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黑格尔小逻辑读后感锦集90句-经典语录

小逻辑的读后感1

黑格尔的哲学名著《小逻辑》,实际上是其《哲学全书》的第一部分“逻辑学”的单行本,内容大致上是先前完成的《逻辑学》(又称《大逻辑》)的缩写。全书主要由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篇构成,体现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故而可谓是走进黑格尔哲学庙堂的首要门径。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是在康德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又一位思想巨人。与康德相同,黑格尔亦深切体悟到了传统形而上学之缺陷,并认同康德关于现象界与物自体的划分。认为康德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基于现象界与物自体的划分,最早明确区分了知性与理性这样两种与之相应的不同思维方式,并指出了各自特点:知性是以有限的和有条件的事物为对象,而理性则以无限的和无条件的事物为对象;知性坚执于非此即彼的“独断论”,理性则致力于将知性所固执着的分别与对立加以克服,得到的工作思路真理是将事物的片面规定性联合进来的全体。但遗憾的是,康德虽意识到了理性思维的重要,却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应当阶段,甚至以“不可知论”否定了由其思维把握“物自体”(即真理)的可能性。

与康德止步于“物自体”不同,黑格尔力图探明“物自体”之所“是”,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即乃“自在自为的真理”,也就是事物的“理念”。在黑格尔看来,要把握这样一种真理性的理念,首先要弄清这“理念”是如何形成的。他在《小逻辑》中分析论述的便是在逻辑学意义上“理念”生成的三个阶段,即由存在到本质,由本质到概念。他所说的“存在”,又谓之“有”,指的是由质、量、度决定的事物之生成;他所说的“本质”是指事物的相对规定性;他所说的“概念”是指“存在”与“本质”的统一。黑格尔认为,“概念”虽是主观的,但它是以“存在”与“本质”为客观基础的,是包含了这两个范围中全部丰富的内容在自身之内的,因而“同时也是完全具体的东西”(327)。

黑格尔认为,要把握“理念”(物自体),至“概念”阶段才有了可能。这“理念”便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397页),是“主体客体;观念与实在,有限与无限,灵魂与肉体的统一”(400页)。这样一种关于事物的“理念”,在本质上“是一个过程”,其过程是这样的:“即概念作为普遍性,而这普遍性也是个体性特殊化其自己为客观性,并和普遍性相对立,而这种以概念为其实体的外在性通过其自身内在的辩证法返回到主观性。”(403页)。由这些论述可知,黑格尔所说的“理念”(真理),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关于某一事物的稳定性“定义”,而是发展变化着的活体,故而他又称“直接性的理念就是生命”(404页)。显然,要把握这样一种生命活体性的“理念”,孤立、片面、静止的知性思维当然是不可能的,而只能经由他所说的将事物的片面规定性综合为一个整体的辩证理性思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又曾干脆宣称:“理念是辩证法”(403页)。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具体的、活动的“真理”观,黑格尔反对传统的本质观。认为在传统哲学中,人们往往将本质视为与事物现象的特定内容毫不相干的独立存在,予以抽象使用。在这样的使用过程中,“本质中的各个规定只是相对的,还没有完全返回到概念本身”(241页)。因此,这样的“本质”也就仍不过是知性思维的产物,由此而得到的对于事物的认识亦必是片面的。而实际上,“肯定的东西与否定的东西本质上是彼此互为条件的,并且只是存在于它们的相互联系中”,比如“一条往东的路同时也是一条往西的路”,“北极的磁石没有南极便不存在”(256页)。在黑格尔的这些分析论述中,似已可见至20世纪出现的“反本质主义”、“反逻格斯中心主义”、“解构主义”等现代思潮的端倪。

