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的故事读后感汇集56句-经典语录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
我对于哲学类的书向来不感冒,翻上几页就不想看了。每次看哲学类的书都有一个感受,明明每个字都看得懂,连成的那句话就看不懂了。所以每次看哲学类的书随便翻上几页就束之高阁。
寒假,老师推荐我们读《哲学的故事》。老师说《哲学的故事》这本书读起来比较容易,内容也浅显易懂。于是,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读一读。仔细的读了两页,发现虽语言仍然有些晦涩,但是大部分哲人的轮廓却已经勾画于心了。
比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他可以说是西方最伟大的哲人之一。他所认为的理想国分为三个阶层,分别是统治者,武士与劳动者。分别代表智慧,勇气与欲望。统治者应由最富有智慧的哲人王来担任,以便领导理想国。而武士则是守卫家园。而最重要的是,统治者与武士都不能拥有私产与家庭,因为这是贪欲的源泉。并且在全国要提供良好的教育。同时从小时候就要开始教育。这个理想国的确也只能是理想中的'国家。因为人都有贪念和欲望,而让统治者与武士没有一点私产,这是做不到的。而且,他认为妻子是公共的。这对一直以来的一夫一妻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所以,直到现在,也从来没有人实现过理想国。
另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哲人是弗朗西斯·培根。他与大部分过着淡薄生活的哲人不同。他不但哲学思想深邃,他的政治生涯也同样辉煌。他官至大法官,王国最高的法律官职。但是,由于他挥霍无度,曾因为欠债被捕。最后因为受贿被他的政敌所举报,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他所提出的归纳法,我认为是将从经验哲学转为了较为理性的思想。而且他所提出的归纳法在提出结论前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来证明,所以相较于传统逻辑是较为可靠的。培根他将哲学与认识论结合到了一起。也不愧为英国唯物主义的开创者。
《哲学的故事》这本书还讲了许多哲人的故事。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一直到近代的罗素。用比较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许多哲人的生平经历与思想。也更方便我们去理解哲人们。体会其不一样的思想。将这些思想与自己的交融,所创造出特属于自己的思想。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1
在船夫与哲学家的故事中,船夫不懂历史,不研究数学被哲学家称道失去了一大半生命,而因哲学家不会游泳而失去了全部生命。
看似有些好笑,实则深含寓意。我们笑这位哲学家的愚笨,只会说大话,再回头一看,实际他们说得都不错,各有各理。
首先来一下哲学家,虽然最后他的结果不是很好,但是我们不妨去想,历史是文化的展现,是文明的里程,是科技的“百科全书”。历史告诉了我们很多,让我们知道过去人们的成就与失败。成就值得我们学习,失败值得我们去铭记去防止。如果没有了历史,文明也就不会发展,甚至倒退,这样的生命就失去了一半的价值。而数学使人聪明,使人更有逻辑性,使我们思维更开放。说到这有些人就问了,我们学数学就为了这个吗?难道不学数学思维就不会开放?我们就不能不学吗?我就想回答:“你就是一个连游泳也不会的船夫!”现在我们学习数学一个为了考试,再者就是可以灵活我们的思维,脑子都死了思维还能开放起来吗?这样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这也就是哲学家的思想。
可是他却不知道,生命到底是什么。于是船夫告诉他了:“生命就是活着”。很浅显的理解,但却是最重要的。是啊,人都死了,还谈什么意义与理想?哲学家失误了,他忘记了这点,生命的存在就是自己还活在人世,我觉得哲学家想了很多,但却忘了铺上“地基”——把握实际。
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拿上“本钱”——铺好“地基”。学习中也是如此,有人说我会做发明,有人说我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有人说我读书千万卷,学富五车。但是他们面临的是一千米的长跑,之前的技术较一个会长跑的人来说虽然显得挺高大尚的,但是在这千米跑中几乎一无用处。这也告诉了我们做事要先看清实际,再去想其他事,否则完全无用。但是我们也要明白了解更多的知识,学得更广同样是有用的。毕竟在长跑中这些技能看似花里胡哨,然而在其他的场景中便是“随身秘宝了”,因此这些并不矛盾。
