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汇聚66条-经典语录

有太久,没有安静地坐下来,认真地吃一顿饭;不是戴着耳机,就是盯着电视,一刻也容不下平静。

有太久,没有好好地坐下来,认真地读一本书;不是拿着手机,就是玩着平板,时事新闻与碎片朋友圈霸占着视线,消耗着时间。

有太久,没有安静地坐下来,认真地面对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仿佛一直忙忙碌碌,早出晚归,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然而内心深处却有一个声音在问:为什么我感受不到快乐?

年少时,在田野里放风筝,和伙伴们比谁放得高,放得远,放得稳;那时我是快乐的。春日里,和同学结伴出游,观花赏柳,爬山涉水;那时我是愉悦的。恋爱时,花前月下,耳鬓厮磨,不管何时何地,恋人在身边,看得见,触得到,就是踏实幸福的。

可是现在,即将毕业,即将走入社会,即将以一个成人的姿态去独当一面,扛起起肩头的担子时,焦虑和不安却将快乐狠狠地压在最底下。我要去哪个行业?从事什么职业?所得的报酬能否给家人和自己带来好的生活质量?尚且身无分文,尚未站稳脚跟,我该何去何从?我快乐吗?我不快乐。

迷茫之际,在徐老师的推荐下读了《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书中以访谈形式记录了梁漱溟先生晚年的口述内容,平易近人又饱含哲理的对话,让我深受启发。梁漱溟先生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说"儒家既然离不开人生,它不像小乘佛法要涅槃寂静,要出世,儒家不要那个样子,儒家就是要在人世间活动。儒家就是要像我们这样做一个完全真的人,它不要做神,它就是跟我们一样,穿衣吃饭,饮食男女,它就是这样。八个字,‘廓然大公,物来顺应’,这八个字就是儒家。

"读完掩卷,不由深思。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年轻时候的烦恼,恐怕多数是因为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到底是大师的境界。

早春,早晨,朝阳送晴,春风拂面。我在阳光下苏醒,找寻失落的快乐。

在通往自习教室的小路旁,有几位老人,弯着腰,拿着镰刀或小锄,熟练地将一些"草"从草坪中挑拣出来放在一边。从其脚边已经堆起来的"小草堆"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在这里劳动了有一会儿了。

我走近的时候发现,原来那些并不是所谓的杂草,而是蒲公英,民间常叫做黄花苗,洗净了熬汤喝,在春天是解毒败火的良药。他们有的自带小凳,低低地坐在草坪上,想是体力不行,毕竟上了年纪,但仍然只稍歇一歇,就又低头去寻那蒲公英了。有的体力稍好一些,则随意蹲在那里,这一处没有了,再挪至下一处继续找寻;只轻轻一挖,蒲公英就离开了那片杂草,到了属于它的那一小堆中去了。我从他们中间用石条铺成的小路上穿行而过,却并没有驻足。这样淳朴的画面只需欣赏,却不应被打扰。自然会给予你生存所需的一切,水,空气,土壤,食物,你需要做的仅仅只是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我想,此刻他们是快乐的。虽然已经年过六旬或者七旬,但他们仍然有着健朗的`身体,在这里,用那饱经岁月沧桑的双手,与自然,与大地进行着最为质朴的交流。读了很多书,走了很多路,我们寻寻觅觅的生活又是什么?迷茫,彷徨,纠结,挣扎,青春的路上我们跌跌撞撞,不知道最终要走向何方。也许此刻,眼前的几位老人已经给出了最鲜活的答案。

我背着书包从老人旁边走过,脑海中想象着将来的某一天在实现完全的财务自由之后,我拥有了一所不大不小的房子,有一个小小的院子。栽一些花花草草,种一些蔬菜瓜果,养一些小鸡小鸭,驯一匹矫健白马。和爱人一起下厨做饭,一起品茶对弈。枕在他的膝上看书,为他写两首歪诗。周末牵马去湖边散步,晚上听他讲陈年故事。春暖花开的日子,背上行囊,一起出门,访阅名山大川,看这花花世界。

这样的日子无疑是快乐的,幸福的。然而在这美好的愿景实现之前,我还有一些路要走。也许这个过程没有那么快乐,没有那么轻松,但在所有的努力结出果实之前,我只能继续。廓然大公,物来顺应。跳不过去的时光,那就拿来奋斗。

已经到了自习室,桌面上还摊开着昨日未读完的《投资的头号法则》。我重新坐下来,心里很平静。想要实现财务自由,先从学习理财开始。读书,做事,不急不躁。跳不过去的时光,那就拿来奋斗!

