自学英语,常常学到深夜。哥哥被童第周的决心所感动,答应供他上学,还请在宁波的朋友为弟弟打听效实中学的招生情况。
哥哥的朋友从宁波给童第周带来了不利的消息:效实中学这次不招一年级新生,只招到三年级插班的优等生。哥哥想:就童第周的基础来说,本来考一年级就已经很费劲了,现在却只招三年级插班生,这可怎么办呢?哥哥犹豫不决,就去与童第周商量。听到这个消息后,童第周仍不改初衷,他一定要进效实中学,于是,他决定去考插班生。
靠着“水滴石穿”的精神,铁杵也能磨成针。童第周考取了效实中学三年级,只不过成绩是倒数第一。一年以后,童第周从倒数第一变为顺数第一,几何成绩从入学时的不及格变为一年后的100分!后来,童第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成为复旦的高材生。毕业以后,他又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比京大学留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这时他32岁。
三、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努力,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海燕》、《鹰之歌》、《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之外,还写了剧本和大量的政论、特写、文艺评论等。
关于读书的诗句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二、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
三、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四、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五、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
六、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____赵恒《劝学诗》
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八、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九、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____杜甫《柏学士茅屋》
十、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____陆游《读书》
十一、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____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十二、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____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十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十四、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____谢逸《送董元达》
十五、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____章碣《焚书坑》
十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____陶渊明《移居二首》
十七、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____孟郊《劝学》
十八、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____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十九、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____陆游《读书》
二十、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____王禹偁《清明》
二十一、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二十二、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____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二十三、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____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二十四、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____欧阳修《画地学书》
二十五、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____于谦《观书》
二十六、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____黄庭坚《寄黄几复》
二十七、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____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二十八、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____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二十九、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____谢逸《送董元达》
三十、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____黄庭坚《送王郎》
读书的.技巧
从前面的学习金子塔我们知道,读书的效果很低,如何提高呢?我自己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常复习,多看几遍便记得牢。如同背英语单词一样,反复的复习。第二种就是用更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前面不是说了吗:do/say/see效果更好,那就用这样的方法,例如,看完书后和大家交流(say)按照书中的做(do)等等。下面我就讲一下这些方法。这些方法最好能都用起来,因为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1)关注书的逻辑结构
我们读一本书,不但要关注他的内容,同时还要了解它的逻辑结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书所讨论问题的理解,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想法。另外,也可以通过读书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中国的教育缺少这方面的锻炼,只好自己学习了)例如:冯仑的《野蛮生长》开篇第一章的名字是<原罪>,当时看目录的时候非常不解,等看了几张后,渐渐就明白了作者把它放第一章的原因,因为类似冯仑这些八十、90年代利用社会变革和灰色手段挖到第一桶金的人,如果不把这个说清楚,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就会被定义为用不法手段取得的,他的话就不能算正确的了,出书就更不可能了。原来这一章是本书的基础。
如果有时间,可以学习一下思维导图,看完一本书,用MindMapper或者其他类似的软件把书的思维导图划出来,那这本书你就可以说完全读透了。这种方法既学习了内容,又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真是一举两得,一般这么做后,书的内容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这相当于我们read后,去say and do,效果自然要比单纯的read好很多。另外,对于后面的两个技巧,“讨论”和“写
2)做标记
大部分人看书,喜欢保持书的干净,基本不在上面做标记。我想说的是,看休闲消遣类的书这样没问题,但是看学习类的就不能用这样的方法了。原因同样在于前面说过的效益问题。我看书时身边会准备两根笔,一根粗荧光笔,一根蓝色圆珠笔。荧光笔用来划书中经典的文案,段落,标记重点。蓝色圆珠笔用来记录自己的心得、感悟、灵感等。例如,看到一段论述人们生活习惯变化的段落,我会用荧光笔标注重点,然后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想法,或者在其他书中看到的相同或相反的观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这本书的做一下对比,或者灵光闪现的创业的点子都会记下来。这么做可以让你渐渐梳理出本书的主线,方便抓住逻辑结构,另外对后来的复习有很大帮助。
读一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而不能因为保持书的干净漂亮就忽略了读书的目的,本末倒置。 (如果书是借的,最好别这样做,尤其是图书馆的书,这样做其他人看时会很不方便,也不道德。)
读一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而不能因为保持书的干净漂亮就忽略了读书的目的,本末倒置。 (如果书是借的,最好别这样做,尤其是图书馆的书,这样做其他人看时会很不方便,也不道德。)
所以我一般不爱在电脑上看书,一方面是累眼睛(上大学都不带眼镜的我,这两年用高分屏的笔记本,结果却看东西越来越不清楚,只好配眼镜了。),另一方面是无法做标记,不方便。
3)常复习
做标记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方便复习。从学习金字塔中我们知道Read的学习效率是非常低的,要想克服它,一种方法就是不断地重复阅读,加深记忆。做好标记后,复习时就非常快了,就像上大学时考前老师给划的重点。复习时不用全书都读,只快速浏览标记的内容,一般半个小时就能重看一本书。次数多了后期可能更快,甚至10-15分钟就够了,书越读越薄就是这个道理。