与反对传统本质论相一致,黑格尔主张要对“必然性加以思维”,他自己经由“思维”得出的看法是:“自然界注定了只有用必然性去完成理性。但精神的世界就是自由的世界。举凡一切维系人类生活的,有价值的,行得通的,都是精神性的。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对真理和正义的意识,通过对理念的掌握,才能取得实际存在。”(35页)也就是说,在黑格尔看来,必然性思维,只适用于自然界,而不适于精神界。黑格尔正是据此进一步得出结论:对于精神世界,思维就是要自由思想,就是要“不接受未经考察过的前提的思想”(118页),就是要消解“最坚硬的必然性”。而这样的“思维”,本身“就是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就其是自为存在着的主体而言,便叫自我;就其发展成一全体而言,便叫作自由精神;就其为纯洁的情感而言,便叫作爱;就其为高尚的享受而言,便叫作幸福”。(325—326页)黑格尔举例说,关于上帝本身,就属于精神内容,就没什么必然的真理性可言,而“只有在思维中,或作为思维时,才有其真理性。在这种意义下,思想不仅仅是单纯的思想,而且是把握永恒和绝对存在的最高方式,严格说来,是唯一方式。”(66页)可见,对于精神领域而言,黑格尔注重的显然并非思维之结果,而是具有消解某些定论的自由思维本身,是思想本身的高贵与力量。

正是在此基础上,黑格尔进而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哲学命题:“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的思维在起作用。”(38页)为此,他曾呼吁:“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不要“仅仅满足于外在知识的草芥”,应该有一种“对于更高尚神圣事物的渴求”(66页)但曾令他感慨系之的是:“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鹜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31页)

如果仅就探明康德所判定的“不可知”的“物自体”而言,黑格尔在《小逻辑》中的分析论述,似乎仍给人玄秘莫测之感,但这并不影响黑格尔哲学思想的伟大光辉,这就是:不仅有助于人们认识到辩证理性思维的重要,更在于为人类打开了通向自由思想之门,指明了人之为人之路。但黑格尔也许没有想到,在他身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世界精神”似乎更加“忙碌于现实”,更加“驰鹜”于“外界”,他所向往的高尚神圣的精神“家园”,不仅未见繁盛,而是愈见荒芜。更为令人忧虑的是,在许多国度,假冒高尚与神圣,乃至是毒汁四溅的“精神花草”正四处蔓延。有谁还有能力拯救我们这个世界吗?

小逻辑的读后感2

“一方面由于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予以太大的重视,另一方面,现实上最高的兴趣,却在于努力奋斗首先去复兴并拯救国家民族生活上政治上的整个局势。这些工作占据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各阶层人民的一切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致使我们精神上的内心生活不能赢得宁静。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现在现实潮流的重负已渐减轻,日耳曼民族已经把他们的国家,一切有生命有意义的生活的根源,拯救过来了,于是时间已经到来,在国家内,除了现实世界的治理之外,思想的自由世界也会独立繁荣起来。”

这是将近两百年前,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开讲辞。读起来感觉多么亲切啊,真可谓历久弥新。我们这个时代不再是黑格尔的时代,但人好像还是黑格尔时代的人。“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致使我们精神上的内心生活不能赢得宁静。”

一个时代的兴趣,一个时代的格局,一个时代的趋势,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最多只能“独善其身”。而且,很多时候,独善其身也很不容易,往往“树欲静而风不止”。

国人的习惯,喜欢上行下效。所以我常常想,要扭转这个时代的风气,可能还要从在上者做起,然后民众群起响应。

我常常想,假如为政者能有时间坐下来读点书,做点思考(总结和反思),想一点与经济无关的社会的事、文化的事,聊一点百姓的话题、精神的话题,甚至是诗意的话题,可能会出现一种清新的政治局面、管理局面。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受百姓敬仰的官员是亲民的,有人情味的,他们似乎不像现在的官员那样,成天到晚事务缠身,几无片刻闲暇。古代的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似乎总能从容处之,百姓对他们的评价是“日计之无近功,岁计之有大利。”(李白《化城寺大钟铭序》)

假如学者们能坐下来安静地做学问,而不仅仅为稻粱谋,不仅仅为名利、为职称谋,可能会出现一种清新的学问局面、学习局面、文化局面。

假如各阶层的人们能放慢一点脚步,习惯欣赏生活,习惯欣赏自己,习惯于物质之外某种精神需求……可能会出现一种清新的生活局面、社会局面。

和谐社会必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远离精神、远离内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

