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西湖梦读后感汇合66条-经典语录
余秋雨《西湖梦》散文读后感1
一把劣质折扇上的西湖游景图翻开了作者陈旧的梦,这样一个梦太过于美丽以致于变得虚幻缥缈,它承载了多少时代,多少文人
墨客的梦,它又是那样的熟悉,或者那样的陌生。作者的叙述中,西湖是盛大而缥缈,抽象的、虚幻的。作者又借这个陈旧的梦境带来一种疏离感,进而表达了它对于西湖已成景点
过于虚假,排场太大已经失去了另一种生活气息!继又以西湖为线索引出了白居易、苏东坡他们不是为了景点而修筑白堤和苏堤,而是为了人民生活,而使西湖多了那么一份朴素,自然;而作者提到了各位隐士自卫、自卫的消极态度,把消除当做志向,自娱自乐,这有何尝不是一种退缩呢?作者思想境界开阔,眼光独到,将西湖的历史一页一页的打开……栖息于西湖的历史名人和隐士,让西湖名扬天下的两位诗人,名妓苏小小……都活脱脱的从历史的画册中走出来,西湖已不仅仅是一出景点,早已成了中国文化某一时代的烙印,不可磨灭。
他感叹:"景点,总是景点,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后又毫不留情的批判了各种隐士的消极心理,那种十年寒窗苦读后,与社会交不了几个回合后的退缩是一种无耻的浪费!而对于西湖上的女人来说,她们更比那些文人墨客更多一份轻逸洒脱,苏小小不像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也不像林和靖把美寄托在梅花与白鹤,她是把美熨贴着生命,她过着她自己所热爱的'生活,不为更多的所改变。而作者也正是体味到更多不一样的味道,抒写出这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夹杂的或褒或贬,而也是西湖这种神奇,让作者那陈旧的梦抒写出一番不一样的味道,不一样的性灵。
余秋雨《西湖梦》散文读后感2
自己没有去过西湖,却做梦都想去西湖看看。在自己的梦中,西湖的美,如烟似尘,如梦如幻,承载着千年的歌声,静静流淌。对于自己而言,自己想看到的可能只是西湖本身的美丽,自己也只能感性的欣赏到它的美,眼角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心中并无多少历史教义的踪影。然而西湖的自然之美,并非美到极致,她的美得琢磨,需品味。
读完这篇《西湖梦》,自己能隐隐地感觉到西湖本身所承载的历史份量。 风景如画,却也文化厚重。也许每一处景致都会被历史抽象化。正如文中所说。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景点,景点,总是景点。
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
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文末余秋雨先生写道;“我欠西湖一笔宿债”,我们,又何尝不是。我们所欠的,是西湖,更是那传承了千年,如今却面临着断链的中国古典文化。近年来,多少历史文化旧地被改造翻新,惨遭现代文明的洗劫。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啊,那梦中的西湖阿,如同那文化之根的源源命脉。集结了中国人多少的怀想,多少的哲思,多少的智慧。只是,现在的情形,总不免“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了。
读完这些文字,我想当我真正走在西湖桥的石板路上时,我一定不会只欣赏它的山水之美,也一定会感受到它的灵魂之美。
余秋雨《西湖梦》散文读后感3
今天,我看了余秋雨的“西湖梦”。
西湖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宋时代就有很多大文豪、大诗人,比如白居易、苏东坡等人都游览过西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西湖。西湖最有名的景点是“白堤”和“苏堤”,他们分别是白居易和苏东坡修的,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帮百姓除害。在西湖也有一些历史故事,苏小小和白娘娘,都不是正常人,但她们都希望变成正常人,过正常人的生活。
我觉得,过平凡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比如,可以自由自在玩耍,可以快快乐乐的学习……
西湖,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圣地,作者余秋雨感受着西湖的美,避不开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于是提笔,记下了西湖的种种。