全书29万余字,内容为梁漱溟先生与外国学者的对话,采访录音整理而成,梁漱溟先生虽然年世已高,但仍然精神奕奕、思维敏捷睿智,梁漱溟先生一生与中国的历史紧密相连,多与决定中国命运的政治高层来往,比如与毛泽东多次谈话,认识、相识的中国先进人物也很多,李大钊、陈独秀、康有为、梁启超、胡适、冯友兰等等,《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访谈录

梁漱溟先生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儒者,他自己却自称一生得力于佛学,他是一位出名的社会活动家,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力争为中国找到一条更好的道路,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是梁漱溟先生对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的认识以及社会 发展的规律非常深刻,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社会会走过三个阶段;一是人对物质世界的追求和征服阶段,这个阶段排第一的文化价值应该是西方的文化价值,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即了解物质世界,利用物质世界,征服物质世界;当物质基本满足之后,人类社会开始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中国文化,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就是关注人文、人伦的,此时中华文明成为世界的`主要价值取向,由此可观,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再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之后,人类社会开始关注人类的一些终极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人与宇宙的关系,而印度文化恰好是思考、解答这些问题的文化,此时印度文明开始崛起,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价值观,读后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访谈录读后感》。这样一种思想、想法是第一次了解,而且比较客观,给了我看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一种清晰脉络,有一种非常深远博大的感觉。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观后感1

我看着这篇电影,就仿佛来到这位男孩身边,与他同生共死。

这篇电影就是讲述了一位名叫约翰·布鲁诺的小男孩是一位德国人,它的爸爸是一位军官。有一次,他爸爸升职了,被派到乡下去管理犹太人。于是,布鲁诺只好离开了他心爱的伙伴,跟随爸爸来到乡下,但是在那里没有伙伴,他的妈妈只让他在院子里玩,布鲁诺很喜爱探险,经常院子探险。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了一位正在修车的军官,向他要一个轮胎做秋千,他跟着一名穿条纹睡衣的犹太人,来到后花园的储藏室里拿到了一个轮胎,并且发现只用爬出窗户,就可来到一片树林。这片树林正是布鲁诺探险的好地方。可仅有八岁的布鲁诺怎么会知道,穿过这片树林就是犹太人的集中营。他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进了树林,穿过小溪,看到了犹太人的集中营。正巧一位叫萨廖尔的男孩坐在那。不久就成了朋友,都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对方。后来,布鲁诺知道了萨廖尔的爸爸已经失踪三天了,希望布鲁诺帮忙来找。

第二天,布鲁诺也穿着条纹睡衣进了集中营。布鲁诺与萨廖尔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堪称集中营的地方,竟是一座“杀人工厂”烟囱里的黑烟却是毒气。后来,布鲁诺的爸爸命令把犹太人关在一间屋子里,往里面放毒气,他和犹太人都死在这间屋子里。八岁的布鲁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凶手竟是自己的爸爸。这位布鲁诺的爸爸是多么无情、冷酷,布鲁诺的死应该就是对他爸爸的报复。

战争是多么可怕,不仅摧毁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还让那么多的孩子无家可归,甚至失去生命。

请杜绝战争!远离战争!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观后感2

一个德国军官的孩子—八岁,叫布鲁诺。

一个生活在如牢笼般集中营的孩子—也是八岁,叫希姆尔。

两个身份迥然不同的人,因缘巧合之下,命运竟奇迹般交集了。他羡慕他的自由,他以为希姆尔是真的自由的,他羡慕他不是犹太人。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希姆尔是个犹太人,生活在集中营,没有人身自由,只能选择与大人们一起干活。他吃不饱,只能穿带有标志性的衣服—条纹睡衣。其实他也有一个幸福的家,至少有一个令他自豪的爸爸。

布鲁诺生活在一个纳粹军官家庭,生活优越,向往和同龄孩子的游戏和友谊,是一个爱探险,向往快乐的纯净孩子。他曾经天真的问过父母,为什么烟囱里会有难闻的浓烟,为什么“农民”要穿条纹的衣服,为什么穿条纹睡衣的老人不见了,没人告诉他正确答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开始了一次“冒险”,遇到了希姆尔。他庆幸又有了新朋友,孰不知他美好的人生就要踏上终点,画上一个悲惨的句号。

尽管布鲁诺出卖过希姆尔一次,但事后两个纯洁的孩子依然和好如初。当希姆尔为了寻找他的父亲时,布鲁诺毫不犹豫地换上了条纹服,跟希姆尔一起爬进了集中营。在寻找时,他们被发现了。士兵哄骗他们要他们洗澡,这两个八岁的孩子信以为真。在黑色的毒气扑面而来时,他们在害怕、在颤抖,但他们两个人的小手紧紧握在一起,互相安慰。门外堆满了那些所谓的条纹睡衣,有布鲁诺的,有希姆尔的,有……

