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摘录50条-经典语录

《中国通史》的读后感1

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你们,是否也为自己美丽的祖国的深远的历史感到骄傲与自豪呢?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没错!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辏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仅此六十四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漫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这是写照,不是吗?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有多少人用笔墨来赞美历史!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将会让我们明白许多……

难道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我们不应该将历史牢记在心,放眼未来吗?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身为祖国花朵的我们不更应这样吗?

来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

《中国通史》的读后感2

中国通史共有十本,是从史前一直到清代的一些故事和文物。

第一本先概括了中国古人类化石,又说了想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和尧舜禅让等史前神话故事。接下来是夏、商和西周中的一些事,我感触最深的是残暴的商纣王和烽火戏诸侯。商纣王为了一个爱妃不理国家大事,还心胸狭窄,连别人为自己叹口气都要坐牢。还有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爱妃)笑一笑,就戏弄各个诸侯,让诸侯不相信他,最后还是百姓遭殃。

第二本和第一本很相似,讲了春秋、战国和秦国。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自称是个仁义之师,根本就不知道兵不厌诈,还屡次丢掉胜利的机会,说自己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取胜。在春秋时期还出了不少名作,比如孙武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老子的《道德经》。春秋后是战国,秦魏楚燕赵齐韩七国展开了一场和长达254年的大战,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商鞅变法讲了商鞅在南门竖一根三长高的木头,说谁能把它抬到南门,就赏金10两,过了一会儿,又改成了赏金50两,有个汉子抬到了,真的得到了五十两,后来人们都相信官府,秦国就变强了。

第三本也差不多,不过是汉代很三国。汉高祖刘邦能大败西楚霸王项羽,正如他所说的一样:要比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要比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要比领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而我只是善用这些人。刘邦宽容守信,可他的妻子吕雉却卑鄙狡诈,在刘邦死后擅自纂权,杀了刘邦的四个儿子,还立最无能的刘盈为太子。还有三国时代的董卓专制、曹操起兵、桃园结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

后面还有七本,讲的分别是隋、南北、晋、唐、宋、五代、辽、金、西夏、元、明和清的故事、我就不一一给大家讲了。

《中国通史》的读后感3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他不但善于打仗,而且善于用人。他勇猛杀敌,武艺高强,有一次他带着500骑兵在阵地上巡视,被王世充带的一万多步兵骑兵突围上来,李世民杀了王世充的大将,和自己的一位将领又带着骑兵,转过身在敌人阵地来回冲杀,吓得敌人不敢阻挡。李世民通过玄武之变,夺得帝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在唐代建国之初,全国民户少之又少,在几千里的土地上,人烟稀少,满目荒凉。再加上灾荒不断,社会经济十分萧条。李世民既亲身经历了打江山的残酷斗争,深知创业之难,又从隋朝时期悟出了守业更难的道理,这使他时刻保持清醒。唐太宗充满了干劲,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使他兢兢业业的治理朝政,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唐朝鼎盛时期,非常的繁华,在世界是最繁华的国家。中国的贸易也渐渐的发展起来,许多商品流入中国。外国人也纷纷来到中国,有的是来经商,有的则是来观赏中国这片神奇土地的风采。在国外,也有部门专门为中国人设立一条街道——唐人街。

伟大的诗人李白,就生活在盛唐时期。李白写过许多诗,他游经各地,李白通过自己的诗句,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他的那些诗句千古流传,成为了不朽佳句的一部分。

看到这些,我心里不禁的感到骄傲与自豪。头脑里联想到了当时那街道上的繁华景象,联想到了当时洛阳城楼屋一幢接一幢,一片连一片的`情景,一切又是那样的美好。

中华民族那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既有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的荣华记录,又有血雨腥风、悲凉杀戮的残酷烙印,其间的强盛辉煌令人骄傲振奋,其间的败落同样使人汗颜痛惜。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的,兴衰起落只有通过历史的比较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中国通史》的读后感4

