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小说读后感锦集76句-经典语录
张艺谋对电影艺术的探索始终不渝当是不需论证的事实,他的电影总是为中国电影开思潮与风尚之先河。其中有一条是张艺谋电影永恒不变的主题——关注普通人物。他当然不是叙写普通人的普通故事与生命存在,他独特的艺术目光总会滞留在普通人的普通故事与生命存在的某一个点上,并将那个点放大,再进一步推向极致。这使得他电影中的人物总是与众不同,超凡脱俗,张扬着旺盛的生命欲望。比如,《红高粱》中的我奶奶、《菊豆》中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我的父亲母亲》中的骆老师和招娣、《山楂树之恋》中的静秋与老三。
《金陵十三钗》中,张艺谋的艺术目光聚焦到了南京大屠杀时暂借美国人的一家天主教堂活命的13位社会最底层的妓女身上,她们在生与死、苟活与被污辱的关头,挺身而出,高昂地唱出了“商女亦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英雄花”的大风歌,其震憾人心之程度无疑超越了他之前的多部电影。当然,电影《金陵十三钗》表现的不仅仅是13位妓女,还有拼至生命最后一刻的中国军人、美国的一位由殡葬师转而担当起牧师职责的约翰,甚至还有不起眼的被牧师捡来的小杂役,他们共同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人性。这人性的光芒将烛照被战争阴霾笼罩的死亡之城。
电影《金陵十三钗》一点也不晦涩难懂,其情节的连贯与故事的缜密甚至是张艺谋电影创作团队的刻意为之。电影通过一系列情节与人物彰显了人性的温暖与伟大,它们由无数的小溪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已经成为死亡之城的南京城里到处都是枪炮声与嘶叫声,还有日军的烧杀抢掠与奸淫;无数的被俘士兵遭到日军的集体屠杀,躲避战火与日军追杀的青年男女在残垣断壁中逃窜;战火与硝烟,还有恐怖,笼罩了城市的每一个空间。一小队仅存的中国军人本可以侥幸撤退出城,但他们却突然发现了十几个女学生被日军疯狂地追逐抓捕,遂放弃了逃离,就地阻击日军,与之展开激烈的巷战。女学生们逃脱了,一小队仅存的中国军人却几近全部阵亡。仅存的李教官在将一受伤的少年送进教堂后,重新回到巷子里,将数颗手榴弹布置在教堂周围。当发现冲进教堂的日军强奸女学生时,李教官对日本兵扣响扳机,然后与冲进来的`一伙日军进行了最后的拼死搏斗。明知寡不敌众,明知还有逃生的希望,但他们在那一瞬间里,却选择了解救女学生。他们面对日军的坦克与枪林弹雨,挺起胸膛,用鲜血与生命诠释了中国男人的血性。作为电影的开端,他们的鲜血为这部电影涂抹了鲜红的英雄底色。
贯穿电影始终的是一名美国的殡葬师约翰,贪财的他冒死应约来教堂给被日军炸死的牧师作法事,不但没挣着钱,反而被卷入因保护女学生而与日军进行的生死搏斗之中。他本来有理由,也有机会与同伴一起撤离南京,但他亲眼目睹的日军的罪恶与暴行激发了他身上善的力量,他用他的勇敢与才智,并在“汉奸”、妓女及小杂役的协助下,成功地将女学生们救出。
约翰的出场,一切都是为了钱;而随后的遭遇,他不仅仅是由殡葬师转换成了牧师,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超越了国家与民族,让人性具有了人类普世的价值与意义。小杂役陈乔治用自己的生命替代一名女学生赴日军庆功会,出身的“卑微”遮掩不住他底层生命那微弱的闪光。十几位女学生在最后的时刻选择了集体跳楼自杀,这一壮举确实让我们难以置信,她们还只是刚刚离开母亲怀抱的十四五岁的孩子。而女学生书娟在日本兵追逐她时向躲在地窖里妓女们的一瞥,又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值得咀嚼的意味呢?