余秋雨西湖梦散文读后感1
余秋雨笔下的《西湖梦》,给我的感触最深。许是因为自己曾游过西湖,这样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圣地,山山水水都是让人迷恋的。
曾经游西湖的感触还在心头。记得那时我迈着清脆的步伐,冉冉地走过苏堤、白堤这两大生命堤坝。踏着满地早已枯黄的残枝落叶,听着枝叶被踩折的声音,想着白居易、苏东坡这一世的成就与愤慨。“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是啊,在如今游客们来来往往的堤坝上,已无法深刻感受到这两大文豪心中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了,只是两条长堤,人们心目中的游览物罢了。
“西湖给人以疏离感”。的确,望着那弗如沧海阔廖,却无法一眼览尽的西湖,一种莫名的疏离感是抹不去的。思绪无法被脑海与湖水禁锢,初冬,跟着漫天飞舞的落叶节奏,随自己的影子在后方飘扬,并且感受着冷寂和萧索。
虽览的是同景,我却并没有他那样理解的深刻,一切在他心中和笔下变得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对于中国宗教的提出的见解,对于中国文化人的人格找出的不足,对于中国精神文化决裂的愤慨……
他说:“苏小小比茶花女活得更为潇洒。”,他说:“中国传统思想历来有分割两界的习惯性功能。一个浑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于地狱。”
像这样的跨越时空界限、充满理性思考辨析的感悟在他的散文中随处可见。他以自己对中国文化及文人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把现实与历史、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融,令人深思。散文十分讲究个性,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赋诗要有英雄气象:人不敢道,我则道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厉鬼不能夺其正,利剑不能折其刚。”而余秋雨的散文便随处可见这种“英雄气象”。我想,如果在游西湖之前拜读这独特的《西湖梦》,那么到时站在西湖岸上,心底流露出的情致定是有所不同了。
余秋雨西湖梦散文读后感2
西湖,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圣地,作者余秋雨感受着西湖的'美,避不开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于是提笔,记下了西湖的种种。
西湖梦,是令人憧憬的,是令人向往的,是保留在人们心中那小小的归属地,为之奋斗的。西湖梦,初读余秋雨的这篇文章,实在不知为什么以梦为题,似乎与他写的内容毫不相关,读到第三遍时,有了模糊的概念,也许,是作者对西湖单纯的梦,更或许,是作者感慨于数千年来文化人格的日趋没落,而作者呼唤着富有生命力和自主精神的人类灵魂的一种期望。梦,多么美好的一个字眼啊。
文章结构层次鲜明,十分清晰。每一小节都谈论到了一个主题,但各小节与文章最终写作目的是相照应的。作者的联想十分丰富:明代正德年间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下的诗,联想到宗教并阐述了宗教与西湖的关系,联想到了苏东坡与白居易在西湖留下的两条生命堤坝,联想到了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退隐的林和靖,联想到了名妓苏小小和白娘娘。
第一节,作者自己初识西湖,与西湖亲密接触,日本使臣所作的诗,作者因此发生感慨,对于许多游客来说,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但也给人一种疏离感。就如作者所言:它贮极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他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他失去了方位。他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缥缈。也许这就是作者对西湖产生梦的原因吧。
第二节,作者开始了他的批判,发出疑问,是山水走向宗教?抑或是宗教走向山水?这一切归结于非常实际,而又非常含糊的感官自然,说实话,我并不理解余秋雨为什么这样写。我进能理解他写鲁迅时,鲁迅劝不要将家般至杭州,因为他怕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成供后人游玩的景点。再也读不到创世的文章了,因此,作者借此批判了消极隐退于西湖,感于世风日下,群体性文化人格日趋暗淡。
