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见仁见智的杂志读后感汇聚100条-读后感

第一次看《遗愿清单》是自己,完了一定让老公看一遍,看完他破天荒地写了影评,而自己就此搁下了。今天,课程已经结束,期末

然后有些想法,不过是初次看时的想法,诉诸笔端。然而发现自己不过是个从众的人,不能免俗,别人看到的东西,我大概也能看到,而看不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也就是不能独辟蹊径,像老公那样。所以,把老公的放在前面。

爱情是什么颜色的(老公见智版)

《遗愿清单》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忙里偷闲认真地看了一遍,因为MM的反复推荐,当然这是一部值得花时间看、更值得花时间思考的电影。把《遗愿清单》与爱情扯到一起多少有违电影的本意。事实上,《遗愿清单》所要传递给观众的并不着重于爱情方面,只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观众观看电影的侧重点或电影引起观众注意力的地方有差别。

卡特·钱伯斯在得知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决定和他的富豪病友爱德华完成他们的遗愿清单,而不是把人生最后的日子呆在医院度过。对于这个近乎疯狂的决定,作为护士的妻子无能如何也不能理解,她绝对反对病危的丈夫跟一个陌生人去周游世界。妻子的反对是符合情理的,就是一个健康的丈夫作出这样的决定,我想卡特的妻子也会反对,更不要说卡特已经身患绝症。但卡特还是固执地和爱德华走了。

卡特是一名平凡的机修工人,夫妻两人和睦恩爱。像大多数男人一样,对平凡的工作兢兢业业,对家庭任劳任怨,对爱德华安排的美女作为不乱,对自己的妻子忠心不二。看得出,他深爱妻子,即便如此,他还是作出宁可负妻而随友的决定,看着哭泣的妻子他难过,但他不会后悔自己的决定。卡特为何在这个时刻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如果是平时,我相信他根本拗不过妻子的乞求,但此刻,他的意外的决定是缘于对妻子的感觉。

感觉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心理学把感觉定义为: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这种反映在爱情中尤为重要。时常听到两个人谈恋爱,分手的原因就是没有“感觉”。如果问什么叫有感觉,什么又叫没感觉,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的清楚。但显然,感觉在爱情中实在太重要了。

正是这份感觉,可以让坠入爱河的人们几近疯狂,甚至走向极端。爱情需要感觉,尽管无影无踪却可以感知。初恋的情人感觉甜蜜、浪漫,结婚的夫妻感觉温馨、幸福。无论何时何地,爱情若没有感觉便会走向死亡。所以影片中卡特对爱德华说对妻子找不到感觉。相爱的夫妇,携手经历风风雨雨、共同走过悲欢离合,彼此之间的感觉是维系他们能够做到这些都原因。现实的世界中必然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一种是永远保持着相爱的感觉,夫妻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另一种是逐渐消失的感觉,越走越远,虽然近在咫尺却远似天涯。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夫妻间爱情的感觉也在变化,或变得更加浓烈难舍难分,或变得平淡厌恶彼此。其实,偶尔的、一时的失去感觉很正常,回忆曾经的幸福或许就会找回这份感觉,或者暂时的分离也是找到爱情感觉到途径。像卡特,回家后他看妻子的感觉肯定和离开时相反,一定是那么可爱动人,所以在影片中他搂住正在干活的妻子。

把爱情定格为感觉是片面的,但爱情没有感觉是万万不能的。这种感觉能够战胜空间和时间的距离。

站在世界之巅(老婆见仁版)

不能说,众生平等,但可以说,众死平等。死亡到来,任有多大的权钱之力,也是无力回天。

面对金字塔,Carter告诉Edward,古埃及人有个美好的愿景,当他们的灵魂到达天堂的入口,神明会问两个问题,根据回答决定他们的灵魂能否进入天堂。这两个问题是,你找到生命中的快乐了吗,你有没有给别人带去过快乐?Carter的.语速很慢,清晰,中间足够对方思考、回答。但是,Edward依旧不能斩钉截铁地回答第一个问题,而第二个,他等于没有回答。

人之将死,其言也真。不确定就是不确定,倒是多了一份诚实。而如果不是一个将死的人,会作何回答?

你找到生命中的快乐了吗?你有没有给别人带去过快乐?

什么是快乐呢?正如幸福,什么是幸福呢?早上和一个很好的网友聊天,她说我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我说,幸福的生活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一种存在。她说我高深了。我说,其实也不是。感觉到幸福就是幸福了。没那么复杂,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再坏的事情都有好的一方面。看到这好的一个方面,大概就是幸福了。

而如果你幸福了,能够不快乐吗?