所以我们既要把握实际,也要多学技艺,这样才会有一个“完整的生命”。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2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船夫和哲学家在海上航行。哲学家问船夫,“你知道历史吗?”船夫说,“我不明白。”哲学家说,“那么你已经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哲学家又问,“你学过数学吗?”船夫说:“不。”哲学家说:“那么你已经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就在说了这些之后,风呼啸而过,船在瞬间被吹翻了,两个人同时掉进了水里。这时,船夫喊道:“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船夫说,“那么你已经失去了你的整个生命。”
这个小故事读起来有点好笑,但它能引导人们沉思。故事中有两个角色:知识渊博的哲学家和目光短浅的渔夫。在这艘船上,哲学家显然比船夫更有知识。但是在倾覆的时刻,哲学家的知识只是他头脑中的一种装饰。这时,船夫利用他多年来与风浪搏斗的经验,躲过了这场灾难。
在目前的研究中,有很多学生认为他们在课程结束前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点。他们不听老师教的练习,开始做小工作,自娱自乐,变得骄傲自满,并和同学一起“炫耀”他们的“才能”。他们甚至瞧不起那些不太聪明的学生,嘲笑他们的智商。但是那些学生,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练习,而且还坚持"如果你不懂就问"的原则。什么样的学生在“风暴”中幸存下来?
我们把前一个同学比作“哲学家”,后一个同学比作“船夫”。前者认为自己知识渊博,甚至在同学面前需要他的“智慧”。然而,当那些老师把他们在课堂上谈论的练习放到考试中时,他们都傻眼了。最终,结果自然会是糟糕的结果。后者似乎并不聪明,但经过日常努力,它最终会取得好成绩,并在这场“测试风暴”中“生存”。归根结底,那些骄傲的人只会后悔自己没有努力学习。学习是一条大河。只有“船夫”能在风暴中幸存。那些经常傲慢的“哲学家”在经历风暴后会用什么来保护自己呢?
所以在未来的学习中,不管你的知识有多深,请做一个“渔夫”——和一个脚踏实地的“渔夫”,这样你就可以学习这条河而不会被淹没,一步一步向前冲。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3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历史吗?”船夫说不,于是哲学家因此说船夫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在得知船夫不懂数学后他又说船夫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然而,船翻后哲学家因不会游泳而失去了整个生命。
这则故事通过讲述哲学家和船夫之间发生的对话和事件讲述了道理:生命的本质不是知识,也不是思想,而是它本身。哲学家在思想方面也许比船夫深刻,但这不能作为他不怀好意地问船夫从而讽刺他的理由。这位哲学家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的形象与其所应当有的修养,知识水平非常不符。若哲学家在船翻后都不能拯救自己的生命,那他的哲学思想也就不能有地方运用、发展了。
一个人在某方面有见识后可能会瞧不起那些“无知”者,却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许他正讽刺的那个人在另一方面比他强好几倍,或甚至他根本就在班门弄斧,只是对方不屑计较。“历史”、“数学”和“游泳”哪个最重要?这是无法比较的。但若不会划船就会在一条河前无法前行,没有学识就会在人生道路上停滞。船夫也许就是“停滞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但他并非不可能拥有精彩人生。哲学家却携着他的学识和未来光明向上的道路溺死在了河里,非常可悲——不知道他在水中挣扎时有没有明白生命的本质并不是他整天吹嘘夸耀的知识和思想?他也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曾经称“失去了一整半条多生命”的大活人游泳上岸,然后自己停止了呼吸。一个哲学家的眼光竟如此短浅!