第三节,继续借苏轼,白居易之名批判消极隐退,大力赞扬了白居易和苏轼当年所作所为,称他们在文化品位上,是那个时代的巅峰和精英。但却称赞林和靖将隐士真正的做地道了,做漂亮了。我不太理解。
第四节联想到了苏小小与白娘娘。呼唤富有生命力和自主精神的人类灵魂。苏小小和白娘娘都为了爱情而发出生命的光辉,苏小小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作者借此赞扬他们的生命力。
从语言上看,文字不算太悠美,讲道理颇多,而且有些地方晦涩难懂,但文字却有力的批判了消极隐退,大力赞扬了富有生命力和自主精神的人类灵魂。
而从修辞上看,有比喻,令人更懂,给本身晦涩的文字增添了一些优美。
余秋雨西湖梦散文读后感3
西湖的美时常以各种姿态跃然于墨香飘逸的宣纸上,她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面容引得无数旅人驻足于此,为她提笔。因此,流传了许多从古至今家喻户晓的佳作。
初识《西湖梦》,以为这也是为赞美西湖而作。一把劣质的折扇上描绘着一幅生动的西湖游览图,余秋雨先生便是因他童年的一件礼物认识了西湖。年长之后游西湖,竟如游故地,仿佛是在寻访童年的梦境。然而在余秋雨眼中“这个湖游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过于玄艳的造化,会产生了一种疏离,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这种疏离还因它积淀了太多历史,太多朝代,使人在游览时不由联想到历朝历代的人、事、物。
湖光山色本是平静人心的,而西湖留下了太多,会不禁沉醉。如宋朝南迁至此,夜夜笙歌,他们可以暂时忘记惊慌,远离战火飞烟,享受太平。西湖将统治者们的心浸入暗绿的湖水,“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意志被消磨了,南宋也因此很快消亡。
宋代的苏轼曾任杭州知府,为疏浚西湖而造了一座长堤。如今我们常常念及这道长堤和它留下的故事,而看似光彩的背后却隐藏着人的自卑而产生的自私和嫉妒,苏轼只得隅居于杭州,无法实现更大范围的抱负。余秋雨应该是对他有一丝惋惜的,“就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苏轼因一纸辞章来到杭州,而同为居于西湖旁的文人,林和靖似乎更自在。梅妻鹤子,闲来赋几句诗,做一个远离世间喧嚣的隐士。后世常有追随者,在现实社会中受挫后,便隐居山林,避世的态度使他们的人格封闭,无法将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传播于众。
这或许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讽刺,高尚的人格品质在现实中受到打击时是如此软弱。原本向外开放包容的文化后来渐渐向内自闭起来。
与前者不同,苏小小和白娘子所有的是一种“野泼泼的人格结构”。她们不禁锢于千百年来的陈旧观念和规则,去追求人本质的美。苏小小的洒脱和白娘子的坚贞在那个时代是难得的,她们释放了被长久压抑的人性,即使那是被世人不解和指责的。
有人说人们信仰道德超越了道德本身,余秋雨来到西湖,也许不仅仅是为寻找童年的梦,也是为寻找生命的湖泊。这一过程必然是艰辛的,想必也是书名的由来,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文化苦旅》读后感一
漂泊的旅程中,是谁在孕育千年文化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探索的足迹? ——题记
接触《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它在整本书当中也是堪称经典。荒茫大漠中,一个古老的意象,记载了敦煌文明的兴衰,见证了一个没落王朝的耻辱与无奈。当千年前石壁上的第一刀刻下时,一个壮丽无比的乐章便开始奏响。它是一千多年层层的积聚,它是一千多年鲜活的生命,它是无数艺术家与信徒膜拜的圣地。可是谁又能想到,它最终的命运却交付到一个麻木无知的道士手里。
王道士不过是那段屈辱历史中的一个小丑,他的无知,他的卑贱,他的自以为是,无不让人心中可悲可叹,可愤可恨。
当看到他把婀娜的塑像砸成碎片,把绚丽的壁画粉刷得所剩无几时,我好恨;
当看到王道士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的银元得意的笑时,我好恨;
当看到一车车的瑰宝被大摇大摆地运到国外时,我好恨;
大漠孤烟,冷冷的夕阳将那些马车的影子拉长。如血的余晖,映在寂寥的戈壁上。此时,这块宗教的圣地,是否也在滴血?