将女学生们从集体跳楼自杀的刹那解救下来的是13名妓女,她们无疑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最让人在人格与道德上进行多重诋毁的群落;而且她们强行进入教堂既破坏了教堂原有的宁静与和谐,还污染了学生们的心灵与宗教的神圣,并与学生们之间发生诸多龃龉。然而,就在女学生们生与死的紧要关头,她们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身体与生命代替女学生们前往日军的庆功会。她们的血性与大义并不输给那些在枪林弹雨中穿行的军人。她们那轻松灿烂的笑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苦涩的泪水,还有永恒的怀想。这一情节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思想,无论是电影艺术的呈现,还是理论批评的阐释,都有广阔深厚的空间。至此,人性的深度,或曰人性的光芒,在这些普通人物的身上得到极其鲜明且丰富的张扬与呈现。编剧之一刘恒说,《金陵十三钗》是“用人类之善向人类之恶宣战”。观众会被影片感动是因为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种子播种下去就会开花结果”。
这一次张艺谋与自己以及中国电影的以往完全不同。许多观众都说张艺谋与此前的电影有了超越。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张艺谋有了一种世界性的眼光。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张艺谋不仅仅还原了普遍的人性,让人性重新回到了现实的大地,回到普通人的心底,还让这普通的人性呈现出耀眼的光芒,足以烛照被战争和灭绝人性的罪恶阴霾笼罩着的黑暗的天空与大地;更重要的是,他将人性上升为一种超越国家与民族的精神,烛照着更为广阔的人类现实时空与未来。
《金陵十三钗》经创作团队数年经心打磨,但也并非无瑕疵可言。约翰对玉墨的一见钟情与追求似可理解,但玉墨的回应——与其床第之欢便有些过分。当然这里会有玉墨对约翰的感激,也会因为玉墨的妓女出身,但毕竟是明天就要以自己的身体,甚至生命去面对凶残的日军。于是,这床第之欢无疑消解了此前与此后的庄严与惨烈。体现人性不假,却有泛滥之嫌。影片的结局过于虚幻与浪漫,将始终的悲惨气氛一下子转换成诗意的画面并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笔者以为,结局如果将赴会妓女们惨烈的抗争场面呈现出来,并且跟约翰带领学生们逃离的画面交替进行,以进一步增强影片的悲剧效果,突显她们赴死的价值与意义。影片还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翻译能将既多又重的修车工具轻松地带进教堂,约翰又在日军严密监视的院子里将一辆废弃的卡车修好,这样的细节处理只能说是懒汉的办法,破坏了影片整体上的严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
《金陵十三钗》这本书的作者是严歌苓。在《金陵十三钗》被拍成了电影之后,这么一本反映南京大屠杀的这个严肃的历史性问题的书籍又吸引人们重新用另一种视角来审视一次屠杀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的伤害。相对于电影版的《金陵十三钗》,我更喜欢原版书籍《金陵十三钗》。
诚然《金陵十三衩》的电影并没有完全按照《金陵十三钗》这本书原有的倒叙模式表达,也对书中的出现的神父和士兵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编和衍生。当然对于电影这么一个感官的传播媒介,它的导演肯定要让自己拍的电影更符合自己的设计思路。但是对于书籍《金陵十三钗》,我真是想说赞赞赞赞赞。
书籍版《金陵十三钗》第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在最开头叙述的是小说中“我”的孟书娟姨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法庭里遇到了已经毁容的玉墨。这么一个开头就让我在想孟书娟和玉墨之间发生了什么。尤其是在一开头就提到了玉墨那独特的江淮嗓音。一种你侬我侬那种掩藏不住的只属于秦淮河花魁的独特魅力让人在第一秒中就被震慑住,不敢多看那魅惑的眼睛超过两秒。玉墨为什么要毁容,玉墨的那些女同伴们的命运又怎么样,玉墨为什么能在日本军队的慰安妇营中逃出来?