小逻辑读后感1

去年国庆读了《小逻辑》,然而读了半月无所得,反而变得迷茫,如今一年过去了,知识更加多,眼界也更宽了,于是重新读了这本书,算是有了一些收获。

《小逻辑》分为三部分“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这是黑格尔对于逻辑学的划分,他认为这三部分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但是概念是这三部分中最重要的,因为概念才是真理,而存在和本质只是直接和间接的东西,如果存在和本质都孤立了,那么两者都不能算是真理。

本书的第一部分“存在论”又分为三个小的部分:质、量、和度。质就是表明它是什么,比如我们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骑的车,都是质的体现,有这种质,就不会让我们混淆概念的存在,就不会出现穿房子,住衣服这种混乱。在我看来,存在是基于“质”而存在的,没有质,就无所谓存在了。

存在的第二部分是量。量很容易理解,就是数量。书中的量有着一种职能:衡量存在尺度的标识。以我们用的书为例,一本50页的教科书和一本2000页的字典都是书,它们的质是一样的,所以量的多少是不会影响存在的,但是它本身又是无处不在的。量与我们初高中学过的量是不一样的,初高中就是量变导致质变,但是这里的量只是一种类似于度量衡的存在,它不影响质,或者说对质影响极少。

存在论第三部分是度,度就是尺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带有质的量。这一部分主要讲了通过量的增加和减少是不影响存在的本质的,,或者可以说是影响的范围有限。还是以我们的书为例,1000页的书是书,999页还是书,800页也是书,但是减少到了一页两页,七页八页,就不能够用书来称呼了,只能说这是小册子或是其他什么的称呼。

读《小逻辑》要一部分一部分地读,否则无法继续。从存在的尺度为出发点,才能够进入本书的第二部分:本质论。相比存在论,本质论就非常难懂了,我读了很久也无法理解透彻,在此只是写一些小的看法。

黑格尔认为本质是设定起来的概念,本质包含规定,但是规定又是相对的,没有完全返回概念本身,所以在本质中,概念是不自为的。本质是相对映现在自身之中的存在。黑格尔在书中表达的就是本质是存在的真理,是自己过去了的或内在的存在,具有反思性与自身映现性。

第二部分读完也无法理解,简单的说,事物中的永久才是事物存在的本质。如果只是用从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的观点来看,只能看得一头雾水。用我们日常照镜子为例,镜子中的自己受各种因素影响,已经不是原本的自己,而原本的自己,就是本质。

存在通过相互转化体现,本质通过映现来体现,而概念不通过这两种方式体现,概念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发展。“概念是自由的原则,是独立存在着的实体性的力量。概念又是一个全体,这全体中的每一环节都是构成概念的一个整体,而且被设定和概念有不可分离的统一性。所以概念在它的自身同一里是自在自为地规定了的东西。”这是本书概念论的第一段,这就是说明了概念是一种绝对不依赖其他物体的存在或者说概念是一种自由自在,不需要你去通过其他方式来证明其存在的存在。比如说动物,人是动物,老虎,猫狗,蛇鼠都是动物,这些事物都具有不同外表,不同特征,不同的作息生活方式,在我们分化的种类中也有不同的地位,但是归根到底,这些都是动物。动物是一种永久的东西,它的存在不一定永恒,但是它永久存在。概念并不依赖于有什么而存在,但是它需要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明它是存在的。

小逻辑读后感2

“一方面由于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予以太大的重视,另一方面,现实上最高的兴趣,却在于努力奋斗首先去复兴并拯救国家民族生活上政治上的整个局势。这些工作占据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各阶层人民的一切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致使我们精神上的内心生活不能赢得宁静。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现在现实潮流的重负已渐减轻,日耳曼民族已经把他们的国家,一切有生命有意义的生活的根源,拯救过来了,于是时间已经到来,在国家内,除了现实世界的治理之外,思想的自由世界也会独立繁荣起来。”

这是将近两百年前,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开讲辞。读起来感觉多么亲切啊,真可谓历久弥新。我们这个时代不再是黑格尔的时代,但人好像还是黑格尔时代的人。“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致使我们精神上的内心生活不能赢得宁静。”

一个时代的兴趣,一个时代的格局,一个时代的趋势,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最多只能“独善其身”。而且,很多时候,独善其身也很不容易,往往“树欲静而风不止”。