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有人犯下与哲学家类似的错误。有些人无真才实干,只会纸上谈兵,遇到实际问题后手忙脚乱;有些人有一点小成就就吹嘘不已,在重要关头束手无策;有些人虽然有真本领,但败在了目中无人、刚愎自用,只好自食其果,最后都悔恨不已。
反省生活中的自己,我们也可能在不经意间犯下这样错误。虽说这位哲学家最后没有好的下场,我们也不能放弃对学问的研究。回想曾经,我也有过在比别人好的方面嘲讽过别人的事,读完这则故事后心里也有一丝愧疚。不能做一个看文章、事物后没有感触、不能将其代入生活的.人。
若让我续编这则故事,我会这样写:船夫游泳自救后看到挣扎的哲学家,短暂念头闪过,他又纵身入水将哲学家救起。之后,船夫时常在划船空闲之余,拿出各类书籍阅读;哲学家也学会了游泳。
这样一来,船夫和哲学家双双丰满了自己的生命。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4
在湍急的水流中,一个哲学家问船夫:“你能读懂历史吗?”船夫说:“不能”。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说:“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这时,风把船吹翻了,两人都掉入水中。船夫问哲学家:“你回游泳吗?”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失去了整个生命。”
看完这段对话,任何人的第一反应应该都是觉得这个哲学家十分自大,自大到有些可笑。他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来定义生命,却遗忘了生命自身真正的意义,而文中的“一半生命”“一半以上生命”和“整个生命”的对比就是对这位哲学家最好的嘲讽——你了解了那么多知识,到头来却因不会游泳而丧生。即当一个人失去了生命,那他了解再多的知识也没用。生命是一种实质的东西,即人类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最基本,但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拥有生命。由此可见能位哲学家是有多么的自傲、多么的愚昧。
对于船夫来说他的生命只是在落水时能游到岸上,但也许对哲学家来说,历史、数学之类的知识才是他的生命,我们无法去评判谁对谁错,但哲学家把自己眼中的定义强压到船夫身上一事便是个莫大的笑话了。
就比如说,一个成绩很差,但纪律很好,能吃苦耐劳的孩子和一个成绩很好,但纪律很差并且心胸狭隘的孩子,你又如何来评判他们谁是好孩子、谁是坏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没有必要去刻意地模仿别人,但也应该尽力改正缺点。
所以,请展现出一个真实的自己,并把他人当做一面镜子。
《船夫与哲学家》读后感5
船夫和哲学家在海上坐船。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得历史吗?”船夫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说:“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刚说完这句话,狂风呼啸,小船顷刻被吹翻,两人同时落水。这时,船夫喊到:“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失去了整个生命。”
这择小故事读起来的确有点搞笑,但可以引导人们静心思考。故事中有两个人物:学识渊博的哲学家与知识短浅的渔夫。在这艘船上,哲学家的学问明显高于船夫。可在翻船的那一刻,哲学家的那些学问,只是脑中的摆设罢了。而此时的船夫,他用自己这些年来与风浪斗争的经验在这次灾难中存活下来。
在现在的学习中,有许多的同学,课没上完,他们就自以为掌握了所有的知识点,便不听老师所讲的习题,开起小差,自娱自乐,骄傲自满,跟同学“炫耀”自己的“才华”。他们甚至看不起那些不太聪明的同学,嘲笑他们的智商。但那些同学,他们不但课上认真听,课后认真完成习题,还坚持“不懂就问”这个原则。在发生“风波”时,究竟存活下来的是哪种同学呢?