石走沙飞,粗砺的黄沙击打着空空的石窟。呜咽的寒风,在唱着最后的挽歌。此刻,这个孕育千年文化的生命,是否也在哭泣?
谈起这些人和事都会使我们感到心口隐隐的痛,我们恨王道士那个历史的罪人。然而,将所有的罪责全都让这个无知的躯体承担,也过于沉重。即使当初没有王道士,我想其它一些跳梁小丑也会出现,悲剧依然会要发生,毕竟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剧。
通过《道士塔》,通过那苍凉深邃的笔触,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莫高窟所遭受的劫难,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的荣辱与沦落。太多的眼泪已被戈壁的风吹干,然而那份美不会改变,纵使它曾经被无情地,任意地更改。
如果说大漠中莫高窟的遭遇令人可悲,那么烟波江南中的人情事态同样使人可叹。
在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的江南,一切的氛围,一切的意境,已不都是自然赐予的,更多的是中华几千年文化营造出来的。虽然我不曾去过,但是书中描绘的江南小镇却给我一种回家般的宁静。
历史对苏州不公的待遇,作者在《白发苏州》中,为这个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鸣不平。没有金陵的王气,没有森然的殿阙,没有沙哑的军歌。有的只是青石小巷,有的只是小桥流水,有的只是撩人的弹唱。然而真的如此么?沉寂千年的苏州,也有石破天惊的一天,也有奋起反抗的一天。面对明朝腐败的统治,苏州人一改往日的温婉,也如易水壮士般踏着血泊反抗,悲壮、义无反顾,令世人震惊错愕。然而当浩劫过去,苏州人依旧回到原先的日子。小桥依旧精致,桃花依旧鲜艳。隐者式的文化影响着这里的人,恬淡闲适是他们生活的精神。然,不要忘却他们还有那副铮铮铁骨。深深庭院中,虚掩着千年的沧桑历史。
《西湖梦》中至情至性的苏小小,一生都在追寻着美,守候着清泉般透亮的净土,潇洒怡然的活着。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选择了最美的年龄。如同烟花,灿然绽放于夜空,即使陨落,也在天空中留下了一道唯美的痕迹。用“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形容她再贴切不过了。苏小小对于美的追求,或多或少的受到江南文化的影响。那种对完美的热爱,对生命的敬重。
余秋雨曾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想必这就是他旅行的目的,写这本书的初衷吧。在旅途中,体味到了历史太多的辛酸,文化太多的无奈。在旅行中涤荡心灵,在旅行中守望文化。
再壮丽的旅程也会隐藏回归的路线,漂泊的行者,是否也在守望着文化?