风轻轻吹过广阔无垠的沙漠,一支商队正在缓缓前进,留下一串悠扬的驼铃声……

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一条极具历史意义的路。怀着敬佩与自豪之情,我观看了《丝绸之路》这部纪录片。本片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诞生与发展。闭上眼睛,络绎不绝的商队,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五彩缤纷的绫罗绸缎,频繁往来的各国使节,像电影一般在脑中放映。眼前似乎又见到了那个商旅不绝,繁华兴盛的黄金时代。而这一切,都因为一个张骞的郎官。没有他的探险,就没有伟大的丝绸之路。

历史上,每一次的探险几乎都改变了世界。

几百年前,一位叫麦哲伦的探险家带领他的舰队环球航行。从这一刻起,人类首次证明了地球是球体。首次对地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科学的种子渐渐生根发芽。几十年前,一位交阿姆斯特朗的宇航员小心翼翼地在月球迈出一步。从这一刻起,人类自诞生起就存在的登月之梦被圆上,人类航天技术被推向巅峰,地球为之沸腾。正如阿姆斯特朗所说:“这对一个人是一小步,但对全人类是飞跃.”几年前,一位交吴京的演员拿自己的全部身家进行探险。从这一刻起,无数国人爱国的心熊熊燃烧,促使中国快马加鞭地前进,全世界也随之而改变。几个月前,一位叫阿瑟·阿什金的物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从这一刻起,由于他在物理学上的探险为我们观察和控制生命体的内部结构创造了全新的机会。

探险,创造了丝绸之路。探险,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中国通史》的读后感5

从古至今,中国经历了许多次劫难,起源于远古时期,直至现在的和平生活,经历了几年的腥风血雨,才有了如今的生活。

《中国通史故事》共容纳了565个故事,其中我对项羽的事有些思考。据说,在项羽来到乌江边上,有位老人劝他去江东称王,但他却说:“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拥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去见他们?”最终自刎而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惋惜项羽一世英才,觉得乌江边自刎是一种维护了尊严的表现。杜牧认为,大丈夫能能屈能伸,不应该放弃希望。项羽有很强的自尊心,知道自己已没有面子再见父老乡亲,竟败在了跟自己兵力差了许多的刘邦手下!

不过,为什么刘邦夺得了天下,项羽却失败了呢?第一,刘邦善用人才,听得进大臣的话。比如,萧何推荐韩信,刘邦拜他为大将,连打胜仗。项羽认为只有自己的计谋是最好的,他身边的将士都转而投奔了刘邦,项羽太自以为是了。第二,项羽太残暴。刘邦约法三章,项羽则杀了五十多万人。“得人心者得天下”,项羽被人民厌恶。第三,项羽没有掌控天下的能力。临死前吟诵:“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由此可见,他在生死关头没有关心天下安危,竟叹息起夫人和乌骓马来!他一点也不关心国家,又怎么能够成为天下霸主?此外,项羽有勇无谋,目光短浅,只为一时利益而奋斗。

我们要以项羽为鉴,多思考,有了计划再去行动!

《中国通史》的读后感6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文明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想要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就不能不了解历史,就不能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然而,很多人对中国历史的全貌缺乏清晰的认识。在如今这个越来越重视全面人才的今天,如果我们不懂得一些必要的历史知识,平日生活中时不时会错误百出,被视为无知:如若不懂装懂,会贻笑大方:更可怕的是,如果为人师者不懂得一些历史知识,是要误人子弟,甚至会导致谬种流传。缺乏对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就是放弃一座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掌握历史史实背后的深厚底蕴,才能增进队历史乃至现实的解读与把握,才能在新的挑战面前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我曾记得世界著名文学家塞万提斯说过“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守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借鉴,后世的教训。”历史作为一面镜子,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中国通史》是一部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经典历史读物,以其独特的体例、丰富的知识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至今畅销不衰,成为我国发行量巨大启蒙读物之一,各种不同版本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读者越来越高的阅读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更新,补充和调整,并注入更多的时代元素。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高。

《中国通史》的读后感7

看完这本厚重的书,我觉得自己对历史又近一步的了解,主人公都是历代文人: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才高八斗的曹植;宁死不屈的关羽,和勇猛无比的杨广等。