接下来书籍版《金陵十三钗》进入了以孟书娟这么一个十岁刚出头的教堂寄居客的第一视野正叙。孟书娟的父母和妹妹在国外,在教堂里一起的年龄相仿的女孩连上她一共有13个。她们在南京应该算是中上收入阶层家的孩子。在她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虔诚的唱诗祷告,那就是保持一种高贵的生活状态。可是打破这宁静的是日本侵略军无情的战火。孩子们突然发现自己处于死亡的恐惧里。
如果说第一次真正给这些循规蹈矩的女孩子们心灵冲击的当然还要算硬从伙夫和乔治的棍棒下香艳艳地闯进来的那代表了秦淮河最高水准的13名艳妓。
书籍版《金陵十三钗》中确实出现了三个中国军人出现在教堂里。不过书中并没有他们三人战斗的描写。唯一让我记忆深刻地是豆蔻动情地对已经奄奄一息的腹部中弹的小兵说:“你快好起来吧。好起来以后,我们一起去乡下种田去。”只可惜小兵还是离开人世。
当然故事的转折在花魁们甘愿代替这些小妹妹去参加日本军人庆祝胜利进入南京的晚宴。当然这是鸿门宴。其实故事中这些小妹妹到底怎样从战争中活了下来,故事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是一笔带过。故事也在花魁们勇敢赴宴时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有孟书娟的意味深长的话“法比哪里会晓得,那对我们是一次大解放,我们从这些被卖为奴的低贱女人身上,学到了解放自己。”孟书娟的意思是说原先懦弱的循规蹈矩的唱诗班姑娘在跟这群窑姐接触以后才真正懂得了要寻找本真,寻找快乐。孟书娟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玉墨和她的同伴们。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至少在孟书娟眼里,玉墨和她的同伴们拯救了13个姑娘年轻的生命,无比伟大。
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2月13日中国南京沦陷,战火中,六朝古都化为废墟。而此时,南京城内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在日军准备强暴女学生的千钧一发之际,殊死抵抗的军人开枪救下女学生,英勇牺牲。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辱,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救下。这13个风尘女子,在日本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展现了民族豪气,人间正义,她们身披唱诗袍,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金陵十三钗》
看《金陵十三钗》时,不仅心情沉重,而神经高度紧张,为那些弱女子含恨毙命流泪之余,胸中充满了仇恨,咬牙切齿的恨!
看到了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的南京;看到同胞们惨死在日寇屠刀下;看到无
可想,那个年代惨遭不幸的又何止南京一座城市?
影片中战争残酷镜头和鲜活的生命历历在目·······
英勇无畏的李教官,用血肉之躯谱写着对祖国人民的大爱。抢救奄奄一息的蒲生,用智慧狙击日寇,给女学生逃生赢得了机会,战斗到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
会英语的墨玉与十二个沦落风尘的秦淮河妓女,从人性缺失的见死不救,到毅然收养照顾蒲生,最后替代女学生赴庆功宴的几个情节,让人性光辉得以展现。
以书娟为首,未经历过苦难的女学生,单纯可爱憎分明。当得知赴日军庆功宴的后果时,大家集体跳楼,这种不可辱的精神让人感动。
业余神父约翰,原本是唯利是图的美国人,在日本鬼子的兽性面前唤起良知。为了爱,奋不顾身的去找香兰和豆蔻,途中遇友有机会逃离,但他选择留在教堂。为了解救女学生,千方百计的修卡车,把生死置之度外,让人性光辉得以升华。
当汉奸的父亲,为了救出女儿和学生们,尽一份有人性的父爱之心,最后还是被自己主子枪毙了。告诫人们,这就是当汉奸卖国贼的应得下场。
伤痕累累的小蒲生,激起豆蔻像亲弟弟一样的精心照顾,临死时还挂念着家里的麦子,被痛苦折磨的情景令人心酸,看到豆蔻临死时流淌在发间不知是血是泪时,含泪的恨在心中燃烧。
男扮女装的小男孩乔治,代替女学生赴会,深知此去无回,可毫不畏惧。可想结果,无
最后日寇的车开走了,带走的,不是一群沦落风尘的女子和一个女扮男装的男孩,而是人性升华的`灵魂。
看完后,心里想的最多的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我们的祖国要强盛,我们的民族要团结!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警醒民心,激励长志,不忘历史伤痛的好电影!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600字
