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的艺术读后感精选70条-经典语录
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1
这几天,我读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故事很短,却真实地赞美了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了他们对人性世界的向往。
一个秋天,琼姗生了肺炎,她知晓自己时日不多,于是望着窗外的一棵树,认为最后一片叶子的凋零就是自己的死亡之期。琼姗失去了生的意志。而她的室友苏艾为了让她有活下去的希望,恳求邻居画家贝尔曼想想办法。于是贝尔曼就在一个风雨交加的秋夜,迎着暴雨,用心灵的画笔画下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叶子。但因此他自己也患上了肺炎,不久便去世了。琼姗因为这一片叶子,有了活下去的信念,肺炎慢慢的痊愈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感触良多。琼姗、苏艾和画家贝尔曼的深厚友谊让人羡慕。毕竟,为了朋友而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给予他人希望的人还有多少呢?守护友情最重要的是勇气,勇敢地帮助朋友,勇敢地信任自己,才会得到回报。历史的滔滔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真正的永垂不朽,都需要做出一些牺牲。
琼姗的痊愈取决于她对生命的渴望,只有她内心有了“去画那不勒斯海湾”的念头,再加上那片叶子,她才能真正康复,让自己的人生没有遗憾。
这个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小故事,让我品味到了人生的美好、友情的伟大、人性的无私。而三个主人公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没有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这是小说真正的魅力所在,也是它所带给我们的美好的真谛。我一直认为,一篇好文章,取决于它带给读者的灵感,而这些灵感,如果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它便是一篇美文佳作。而这篇小说,恰恰做到了。
我想,未来人生我也不会让自己留下遗憾,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满怀热情的、面带笑容的,迎接生活的一切如意亦或是不如意,为了这些事而努力奋斗。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朋友,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中获得幸福!
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2
有时候我在想,人的一生究竟怎样才有意义,有没有一种形象的事物可以来比喻我们的一生?
偶尔,我觉得人生像蜡烛,要燃尽自己的每一束光芒,光明磊落的活着。偶尔,我觉得人的一生像道路,有畅通也有拥堵,有平坦也有坎坷。
不过,读完《最后一片叶子》,我觉得,人生更像一片叶子,正如文章里说的一样“看呀!经过了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长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靠近茎部仍然是深绿色,可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贝尔奥是一片博爱的叶子,他用心灵的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让琼西从绝望中看见希望,再次点燃了琼西生命的火焰,自己却掉落,枯萎。琼西是一片坚强的叶子,在贝尔奥的关心下,她也一定会成为那片在风雨中摇曳,但永不屈服的那片叶子。
人生是有缺憾的,而不是完美的,一片叶子,哪个不曾有污点。贝尔奥就是一个失败的画家,火气十足,瞧不起别人,但他在自己生命将终的时候,却用那份深深的爱让另一个生命获得了重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人生是主动地,不是被动的`,遇到困难何不放手一搏,琼西就是在这生与死的抗争中,树立起信心,作出努力,果然枯萎的生命终于又重新勃发了生机,她完完全全康复了。一片叶子,如果害怕烈日,风雨,怎能遮风挡雨。: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它,克服它。
虽然时间是个冷漠的东西,它不会为了某一个人而停留片刻。
但它还是很公平,给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定的时间,有些人无法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只是浑浑噩噩地得过且过,才使得时间悄悄地溜走,最后落得虚掷年华的一声长叹。
浪费时间的人为什么往往只有等到那时才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呢!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珍惜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重要材料。古语有云:草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还有人曾经说过:“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这几句话使我受益匪浅,真的很有道理。
我觉得,既然上天创造了人,让人变得有思想,就该把光阴牢牢抓住,不要虚度。利用这么多的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是更加好吗?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自己的价值。
朋友们,让我们都来珍惜时间吧,做时间的主人,不要做时间的奴仆。不要等到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若你现在正面临生死考验,请你跟时间赛跑,不要学画家琼西那样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时间吧!