这本书的故事千千万万,一代接一代,能人也越来越多,在这么多的人里,但只有些人能配的上“才高八斗”这成语,如我班的董润,朱夏茜等;也有些配的上“勇猛无比”,如我班的林学玮,顾以诺,郑智博;还有些能的配上“有勇有谋”,如我班的蔡高翔,陈威等,其它就是普通的能人,只配的上“有勇无谋”、“智谋一般”。

我们要学习做有勇有谋的人,不要做个只有智慧而无力量,如果 “猛将”被杀了,自己就派不上用场了;也不要做个有勇无谋的人,光靠蛮力解决问题,就会中别人的陷阱,自己容易失败,所以我们既要有聪明的才智,也要有强大的力量。

我们班就发生了一次有勇无谋的故事:林学玮是我们班上最强大的一个,谁也比不过他,如果跟他比力气,那是自寻死路,有一天,他有要和人比力气,大家都不敢与他争锋相对,“我来!”周枳言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女生,敢对我出口狂言,我倒要看看,你有多大的本事!”开始了,周枳言用引狼入洞的办法,将他带进教室,狠狠的揍了一顿,林学玮知道中了圈套,为时已晚,脸上被揍的青一块紫一块,我们都放声大笑起来。

这就是有勇无谋的下场。

《中国通史》的读后感8

今天我看了中国通史,虽然我看了,可是我真的不确定我看的是不是对的,不过,这不影响。我看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到魏晋佛教。

一开始,他是从刘备托付给诸葛亮国家大事开始的,当时,魏国大败蜀国,而诸葛亮又是当时的大臣,所以他要把蜀国的经济重新恢复。所以他先要平定南方。南方一直有很多豪强乘着刘备去世来造反,可是蜀军在诸葛亮的统帅下,很快就打败了那些豪强。现在就只剩豪强的首领孟获了。从此就有了七擒孟获的故事,最后,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了。现在没有威胁了,诸葛亮决定发展经济,所以他改进了盐井,本来是战乱时期,盛产盐的属国现在在战乱时期根本没有经济来提取盐,后来经过诸葛亮的改进,盐井比以前的产量又高了。他还做了很多改变经济的事情。改变了经济,就又要去北伐了在此之前,他一共出征了五次,只有一次打败南方的时候成功了,其他事事都失败了,所以他决定再北伐一次,可是这一次北伐却成了他人生最后一场出征。司马懿和他对战的时候,还是采用原来的战术,只是死守。诸葛亮,不管怎样到曹营门前骂,结果司马懿还是死守。这样诸葛亮也没有办法呀,所以才重病了,之后诸葛亮就病逝了。

诸葛亮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打了很多胜仗,可是最后也是因为担心国家而病死了。

我只说了诸葛亮这一个段落,还有其他的几个段落,但是我觉得诸葛亮这个我感触最深。

《中国通史》的读后感9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叫《中国通史》的历史书,它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神农尝百草》,说的是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亲口尝出了365种草药,编成了一部有名的医书《神农百草》,最后他被一种叫断肠草的植物毒死了。还有《大禹治水》,是说大禹为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晚一分钟,洪水就会夺去更多人的生命。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得到了部落首领的位子,他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从书中我知道了一些历史人物,比如重耳,他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为了躲避追杀,43岁开始逃亡,62岁得到王位,前后整整逃亡了19年,终于成就了一代霸业。还有马可·波罗,一个外国商人,他让中国和欧洲人、阿拉伯人互相做生意,往来更加密切。

我还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有“八国联军进北京”,还有清朝的“文字狱”。清代特别注意文人的民族情绪,常抓住知识分子文章中的个别字句,发动“文字狱”,严厉镇压。有一个文人作了一首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首诗被别有用心的人传到皇上耳里,认为是**朝庭,被判死刑。

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它让人明智。

《中国通史》的读后感10

作为一个历史迷来说,非常喜欢看历史题材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以前在央视六套上没看完,近几日一直在从头开始补看。总体来说还是制作得相当不错的,呈现了中国历史的大致脉络,从中华文明的起源讲到了封建帝制的覆灭,全面地讲述了整整五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