4)多讨论
和别人讨论或者把书的内容讲个别人(Say)也是非常好的技巧。要想讲给别人,需要我们自己先能吃透记住内容,并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讲出来,否则内容不熟、逻辑结构不合理,别人听的效率就会很低,甚至会听不懂。这种对原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可以显著提高我们的逻辑思考和表达能力。《逆向法学英语》中就用到这个技巧。相信如果能很好的讲给别人,自己也会记得很牢。再进一步,如果朋友有人读过同一本书,互相交流一下,效果也会很好,我有时会主动推荐自己觉得不错的书给朋友,看完后大家一起交流。既可以加深内容的分析理解,又能了解到别人对问题的看法,一举两得。
5)写读后感
相比较前面几个这是最难的一个。我不太建议看完一本书后马上写读后感,除非你思如泉涌,不写出来不足以发泄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读后感一般建议在上面几个技巧都完成后再写。因为通过反复的阅读、讨论交流和对逻辑结构的把握,对问题的理解会更深。另外,对于像我这样
读书的乐趣
一提起书,那我可有话说了,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书的海洋里。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会厌倦书,一读书,就会变得头昏眼花,书中那凌乱难辨的人物关系,复杂繁琐的故事情节,都是人厌烦。而我却恰恰相反,在一个幽深人静的小树林,沏上一杯浓浓的绿茶,品着茶香,感悟书蕴,那是一种多么美的境界啊。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从一二岁就听妈妈给我讲的《格林童话》。我那时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妈妈给我讲故事的时候,我都很乖的细细品味这个故事的曲折故事。每当妈妈停下的时候,我都不开心,便缠着妈妈给我讲。再大一点,妈妈就陪我看一些带小插图的小故事。
长大一点后,多少认识点字之后,我就开始囫囵吞枣得看着拼音读一些《寓言故事》、《唐诗300首》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这样,我的小世界也开始光芒四射起来。
等到高年级的时候,我开始迷恋上了那些著名作家写的世界名着,并且,也能从中读懂些什么东西:比如像《童年》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命运的折磨。然而,却能在痛苦的条件下创造出火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将一个革命战士战胜病魔、永不掉队的英勇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我读到他们艰难曲折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的融入故事的情节中去,陪主人公一起感受喜怒哀乐,一起同舟患难。那个时候就是我感觉最最开心的时候了。当我读懂一本书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我就会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每一次,当沉重的作业压在我的肩膀上的时候,我都选择看上一段时间书,然后再去写作业,因为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多读书,才能更好的进步。因为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因为读书可以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
我提倡大家多多读书,就像冰心奶奶说的:“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如果你爱上读书,那么,你身上将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清香,那就是书的香气。但愿你们能够用把这种香气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做读书之人,享读书之趣。
读书名人名言
一、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
二、读书之处,不可久坐闲谈。——申居郧《西岩赘语》
三、读书贵精熟。——胡居仁《居业录·学问》
四、书肇于自然。——蔡邕
五、开卷有益。——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六、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范成大《分弓亭按阅》
七、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爱迪生
八、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梁启超《读书分月课程》
九、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十、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山阴金先生《格言联璧》
十一、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朱熹《朱文公集·易诗之一》
十二、我们读书越多,就越发现我们是无知的。——雪莱
十三、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郑耕老
十四、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张之洞
十五、读书趋简要,害说去杂冗。——欧阳修《选焦千子秀才》
十六、读书的名人名言:为乐趣而读书。——毛姆
十七、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十八、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十九、让孩子跟随着兴趣去读书吧。——时寒冰
二十、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冯班
二十一、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李群玉《书院二小松》
二十二、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二十三、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陆游
二十四、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庄子
二十五、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胡居仁《丽泽堂学约》
二十六、轰轰烈烈的恋爱,舍命的读书!——三毛
二十七、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
二十八、好书读的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萧伯纳
二十九、读书必专精不二,方见义理。——薛宣
三十、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朱熹《性理精义》
三十一、韦编三绝。——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三十二、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三十三、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三十四、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
三十五、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名人名言
三十六、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陈字自
三十七、春庭早色和烟暖;午夜书声带月寒。——《
三十八、大凡读书,不能无疑。——赵孟頫《叶氏经疑序》
三十九、书之论事,昭如日月。——《尚书》
四十、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于谦《观书》
四十一、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四十二、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淳落第诗》
四十三、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周立《饮酒》
四十四、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淮县署中寄舍弟》
四十五、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现书。——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四十六、读书当读全书,节抄者不可读。——冯班《钝吟杂录·家戒下》
四十七、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四十八、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随园诗话》
四十九、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五十、童话不只是儿童们享用的食品。——列宁
一、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二、料想故园桃李,也应怨月愁风。——赵崇《清平乐·怀人》
三、更红鲜冷淡不成圆,樱桃颗。——郑燮《满江红·思家》