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3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 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只要有希望再难的事情也会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你在努力之前就放弃了希望,如果你在失落之后就遗弃了希望,那么你将一事无成。相信自己,并给自己希望。相信自己是创造自己奇迹的那个人,相信只要自己相信就一定会顺利、美好的生活,读后感《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相信我们的生活充满希望,相信希望可以实现你的梦想。憧憬着美好的希望,并坚定地相信,为其用心的努力和拼搏,那么一切的一切都将如你所愿。不怕你不行,就怕你不信。希望是我们人生的一盏闪耀的灯火,灯火不灭,光明就会一直照亮你的整个心灵。试问哪个人的心中没有一盏属于自己的灯火?哪个人不希望自己的灯火可以照亮一切?
让自己的家人、亲人,同享这温暖的灯火、幸福的时光。有希望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信念,有信念也就有了实现希望的动力。加油吧!无论你身在何处,境遇如何,请你相信你的美好希望一定会实现。请你不要放弃自己的信念,因为当你想放弃的那一霎那,失败已慢慢的走向你。努力吧!相信吧!大胆的希望吧!让幸福、成功离我们越来越近,常伴身边。敢于面对你怕的事物吧!因为它可能是你前进的绊脚石。努力去挑战它、征服它,让它不再成为你的忧愁和顾虑,让它成为你走向成功的奠基石。当你不再害怕时,它就会成为证明你自己能行的最有利条件。加油吧!带着满心的希望,加油吧!带着坚定地信念!与失落说永别,与成功紧紧拥抱。加油吧!有希望之处,一切奇迹皆有可能!
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4
《最后一片叶子》它描述患肺炎的穷学生琼西看着窗外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说,最后一片叶子代表她,它的飘落,代表自己的死亡。贝尔曼,一个伟大的画家,在听完苏讲述完室友琼西的故事后,在最后一片叶子飘落,下着暴雨的夜里,用心灵的画笔画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长春藤叶,编造了一个善良且真实的谎言,而自己却从此患上肺炎,去世了。
文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老画家贝尔曼先生,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躺在那里等待死亡,而是用了整个灵魂,成就了那幅不朽的杰作——最后一片叶子。为了让那个年轻的女孩不对生命感到绝望,他把那片叶子画的那么好,尽管叶子边缘已经枯黄,可茎部仍然是深绿色,那么有生命力的深绿,那么苍翠的常青藤。
相信那最后一片叶子会永远挂在那里,任凭风吹雨打,绝对不会摇一摇,动一动,它会那么坚强的挂在高高的枝头上,告诉琼西,告诉所有人,生命总是有期望的,所有的人都要对生命充满信心!
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5
在茫茫的黑夜中,除了无助,什么都感觉不到。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丝光明,往往会重新站起来,拼命地向光明走去,因为我们看到了希望。
故事里的主人公琼珊得了肺癌,并且她认为自己的生命会随着窗外那株常青藤的叶子的掉落而结束。当常青藤的叶子一片片落下时,苏珊就认为自己又向死亡近了一步。这就是没看到任何希望的苏珊,她越来越消沉,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认为自己没救了,即使医生费心治疗也没有任何起色。
她是非常消沉了,没救了。但是在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一位失意的老艺术家为他画上了一片青中带黄的叶子,让这片叶子永远会不掉落。当苏珊看到这么顽强的一片叶子后,她又重新看到了希望,她相信自己可以活下去,于是苏珊的病情开始好转了……
我们应看到希望,只有这样才能继续走下去。三国时期,曹操的军队在一片荒漠中行军,但是水源不足,士兵们干渴难耐,很多士兵都已经走不下去了,军心涣散。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候曹操想了个注意,说前面有片梅林,再走一会我们就可以吃到梅子了。他的士兵想到马上就可以吃到解渴的梅子,不知不觉的就有了力气,最终走出了荒漠。其实前面根本没有梅林,只是士兵们看到了希望才摆脱了困境。于是,本来预期走不出荒漠的队伍,却最终因为一丝希望走出了荒漠。
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挫折,会陷入被动,但即使这样,我们依然要心存一丝希望,因为这一丝希望,至少我们还有成功的可能!