今天看了《金陵十三钗》,看之前已经听妈妈讲过大意和一些精彩片段了,但是当我真正看的时候却是另一种感受。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南京大屠杀的故事,故事里12名妓女与14名女学生是故事的主线。14名学洋文的学生逃难到名义上没有士兵和战争的教会躲避外面的日本人的屠杀,12名妓女随后也来了,她们与一个来自美国的殡葬师一起躲在教堂里,却没想到有一天,在女学生们和妓女发生争吵的时候,日本兵还是冲了进来,而唯一能够藏身的地窖也被妓女们占用,日本兵们见到女学生就像发了疯似的,看到女的就乱抓,直接在地上拖,揪着她们的头发拖,整个教堂传来一阵阵稚嫩的尖叫声,这时,原本贪生怕死的美国人约翰心中的正义终于发现了,他拿着教会旗大喊着“stop!”他企图着挡开那些罪恶的手,他企图想保护那些女学生免受侮辱,可是,他也无能无力,他没有一点点力量,没有一点点有用的作用,他只能白看着,白看着那些人和那些女学生们,没有一点点可以干的事。最后,只剩下一个中国士兵,为了保护女生学生,牺牲了自己。他无能为力,只有铁了心,抱着必死无疑的念头,希望别人来给希望。最后,日本兵把13冒充女学生的妓女和小男孩带走去庆功宴,让女学生们免遭一劫……而那些妓女们则是踏上一次去送死的路途……
我不得不说,在那个年代,战火纷飞的年代,马路上遍地都是堆成山似的尸体,充满了子弹和炮火的大街,人似乎是没有人格的,那时候,你的身份并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是当时的胜利者说了算,他们需要你什么,那么你对他们而言只有那一小部分躯干的用处,你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不是你想象着的那个人。14名女学生是这样,12名妓女是这样,玉墨是这样,约翰是这样,乔治也是这样。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大大小小的挫折、打击,他们的痛苦感都是一样的,只是他们的面对的方式不一样。玉墨选择的是用微笑来面对,约翰选择的是坚持他的工作,那12名女学生选择的是准备自杀,12名妓女选择的东扯西拉、乱喊乱叫,而他们的结局有改变么,想一想最后他们走出教会,踏上日本兵为庆功宴而接送她们的车时,玉墨报以微笑,其他的妓女也都好淡然,可是呢,却有一个叫做“小蚊子”的妓女最后却叫了出来“我不是女学生,我不去!我不是女学生!我不去不去!”我在想,万一在场有一个日本人会中文,或者说那个汉奸不是那个女学生的爸爸的话,那怎么办?所有妓女都会死,所有女学生都会死,那个约翰也会死,所有人都会死,那有什么意义呢?到头来,还不是全死?
我想,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发生在战争年代,发生在不是我们存在的这个年代,可是,有什么关系呢?也许社会变了,可是人和人之间,变了什么么?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500字
《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是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这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着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有一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杀时,躲在一个草堆中的人发出了一些声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我原以为他们会把那几个人找出来,谁知,他们竟然用刺刀狠狠扎进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来的刺刀上已经染上了殷红的鲜血,我的心颤抖了一下。虽然我早在历史书上了解到日本鬼子无恶不作,但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还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恶了。而另一场戏,是日本军队到教堂搜查,女学生和风尘女子都在四处逃窜,当十四个风尘女子躲进地窖后,地窖里发生了一场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紧紧顶住,只有一个叫墨玉的,一直说着:“让学生进来。”而当女学生逃到地窖口时,日本人也已追到门口,其中一位学生毅然决然地带着同学们离开了地窖,朝楼上逃去,这一刻,我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自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安危的态度,一种是无私的态度,处处为别人考虑,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实这两种态度也就是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人啊,看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心都是一样的,有善良就会有自私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7257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