国人的习惯,喜欢上行下效。所以我常常想,要扭转这个时代的风气,可能还要从在上者做起,然后民众群起响应。

我常常想,假如为政者能有时间坐下来读点书,做点思考(总结和反思),想一点与经济无关的社会的事、文化的事,聊一点百姓的话题、精神的话题,甚至是诗意的话题,可能会出现一种清新的政治局面、管理局面。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受百姓敬仰的官员是亲民的,有人情味的,他们似乎不像现在的官员那样,成天到晚事务缠身,几无片刻闲暇。古代的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似乎总能从容处之,百姓对他们的评价是“日计之无近功,岁计之有大利。”

假如学者们能坐下来安静地做学问,而不仅仅为稻粱谋,不仅仅为名利、为职称谋,可能会出现一种清新的学问局面、学习局面、文化局面。

假如各阶层的人们能放慢一点脚步,习惯欣赏生活,习惯欣赏自己,习惯于物质之外某种精神需求……可能会出现一种清新的生活局面、社会局面。

和谐社会必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远离精神、远离内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1

不知道怎么的,读《存在与虚无》就成为了我一个久未实现的夙愿。因为这书实在难找,书店不卖,网上不刊,我都差点想邮购了。还好,就像海德格尔说的一样,事物总是呈现在因缘之中,既然我有此意向,这事物就会有与我照面之时。但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个因缘之点竟然会集在一个旧书店里,一看到此书,立马买下,价钱很便宜,不到一半,而且是全新的,这不禁让我感叹:谁跟它怎么没缘呀!

《存在与虚无》由法国的让·保罗·萨特著。他“孤零零地活着,完全孤零零一个人”。以哲学家的坦率点出了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是虚无之上存在起来的存在,是活着但又必然死去而重归虚无的存在。在本书中,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书中提到“自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相反,它是指人的意识的存在,它是以对“自在的存在”的内在否定来规定自身的。自为的存在就是意识面对自我的在场。意识不能与自身重合,它是存在的减压。意识由于就是自己虚无化的能力,就是它固有的存在方式的原因,但没有任何东西是意识的原因,所以,意识在其存在中既不能被异于自己的东西解释,也不能被自身解释。“自力的存在是自我规定自己存在的,因为它不能与自身重合。由此而来的结论是:人是虚无由之来到世界上的存在,意识于是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人的内在结构。

人是“存在的虚无”,又是变成存在的虚无。自为不断地存在着,不断地显现,在消失之前无限地成为“自在”,也就是说从外部把握这个自为,意识就在“对某物的意识”时,成为对事物的某些“观点”,事物从而就有了规律或必然性,有了规定。意识与事物的关系就使意识成为与事物同类的存在,这种存在就表明了人的外在结构,就是“人为性”。自在的存在是脱离时间性的,而自为的存在是在时间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萨特对三维(过去、现在、将来)时间的现象学进行分析,目的是要达到对时间性的整体直观。“过去,就是我作为超越物所是的自在”。“现在不存在,现在的瞬间源于自为的一种正在实现的、物化的概念”(第172页),现在不是其所是(过去),又不是它所不是(将来)。而将来,则是现在朝着它超越的可能,它永远在人的前方,等待他去实现。所以这将来的“现在’实质是一种作为将来的虚无,在它过渡到显现出来的“现在”状态时,它的实现就变成了虚无。这就赋予作为整体结构的时间性以应有的意义。到底什么是虚无?实际上,虚无什么也不是,因为虚无就是什么也没有。我们不能像思考实有的东西一样来思考虚无,虚无是实有的对立面,其性质与任何“有”完全不同,但没有“无”也就没有“有”,老子不就说“有无相生”吗?没有“虚无”也就没有无所谓“存在”,逻辑上“有”就是靠“无”才能加以定义,虚无不在别处,就在存在内部。

虚无本身的性质决定它并不存在,它是“被存在”,它不可能自我虚无化,必须要有一种存在(不可能是自在的存在),这种存在具有一种性质,能使虚无虚无化,能用它的存在。

承担虚无,并以自己生存不断支撑虚无,通过这种存在,虚无来到事物中。就是说虚无由之来到世界上的存在应该在其存在中使虚无虚无化。而这种存在也就是它自己的虚无。这种要求通过虚无化(对自身和世界)去追求存在(自在的存在)的存在的脱离,就是人的过程。