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6
在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中,患了肺炎的琼西姑娘把自己比作常春藤上最后的叶子,代表自己的死亡。
琼西认为自己将会随着叶子的落光而逝去,所以每天都在数着剩下的叶子,但随着最后一片凋落的不是琼西而是患有肺炎的老画家贝尔曼先生。原来,最后一片叶子是落下了,但老画家爬上树画了一片叶子,隔天贝尔曼先生就去逝了。
我想,这片叶子是贝尔曼先生生前最伟大的作品。叶子是琼西生命的寄托,是贝尔曼对琼西生命的挽留。琼西实在太脆弱了,可笑到竟然把生命放在一片叶子上,最终却仍是叶子救了她的命。
最后一片树叶
生活美好的背后是荆棘。它会割伤你,刺破你。这些其实都不重要,只要心存希望,就能创生的奇迹。
贝尔曼,这个大半穷困潦倒,在琼西失去希望的时候,他为她建造了希望。与把自己的生命寄于一片飘摇的琼西相比,贝尔曼更像一个失败的英雄。面对他,面对那片“希望之叶”我们无不肃然起敬。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琼西,可辅助她成长的却是贝尔曼,从他身上,我们读到了爱与奉献。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希望。
世界上,可能还有无数像琼西一样的女子,她们或许脆弱,在身边可能也有如贝尔曼一样的人。但,失去一切,切不可失去希望。希望如同曙光,它能给你重获新生的力量。
最后一片树叶,永不落下。
朗读者告别观后感第七期【1】
人的一生,总是在经历“遇见”与“告别”,这是我们成长必经的道路。继首期以“遇见”作为主题词之后,本周日晚,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又将上演以“告别”为核心主题的朗读。
节目中,董卿邀请到“微博女王”姚晨、影视演员李立群、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着名作家王蒙、维和英雄、音乐剧译配程何等嘉宾,一同在朗读中分享那些有关“告别”的人生故事。
姚晨感恩陌生人:求学时曾被收留睡木板
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告别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与至亲的告别。但对于姚晨来说,提起“告别”,她首先想到的却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14岁那年,姚晨就独自一人北上来到北京求学。二十多年来,在火车旅途中、在小影楼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在刚生完孩的那段时光里,姚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遇见与告别,结识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暂出现的面孔到现在都时常出现在她的脑海中,现场姚晨坦言:“我觉得可能没有这些人,我的人生轨迹会被改写,会是另一番景象。”
当年报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时间无处可去,好在之前勤工俭学时认识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现在,姚晨还记得那个名叫王栋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环外的一个远郊小村里,当时一进门,姚晨直接吓了一跳,“我觉得那个房间的宽度可能就这一张沙发这么宽吧,摆了一个木板,下面用一些东西垫起来,就是一张床。”
在那个现在看来甚至“不太适合人居住”的小屋里,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挤了一个月,“基本她睡就占了三分之二的床,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趴在墙上睡。”虽然时隔多年,但谈起那段经历姚晨依然记忆犹新。对于这些虽是萍水相逢但却给她过无数温暖的陌生人,姚晨会选择为他们朗读怎样的文字呢?
