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600字聚集100条-经典语录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

《目送》读后感600字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对于父母,总是觉得那是自己坚强的后盾,是自己的避风港,从未想着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他们的依靠。因为初中就开始住校,所以对于家的眷恋也逐渐减少。毕业后,最终也是选择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过着一年回家两三次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生活自己并没有觉得不好,甚至是觉得充满了自由。与家人的联系更多的是电话,可是就是电话联系也是老妈打电话居多。每次与老妈打电话,总觉得老妈很罗嗦,大大小小的琐碎事都要一一报告,自己心情好的时候,或许能静下心听。

可是,对此,老妈却乐此不疲。有时候,老妈打电话过来也会哭诉一番,大约是工作的不顺心或者其他一些不开心的事。又或者,老妈打电话过来就一些事情慎重的问我的意见甚至有时希望我能做决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来我们的位置已经“互换”了。

小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吃饭,我总是饭桌上最后一个吃完的,因为总是在饭桌上不停的说着学校发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妈一个人有耐心听我讲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样边哭边倾诉。现在的老妈所扮演的角色多么像当年的自己。原来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强大的,他们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们倾诉的时候,也有需要依赖我们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这样的转换,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可是,我希望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目送》读后感600字2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需要去南昌出差几个月,临行那天母亲坚持要去车站送送我。

傍晚的车站没什么人,我和母亲坐在候车室。“你一个人到那里要好好照顾自己,饭要按时吃,不要经常熬夜,一个人住要锁好门窗……”母亲絮絮叨叨地叮嘱着,我如捣蒜般点头应付。上车后,我在靠窗的位置坐下,母亲在站台上与我告别,她有些吃力地挥着手臂,脸上满是担忧。火车渐渐开动,母亲的身影也渐渐模糊,我猛然站起身,贴着窗户,想再多看母亲一眼。

这一情景,让我想起了前不久读龙应台的《目送》。书里写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她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她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的文字总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仿佛是晒过阳光的那份温暖,又像是刺破帷幕的尖刀,她总能抓住最不经意的一瞬间,掀起读者阵阵感动。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父母的背影,看完《目送》我才幡然醒悟,似乎很久没有与母亲一起坐下来,聊聊天,谈谈现在的生活,也许久没有在一个温暖的午后,出去散散步,()看看风景。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篇文章,里面母亲问儿子:“等你长大了,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上班,你还会记得我吗?”儿子说:“当然啦,我永远都会记得你!”母亲笑了,“只要你有出息,过得好,就算把我忘了我也不怪你!”每每读到这,鼻子总是酸酸的,每位母亲的一生都是在为子女操心,都在目送着我们渐渐远行。

面对时间,面对背影,我们往往是无言以对,或许,人的一生,就是对生命、对亲情的目送吧!

《目送》读后感600字3

她有一双温柔的眼,为人母,慈爱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怀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警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可爱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况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读后感600字4

这个暑假,我读了龙应台的《目送》。《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读完这本书,我感受颇深尤其是《目送》《母亲节》这两篇文章,读完后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些话出自《目送》,读来既令人心酸又无奈。不知从何时起,我们逐渐长大了,也慢慢独立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那个向妈妈撒娇,动不动就问为什么的身影已逐渐远去,换来的是独自寻找答案,一个人作出抉择的背影。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我们承受父母不舍和不放心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在《母亲节》中,龙应台写到“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母亲’是被他们归入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更有安德烈发了一篇“与母亲的经典对话”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看完后,我深深地责备安德烈,怎么可以这样伤母亲的心,但同时,我也反思。自己有时也对母亲的关心和唠叨产生厌倦,虽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有点讨厌,觉得怎么老是说一样的话,重复又重复。也会有跟安德烈一样的心理,但事后想一想,这是为我们好啊!

14岁的我读这本书或许还不能真正领悟、体会,但我知道,我总会经历的,随着我一次次的蜕变和成长,我会慢慢理解父母的不易和亲人的目送。

目送读后感1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凭吊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散文。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母亲在对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是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采访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记录了自己作为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一本《目送》,竟然让我从头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种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出最动人的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连呼吸都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它们当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无声息的挡住了。时间让我们改变,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长了吧。

目送读后感2

原来再美好的故事,最终也不过是悲伤散场。——题记

从来都不喜欢目送的感觉,因为目送到最后,只空留下孤单和落寞。我们这一生却总逃不了目送,目送着他人远去的背影,自己也与起点渐行渐远,再也回不去了。

一直很怀念小时的无拘无束,可是越长大,却觉得自己离快乐越来越远了,我和妈妈,就好像龙应台和她的儿子一样,中间隔了一扇紧闭的门,其实钥匙就在彼此手中,可谁都不愿先打开那扇门,不愿意先一步服软,就只能眼看着门关的越来越紧,钥匙也消失不见,只能目送着彼此距离越来越远。也许,等我们真正想往回走时,岁月却推着我们离开原点,注定无法相会。