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金、西夏、两宋、元、明、清。每一个王朝的兴起、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朝代的衰弱更替都是由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造成的。每看完一集后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感受到古老的文化和古人的智慧。直到如今,古人的智慧和他们所具备的高尚的品格还依旧有很大的影响,这些早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融入进了中华文明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每一个人都可以从无数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获得许多的感悟,然后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这才是历史的留给后人的真正价值,它真正的的意义。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1

读史不是单纯地看过去的故事,更不是机械地知道公元某年,在何处诞生了什么王朝、发生了什么事件和战争、出现过什么横空出世的人物和创举……这两种最常见、浅薄的读史方式,在大众中普遍存在。纠其缘由,实在是和中国失败的历史教育密不可分:其一,中国的历史老师们自身真会读史的人并不多,历史教学和研究成为许多大中小学老师自娱或是谋生的工具。其二,本质是跑偏了的中国教育体制带来的苦果――应试为旨,拒绝思考。

今年看到了最新一版的《世界文明史》(第四版精装本),共有五位作者,第一作者为丹尼斯?舍曼(Dennis Sherman),五人皆为美国知名高校的历史学教授。这本排版、印制、配图精美的世界文明史,最精妙的是它别具一格的读史方式,让它足以笑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和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鹤立鸡群于各种“文明史”书之中。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告诉人们,怎样读史。

毋庸置疑,读史使人明智,古今中外,众多杰出人物留下过“以史为鉴”的忠告和劝诫。然而,真正会读史(知道怎么读历史、读得懂历史)的人,其实很少。读史不是单纯地看过去的故事,更不是机械地知道公元某年,在何处诞生了什么王朝、发生了什么事件和战争、出现过什么横空出世的人物和创举……这两种最常见、浅薄的读史方式,在大众中普遍存在。纠其缘由,实是和中国失败的历史教育密不可分:其一,中国的历史老师们自身真会读史的人并不多,历史教学和研究成为许多大中小学老师自娱或是谋生的工具。其二,本质是跑偏了的中国教育体制带来的苦果――应试为旨,拒绝思考。历史课,是最趣味盎然、最容易让学生长智的一门课程,变得已和序列化的乘法口诀表、化学元素周期表无异。不会思考(或不愿再思考)的老师、总是按照上下五千年一路写来的引人瞌睡的历史课本、永不褪色的.“背景-原因-意义-影响”套路学习法……失败的历史教育,导致长大后的学生们不再多读史,因为他们从来就没学会怎么读历史,历史没给他们带来智慧。与其如此,何必浪费时间看这些没用的过去的故事?看小说,岂不更乐哉?

历史究竟该怎么读?估计不同的历史研究者和学术大家,都可以给出一大篇洋洋洒洒的读史心得。丹尼斯?舍曼版的《世界文明史》并没有明确写出一个读史模式,它的独特,在于它不按惯有的方式去把历史事实串起来,以告诉大家历史是这样或那样。它没有作者的个人评说、臆想和推断,而是将历史资料精心的编排起来,再加上行文中用心设置的思考问题,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一部由读者自己思考出来的“世界文明史”。

书中一共有26章和一个主题分类目录,每一章都由三部分(第一手资料,视觉资料,第二手资料)组成,所以,真正读懂了一章,剩下的就都知道该如何去读了。第一手资料(是历史学家们常用的历史文献资料),视觉资料(和主题密切相关的绘画、雕塑、文学等各类艺术材料及历史地图,很像一个微型博物馆),第二手资料(各历史学者对该主题进行研究后发表的重要文章,像专家的研究作品集),这些都不是作者观点的文字,行文间处处渗透的是“思考”二字。历史资料、历史记载、历史事实,就是那些东西,从一大堆表象背后能否看到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读史和看史的区别了。《世界文明史》就似一位绝佳的领路人,领你踏上读史的正确之路,当然,此后的造化还得靠个人的努力和悟性。

因为作者选取的很多资料,都是人尽皆知而又特别具有可读性的,对世界文化、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读起来会很轻松。而个人特别希望中国的历史学教育者,能看到这本《世界文明史》,以引领更多的孩子真正走进历史的天空。

