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集合100句-经典语录
其实之前并不怎么看心理学方面的书,我总觉得人最好的的心理老师是自己,我相信所有的道理我都懂,不需要任何人的开解,在遇到任何问题时,我可以自我调节,只不过是花费时间长短的问题。但在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并简单翻阅几页时,我就突然觉得自己的眼眶湿润了,也许一直努力做个完美的自己是个很艰辛的事,但一直觉得这才是每个人的终极目标,却从没想过我们可以淡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让疲惫的心偶尔放个假。
本书重点阐述的观点如下:
真实胜过完美
我们要做的不是灭掉内心的魔鬼,而是去认识并拥抱它,活出真正的自我!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
改变恶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和恶习较劲,接受恶习。因为,积习就是你的本性,恶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你只能理解它并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
任何真切而纯粹的情绪、感受和体验,不论是忧伤、愤怒,还是焦虑、嫉妒等,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假若你学会敏锐捕捉并坦然接受它们,那么你就能获得不可思议的成长。所以说,真纯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心灵的兵器”。
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
愤怒,给予你力量和动力,让你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具有创意,每一分钟都能表现出你自己的风采。没有愤怒,你就会在不适当的'地方屈服,就会手足无措。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你的愤怒,并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愤怒、然后富有智慧地去处理它。
不要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
内疚是和谐关系的调节者,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假若你懂得接纳自己的内疚,并帮助对方接纳他的内疚,那么关系就会自然地流动,自然地走向和谐。内疚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在提醒我们,你的一个关系需要调整了。
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
许多恐惧,无须战胜。恐惧的背后,常藏着我们生命中重要的答案;恐惧程度越高,答案就越重要。恐惧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因为很多时候,只有恐惧才能强有力地提醒你,什么是最重要的。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
好的心理医生,其价值就在于会和你建立一个好的关系,然后把你轻松地带进这种状态。不过,我们生活中还有太多的关系,可以把你带进这种状态。任何一个你在乎的关系,其实都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可以照出你内心的秘密来。
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
所谓接受,即直面我们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不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
给自己一个仪式,开始一段征程
心灵的成长并非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些具体的仪式来呼应心灵成长的节拍。
当然,我也并不是赞同作者的所有观点,虽然也有观点上的差异,但这本书至少改善了我的心理状态,让我认识到悲伤、愤怒、内疚、恐惧,负面情绪有存在的意义,直面比逃避有用,对抗不如接受。为了不让亲人担忧,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我们往往隐藏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但既然是亲人,那就让我们共同来接受、共同来面对这些负面情绪,“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接纳自己和他人,一同成长!
马来西亚著名的萨提亚治疗大师林文采博士把人的先天气质分为了五大类:乐天型、忧郁型、激进型、冷静型、奉献型。
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忧郁型的人。忧郁型的人天生的完美主义者,比较悲观.批判.对自己和别人都是比较难以赞美和认同,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求尽善尽美,忧郁型的人把这种特点带到生活里去的时候是比较糟糕的,会对自己和他人高要求,把自己弄得很多的情绪。