我们把前一种同学比作“哲学家”,后一种同学比作“船夫”。前者自认为学识渊博,甚至当着同学面需要他们的“才智”。但那些老师在课上讲过的习题,一放到考试中他们就傻眼了。最终换来的结果自然是糟糕的成绩。而后者看似不聪明,但在经过一天天的努力之后,最终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在这场“考试风波”中“存活”下来。到最后,那些骄傲的人只能后悔,后悔当初不好好学习的自己。学习就是一条大河,在经历风浪时,只有那“船夫”才能活下来,而那些经常高傲的“哲学家”们一旦经历“风浪”,他们用什么去保护自己呢?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无论你的学问有多深,请你一定要做一个“渔夫”——一个脚踏实地的“渔夫”,这样才能在学习这条河流泛起大浪时不被淹没,一步一脚印的向前冲!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1
年初时给自己定下目标,20xx只读史哲和个人传记,这本书其实最开始我是比较排斥的,看起来不够严谨——可能我潜意识里认为哲学必须是严谨的。可是翻了几页后,发现作者语言虽然灵动,但是并不虚无,逻辑条理都很合自己胃口。所以加班加点就把这本书读完啦。
读哲学的目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大佬都读哲学。再加上去年读了很多社科类书籍,我觉得自己的思维有能力读懂哲学,理解哲学(事实证明的确还可以)。当然,我不会没有任何目的的去做读哲学这件事——毕竟我也是实用主义者嘛。
我想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意义。
作者在书末给出的答案也毫不心软——所有形而上的问题都没有意义。
看到这里,心情一度崩溃,甚至理解了鲁智深的坐化,也对孙大圣法名悟空有了自己的感悟。竹篮打水一场空,空即是悟,悟即是空。
当然,按照人类大脑传统思维逻辑,目标是一定要有的。人生的意义,就是这辈子要前进的方向。怎么能没有呢,是吧。
还好作者还算厚道,给出了寻找人生意义的一种方法——向死而生。
继续欺骗自己的`大脑。似乎也别无它法。这才算是这本书真正的出口哦,抓紧了!
当然,整本书下来也有自己的一点感悟——
永远活在当下,感受当下,珍惜当下。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人生不要做太细致长远的规划(不要掉入欲望的陷阱),如果可以的话,就去做那些让自己幸福的事情吧。让自己发光,让人生发光。
人生幸运,人生值得。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2
对哲学一直有兴趣,但是每每捧起哲学书,读不了多久,就会觉得略显枯燥,直到遇到这本书。真的想说,这本书一定会成为一代经典,对于那些对哲学感兴趣,却又毫无基础的人,当他想要了解到这门学科时候,就会有人理所当然的推荐:看这本《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就足够了。
在这本书之前,哲学领域可以称为经典的另一本入门读物,是《苏菲的世界》。
除此之外,那些别人推荐的书,要么太深奥看不懂,要么太枯燥看不下去。
可是《苏》我依然看不下去,尽管它号称最好的哲学入门书。书里的书签永远都是在前二十页来回徘徊。读一遍,放下,下次捧起书来,又是读个十来页就忍不住放下不管了。
我甚至沮丧的认为,是我自己太笨,而哲学又太难,难到我根本不知它是研究什么的。所以虽然我一直很好奇,却找不到一扇门来真正了解哲学。
直到看完这本书,我忽然发现其实不是这样。
哲学是一门充满魅力和传奇的学科,和普通人的世界也息息相关。以前会觉得它很陌生高远,是因为没人帮着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仅仅从这一点,我就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这本书比《苏菲的世界》更好!
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并不是真的想要精通哲学问题,而是出于心底里的好奇,想要了解一些诸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是谁?”“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虽然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什么卵用。可就是好奇。
作者开篇并不是以一些高大上的哲学名词开头,而是从哲学史的开端讲起。任何事物的开端都是一段故事,于是在那些有意思的历史故事中,我明白了,哲学从一开始,只是因为好奇,只是因为怀疑。唯一不同的是,那些能成为哲学家的人们,是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的胡思乱想,开启了这门伟大的学问。
接下来,就如同一场刺激的智力飞驰体验,每一个哲学家和他的哲学观点以此展现在面前,我们可以看到这群最伟大的天才们,是如何一路不停推翻、重建这门学问。
让我感动的是,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并不只是冷冰冰的观点介绍。作者带着真诚的善意,和平和的态度,把每一位哲学家的观点都放入他们所处的时代之中,即使在今后被证明谬误,也讲清楚了它们对哲学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这些观点背后闪耀的智慧光芒。
感谢作者,让我从一开始就不抗拒投入此书的怀抱。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76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