他们只有八岁,在这罪恶的地方,让不懂世事的他们提前离开了人世。临死前布鲁诺睁着那宝石蓝般的大眼睛,看上上面,胆怯、迷茫、害怕,让他与他紧紧相握。可悲的是,直到最后一刻,布鲁诺还以为自己只不过是在做一个游戏,最后留下无助的母亲和绝望的父亲。

看到一半时,我曾想到二三十年后两人相见重温旧情的情景,可是我万万没想到一个孩子,在他还未开始用理性去思考世界之前,就被无情地夺走了生命;我更没想到的是这残忍的导演还没让这小男孩吃面包就死了。

这是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他们不应是战争的牺牲品,他们都有一个家。家里有爱着他们的人,也有他们爱着的人。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观后感3

电影开始之前有一段话: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约翰-贝泽曼)。刚开始我不是很明白这句话,但是从主人公布鲁诺的所听,所嗅、所看的故事里,我认识了那个世界,黑暗的世界:惨无人道地迫害布鲁诺爸爸口中“他们根本算不上人”的无辜的犹太人,最后也终将把自己的孩子埋葬在了黑暗里。生命终止于无知的童年,以为被关进毒气室只是避雨和洗澡,其实挺好,毕竟不用体验以后更加黑暗的世界。

这部真实再现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的历史的电影长度只有90多分钟,远远短于《辛德勒的名单》。但是它远远比后者更触动我的神经,也许只是因为我刚被现实从对童年的依依不舍中分离出来,所以对布鲁诺“嘟嘟嘟”跑着探险这个世界的行为极为有兴趣?从柏林街上与里奥等伙伴“嘟嘟嘟”跑着,像小鸟、像飞机,到森林里奔跑着见“敌人”小伙伴希姆尔,布鲁诺短暂的童年一直在奔跑中,穿越的表面或为繁华的大街、或为绿意盎然的树林,背地里却是血雨腥风,与我们目前所处的世界有得一比。

电影前面部分的`演绎已经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布鲁诺和伙伴们奔跑过休闲的柏林广场,也跑过了搜查、押解犹太人的军车,破败的受压迫的犹太人生存场景和布鲁诺家里的装修是强烈的对比,可是故事最后,失亲爱的儿子的他们家其实和扔满条纹衣服的“牢房”并无差异。布鲁诺的奶奶最有先见之明:“打小我就给你做各式各样的戏服,你那时就很喜欢盛装出场。所以你现在也觉得高人一等,对吗”?只可惜拉尔夫“作为一名士兵”,他的人生便不是关于选择,而是关乎责任。担起了对国家的责任,却忘记了自己首先是一名父亲,他的言行都被他的孩子看在眼里,如同他长成了他的“父亲”。在庆祝晚会上,奶奶娜塔莉哽咽着与阁楼上往下望的两个孙辈挥手告别,预示着故事里她也含恨身亡。离开柏林的家的早晨,布鲁诺和伙伴玩游戏,有他假死的一幕,只是没想到,他的生命也很快终止。

布鲁诺的生命终止于童年,因为友情,这两点足以支撑我对人性继续怀有信心,毕竟因为他的懦弱,不承认友情而让希姆尔挨打这件事真的很让我失望。本来已经预料到他和希姆尔并不能找到希姆尔的爸爸,只是没有料到他们会被投进毒气室,留下遗憾。不过故事在此戛然而止,止于错落着条纹衣服的毒气室外厅,由明便暗,其实已经是导演给观众的赏赐。

故事里不得不提的是布鲁诺的妈妈艾尔莎,她由一位仰慕自己的丈夫变成婆婆娜塔莉式的母亲、妻子,过程那么让人痛心。拉尔夫曾经对他母亲说过一句话:在公开场合说不合时宜的话,会给你带来“trouble”。只是这个恼人的名词带给他人的同时也带给了他自己和他的家人,表现上最鲜明的就是艾尔莎。一直到离开柏林之前,她脸上的笑容是那么迷人、靓丽,可是到了她本以为是美好生活的乡下,她的笑容只有在听布鲁诺说“I told a lie, I didn’t bring a history book but an adventure one”才再次打动我。其余场景里,她的愤怒、无奈、痛哭流涕逼得我好想和她一起嚎叫和动手,多希望她能一直在秋千上飘荡着,就到永远,没有丧子之痛,没有对丈夫的怀疑之痛。

电影的电影里,犹太人集中营仿佛是世界上最安详快乐的地方,但是现实里只有“迫害”。集权者高高在上,耀武扬威,鞭、皮靴打在犹太人的身上,其实他们自己的人性也在这样的战斗里被击落了。谁才是真正的“连人都算不上”?很明显的答案。

我们的国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多少历史被掩盖,多少迫害被忘记?我们悲哀得都没有勇气为无辜的人拍一部诸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和《辛德勒的名单》类似的电影,只能躲在角落或嘲笑、或羡慕他人的勇气。沉默地活着,迷茫地活着。借用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字便是:这个世界会好吗?