虽然我知道自己忧郁型的这个特点,而林文采老师也一再强调:忧郁型的人要时刻记得在心里养两匹马:“放自己一马,放他人一马”。可我总是做不到。
正如网上一句经典的话所说:此生知道很多的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情绪来了的时候,我总是会陷入到情绪里去,不能自拔。
有一天,当我看到武志红的一本书《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时,我觉得棒极了。
这本书颠覆了我对自己的看法。
原来我不能接受的自己的种种,都是如此的具有意义。
于是我对自己不完美的感受有了释怀,在书中,武老师说道:世界有可能是相反的,真实胜过完美。如何接受自己的真实,如何真实的和自己在一起,就可以深刻的感知到真实是比完美更好的东西。感觉自己是完美的,这样的人是把自己的痛苦分裂出去了,消灭了,他自己的脑袋里意识不到痛苦。
在书中武老师从还一个心理学家的角度例举了大量的例子让我们认识到负能量比正能量更具有价值。
武老师在书中说“当我们积极地追求所谓的正能量的时候,其实是割裂了与所谓的负能量的连接,这种割裂是巨大的损失,悲伤、愤怒、恐惧、内疚、嫉妒和羞耻,我们要打开这些感受的管道,当我们打开这些管道的时候,生命力就会在我们的身上流动。”
在本书的第二章里讲到: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每一次的`磨难都是生命的财富,越对抗痛苦,越是会痛苦,承认他,接纳他就是改变的开始。在这一章里讲到一个自杀的案例,案主在深深的悲伤之后,接纳了事实,从而改变自我,有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在本书的第五章里讲到:当你恐惧、焦虑时,去看看,恐惧、焦虑在告诉你什么?它们是不是在说:这件事情对你很重要?看到它们、承认它们、接纳它们,然后才能让它们成为一份能量,让它们在你的心里流动,回到自己的感受上,回到自己的身体里,这个时候会有很好的疗愈效果。
曾今也有一位心理学老师说,如何让一个吸毒者彻底的戒毒,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他的母亲彻底的放弃他,让吸毒者绝望,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说绝望也是有力量的。
嫉妒、愤怒、倔强也都是有力量的,看到他背后蕴藏的含义,原来它让你更加有动力去改变自己,他们是生命力的表现。
“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我们的生命,如果逃避,我们就损失了一部分自我和力量。如果面对并整合他们,阴影就会变成我们的人生财富。”
读完本书我对自己说: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因为不完美,所以才真实,真实胜过完美。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武志红的一本心理自助书籍,豆瓣网上评价很高的一本书。看完这本书有一段时间了,如果不沉淀整理一下,又几乎都忘掉了。
看这本书,和看其余任何一门和心理学有关的书籍一样,我再一次确信一个人的性格浓缩着童年时的一切人际关系。一个人儿童时期的所有经历,形成了他内心的关系模式,这个模式将影响到他的一生。不过还好,只要一个人愿意自我学习,那么他就可以“重做自己的父母”,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
读这本书,能找到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的影子,也许是我和作者一样都读过他的《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也能找到张德芬的影子,我相信作者一定和我一样,读过张德芬的书系。
这本书告诉我们,悲伤、愤怒、内疚、恐惧,这些平时被贴上“负面”标签的的情绪,其实和所有的正面情绪一样,有着完全平等的关系。不需要为这些情绪而羞愧、焦虑,也不要去强行压制。强行的压制某种情绪,它往往会以别的形式更加猛烈的爆发出来。有人强行压制悲伤,却发现到了夜晚难以入眠;有人强行压制内疚,却会在潜意识里逼迫自己成为没有内疚感的“圣人”。
张德芬的书教会我们要关照自己的内心。当负面情绪来临,不要逃避,不要惧怕它。试着对自己说:“我现在心里有点难过。”然后就好好的、勇敢的去体会此时的感受。比如“我感觉心口有点堵,我觉得脸上在发烫”等等,大约半个小时,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会过去。张德芬认为,如果害怕、抵抗、逃避某种情绪,那这些害怕、抵抗和逃避就会像钩子一样勾住这情绪,在心里久久不去;而如果坦然的接受,尝试去拥抱自己的情绪,那么这样的情绪很快就会过去,内心又恢复到空灵的状态。
然而正是这坦然的接受是最困难的,也是痛苦的,因此心理学家派克认为心理成长的关键在于“可以直面痛苦”。武志红的这本《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也告诉我们:“不论忧伤、愤怒、焦虑、妒忌等,假若你学会敏锐捕捉并坦然接受他们,那么你就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成长。”
在这本书里,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我读后有豁然开朗,拨云见日之感。
