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细选66句-经典语录

《要相信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25年的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他提出了一条永远的教育真理,就是:要相信孩子。他总在思考一个教育者应该怎样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这个大问题,而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工作中我常常对不遵守纪律、懒散、任性的孩子束手无策,看到孩子对我的教育方式无动于衷时,我很懊恼。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指出“学生不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的方针是错误的。教师往往只致力于纠正缺点,最多是预防缺点。经验,更多的是痛苦的经验使我相信,通过这种途径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在实践中,他遵循的原则是: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的一切好的东西;对个体教育和整个集体的教育密切结合。

在引导儿童自觉地改正错误这一章中,苏霍姆林斯基举了维佳的'例子。

一年级 :发现维佳有偷东西的苗头,先是拿了一个小姑娘的玩具,后来把教室橱窗里的球拿走了。

分析:就偷东西而言,不用孩子们的批评,维佳自己也知道是不对的。

策略:在此后几年的教育过程中,时时注意给维佳创造适当的环境,以便使他经常有机会在两种不同行为中做出选择:或者为了集体的利益选择诚实的,高尚的行为,或者选择不诚实的不道德的行为,而这一切都得由孩子自己做出抉择。干坏事情,可以不费力气,可是集体马上就会说他是个干坏事的孩子,表现出高尚的品德确实要难得多,但同学们会发现他的优点,而且给以好评。

手段; 一年级 :教师提倡学生攒钱集体订一份儿童报纸并由维佳保管钱。

发现:教师观察到维佳用了很大的劲儿才做到了对集体的钱分文不动,但他毕竟战胜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而做到了这一点。

结果:钱保管的很好,分文不差。

二年级: 一个小男孩锯上的几根小锯条不翼而飞,教师家访刚好碰上维佳在锯东西,教师什么也没有说,可是维佳却十分窘迫,脸也红了起来。

手段: 全班搜集破铜烂铁用卖得的钱买小锯条。

发现:维佳干的特别卖劲儿。他在将功补过。

结果:这件事情以后,不论是单独或是和同学们一起留在工作室里,都在没有带走过锯条或是胶合板。夏季被派往看守同学的衣物也没有一次辜负大家的信任。

分析:维佳如此高涨的劳动热情难道单纯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吗?不是的,不完全如此。激发他劳动热情的主要源泉是大家对他的信任,对他内心世界的体贴和关切。

三年级:维佳负责保管全班同学的彩色铅笔,他十分细心。可是年级末的时候,又犯了错误,他从班级体的画册里撕下了一张空白纸,用来画了画并挂在自己家。

分析:如果是别的孩子,或许可以取消其参加某次集体活动的资格。但是对维佳却不能这样做,因为他的个人荣誉感还不是很强,很不牢固,公开的谴责只能使他远离集体,打击他进行思想斗争的积极性,而把这一积极性保持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手段:把维佳留在教室里,教师不动声色的善意的向他说明,这种行为是不能允许的,在教师的诱导下维佳把撕下的那一页重写贴回到画册里,为此还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为封面。最好得到老师的表扬。

结果:这次表扬更多地使维佳感到惭愧而不是喜悦。他满脸通红,教师最终得到了巨大奖赏,维佳捡到钱首先想到去寻找失主。

五年级:维佳又犯了一次严重的错误-偷了同班同学的冰鞋。当教师去家里的时候,孩子哭了,主动坦白错误并请求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分析: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对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只停留在这一点上还远远不够。

策略:对无意干了坏事的儿童一律采取谅解的态度,这种态度深深地感动着他们具有自尊感,敏锐的心灵,并激发他们心灵深处坚决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们不仅深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后悔,而且还会以积极的行动来改正自己的错误。

手段:和其它少先队员一起教小同学滑冰,面对小同学和冰刀难分难舍。自己如何做出决定

结果:把冰刀送给了小同学,并彼此建立了真挚深厚的友谊。在其过程中学会了感受别人,关怀别人,割舍自己利益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善始善终:这件事情以后,一直到中学毕业以前,再也没有发现维佳有过把别人东西据为己有的念头。这件事情以后的每一年里教师都鼓励维佳去做一些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高尚的事情。巩固加深良好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的分量。

在看完这个孩子整个转变的过程时,那种对人性的期待,坚持,相信,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碰到这样一些愿意站在孩子角度着想,愿意深入,体贴和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教师。除此之外我们不得不相信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貌的集体能够激发孩子内心这么强烈的自尊感,荣誉感以至于将追求诚实,高尚积极的事情当作终身目标和准则。