仍记得那个下午,六月的阳光却显得有些萧瑟,似乎与平日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却终将告别小学的六年生活,我们背上书包,离开了校园,走向新的生活,班主任金老师斜倚着门,阳光柔柔的洒在她身上,洒在她悄然滋生的皱纹上,不知何时,她光洁的额头爬上了小小的细纹,咦,又是何时的白发爬上了她的乌丝,是啊,她已不再年轻,越来越多的同学离开了教室,没有回头,我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不经意的回头一瞥,却发现她仍在背后望着我,目光中带着不舍,还有无奈,平日充斥着欢声笑语的教室,此刻只剩下了她,一向严厉的她,上钩的嘴角在一墙奖状的映衬下有些落寞,两道目光却一直随着我离开,我才明白,原来我一直在被人目送····

龙应台一直在目送着自己的儿子华安远去,她的父亲也与她越来越远,她却怎么也追不上,她才明白,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注定追不上,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所谓的缘分,只不过是渐行渐远罢了。

就算缘分还在,最终却空留离开的结局,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等到离开才追悔莫及,才是最重要的。

目送读后感3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目送》里的一个经典语句。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写了父亲的病逝,母亲的老去,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

读《目送》,最令人感动的是龙应台写“儿子的离”这部分内容。我们是否曾和文中的“儿子”一样,从儿时的依赖转为最终的疏离和排斥?但你可知,在你每次拒绝母亲伸出来的双手时,她是多么的痛心和悲伤。

或许,随着年岁的增长,你变得逐渐追求独立,对于母亲每天的叮嘱与关切,你开始不耐烦,开始拒绝,并毅然转身,但你可能不知道,每每你给她一个自以为潇洒的背影时,她那双目送你的眼里却蕴含无尽的伤痛;当你拒绝她为你特地准备的夜宵时,你可能不知道,她只能对着那双满是烫伤疤痕的手发呆。

你不清楚,你也不会了解,当你与兄弟朋友在外面野时,她可能正在家里抚摸着你儿时依偎在她怀里的那张照片发呆,可能在一遍遍地热着饭菜,倚着门框等你回家。

她会失望会伤心你的改变,但她不会放弃,因为你是她的责任,是她一生的责任!就像龙应台一样,对于儿子的离,她给予的只有目送,她知道,不能太约束儿子,她只能给予儿子鼓励,护送他的成长。

我们也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现在也正是父母“目送”我们,最为我们操心的时候,虽然你的一声“爸、妈”便是他们的责任,但作为子女,如果懂得父母为我们无私无怨的“目送”,那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就不应该也不要让他们一直目送着我们的背影,请转过头,看着岁月里他们日渐苍老的容颜,回应他们一个温暖的笑容。

请大家都读一读龙应台的《目送》吧,学会理解,学会感恩,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悔之已晚。

目送读后感4

这个暑假,我读了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这是一本适合感情细腻丰富的人阅读的好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暑假,我花了大量时间,终于读完了所有的七十三篇,书未读完时已被深深感动。

同名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或者妈妈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甘肃黄羊川,参加南京电视台的那次拍摄活动时;当我迈入南外大门,参加人生第一次入学考试时,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

目送读后感5

《目送》里包罗万象,龙应台女士用她温婉细腻的笔触将每一篇文章刻画地十分完美。在人生的不同的阶段,我们总会有不同的感悟,会面临各种各样这样年龄段所要触碰的事情。《目送》一共有七十三篇文章,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龙应台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十分的细腻的。其中《目送》这篇文章带给我很深的触感。

《目送》讲述的是龙应台目送儿子的背影渐渐远去,目送父亲的背影渐渐远去。当我们长大后,对子女的关切可能会胜于对父母的,而当子女长大后,他们也依然会对自己的子女的关切胜于父母。这种爱会一代一代的延续。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在不断的目送他人的背影,有时会体会到很多。

当我们的父母也渐渐变老的时候,变成一个双目浑浊,满头银丝,全身布满老人斑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像父母对待年幼的我们一样去细心照顾他们呢。

当我们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那就去父母吧。因为孝顺父母永远不是坏事。

龙应台说父母的背影告诉我们不必追,但我认为应该拼命的追,用自己的爱使他们的心温暖,像小时候那样整天黏在他们身边也许就是每个作为父母最大的愿望。孝顺并不一定是让父母过上特别好的日子,而是多陪伴父母,多照顾父母,多与父母聊天。因为有你时候他们会觉得很开心。所以请不要说自己今生来不及孝顺父母,想孝顺父母什么时候都行。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目送读后感6