【第1句】:“认识恶习,它一定曾让你获益。”某一方式让自己在过去得到了很多好处,自己现在就会无意识的去习惯它、运用它,这是一种特殊的“刻舟求剑”。书中提到的小刘在公司总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会拼命做,深究下去竟然起源于小刘小时候由于父亲要求很高,作业就算很早做完也会一遍一遍的检查并且受到斥责,最后她就干脆到最后一刻才做完。同时我想起班上一个目前对妈妈比较叛逆的.男生的睡懒觉的坏习惯形成的原因:妈妈一遍一遍叫,他就是不起床,他一定从中体会到了反抗妈妈的那种“自由”的感觉。
【第2句】:“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书中提到一位小女孩,童年的遭遇非常之悲惨,她生怕被亲友和同学疏远,就极力的讨好他们,结果还是被周围的人看不起。终于有一天,当她悲伤得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前所未有的痛哭了一场,她终于深刻的认识到:“我很惨,非常惨,但我有力量好好会下去!”这句话极大的改变了她,使她不仅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还是她不在关注别人的评价,不再惧怕别人的拒绝和嘲讽,反而越来越受欢迎了,活出了不一样的境界。
小女孩的那一次痛苦,是一次彻彻底底的悲伤。这悲伤所完结的,是她的人生悲惨的真想。真相永远不会消失,但经由这悲伤之路,人的心灵从真相的悲剧中获得解放,甚至还能获得心灵的养料,促进人的成长。
【第3句】:“不惧怕内疚,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我们的周围有这样的一类人:他们非常热衷于付出,过分的付出,可是他们却从不索求回报,甚至拒绝别人的任何给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是“无私”的表现,堪称“圣人”。然而这样的人最终却总是容易落得别人最终拒绝与之交往的结局。
比如有的妻子,工作出色,在家勤快贤惠,对老公的所有亲戚、朋友都好得没有话说,而且她还不要求老公付出,而是自己一个人里外操持。这种妻子应该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妻子了,然而他的丈夫往往还要与他离婚,这在现实生活和影视作品中都有例子。究其原因,这样的妻子只想付出,不愿接受,她的心底事实上害怕一种内疚感,她总是把一切做得尽善尽美,她自己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道德制高点,把内疚感完全留给她的丈夫。而且就算婚姻失败了,她也可以说:“我已经做得尽善尽美了,一切都是你的问题,都是你不知好歹!”
同样,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如果有的朋友老是过多付出而不愿意接受,那么他也同样将他自己不愿意体会的内疚感完全转嫁给了他的朋友。他会觉得自己仁至义尽,如果以后朋友疏远,他就会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谴责朋友忘恩负义等等。而事实上,谁愿意交一个高高在上的不对等的朋友呢?
不管是夫妻之间还是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一种平衡。单纯的让一方只是付出,占领清白感,另一方只接受,承担内疚感,这种平衡就被打破,关系必然不能长久。只有那种乐于付出但也不拒绝接受的关系,才是平等的关系,才是平衡的关系,才能亲密长久。
说到内疚感和关系的平衡,也可以联想到清白感和关系的平衡。举例说,如果一个家庭里,丈夫犯了错误,那么妻子就掌握的绝对的清白感,丈夫是绝对的内疚感,此时关系完全失衡,处于崩溃的边缘。此时他们的关系走向存在两种可能: 【第1句】:妻子固守清白感,那么关系持续不平衡,几乎没有修复的可能; 【第2句】:妻子开始对丈夫进行惩罚或报复,那么,惩罚和报复之后,内疚感和清白感都会降低,关系可能出现转机。所以,这种时候,如果看到妻子冷漠的表现,那么情况比较悲观;如果看到妻子开始一边捶打丈夫一边骂他,那么,事情多半有了挽回的可能。
总之,纯粹的清白感并非绝对好事,有内疚感也并非完全是坏事,寻找关系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是值得多次品读的,其耐人寻味之处还不止以上这些。读这本书,慢慢学会拥抱自己,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读后感(二)
这本书是在参加深圳读书会微信赠书活动意外获得的,拿回来后放置了一段时间,因为花花童靴也要看,还说好一起分享,才陆续看了起来,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作者武志红是一名资深心理师,写下了诸多畅销心理学著作,曾经还担任过专栏主持,可谓实战经验丰富,接触并帮助许多心理问题的患者,对于深究问题的来源有独特的理解。虽然我个人觉得有些观点过于极端,太集中于讲述从小的影响,但仍然会去吸收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因为每个人不可能做到完美,所以我们要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才会经历越来越多的精彩。