但是人总不能忍受人的本质的不固定性,这种情境造成人的不安全感受,所以,人要努力寻找使自己由“自为的存在”变为“自在的存在”,变得像那磐石一般有不可动摇的坚实性。然而这可能吗?萨特沮丧地看到,由于人有意识,这可恶的意识,使人总处于摇摆之境。只要人活着,他就找不到他的坚实性。人的存在的极端不稳定性和偶然性是他命中注定,是悻论。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2

《存在与虚无》是萨特对我们的挑战之书,他的挑战不在于这本书你是否能读懂,而在于你敢不敢认真地读到生命的骨子里去,敢不敢接受这种哲学思辨——破灭所有让我们活得舒适、活得虚妄、活得借口的骗局,敢不敢跟他走一趟从虚无的灰烬中脱胎重生的旅程。

根据虚无的概念,虚无,或者说虚无化起源于对被虚无化的对象的“漠不关心”。萨特接受了海德格尔的观点:世界上的对象以工具性的关系暴露在人的面前。于是人被包围在这些对象或者说这些关系中间。“人在‘包围着他’的存在中间”突现而是世界被发现。这个发现过程就是否定过程。“人的实在分泌出一种使自己独立出来的虚无。”萨特说,这种可能性便是笛卡尔、斯多噶学派所谓的自由。

对于自由的问题,萨特在第四卷的第一章开始着重提到。不过到这里我们至少可以肯定人不是首先存在而后获得自由的,“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这样说也许还不准确,事实上,人存在与“人是自由的”两者没有区别。这如我前面通过否定的概念所理解到的那样:否定的过程亦是自身形成的过程,自由既是一种形成,准确一点说,自由既是存在着。

长话短说。虚无源于一种“漠不关心”,其对立面存在则对应于一种“关心”,换个词,即“采取”。但是存在并不是被莱克的那种“存在即是被采取”且否定其它形式的存在(如自在)。我们可以换个更好的词,即选择。价值、意义诸如此类的观念都是“从其要求中获得其存在的,而不是从其存在中获得其要求的”。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我们所直观认识的东西都是抽象的、有限的。无限的存在是超认识的。真正的具体是存在物连同他的本质。如此,存在就成了最抽象且最贫瘠的。存在是直接的,本质是间接的;存在是抽象地,本质是具体的;存在是有限的,本质是无限的;存在时显现,本质是起源。“存在返回到它的基础,存在超越自身过渡到本质。”于是存在是先于一切规定的无规定,是作为出发点不被规定的东西。于是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写道:“这存在是纯粹的抽象,是绝对的否定,直接的说,就是非存在。”这样一来,纯存在与纯虚无便是同一个东西了。事实上,与前面的否定变成纯粹的肯定是一个道理,这里只是一种纯粹的意见。

总的说,黑格尔的本质囊括了存在,并成为了其逻辑上的起点,是“从作为抽象物之基础的具体物出发的抽象物。”存在与虚无的区别在黑格尔那里仅在于意见。

这一点是与萨特根本矛盾的。黑格尔说存在与虚无均为抽象地虚空的。然而他的确忽视了一点:前者是不透明的认识上的不可抵达,而后者则是某种事物的虚空。斯宾诺莎说:“任何规定都是否定的”,在萨特这里,借用一下,即:“任何否定都是规定的.”。否定,意见。总之“非存在只存在与存在表面”。

而后,萨特又从现象学角度阐述了虚无。事实上和上述的从辩证法的角度的阐述一样,都是在辨析、强调概念,理论并未向前推进,只是原地巩固。于是这一段不再赘述。而在探讨虚无的起源时,萨特才真正开始触及其理论的要害。事实上,萨特完全可以吧第一卷的前四节归入导言中。把《虚无的起源》作为第一卷的开头。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3

