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汇集70条-经典语录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1

张爱玲不愧为才女,写个自传都是那么地委婉,故事娓娓道来,不急不燥,生活的味道那么重,爱情的味道那么浓。

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九莉(其实就是张爱玲自己)出生在一个末落的贵族家庭,从小被过继给伯父,称亲生父亲为二叔,亲生母亲为二婶。九莉的亲生父母因关系不和而离婚。亲生父亲二叔将家财挥尽,又娶了新太太,对九莉不闻不问,甚至当九莉中学毕业后想去英国上学,父亲也无财力支持。她的生母二婶也贪图享受,离婚后自己云游世界,四处留情,无暇顾及九莉。九莉就在这样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环境中渡过了凄凉的童年。

既然不能去英国读书,只能凑合到香港了。九莉周围的同学都是国内的富家子弟,过着优越的生活。除九莉之外,他们大都每天谈恋爱,根本没有心情读书。在九莉在香港读书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了,九莉被迫回到上海。

九莉20岁以后就开始写作,而且频繁发表。

九莉生来清高自尊,在爱情面前不卑不亢,爱就一直爱下去。爱得执着,勇敢。面对对方的种种错误,种种不衷,种种反悔,她都义无反顾,爱得那么有尊严。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邵之雍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胡兰成。邵之雍取了九莉,可是后来又分别与日本的女人,乡下女人和小康女士有染,还时不时地回来找九莉。九莉因为爱所以宽容他,迁就他。

张爱玲用这部小说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份记念,她缓缓的述说仿佛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文字间显现着一种高贵的清高气质。她的童年并不幸福,她与胡兰成之间的爱情是刻骨铭心的。

在刚开始读小说的前三章的时候,感觉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众多人物同时岀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很复杂,感觉作者的表达有点啰哩啰嗦。读到后来就发现,其实张爱玲只是想把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与人全部讲出来,这样才可以使她本人的个性显得鲜明。读到第四章及以后,故事就越发有趣了。特别是以女主人公九莉和男主人公邵之雍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同时描写众多其他人的人生故事的章节分外的吸引我。九莉对邵之雍的忘我的,不求回报的爱情是那么的动人。

《小团圆》是张爱玲对自己人生的纪念和交待,让读者通过九莉的故事了解一个立体的才女张爱玲。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2

在我的脑海中,张爱玲一直是站在那里,持一个潇洒而苍凉的手势,淡淡的看着那个十里洋场般华美的上海。

《小团圆》一书是张爱玲的自画像,书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她生命中所经历的种种,从创作主体心态的角度来看,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影响了其人格心理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曾有女学者赵园评价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张爱玲的艺术才能,使她在诸种矛盾的艺术因素间,找到并组成了她所需要的那一种和谐、统一。

这里最基本也最足构成“特色”的,是旧小说情调和现代趣味的统一。”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的成长环境,其母亲的对其创作风格影响深远,从而形成了中国旧小说与西方现代小说的不同情调的融合。十里洋场的繁华与浮夸,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被完美的融合进东方旧世纪的生活习惯当中,或许有人认为张爱玲的小说未必写的动人,但是却是写的最适宜的。

张爱玲的小说中金钱、婚姻、性爱是很重要的话题,在小团圆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其父挥霍致使家业破败,生活日益变得苦难,而母亲和父亲之间结束的婚姻也使得张爱玲对婚姻产生了怀疑。

在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使作者备受煎熬,而人性当中的虚伪和残忍也在其小说中得到了反映。张爱玲以敏锐的目光审视着现实,选择两性关系作为切入点,讲述着大都市里的小市民恋爱与婚姻的故事,冷冷地告诉人们:人间无爱,至多只有一层温情的面纱。她笔下的女性是为了“谋生”而“成家”的'女人,而非追求自我价值的强者和天真烂漫的情种。

正如很多人所言,《小团圆》中的张爱玲像一位洞悟人生而又难以接近的“巫女”,以冷峭、阴郁甚至有些刻薄恶毒的眼光注视着社会与人生,揭示了人性阴暗的一角。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3