李立群忆母亲:妈妈影响了我一生的表演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两种告别无可回避,那就是离开故乡和与至亲的生离死别。节目中,着名演员李立群坦言自己之所以常来内地拍戏,就是因为母亲的故乡在北京,那种对故乡的情节对自己影响很深。
而回忆起已故的母亲,身为老戏骨的李立群笑言自己的表演其实很大程度上受了不是演员的母亲的影响。1984年,李立群与赖声川一同成立“表演工作坊”,先后推出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这一夜,谁来说相声》以及单口相声《台湾怪谭》,全新相声表演方式在台湾风靡一时。而李立群对于相声的最初启蒙就是来自于母亲,他说:“因为我妈妈说个事,常像是在说相声,生动,准确,哪怕是用错了字,都错得无与伦比。我的相声段子里,内容到表演,有太多无形的她在里面,在里面影响着我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我无法举例,也举不全,因为那往往就是一段即兴的 ‘相声 ’,只可当时意会,无法事后言传。”
当母亲离世时,李立群没有陪伴在她身边。面对主持人董卿问道是否会认为这是一次遗憾的告别,李立群却坦言“不遗憾”。究竟为何这位公认的孝子面对母亲的离世会说出“不遗憾”三个字,他与母亲的告别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曹文轩:文学风气当庄重,读书应寻文中脉
在《朗读者》这档节目的筹备阶段,制作人董卿便欲邀请作家曹文轩作为节目嘉宾。曹文轩曾经为小说《朗读者》写过一篇序。本周末即将播出的《朗读者》节目第七期,主题词为“告别”。曹文轩参加这一期的录制时,董卿提到了这篇序,并且朗读了其中的选段。
“我一直将庄重的风气看成是文学应当具有的主流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应当对此有所把持。倘若不是,而是一味的玩闹,一味的逗乐,甚至公然拿庄重开涮,我以为这样的文学格式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在流动不止的世俗生活中,已经很少再有庄重的体验。一切看上去都是可笑的,一切都是可以加以戏弄的。中国文学应该引领国民走向雅致,走向风度,走向修养与智慧。”
——曹文轩
读书,为了什么?阅读,何以影响人生?该怎样选择读什么书?对此,曹文轩也有他独到的见解。
“天下的书有两种,一种是有文脉的,一种是没有文脉的。山川有它的山脉,人类有血脉,读书就要读有文脉的书。我们今天的很多思想和观念来自于哪里?我们的观念要走向何处?这都和我们文化原点密不可分。”
程何:放弃海外深造 选择成为音乐剧译词人
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的程何在毕业后,放弃去海外深造的机会,选择追逐梦想,成为了一名音乐剧译词人。年仅27岁的程何参与了《妈妈咪呀》《Q大道》《狮子王》《音乐之声》《我,堂吉诃德》等多部音乐剧的翻译工作。这次,程何会带来怎样的朗读呢?
王蒙:一生坎坷颠簸,妻子始终陪伴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先生,着有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2012年王蒙先生与妻子最后告别,再也无法见面。一生坎坷颠簸,妻子始终陪伴在王蒙先生身边,他会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带来怎样的朗读呢?
维和部队:张国强为英雄朗读 情难自已
中国维和部队,一个庄重神圣的名称。无数的维和战士前往危险、贫瘠的地区守护世界的和平。2016年6月1日凌晨,中国驻马里维和部队遭到火箭弹袭击,三级士官申亮亮不幸遇难,年仅29岁,危险时刻发生在他们的身边。维和部队的战士们来到《朗读者》的舞台上将朗读献给他们的兄弟。
他是《士兵突击》里的高城,是《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张迷龙,是《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司令员陈大雷,他就是张国强。这次来到《朗读者》,他不是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是为了维和部队战士们朗读。朗读时一度情绪激动,他为何会在舞台上情难自已呢?