接纳自己很重要,我们每天的生活很真实,如何做到在生活中享受这种真实,过程中悦纳真我,是一个不断尝试改变的成长之路,人之所以不完美,才有足够的空间去进步,才能体会努力后达到成功的喜悦。而存在于自身的问题也一样,需要我们探索着去改变,心灵不断成长净化,内在与外在的世界会变得越来越澄清,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观念,而这就是所谓的成熟罢了。围绕在我们周边的种种痛苦,也是有其特殊意味的,或许提醒我们需要去改变了,或许告诉我们应该注意某些方面了,或许让我们经历各种真实的存在,所以,当一切不可避免时,好好的去体会,接受真实的自我,接受发生的事实,也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在人生的大道上探索出一条独立,非传统,带着浓厚刻印的路途,获取非同寻常的快乐!
全书分了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阐述一个主题,有系统的书写在人们身上的不完美,讲出这种不完美的好处,怎样去面对,以及如何解决,最后还推荐心灵成长书吧。第一部分主题 :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不要和恶习去较劲,因为恶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你只有理解它并接受它。坏习惯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着我们自己的深层需要。这也颠覆了自己对恶习的看法,不再那么深恶痛绝的鄙视改正不了一些恶习,而是通过接受再认识逐渐去改正一点点,让需求也得到进化。第二部分主题 :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不论忧伤、愤怒、焦虑、嫉妒等,假若你学会敏锐捕捉并坦然接受它们,那么你就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成长。这里提到“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说明从小家庭的影响非常大,在以后的生活中都潜移默化的存在,而且全书这个概念贯穿始终,很多问题从这方面探究原因。然后还有 AQ 的概念,又称挫折商,衡量 AQ 的指标有控制,归因,延伸,耐力。说明我们遇到挫折应当如何处理,将逆境转化为机遇。第三部分主题 : 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你的愤怒,并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愤怒,然后富有智慧地去处理它。对于愤怒,也颠覆了我以往的看法。愤怒是人性的一部分,它是有其作用的,将愤怒的表达是让人去释放,说明某种关系有待改变,而一味的压抑愤怒,反而会出现其它心理问题。愤怒能让我们反思,关系能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下去,是维系相互之间良好的调味剂。只是愤怒不可过度,适可而止的表达,忠于我们的内心。第四部分主题 : 不要内疚,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内疚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在提醒我们,你的一个关系需要调整了。这也让人不禁释怀,有什么好内疚的,其实不过是过眼烟云的痛楚。另一点是怎么对别人,不能太过于好,增添别人的内疚感,凡事留有空间,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第五部分主题 : 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恐惧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因为很多时候,只有恐惧才能强有力的提醒你,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无须去战胜恐惧,恐惧其实是一种力量,引领我们前行。借助恐惧的力量,勇敢的去行动,往往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遇。第六部分主题 :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任何一个你在乎的关系,其实都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可以照出你内心的秘密来。在现实生活中,敞开自己的心扉,无论遭遇什么,都能不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一生的功课。第七部分 : 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所谓接受,既直面我们人生的所有真相,深深的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不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好好生活,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无非都是最好的体验。最后,给自己一个仪式,开始一段征程。心灵的成长并非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些具体的仪式来呼应心灵成长的节拍。
这本书陆陆续续看了挺长时间,工作日固定在晚上吃完饭六点左右看半个小时,也解决了这个时间段浪费的问题。另外就是养成写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73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