荒唐、疯狂后我们并非只有我怀念的结局注定是小团圆。

——题记

张爱玲笔下的小团圆,是个热情,婉转千回的爱情故事,对于她这样一个身居在西式豪宅里的上海女子,用一种神秘的复古格调。诠释这个古色古香的小句子,着实唯美。

而我所能领会的小团圆仅限于与你们夕昔之间的幸福与美好。

她总说,20xx年,我怕我会掉眼泪。并不是因为骇人惊悚的世界毁灭。对。现在我就能不暇思索的说、到了那天,我一定哭得比谁都痛快。因为那一年我们会毕业、

她还说、20xx年。我们会失去现在简单幸福的小日子、因为分离。其实我想告诉她、我也已经把每一个人都融入了我的生活。并且给了他们每一个人一个舒适的位子。不管那些人心里有没有一个相应的你。

她说过、她在乎身边的每一个朋友,不管有没有相应的回应。有时候真的想嘛她是傻瓜,可是想想自己岂不是更傻、因为明明就和她一样啊。徘徊在一份份单纯的幸福之间,享受着。

我们就是这样一群孩子。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唱歌,每一首歌都能淋漓尽致的表达我们的心情,几个人挤在一张板凳上。肩靠着肩,一起唱,唱累了,就听别人唱。然后一起笑。欢畅的笑。因为岁月的痕迹里,深深浅浅的刻着所有的记忆。

时间真的很快,轻轻的算算。只有五百多天,我们就要中考了。突然就好慌,想要奋斗了。想和你们一起奋斗、一起为了我们的梦想而加油。我珍惜每一个和你们挤在一起讨论问题时间、我把握每一段和你们吵得不可开交的青匆岁月。

都说。分开了我们会舍不得。舍不得这几个牵着手一起傻笑的孩子、舍不得这几个唱歌唱得像疯子的孩子、舍不得这几个站在阳光下大笑的孩子、舍不得这几个抢糖吃的孩子、舍不得这几个抱着哭的孩子。舍不得这几个调皮的孩子、舍不得这几个简单的孩子、

我们要荒唐几年。因为最纯的日子只有这几年。

我们要疯狂几年。因为最简单的日子只有这几年。

我们要傻几年。因为最真实的日子只有这几年。

现在的舍不得,是我们一辈子的合约。盖上了青春的红手印,就不能反悔。无论岁月怎么变迁。都无法改变友谊的轰轰烈烈。

将来的分离,并非在记忆里只有我怀念的,因为结局注定是小团圆。

《小团圆》读后感1

想了许久,也没有能为这次的读后感拟出个题目来,也许是因为不善于读此类作品的缘故吧,从书中浅显地看到些等待的失落与无奈,本想写个“可怕的等待”类似这样的题目,瞬间又觉得有些俗气,索性就不写题目了。

《小团圆》是让人读起来不太舒服的大家之作,那个时代特有的语言风格以及过分跳跃的叙事手法,还有一些复杂的人物关系,要不认真阅读肯定会让人觉得身处云雾之中。都说这是张爱玲的自传式小说,看看从前到后的情节倒也真是这样的。

这样的读后感不敢从情节开始写起,只能把自己一些粗浅的感受拿出来晒晒。读完全书,突然之间在脑海中冒出几个词,一个是等待,一个是孤独。

曾国藩有句名言,说“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最好的境界,等到花开全了就要开始凋谢了,月全圆了就开始亏了。作者把书名取作小团圆,实际上一生竟未能团圆,即使在一起也就是断续的聚聚散散,所以只能是小小的团圆了。书中的盛九莉与邵之雍是如此,现实中的张爱玲与胡兰成亦是如此。胡兰成太过于风流成性,邵之雍太过于见异思迁,所以现实中的张爱玲和小说中的盛九莉都吃了不少的苦。细思,凡是有些才情的女子总是会被这样的男子吸引,继而又被伤害,痴痴苦等总等不来一个圆满的结局,一说是用情过深,二来则是有些不太爱惜自己了,所以,同情这个词还是放在远远的一边为好。“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等待是可怕的,认真地等待则更是恐怖而又可怕,能够回忆起的还是学生时代的每一次考试前,对某一门怎么也学不好的课程,等待开考前的不安与无助。那时候的考试是大过天的,现在早已没有那样的感觉,倒是生活中的考验无时不在,每一次考验都像一门没有学好的课程,等待接受考验的心情不安而惨淡。