前几天,我阅读了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要相信孩子》这本书。读过之后我再次深刻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感悟到许多东西。“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孩子的印象。”每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总是觉得内心无比惭愧,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这样的事情不知发生了多少次?“教师之所以对个别学生无能为力,其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我们的方法是错误的。”从我们的角度越认为自己对某个学生的看法十分不足,恰如其分,就越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越会使孩子感到走投无路,无所适从,越会使本来缺乏经验的孩子今后的行动更冒失,更轻率。

苏霍姆林斯基在全书中始终以鲜明、生动的事例向我们诠释这一“要相信孩子”这个鲜明主题。我觉得作为教师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改进自己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关心孩子,不仅要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要学会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来生活,把他们的忧伤、焦虑和为之激动的事情统统装在自己的心里,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和所提的每一个意见都应该慎重从事,考虑再三。在教育中,首先要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如果他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印象比自己的实际表现坏,他的自尊心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相反的,如果孩子不仅知道而且体会到老师对他个人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走进孩子们心灵,理解孩子们,处理孩子们的`问题时,我们应让自己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想问题,用自己的诚心去碰撞另一颗心。

其次我们要心平气和的与孩子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和弱点:有的习惯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去做;有的喜欢在课堂上说话;有的怕困难不愿自己独立解答习题而愿去抄别人的,等等。他们似乎是从干坏事中寻找乐趣。也许是我们之间的沟通太少了,也许他们正渴望得到我们的关注,也许他们正想打开自己的心扉。孩子的心是敏感的,这颗心可以吸收一切好的东西,任何一个孩子在内心深处,都是向往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渴望能被大家认可,都渴望着其他人赞赏的目光。在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时候,不应伤害他们心灵深处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想,只要我们有博大的胸襟和一颗慈爱宽容的心,谨言慎行,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宽容每一个学生的优劣、长短,相信他们一定会从幼稚走向成熟,成为一个身心都很健康的,社会的有用之才!

暑假里阅读了朱家雄,张亚军编写的《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在阅读了其中的《正确对待孩子的谎言》一篇文章后,我想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

新学期开始了,我接替了中班李老师的工作,班级里有位小朋友特别胆小,找不到熟悉的李老师,熟悉的陈老师也请病假了,每天都会哭着来上学。孩子的奶奶向领导抱怨: “孩子以前上幼儿园还是很开心的.,现在孩子不要上幼儿园,他说老师不喜欢他。”

后来老师和家长一交流,才发现孩子在说谎。每天我都会抱她,哄着她不要哭。吃饭时也会特别照顾她。孩子不断重复不愿上幼儿园,只是一种侥幸的心理,故意想让奶奶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因为孩子的爸爸和妈妈刚离婚,妈妈离开了家。她害怕奶奶也离开她,所以故意说谎,想呆在家里和奶奶在一起。知道了原因以后,我及时进行上门家访,带去了好吃的糖果,亲近孩子。孩子的奶奶也和老师表现出亲近的举动,孩子看在眼里,渐渐地愿意亲近老师,不久就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

面对孩子的谎言,家长和老师的第一反应是生气。可是站在孩子的立场想想,这样做一定有他的原因。切忌因此而惩罚孩子。用这个年龄的孩子所能够明白的方式,温柔地引导孩子说真话,才是明智之举。不妨借鉴以下几个办法:

【第1句】:鼓励孩子说真话。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许多家长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责骂孩子。当孩子告诉你他把饭打翻了的时候,你如果责怪他“不乖”、“不听话”,对他大喊大叫,他就会认为说实话不好,会被爸妈骂的。因此,这时爸妈倒不如夸他“宝宝告诉妈妈了,真乖。”这样,也就等于在告诉宝宝,说实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第2句】:切忌责难。

我们在与朋友相处的时候,都会很留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如语调和用词等。因为我们知道,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传递不同的信息,从而也会导致不同的反馈。然而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许多人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如果我们要引导孩子说真话,而不是对自己所做的错事矢口否认,那么就必须注意我们说话的方式。例如:“这饭怎么会弄得满桌子都是呢,要是有人帮我把它们拣起来就好了”就比说“你怎么把饭弄得到处都是?下次再这样就不给你吃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7118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