《文化苦旅》读后感二
《道士塔》,抒发的是中国文人的切肤之痛,“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着……”然而更多的是一种反思,“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当欧美的学者纷纷赶赴敦煌,风餐露宿,在沙漠里燃起阵阵炊烟时,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这是何等的讽刺!然而一切都已零落成泥化为历史,再去谴责谁也是苍白无力,这场文化浩劫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惋惜、愤怒,更多的应该是反思。
还记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吗?这就是阳关,《阳关雪》里大雪苍茫凄迷,千年之前渭城窗外柳色青青,千年之后苇草飘荡,层层叠叠的群山积雪,全是冰海冻浪。天地苍凉一枝骨,曾经的文人骚客,在这千年之中,历经沉浮,消逝。阳关的兴衰,阳关的历史的深邃苍凉可想而知。游历了西北大漠,还有温婉的江南情调。《江南小镇》里的清雅镇邑与雕刻精致的石桥,《西湖梦》里绝美的西湖,风情绰约的苏小小,传奇色彩的白娘娘,《白发苏州》里的红颜薄命的西施,风流落拓的唐伯虎,都是文人心底的思念与企盼,是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
《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则直接将笔触触向文人的良知,展现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从西北大沙漠到江南小镇,从万里长城到洞庭一湖,我们看到了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李白的故乡,见证了都江堰的价值,重温了白帝托孤的典故。“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
《文化苦旅》用一个个跳动的字符,追寻着文化灵魂与生命的真谛。品一杯茗茶,读一本好书,感喟作者的多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文化苦旅》读后感三
书中作者所有的情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但在所有情感中,我感受到了寂寞。文章本身是不会骗人的。《莫高窟》里,莫高窟从繁盛又渐渐被人遗忘。“整个画面出现了扬眉吐气般的快乐,只能是唐朝。”到“明清时期的莫高窟,已经没有太多东西可以记住。”是文化的辉煌与寂寞。那些不懂得珍惜文化的人终究会遭人唾弃和遗忘,但文化却在寂寞中消失,只剩残骸,没人听到作者对文化的叹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也不再出现,阳关的诗人们是寂寞的,当年文化的巅峰变成了眼前的荒凉。西出阳关的诗人越来越少,而阳关终成废墟。作者这样不忍心地让阳关继续寂寞下去。《杭州宣言》,白居易和苏轼被贬,人们毫不知晓大诗人的存在,在寂寞里,他们筑成了今日依旧繁华的苏堤与白堤。
《黄州突围》,名人惨遭的待遇。苏东坡的'优异让人妒忌而疏远,不说舒亶,李定,王珪,李宜之这样心胸狭隘的人,竟让昔日挚友沈括离他而去。苏东坡曾经的半生为朋友而活,而朋友在他最失意的时候,离开了他不能不说,东坡后来的辉煌成就始于黄州,诞生于寂寞。
跳出文章本身来说,在历史中许多人在他成就辉煌的时刻,也无法逃离寂寞。一个人如果要得到什么,那么他必定要付出些什么。我在《文化苦旅》里,体会到了一丝无奈,寂寞的旅途而让余秋雨尝到了真正的文化,真正的“苦”。不知作者是否怀揣着这样的心情去创作这篇文章,但我的内心接收到了这份寂寞。
也许下一次读《文化苦旅》会收到不一样的心情,会产生不一样的观点。但这就是在书中探寻的过程。
《文化苦旅》读后感四
世间万物,代代更迭,人们常将历史比作长河,就是在映射那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变化”二字,宛如奔腾不息的流水。而在这浩浩长河中,人类渺小得比不上一朵浪花,贯穿着整个历史的也永远不会是脆弱的人类生命,而是山、河、树、石,以它们坚韧的生命,默默地伫立在河水边,冷眼旁观着时代变化。
很难想象,也许在未来不知多少个年头之后,我们如今生活的城市是否还存在,是否也像如今我们眼中的“历史”一样,只剩下几方石料、一口废井。
读《废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见到那一口废井时的心情,仿佛有时间的细流从指间流走,又仿佛时间在废井的冷眼中缓缓凝固。那时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烧着几百年前的这口老井,烧沸了,又烧干了,最后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作者说,“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但我想,正是历史的漠然使我们对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个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又怎会在意那微尘般的跌宕呢?
历史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甚至像渤海国这样繁荣的大都市也不过在历史中存在了几百年,还不如一个传承几代的文明。一切活着的都将死去,在历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恒的。有人为自己一时的起伏长吁短叹,可倘若更加达观地来看,也许依旧没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欢离合中保持一个淡然的心态。而当我们真的放下了、看透了,无论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
这是冷眼教给我们的,也是历史教给我们的。
再回头看那颤巍巍伫立在土地上的废井,尽管破败却显得坚韧。那副冷眼已经见惯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会为什么所动了。历史是漠然的,但它使我们宠辱不惊,使我们看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我想,这已是历史最大的慈悲。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78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