凉爽的晚秋里,当我读一书《目送》时,不禁感到一丝淡淡的、凉凉的滋味。涩涩的文字让人感动,却平凡得让人流不出眼泪。

龙应台用一篇篇散文,记录了作为母亲的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困惑,记录了作为女儿的自己在父母日益衰老中的细心和耐心,记录了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老挝的孩子。她的文章不是在光写自己,而是通过自己这微不足道的光来投射每一个人。每篇散文的主题内容都很常见,可是读起来又有不一样的感受。“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有人说母亲是棉袄、是旭日、是山水画,龙应台说母亲是CEO,语言并不华丽,却很真实。

当我读到她送别自己的儿子时我想到现在的自己也和安德烈一样,跟妈妈拥抱很难为情,渐渐的,不再拥抱了,我的心一阵刺痛。自己以前是多爱粘着妈妈,无论走到哪,自己的手永远抓着妈妈的衣角。但现在的我们早已习惯把自己的背影留给母亲就算同处一室,也是戴着耳机,看着手机。我们是不是太忽略母亲了?她含辛茹苦把我们养育成人,可得到的却是如此冷落的对待。

现在回想起来,每晚的母亲端来的那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平日里那些各式各样水果,书包里只增不减的零花钱,我从来没有,也未想感谢她。反而还经常与她发生矛盾,使她经常伤心,一个人在独自抹泪。但不管我怎么样对待妈妈,她却总视我为珍宝。她为了我吃尽苦头,还忍着不表现出来。现在想想,我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妈妈的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终究我会长大,变成那个看着背影的人,目送下一代的远行。

《目送》

人生是由一场又一场的别离与相聚组成的,而孩子与父母尽为前者。

十三年前,父母的面孔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是浅浅的存在。我与大多数人尽同,生活在一个古朴的小镇,伴随着年迈的长者们静静地生长在这片土地,在槐树底下听尽“南柯一梦,精卫填海”,踏尽小镇的每一寸土地,寻遍每一处花的存在。这样的我很幸福,很幸福……但一直有个深深的期盼,去往那光芒万丈的大城市。并不为了那份繁华的诱惑,只因那份来自父母,从那遥寄过来的爱。

每当那辆从远方缓缓归来的车停在那棵槐树旁时,心中的喜悦就如蜜一般溢出,停滞在我那红扑扑的小脸上。而这一次我深深地明白他们的归来是因为有一份离别,一份与“南柯一梦,精卫填海”的离别。深深记着那一天,只有静与黑笼罩在病房内,每一次机器正常运作的轰鸣声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份庆幸,只是……

当读完《目送》后的那个晚上,我的脑海就一直显现着这个场景久久不见散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的拐角处。他那背影仿佛正在说:不必追。”这段话伴随着灯光打下,我回忆了许久。爷爷奶奶与父母的离别是这般无奈。我们每个人都站在时光轴上,而时光却把至亲的人推开直到我们无法再去眺望……

而真应当“不必追”吗?我不欣赏这股凄凉,终有一天我与父母也会站在那个十字路口,而我会勇敢回头站在父母身后,静静诉说: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

评语:整篇文章,作者通过阅读《目送》深有感触,从而联想到了自己,不禁发出感慨:时光把真挚的亲情给越抹越淡。“不必追”实则是“要追”,作者运用反问加深了自身的情感,也给予读者以思考。最后作者用“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这简短的几个字作为文章结尾,不仅有力地总结了全文,更升华了文章主题。

《目送》读后感600字 【第2篇】

凉爽的晚秋里,当我读一书《目送》时,不禁感到一丝淡淡的、凉凉的滋味。涩涩的文字让人感动,却平凡得让人流不出眼泪。

龙应台用一篇篇散文,记录了作为母亲的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困惑,记录了作为女儿的自己在父母日益衰老中的细心和耐心,记录了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老挝的孩子……她的文章不是在光写自己,而是通过自己这微不足道的光来投射每一个人。每篇散文的主题内容都很常见,可是读起来又有不一样的感受。“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有人说母亲是棉袄、是旭日、是山水画,龙应台说母亲是CEO,语言并不华丽,却很真实。

当我读到她送别自己的儿子时我想到现在的自己也和安德烈一样,跟妈妈拥抱很难为情,渐渐的,不再拥抱了,我的心一阵刺痛。自己以前是多爱粘着妈妈,无论走到哪,自己的'手永远抓着妈妈的衣角。但现在的我们早已习惯把自己的背影留给母亲就算同处一室,也是戴着耳机,看着手机……我们是不是太忽略母亲了?她含辛茹苦把我们养育成人,可得到的却是如此冷落的对待。

现在回想起来,每晚的母亲端来的那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平日里那些各式各样水果,书包里只增不减的零花钱,我从来没有,也未想感谢她。反而还经常与她发生矛盾,使她经常伤心,一个人在独自抹泪。但不管我怎么样对待妈妈,她却总视我为珍宝。她为了我吃尽苦头,还忍着不表现出来。现在想想,我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妈妈的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终究我会长大,变成那个看着背影的人,目送下一代的远行。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7794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