有一段时间很喜欢林志炫的歌,喜欢他声音饱满而有力,像笔法流畅而力透纸背的书法作品,听起来毛孔都会舒张。“我眺望远方的山峰,却错过转弯的路口,蓦然回首,才发现你在等我,没离开过。”好的人和事,总是让人推崇艳慕,仿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邵之雍四处流亡窜逃,盛九莉千万里只身去探望,一身蓝布棉袍受尽苦头,等到的回答是“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要选择就是不好……”吴晓波说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何必苦苦等待,换回一个不值得的结局;也不必自欺地告诉自己,“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孤独,其实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在九莉的身上似乎看不见孤独,虽然那么长的时间独自一人,但言语之中总是不那么太在乎。若走,不去挽留;若来,坦然去接。似乎一直有一种不悲不喜的情绪控制着,多了些时下流行的“佛性”,少了些奋力争取的意思。那天偶然听到一句话,说“事业可以规划,人生不可计划”,仔细想想觉得很有意思,面对事业、工作我们可以、而且也应该用全力去规划,但是面对人生,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几十年,似乎计划起来有些难度,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并不少。“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这是村上春树说的,似乎人们面对孤独都是因为无可奈何。其实,我倒觉得也不全是这样,至少有一段独处的时光也是很不错的,一瞬间把什么都放开了,虽然那只是短暂的假象,但也能在打斗不断的世界里卸去厚重的铠甲、放下沉重的包袱,微微的`轻松一点。

这样一本语言变幻、情节跳跃,读起来不太体贴的书,读完之后却令人难得的安静和放松,真是印证了“福祸相依”的道理。团圆圆满自来是“此事古难全”,所以小小团圆一下已经是完美了。

《小团圆》读后感2

看张爱玲,体会到一句话,何谓“强极则辱,慧极必伤”。她为何就不能有一会儿糊涂的时候?她为何就不能在这滚滚红尘里有一会儿的麻醉沉迷?

“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么平安过。时间过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别的事都不一样,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她不过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梦的河上划船,随时可以上岸”

这是她跟胡南成恋爱后写的一段话,“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可想爱对于她生命的意义,然而在这样的时刻,她想到的亦是随时可以上岸。“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可以看出,这几乎等同于她的信仰,信仰又怎么能和现实的生活有任何关系呢?

说她红颜薄命亦是对的。张爱玲的美是在骨子里的,是近似于与莲花,与月光,与雪山般代表的美,是清冷的美,是出世的美,是几乎靠近于神的美。与世俗中令人温暖的美是相反的,因此她的美只能存在于意境之中,远观之中。然而这便是她的命运了,她若不屑改变,如不能英年早逝,就只能悄然孤身终老。

古往今来,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女子还有如林黛玉,如李清照,当然前者只是创造出来的人物。艺术家有才华,创造出传世的文学作品的多不其数,然而能将自己的人生也写成一部著作的,又有多少呢?

张爱玲的美,是以生命作为代价,是以幸福作为祭品,来追求的美。难怪胡南成的书里,总叹她惊为天人,字里行间透露出跟她在一起的沾沾自喜,然而真正要陪着在身边的,却还是小胡,小苏或是其他的女子。你说他矛盾吗?其实真还不是的。只是叹这世间,神仙偶尔是有的,然而神仙眷侣,却还真的是不易有。

《小团圆》读后感3

当文友问我,《小团圆》如何时,我竟然脱口而出,不好看,很浮躁。然后又为自己说的话后悔了,突然觉得它有了味道,值得回味的东西,不那么甜,有些苦,就像爱情受过的伤害一样。

今天不说幸福,只说幻灭了的爱情。在我的印记里,小团圆是张爱玲让我读起来最杂乱的一部小说,然而现在想想,章节里每个细节之处无不透露出张那时的真实状态和内心感受。有些苦也有憧憬,却无不彰显着那个浮躁年代时时刻刻呈现的辛酸的东西。那些辛酸往事,不想替张爱玲再去梳理一遍了,张爱玲与胡兰,九莉与邵之雍之恋。不曾受过伤害,不曾察觉人生微妙诡异的人是不能体会张手下这本小团圆的丝丝屡屡的情谊的。九莉千经百转的的爱情结尾是“一切爱情成幻影,九莉彷佛脱胎换骨,对于视爱情如收集的之雍,更是看透似了地鄙夷。”她爱他,爱了千百回,却千百次落空,她爱他,爱到千山万水,却换来次次失落,她爱他,幻灭也告诉自己还有味道。这就是爱情。多少人在回忆,在寻找终究要落空了的爱情,幻灭的没有影踪,也要寻找出彼此之间的东西来。读完了,有些心疼九莉。何尝不是心疼幻想中的自己呢。谁都这么爱过,没有后果,没有结果的爱着,爱到粉身碎骨都不喊疼,九莉总是说,不是那么疼,反正都麻木了那一年,张爱玲从香港坐船去了美国,一去不复返。一个孤单的女人坐在轮渡上,我总在想那样的场景,那是种如何落魄的心情呢。直到1995年死在洛杉矶的寓所里,完成了一个女人小团圆的归宿。