朗读者告别观后感第七期【2】
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先生,在讲述自己的父亲的时候,指南君几次被感动地落泪。
一次与父亲虚拟的告别,让曹文轩更深切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告别,理解了父亲对他的爱。
一次与父亲真实的告别,却是让曹文轩最无法接受的告别,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因为他没有在父亲临终之前守护在他身边,好好跟他做一次告别。
他在会客厅说的一段话让指南君记忆深刻。
大自然就是在告别的过程中完成季节的轮替,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其实天空下,不是山也不是水,是满满的各种各样的告別。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做的就是一篇文章 :生死离別。
还有董卿在台上念的《朗读者》小说中的一段文字,这是曹文轩写的序:
我一直将庄重的风气看成是文学应当具有的主流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应当对此有所把持,倘若不是,而是一味地玩闹一味地逗乐,甚至公然拿庄重开涮,我以为这样的文学格局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在流动不止的世俗生活中,已经很少再有庄重的体验,一切看上去都是可笑的,都是可以加以戏弄的。中国文学应该引领国民走向雅致,走向风度,走向修养和智慧。
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曹文轩并不陌生。
即便是对曹文轩不熟悉,但也一定对他的作品很熟悉。
他的《草房子》,中国儿童几乎人手一本。
《草房子》光印刷就将近300次,销售数量超1000万册,可以说创下了中国出版界的一个奇迹。
曹文轩的所有作品都是国际水准。
由于其极高的文学性、艺术性,不仅在国内获奖无数,也获得了世界的赞誉。
2016年,曹文轩获得了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文学奖。
这也是到今天为止,中国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文学家。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他的作品,可以先拜读下他书中
也许,我们谁也无法走出自己的童年。——《草房子》
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草房子》
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非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今天的孩子,用不着为自己的苦难大惊小怪,更不要以为只是从你们这里开始才有苦难与痛苦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将继续延伸下去。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青铜葵花》
城市在酣睡中。秋风好像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在无人的大街上游荡着。夜真是寂寞。发蓝的灯光毫无生气,疲惫地照着光溜溜的大街。秋风摇着梧桐树,于是大街上就有斑驳的影子在晃动,像是一个灰色的梦。偶尔有几片枯叶离开了偎依了好几个月的枝头,很惶惑地在灯光下晃动着。其情形,像一片薄玻璃片扔进水中,在水中忽左忽右地飘忽着下沉,不时地闪出一道道微弱的亮光。——《山羊不吃天堂草》
这声音在旷野荒郊上飞扬。等袅袅余音消逝在苍茫里,荒原一片静穆。他们长时间对望着。然后,他深情地一点头,掉转身去,沿着大路,向西走了。牛在盐迹斑斑的黄泥路上烙下一个又一个深深的蹄印。——《狗牙雨》
曹文轩为什么会取得今天如此之高的成就?
这得益于他的父亲。
是父亲创造了曹文轩的写作史。
曹文轩的父亲曹桂生曾是一位小学老师,兼校长,早年自学成才,知识渊博。
父亲热爱阅读,常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古典文学名著,家里也有一些藏书。
后来他为了给学生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在学校建了一个小图书室,曹文轩便经常进去读书。
书的数量其实并不多,也没有特别高的艺术价值。但对于当时的曹文轩,已经感到很满足了。
比如胡奇的《五彩路》、邱勋的《微山湖上》等,直到现在,其中的故事情节,曹文轩仍记忆犹新。
曹文轩在小学五六年级时,接触到了成人的文学作品,有《青春之歌》等,还有鲁迅的杂文。
当时的曹文轩并不完全能理解其中涵义,但书中的故事和文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热爱阅读的父亲引导曹文轩爱上阅读,不仅让曹文轩知道了外面世界的广大与深邃,也让他具备了基本的写作能力。
除此之外,父亲极强的说故事的能力,也深深影响了曹文轩。
父亲在当地的外号就叫“小说家”。
他说故事,不加任何表演,神态自若,完全凭借语言的力量、细节的力量、故事起承转合的力量,还有故事中暗含的道义的力量。
许多故事即便说过许多遍,人们还是听得兴致勃勃。
曹文轩写小说时,许多素材就是来自父亲当年的说的那些故事。
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曹文轩的叙事能力也在父亲的说事中悄无声息地养成。
接受采访时,曹文轩经常提到父亲。
“我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与父亲密不可分,是他创造了我的写作史,没有他也就没有这样一部只属于我的写作史。他的作用确实无法估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家长总说要让孩子赢在起点。
可你知道真正的起点是什么吗?