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本书也不是完美无缺,此书最大的问题在于资料的选择上。虽然作者没有对任何主题发表个人看法,但在资料选择的时候,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带上个人的主观喜好,比如对公元500年以前中国历史资料的选择,就不够具有代表性、不够全面。这种写史方式,对写作者的学识素养和功底的要求非常之高,我们对作者不应过于严苛,但这样的一种读史方式,却非常值得中国的历史学者和教师们学习,也值得每一位读史的人学习。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2

《世界文明史》一书将第二次布匿战争写的史诗一般。很享受的八这一章看完了。

汉尼拔在九岁的时候,就被父亲名将哈米卡尔带到巴力神面前,让他发誓,不要忘记向罗马复仇。我难以想象,邪恶的巴力神面前还有如此集智慧、坚定、美德于一体的完美的人。而迦太基则是败坏、贪婪的过度,一如他们在迦南。

汉尼拔26岁离开父兄经营的新迦太基(西班牙),带着4万名士兵进入意大利。在征战的15年中,他战无不胜。或者说,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取得了所有可能的胜利。

但是,汉尼拔没有攻克罗马。罗马有几十万可以动员的兵力,但他始终只有四万士兵而已。由于迦太基的贪婪和惧怕,他几乎没有得到来自母国的任何援助。

汉尼拔没有失败,他靠自己的意志品质在意大利坚守。但是他的祖国和迦太基都遭到了罗马的打击。45岁的他返回迦太基,失去了很多部队,然后在对抗罗马时战败。

57岁的汉尼拔在迦太基想要除掉他的时候去了东方安条克,继续与罗马为敌。但是安条克还是失败了。他又逃往克里特,但是仍然是罗马孜孜不倦想要获得的人。最终他来到了黑海南岸的城市,那是当时希腊化世界的尽头了。罗马人仍然不放弃抓到他,最终汉尼拔在67岁时候为了不落入罗马人之手,自杀。

迦太基为什么失败?作者杜兰特看的清楚:这是自由人的罗马对雇佣军的迦太基的胜利。罗马人富有爱国心、团结、沉着,而迦太基则堕落败坏,甚至赔款的时候还要克扣百姓的钱款。战略重要吗?当然。但是战争的背后总是民族性格的对决。过去如此,现在还是这样。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3

我们都知道洪水和诺亚方舟的故事,这个故事源于《圣经》,但是,你是否知道,这更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伟大史诗《吉尔伽美什》。那么,你是否知道神灵的本质以及神灵与人的关系?

这是一本《世界文明史》,与许多专业的学术著作不同,里面几乎没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几乎没有作者的臆想和推断,而是许多第一手的历史资料,涉及到特定历史时期的事件时,使用的又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的研究成果。可以说,这只是一本“非专业著作”,不过,其值得让人一读的也正是因为其“非专业”,没有武断的评介,只是引领读者进行一次次穿越,把对世界文明史的探索乐趣交给了读者,让大家能够用所看到的一鳞半爪,恢复一条龙出来。

说来,这挺符合太史公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积累丰富的资料),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这应该也是是著史者最应该下的功夫了,只是现在不少史学家往往只是凭借一点点史实自己臆想编造,而且随意下结论,引读者入迷途,害人非浅。

从书中,你可以读到古罗马一位官员关于日常生活的记述,你可以读到一战幸存都关于残酷战争的描述,你可以看到宗教演进的一幕幕真实的记载。作者还算理性,没有过多地进行美化。

读到公元前18世纪时的《汉谟拉比法典》,看到诸如“如果一位自由民抢动别人而被人抓住,那么他将被处死”;“如果一个儿子殴打他的父亲,他的手将被砍掉”这些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法律,让人不得不深思。

《中华文明之光》读后感一

独自漫步在清晨湿润的空气中,我尽情地享受着微风送来的清新。葱茏的树林散发着幽香,不时传来鸟儿的啁啾。这片土地,是如此地祥和与宁静。流水潺潺,映着碧蓝的天空。东方升起的朝阳,映红了天边的云霞,映照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走到国旗下,我肃立,注目。飞扬的国旗在不停地翻滚着,奔腾着,那闪烁的光芒带着我的思绪,冲破这片幽静的天空,飞向那悠远而壮阔的地方。