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一种思想一旦适应了时代,就有无比的力量。这正是保罗·约翰逊在《知识分子》中,引用来定义存在主义地位的话。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既是一种出世的玄学,它带有鲜明的个人主义、抽象主义、唯心主义色彩;而它又是激情的行动哲学,大胆地宣扬自由,号召人去选择、行动,以此来决定自己的人生。也正是这种人道主义关怀的精神这使得存在主义,至少是作为它的一部分的自由选择论,能够上升至一种社会思潮,成为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世人的精神支柱。

萨特的理论形成之初便是着眼于对现实的人的困境的分析,这困境最主要体现在后来萨特的小说《恶心》里,主人公那一系列钻牛角尖的“人对于无可溯源的‘存在’只能表现得无能为力、呆若木鸡”的困惑上。萨特有超越这种现实的强烈愿望。在30年代初,受到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启发,又直接为海德格尔的“存在何以为存在”的主张所影响,萨特选择了从人的意识出发去研究人、人的存在和研究世界,并最终找到了一种排遣“自在的恶心感”的方法。存在主义高调地宣扬人的主观能动性,它告诉人们如何从荒谬的偶然存在中清醒过来,并跳脱出去。

30年代对萨特来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事实上,萨特成为法国青年的精神领袖正是在之后的40年代初。当时,在《恶心》之后发表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正与日俱增地扩大着萨特学说的影响力,同时期的萨特的戏剧《苍蝇》和《禁闭》的先后上映,无不是对其学说的通俗化演绎;特别地,加诸这些小说、哲学文章和剧本的是“花哨的法国式评注和某些当下事件,传达了隐藏着的对抗性”。这样一来,一方面,萨特似乎准备要为自己那“朦胧的成为左派和青年阵营中的分子的渴望”付诸一些实际行动了——正是在二战爆发之初萨特决定对政治介入,而1940年前他基本上是一个出世的、没什么政治主张的人;更重要的另一方面,他那富有挑战性和颠覆性的个人主义哲学迅速成为了一种现世最夺目的主张,为当时的人们打开了一扇亮窗。

存在主义几乎等同于一种信仰,那是对生命自由的信仰。萨特抛弃了告诉我们,人是注定自由的,而这种自由正是通过人的选择与行动被赋予意义的。如果一个人走上了敢于行动而富有勇气的道路,那么他就是自己灵魂的绝对主宰!这无疑是一个任谁听到了都会幡然醒悟的“正确的观点”,而它本身流露出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积极向上的风格,对于当时陷入战争的迷惘的一代人和之后的数十年间所有体验过极权主义噩梦的人们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试想当一个人觉得他是能够冲破禁锢了的时候,还有什么是值得畏惧的呢。

可惜的是,萨特向人们鼓吹的那种美妙的自由却不是唾手可得的。这一切更像是萨特标榜了一种“理想的人”应当有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浪漫却不切实际。

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从一开始就针对古典哲学的“抽象人学”,他们认为这种普遍人性论抹杀了人存在的主观性和丰富性,企图以完全相反的方法来建立自己的“人学”。

所以,存在主义本体论将存在定性为“自在的在”与“自为的在”。“自在”体现一种顽固的荒谬性,存在就是存在本身,别的什么都不是。它既是外部世界、物质的范畴,又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能理解到的物质。因为我们所理解的外部世界,已经加入了自我意识的作用,被人为地赋予了它意义。所以“自在的在”是完全被动的,例如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是不可溯源,绝对偶然的。“恶心”的哲学意义即是对于纯粹偶然荒谬的“自在”的反感:“我们甚至不能问一下这一切东西是那儿来的,也不能问为什么要有一个世界,而不是什么都没有——(《恶心》)”。与“自在”的荒谬不同,“自为”是意识范畴的,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其中的存在是指“自在”,而本质,就是指通过意识追问和领会到的自身的存在。“自为的在”是积极主动的,它是指向自身又是与自身分离的对一切既定的否定,即,没有什么先验的自我,人他自己不断造就的一个东西。

然而从客观的角度、一个自在的角度,否定性似乎是不存在的,否定仅仅是存在于意识中,作为我们处理知识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否定似乎只是一是给事物打下的一个印记。否定只能显现于自为之中。能够说声“不”的必要条件便是皮埃尔纠缠着咖啡馆,或者说虚无纠缠着存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7574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