答案在每个人的心里,更在每个人的行动里。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观后感4

这是一部描写战争的电影。影片一开头,醒目的希特勒标志和一大批军官气势汹汹的押着犹太人,迅速与小主人公布鲁诺把自己当做飞机,快乐的跑回家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我知道,残酷的战争会夺去孩子的快乐。

因布鲁诺爸爸的原因,全家搬到乡下,在那里,布鲁诺没有同龄朋友,只得自己找乐子:下棋,造秋千……一个偶然的机会,布鲁诺认识了一个犹太人——希姆尔,并和他成为了朋友,几乎天天都要去营地找他,给他带吃的,玩的。有一次布鲁诺给希姆尔吃的,配一个士兵发现了,布鲁诺却说是希姆尔自己吃的,结果希姆尔被士兵惩罚了。因为这个关系,布鲁诺在与希姆尔告别的时候,他突然下了个决心:要帮希姆尔把失踪三天的爸爸找回来。正当布鲁诺钻过围墙时,天空乌云密布,接着就是一阵闷雷,不言而喻,最可怕的事情要降临了。两人正四处寻找时,被众人挤进了毒气室,在哪儿,布鲁诺和希姆尔紧紧地握着对方的手,他们不知道接下去将要发生什么,他们以为雨停了,就可以回家了。然而,抬起头时,一股黑色的毒气正弥漫下来……

震撼人心的结局像一剂充满猛药的针筒狠狠的刺痛了我心灵的最后一道防线。

犹太人是无辜的,孩子更是无辜的,我们总是在说战争是在毁灭人性,战争的结局只能是鲜血淋漓,然而,战争总是像瘟神一样挥之不去,到底还有多少人在战争中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数不清。

战争,你有永远结束的那一天吗?不是过个几十年再爆发,而是,永远永远……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观后感5

对于二战,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一次次地回望,透过历史书上的文字、黑白的纪录片、灰黑色矗立的墓碑来了解过去,了解那个压抑而疯狂的年代。

揭露犹太人大屠杀的电影不少,诸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等都是震撼人心的作品。然而因其视角的与众不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才能给人以独树一帜的灵魂叩击。

在一个8岁的男孩眼里,世界是怎样的?年幼的布鲁诺所看到的,是蓝色苍穹中的黑烟,是广阔天地中的“农场”,还有他固执认为玩“数字游戏”的“条纹睡衣”。童稚的眼光与冰冷的现实交替闪现,让那些残忍变得触目惊心。

“在黑暗的理性萌发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开篇引用英国诗人约翰·贝哲曼的这句话,为电影奠定了基调。

影片开头的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在还没有搬离柏林时,布鲁诺和伙伴们在大街上疯跑,张开双臂作出飞翔的样子,兴奋得大喊大叫。在衣着鲜丽的小男孩身后,一个苍白瘦弱的妇人正在士兵的呵斥下被推搡上卡车。一车的人神色凄惶无助,然而布鲁诺只是兴奋跑过,盲目的嚷着“Goodbye,Jews”(再见犹太人)。也许他只是熟视无睹,也许我们不能指望8岁男孩的同情心。

即便如此,孩子就是孩子,他们能以清澈的眼光分辨人性的善恶,即使一直被教育“犹太人都是恶魔”,布鲁诺也依然纯真地与萨穆尔玩耍,友好地对待为他包扎的犹太老人。孩子所代表的良知深深地折射出现实的丑恶,冰冷的残酷在稚气的眼睛里粉饰太平,然而这样滑稽的扭曲,落在旁观的我们心上才变得令人羞愧,忍不住想要逃离。

“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

影片的最后,瓢泼的雨声里撕心裂肺的哭喊逐渐归于沉寂,镜头定格在一排排“条纹睡衣”上,无言的控诉在黑暗中回响。大概所有人都想过让布鲁诺不要死。然而在我看来,若不是这个结局,这部电影就没有意义了。悲剧因缺憾而美丽,这种凄美因而动人心魄。

战争是人类文明的罪恶。文明已经无力去替哪些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们祈祷,唯有不断地回望过去,才能阻止那些恐惧与悲伤出现在属于我们的未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7605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