那浩浩汤汤的黄河啊,气势雄浑,从天边涌来,一路狂奔,一路咆哮,震慑着神州大地,哺育着中华民族。泱泱华夏,悠悠五千年文明,从你这里开始。长城在你这里崛起,千万块巨石,千万人的血汗,由你凝聚;泰山在你怀里屹立,帝王将相的千秋功过,文人墨客的石文碑刻,任你评判;敦煌在你胸中腾飞,辉煌的壁画,悠远的智慧,因你翱翔……你见证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奇迹,以你动人心魄的宏伟,铸就这动人心魄的辉煌!

那滚滚东逝的长江啊,澎湃激昂,奔腾的江水卷起千层巨浪。你以你气吞山河的魄力,承载着中华文明之舟,让其扬帆远航,乘风破浪于历史的长河。你成就了李冰,都江堰就此筑起,滋润着天府之国的沃土;你成就了苏轼,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你成就了孙权,让他得以坐断东南,战乱之中保得江东太平,曹操当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你成就了多少英雄豪杰,哺育了多少中华儿女!你以你的波澜壮阔、豪情万丈,冲破千年的阻隔,让我中华散发文明之光。

中华文明,走在路上,走过千年,正在谱写新的篇章。自百年之前,人民浴血奋战开始;到1949年中国解放,无数战士的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飘满神州大地;再到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吹绿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直到今天仍未止步。多少年风雨兼程,我们再创辉煌: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神州飞船、嫦娥一号;百年奥运,圆梦今朝;世博开幕,举世瞩目;多难兴邦,抗洪、抗雪、抗震、抗旱,救灾抢险,众志成城,可歌可泣……尽显我中国之精魂,尽展我华夏之雄风。

我看到:中华,文明之光,在熠熠生辉。那光芒,如今全集中在这朝阳下飘扬的国旗上。我心中起伏着,燃烧着,似乎要点燃这寂静的清晨。我深知,在这片祥和的土地上,巨龙在腾飞,中国在前进,文明之光在闪耀。

中华,文明之光,我为你骄傲!

《中华文明之光》读后感二

我最喜欢读有关历史的书。从原先喜欢看历史故事到探求历史背景,然后到现在喜欢纯粹介绍历史的书,这些书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

最近我读了《中华文明之光》,这本书共有厚厚的三本,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龙”说起,一直到现代文明,洋洋洒洒五千年历史尽现眼前,朴实的语言,真实的人物,生动的故事,无不让人心潮澎湃。

这套书籍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从“说龙”到“甲骨文”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从“炎帝与“黄帝”到“秦始皇”再到“孙中山”,从“《周易》与八卦”到“《诗经》再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真是包罗万象,面面俱到。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不仅是自强不息的`文化,也是开放兼容的文化。《周易·乾卦》说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唯有不断地自强,才能永久地自立。然而,自强又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早就说过“容乃公”,也就是说能兼容才称得上是公,大公才能使天下归心。所以,这本书给我们展示的中华文化又是向外开放的。唐代有那么多从日本和韩国来留学的学生和僧侣,丝绸之路那么繁荣,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捧着这厚厚的书卷,让我重温自己民族的文化,不能不由衷地赞叹她顽强的生命力和璀璨的光芒。我觉得自己好像走近了一座巨大无比的宝库,琳琅满目的瑰宝纷然呈现:祖先的道德情操,祖先的聪明智慧,各种各样富有营养的文明果实,让人如饮甘露。

这样的书本,不仅能拓展知识面,提升自己、陶冶自己,还能实实在在地帮助自己。这不,刚读完隋、唐、宋这段历史,其中的杜甫、李白、白居易、韩愈、范仲淹、欧阳修、陆游、辛弃疾、朱熹……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的生平、背景及故事等一一收入“囊中”,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朱熹的《观书有感》时好好地用了一把,我对这些人物的介绍和解读,不仅对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让孩子们喜欢上了这些人物,课后主动地去寻找这些名人的踪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7246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