事实上,孩子的起点不是大量的辅导班、才艺班,而是他们的父母。
教育专家乔艳坤曾说:父母是土地,孩子是生长在上面的花草树木。父母的高度是孩子开始的起点。有的父母是山谷,有的父母是平原,有的父母是高山,那么,长在高山上的草,也比长在山谷中的树高。
曹文轩用自己的成长实例,验证了这一教育理论。
(《草房子》中的桑乔原型就是曹文轩的父亲)
倘若曹文轩的父亲不爱读书,学识浅薄,没有意识去建造一间图书室,他也不会讲故事给曹文轩听……那么,曹文轩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和高度。
有人质疑,这只是个案,说明不了什么。
教育,就是拼父母!这一点,只要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人,或了解一下古今中外那些“成功人士”的家庭教育,如那些科学家、思想家,企业家,还有那些拥有幸福和快乐的人,就可得到验证。
所以,想让孩子成才,首要要做的是父母自己先成才。
做好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开场白
海子说
我们最终都要远行
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
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这是陆游和唐琬之间痛彻心扉的告别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先生
平静超然的和这个世界告别
在这期节目当中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
他向我们娓娓道来
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
也让我们仿佛明白了一个道理
这世间所有的文字
千年百年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
生离死别
告别
是结束也是开始
是苦痛也是希望
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
好好告别
我们这期的主题词是告别
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
告别让我们成长
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
而无论是主动地选择
还是被动地面对
告别多少有些伤感
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
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故事
一段又一段的告别
构成了人间百态
那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
我们又将还原再现
一些怎样的告别的场景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接下来要上场的朗读者
她是微博女王
她是时尚辣妈
她是《武林外传》里的郭芙蓉
也是《潜伏》里的王翠平
从舞蹈到电影
从福建到北京
一路走来一路遇见
一路告别
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姚晨
余光中先生曾经说过
一个幸福的译者
就是翻译的人
她得以和弘美的灵魂朝夕相对
按其脉搏听其起心跳
这真的是一种特权
我们接下来要请出的这位朗读者
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
但是她却成了一位音乐剧的翻译
我们现在在中国看到的一些
大家很熟悉的中文版的音乐剧
像《音乐之声》
《猫》《妈妈咪呀》
几乎全部出自她的手
接下来就让我们掌声欢迎
朗读者
程何
他说他喜欢站在童年的视角
去观看这个世界
所以在他的文字里
也充满了对儿童的生存状态
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关注
而他极高的文学性艺术性
也获得了世界的赞誉
2016年他获得了
国际安徒生文学奖
这也是到目前为止
中国唯一一个
获此殊荣的文学家
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曹文轩
接下来要上场的这位朗读者
在台湾戏剧界
被人们称为是骨灰级的演员
而二十年前他来到北京
也成为活跃在荧屏上的一位
不等戏不挑戏的一位
拼命三郎
在他的生命当中
也充满了一个又一个的告别
他会怎样与我们来分享呢
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李立群
从1990年开始
我们国家派驻军事力量
参与到了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当中
到目前为止
派驻的军事人员超过了两万人次
因为推动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
和安全做出了贡献
2017年
中国赴马里维和行动的全体官兵
被授予了和平荣誉勋章
今天我们也很荣幸的请到了几位
参与马里维和行动的战友们
掌声欢迎他们
接下来要上来的朗读者
从时间的坐标上来看
他是一位老人
他已迈入了耄耋之年
但是人生的舞台上来说
他还是一位年轻人
充满激情充满理想
即便这一生荣辱浮沉
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
依然有着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
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到《青春万岁》
从《青狐》到《这边风景》
他所有的文字
都是他有文才的最好的证明
但同时也是他活过的最好注解
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
文化部原部长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著名作家王蒙先生
欢迎总是带着微笑
告别却伴随着一声叹息
看来也不尽然
既然是不可避免的要和告别
面对
那我们应该选择充满勇气地去面对
我们这期以告别为主题的节目
到这里要和你告别了
我该说些什么呢
我想我还是借用王蒙先生的诗句
来做一个结束吧
让我永远想念你们
招呼你们并且怀着骄傲
注视着你们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733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