四、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五、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李益《从军北征》
六、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宋之问《渡汉江》
七、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徐祯卿《在武昌作》
八、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杜甫《宿府》
九、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凉州词二首》
十、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十一、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十二、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戎昱《桂州腊夜》
十三、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十四、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十五、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籍《入若耶溪》
十六、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十七、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郑燮《满江红·思家》
十八、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十九、那堪陇头宿,乡梦逐潺湲。——齐己《送人游塞》
二十、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二十一、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
二十二、茂苑人归,秦楼燕宿,同惜天涯为旅。——吴文英《齐天乐·新烟初试花如梦》
二十三、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李颀《古塞下曲》
二十四、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二十五、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张仲素《秋闺思二首》
二十六、何逊扬州旧事,五更梦半醒,胡调吹彻。——吴文英《暗香疏影·夹钟宫赋墨梅》
二十七、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潘希白《大有·九日》
二十八、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二十九、诗酒社,水云乡。——辛弃疾《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三十、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
三十一、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三十二、无情对面是山河。——辛弃疾《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三十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三十四、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三十五、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周邦彦《六丑·落花》
三十六、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杜甫《客夜》
三十七、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蒋捷《声声慢·秋声》
三十八、夜来幽梦忽还乡。——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三十九、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四十、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欧阳修《秋怀》
四十一、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四十二、淅江归路杳,西南却羡、投林高鸟。——元好问《玉漏迟·咏杯》
四十三、背庭缘恐花羞坠。——吴文英《虞美人·秋感》
四十四、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二》
四十五、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四十六、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四十七、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四十八、嗟因循、久作天涯客。——柳永《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
四十九、老僧同醉,残碑休打,宝剑羞看。——张可久《人月圆·雪中游虎丘》
五十、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五十一、未收天下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年少行四首·其三》
五十二、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韦庄《章台夜思》
五十三、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卢纶《长安春望》
五十四、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五十五、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五十六、浮红涨绿鱼文起。——贺铸《惜余春·急雨收春》
五十七、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杜牧《题木兰庙》
五十八、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五十九、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六十、故园晚、强留诗酒,新雁远、不致寒暄。——史达祖《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六十一、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李百药《秋晚登古城》
六十二、回首乡关归路难。——蒋氏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六十三、南去北来人老矣。——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六十四、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韦承庆《南中咏雁诗》
六十五、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六十六、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六十七、渐老念乡国,先归独羡君。——简长《送僧南归》
六十八、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六十九、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七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七十一、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七十二、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七十三、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七十四、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阴雨》
七十五、客舍似家家似寄。——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七十六、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苏轼《送贾讷倅眉》
七十七、绮罗心,魂梦隔,上高楼。——孙光宪《酒泉子·空碛无边》
七十八、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张炎《解连环·孤雁》
七十九、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王沂孙《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八十、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八十一、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八十二、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八十三、雁足无书古塞幽。——史达祖《鹧鸪天·卫县道中有怀其人》
八十四、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戴叔伦《转应曲·边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70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