不只是张爱玲,我们何尝不是呢,谁又曾读懂我们那千经百转的内心呢。我们为爱追寻,为爱持有梦想,为了爱的幻灭而落寞,为了爱的离去而擦拭。又想起了张爱玲那句话,说实话看不清楚了。读不下去的感觉正如写不下去了,如此肤浅的见解。

这一次,皇冠出版社用了一个很笨的修辞:“最后的遗作”。是得这么笨,因为前些年出《同学少年都不贱》、《重访边城》,已经把“最后”、“遗作”、“唯一”都用遍了。这还不算,笨修辞下陡然一朵大粉花,庸俗不堪,这封面就不是给文艺读者作的,因为出版社当然知道,无论封面怎样,张迷们还是会照买,而他们要赚最多的钱,完全不顾这调调与内文天差地别。

读者那一边呢,谈论《小团圆》是写得差的自传体小说还是写得好的小说体自传的人,不免多此一举,因为大家心急要看的,是名人八卦,才女性*事,是张爱玲竟然也堕过胎,是他和她、她和她……竟然都“有过”?这不是《红楼梦魇》,而是张国荣演贾宝玉的那出《红楼春上春》。

其实再过些时候,索隐派要说的可能就也差不多了,我先说些易见却意味深长的,因为看过胡兰成的《今生今世》,看《小》时发现一些时刻似是有意对照来写,不是刻意申诉,而是这些时刻对二人来说都是记忆中的纠结点。

比如胡兰成跑路时张爱玲去乡下看他,张给彼时胡的新爱画像一节。《今》中如此写道:“爱玲尽管看秀美,叹道:‘范先生真是生得美的……’当下她就给秀美画像……她却忽然停笔不画了。秀美去后,爱玲道:‘我画着画着,只觉她的眉眼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一惊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你还只管问我为何不画下去!’言下不胜委屈,她看着我,只觉眼前这个人一刻亦是可惜的。”

在《小》中:“他带巧玉到旅馆里来了一趟。九莉对她像对任何人一样,矫枉过正的极力敷衍。实在想不出话来说,因笑道:‘她真好看,我来画她。’……画了半天,只画了一只微笑的眼睛……之雍接过来看,因为只有一只眼睛,有点摸不着头脑,只肃然轻声赞好。九莉自己看着,忽道:‘不知道怎么,这眼睛倒有点像你。’……之雍把脸一沉,搁下不看了。九莉也没画下去。”

在胡笔下,张爱玲可以爱屋及乌,即使表露委屈,也随即被对胡的怜爱冲荡开来;但在张笔下,画像却是又伤恸又自尊时的“敷衍”。胡兰成太自恋,所以误解了张爱玲的骄傲,《今》在在称赞的奇伟大度,并非张“糊涂得不知道妒忌”,而是因为她的骄傲,九莉的骄傲令她给之雍的信里一定要删去那句:“没有她们也会有别人,我不能与半个人类为敌。”

另一时刻是在上海的永别:

《今》:“是晚爱玲与我别寝。我心里觉得,但仍不以为意。翌朝天还未亮,我起来到爱玲睡的隔壁房里,在床前俯下身去亲她,她从被窝里伸手抱住我,忽然泪流满面,只叫得一声‘兰成!’这是人生的掷地亦作金石声。我心里震动,但仍不去想别的。我只得又回到自己的床上睡了一回。天亮起来,草草弄到晌午,就到外滩上船往温州去了。”

《小》:“次日一大早之雍来推醒了她。她一睁开眼睛,忽然双臂围住他的颈项,轻声道:‘之雍。’他们的过去像长城一样,在地平线上绵延起伏。但是长城在现代没有用了。她看见他奇窘的笑容,正像那次在那画家家里碰见他太太的时候。‘他不爱我了,所以觉得窘,’她想,连忙放下手臂,直坐起来,把棉袍往头上一套。这次他也不看她。”

按胡文,二人“别寝”是因张不喜胡与小周秀美之事;而在《小》中(此引段落之前文)除了这些,还有之雍言谈、思想上屡屡显露的庸俗(要九莉脱衣验身的那个之雍更简直猥琐不堪)。晨早唤名那一刻,胡文只见到爱玲的满腔爱恋不舍,九莉却只有乍醒一时情迷旧日,但霎时清醒,但已经决定要忍痛抽身。至于胡文中“草草弄到晌午”之事,在《小》则交待为之雍搜检九莉抽屉,九莉还金断爱;此后之雍也写过信来盟誓,但九莉没有理他。

略举两例,可见《小》出版的必要。此前关于胡张关系的正面文字,竟只能依从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多少传记作者为此扼腕。所以我想,关于出版的道德讨论大可不去理会,宋以朗举卡夫卡的例子举得很有道理,出版社要借此捞一笔也是昭然之心,我们只看这一次确是张爱玲自家发声这一个理由,就应该感谢《小》的出版了。

此处辨析罗生门,不是非要一校真伪,指责谁负了谁,胡兰成的美辞我相信至少有七分是自我打扮,但剩下两三分则是他自己真正糊涂,昏昧。对昏人的谴责若超过了他昏昧的比例,就不值了。所以评判胡兰成个人事小——况且那更多是张爱玲自己的事,但有一样不吐不快,就是胡身上反射出的封建意识,被他的语言打扮得天花乱坠,但他是封建就是封建,也就是说,在当时追求新思想的环境下,胡兰成——千千万万个胡兰成的只鳞片影在他们身上探头探脑的男女——是老土就是老土。

《今》中反复描摹的那个天神张爱玲,可并非《小》中的九莉。好事者最喜欢跟胡兰成一起忽悠张爱玲“顶天立地,世界都要起六种震动”,可看下去就发现,即使在《今》里,胡心中臆想的那个完美张也与现实张之间也大有差距,胡还为此扼腕惋惜,长叹他的爱玲怎么竟有妒忌云云,其实胡不过希望张爱玲远远地在上海守着他们二人的感情:既不来他身边烦他;也不去和别人谈情说爱。

前者可见张爱玲去乡下探胡,胡十分不快,《今》中自述他几乎当面就“粗声粗气骂她:‘你来做什么?还不快回去!’”,他的理由是这样千里迢迢为男人拖累岂是他心中的张爱玲应当做的,但《小》里则讲述了彼时藏匿小城的之雍对九莉可能引人注目的害怕。后者则可见于前文所述之雍返回上海与九莉告别的那个上午,之雍曾把她的抽屉和字稿翻个“乱七八糟”,前一晚又要检验她的身体以确定她是否又“有了别的恋人”……

所以说胡对张的想象除了文学层面,和老农地主直无二致,五四运动在这样的人事上失败得可以。这不是评论胡兰成个人,因为这种态度放在今天的华人社会中显然也面熟得不得了。

由此,《小》给了我们一次考校语言的机会。之前读《今》,已经觉得胡兰成的美辞下其实是言辞闪烁、文过饰非,但此书仍然获得谀评如潮。《今》对张大举评论,反而模糊了她的本来面貌,越读越像自恋意婬;《小》对胡未发恶声,只是从语言神态着手,描摹出一个复杂的对方,他的侧面令她爱,他的正面则胆小昏庸,令她怀疑,也描摹出一个复杂的自己,拙笨自卑聪明高傲伤害机遇杂陈并道。与《今》刻求空灵的.言辞不同,《小》的语言面貌相当踏实,全无此前典型张爱玲式的炫耀、小聪明、大惊小怪和那种有一非要说成三的架势。很多为张迷乐道的比喻,眩目奇巧,时嫌刻意做作,《小》也有这类修辞,但相对清健得多,好像是对一个肯听她讲的熟人说话,不需用力和漂亮。

减少的还有情调化的语气尾巴,这种语气太多,常令她的好作品打了折扣。胡兰成自述受张的语言影响,其实他发挥张爱玲语言中的那部分情调态度恰恰发挥到糟糕一面去了:胡的美辞多只用于拔高事实,美化事实,将自己情调化,无赖了还有一大堆道理,并为此沾沾自喜。张的美辞则用于点破事实,直掘人心,二者根本是背道而驰的。《小》里也直接说出了张对此套路的反感:“之雍便道:‘你这样痛苦也是好的’。是说她能有这样强烈的情感是好的。又是他那一套,‘好的’与‘不好’,使她憎笑得要叫起来。”将结尾处尤其痛快,九莉看之雍的信:“一看见‘亦是好的’就要笑”——“亦是好的”,多少胡迷受过这个腔调的影响恣意低迴。

《小》的结构也出彩。它同张的大部分作品不同,叙事散乱,意随笔到,部分写童年的闲散段落实在让人想到《呼兰河传》,不过实际上,这也都是现代小说的惯常写法。但学者型张迷们还是会举出部分段落认为完全无关宏旨,突然出现的人名要到几页后才知来龙去脉,由此可见它的行文粗糙云云,可事实上这些都在意识流小说常见。《小》开头用了整整两章描写香港的读书生涯,一直写到日战,也被认为不吸引,无作用,人名纷出如“点名簿子”,但实际上正是为全篇打好了精细与惶惑并陈的底子,越是不厌其烦地堆灰,后面才越能激荡粉尘。根据张爱玲的信件,这是一部“酝酿得实在太久”的小说,多番修改而未讫,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文本,但正是这个深思熟虑过的非定稿,反叫读者更能体会她的心思笔意,那多处转折在事实交代方面或许突兀,实则处处皆有相通相成的心理依托。

张爱玲没能完成修改的原因是什么呢?据宋以朗的序言,宋淇初阅小说后力劝张爱玲大改,举出很多原因,比如“无赖人”胡兰成尚且在世,比如文学同行的嫉妒等等,修改意见是进一步褪去自传色*彩,将以胡兰成为原型的“邵之雍”改为地下工作者,贪利成为双料间谍后又被雇主之一干掉,这样,汉奸胡兰成总不会跳出来说自己就是那个地下工作者了吧。此外,宋淇还建议《小团圆》的结局应当是邵死后,她的女人们聚首对质,一对就对出他原来“是这样一个言行不一致,对付每个女人都用同一套”的男人,让女主人公“彻底幻灭”。宋淇的策略周全,是好莱坞、媒体人、文化人……的路子,却不是作家的路子。作家的路子不周全,可是耿介。张爱玲反对宋淇建议的“幻灭”,她在信中坚持,她想写的恰恰是“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宋以朗在序里说张爱玲“根本舍不得‘销毁’《小团圆》”,我则认为张爱玲根本舍不得修改《小团圆》,至少是舍不得按照那种齐备得有如四喜丸子的方法修改。

“到底是中国”,张爱玲曾在《中国的日夜》里惊叹,但这却是不可能容她的中国,《小》结尾写及在海外看中国杂技团演出,“花样百出”,又道:“到底我们中国人聪明,比海狮强”,这“花样百出”的何尝不是胡兰成、何尝不是他自诩代表的中国“文化”?文学毕竟不是文化,长大后的张爱玲更知道“聪明”从来只是二等文学的标准,所以张爱玲到底并不聪明,《小》到底并不聪明,甚至不显得漂亮。从小说的形式来说,一头一尾那段完全重复,也算是团圆了,可写的终究也是梦魇:大考的早晨——“斯巴达克斯”奴隶叛军遥望罗马大军摆阵,这大军可是压倒性*的屠杀机器——“完全是等待”——等待什么呢?当然是等待死亡。张爱玲就是把一个万人期待的团圆写成了梦魇,那些想看华丽文字的、想看高级艳照门、真实版《色戒》的,最终看到的还是梦魇,文字的粗砺,为的叫人直面这梦魇如许荒凉。

九莉在离开之雍十年后,唯一的一次梦见他,是一个“好”的梦,青山树影中,好几个小孩,“都是她的”,接着“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九莉醒来后快乐了很久很久——快乐的是九莉,这个梦要是在张爱玲生平中成真,那她就只有恐惧的份了,对于受尽伤害的她来说,如果还要如此好莱坞地自欺,这才是真的梦魇。再过二十年后,开笔写《小团圆》的张爱玲,已经深昧人间梦魇之味,在众人脍炙的最“儿童不宜”的一段,人人都看见“兽在幽暗的岩洞里的一线黄泉就饮”之兽饮轻狂,可是殊不知张爱玲此刻的觉悟,尽在“黄泉”二字,冥冥结合。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7197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