而我,有没有给别人带去过快乐呢?我也不敢确定,因为,我不确定我在别人眼中的重要性。对于有限的几个人,也许我曾经给他们带去过短暂的快乐,我的亲人,我的爱人,甚至,我的学生。可我对于他们,永远都只是身外之人。短暂的快乐,如果能够拉长,大概只能存在于夫妻之间。然而,即便如此,这也只是身外的快乐。

别人带来的快乐。身外之物。

所以,自己找到快乐,是完全可能的,给别人带去快乐,表面上也是可能的,但理论上是不可能的。

Carter最大的愿望是爬到世界的顶峰---珠穆朗玛峰。而他,最终没能够,只有在身后,由别人将一抔骨灰置于珠峰。Edward很动情地说,在和Carter认识的几个月里,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其实,也不是Carter给了他快乐,只是帮他找到了快乐罢了。

所以,我觉得,古埃及的人的愿景,也只是个美丽的触不可及的愿景,正如对Carter来说珠穆朗玛峰可望而不可及一样。他只到了山脚,却到不了山顶。山脚隐喻一个人的快乐,山峰隐喻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带去的快乐,

柏拉图《理想国》优秀读后感500字1

正义,我们应该怎么做?

柏拉图在讨论正义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的桑德尔也在研究关于正义的问题。据说,桑德尔教授在公正课,是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说明很多青年才俊也对正义充满疑惑。这就更让柏拉图想不通了,至少在他看来,《理想国》里,关于正义的问题已经一劳永逸的解决。

从什么是正义的讨论,到如何建立一个正义的城邦,让所有公民各司其责的生活在理想的国度中,柏拉图差不多给了世人一份理想国建设指南,在这份指南里,他几乎讨论了自己能想到的一切细节,从不同公民的位置,到领导人的培养,从妇女的地位,到孩子的教育……简而言之,后世的一切政治意识形态,都能在他这里找到源头,匪夷所思的是,他还把这一切建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贯穿于整个关于正义的讨论中。

完美吗?很完美。柏拉图对自己的这套理论自信吗?不见得。因为所有的讨论完成后,他不得不讲一个灵魂转世的故事,威逼利诱,劝人做正义的事。

那么,什么是正义的行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显然不会完全同意柏拉图的答案。这个被一代又一代思想家,反复思考的大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至于该怎么做,就更是见仁见智了。

好在,人们在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只用谋生就够了。

柏拉图《理想国》优秀读后感500字2

我没想到,我随意读的一本书,竟让我邂逅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我也没想到,正是他,让我从新对身边的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我对快乐,幸福,痛苦,善,正义,勇敢,激情,欲望,智慧,爱情等有了新的定义。

而正是这些新的定义,让我多多少少地扫去了那些旧的理念,开始往另一条曲径去通幽,而且,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选择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劳孔,总是赞成苏格拉底的。

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乐的,正义是善的,欲望与激情是恶的`,而理念与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组合,爱要是苏格拉底或伯拉图的似的爱,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义的事,不做坏人……

但我不赞成天堂与地狱会接纳好人与坏人,灵魂也不会脱离肉体而存在,更不会不朽,而且统治者不一定是哲学家,虽然他可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哲学家,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可以说为什么要感谢他了,其实我那两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同着物质与金钱是最好的快乐,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属于现在大多数人所默认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为一种追求。

怎么说呢,就象伯拉图在理想国所写的,我是金,银,铜的混合体,虽然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最好的比喻,他们在我灵魂里不协调的运作。可是,苏格拉底说,可以让善驾御其他两种,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东西,就是那种,当然,哪一种,这是我的一个理念。

柏拉图《理想国》优秀读后感500字3

在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对话引出:理想国是由卫国者、士兵、普通公民组成的;三类人各司其职,为了城邦的利益而努力。这句话还可以说得更加通俗:每个人的价值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国家、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做贡献。

这真的是一种伟大的思想!但是,或许是这句话太过宏大,或许是我的思想境界不够,也或许是在这个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时代里人们已经很难从自己的职业中找到满足,我总是感到自己无法像柏拉图说的那样,一直怀有这样高尚的信念,不动摇地度过自己的人生;也总是感到困惑,感到痛苦,总是在想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意义。

柏拉图说,为城邦正义而活;霍布斯说,为金钱享乐而活;释迦牟尼说,为普度众生而活;曹雪芹说,为人间真情而活……城邦正义,普度众生让人望而生畏,难以操作坚持,我无法把我们每天的工作和城邦、和正义联系在一起,我也不知道什么可以让社会和人类变得更好。

而金钱享乐只能给我们生存上的满足,在生存之后又是无尽的困惑;真情看似是一个切实的可操作的意义,实质上却是他人身上的对自我的投射,是一种转移了的顾影自怜。这些答案都无法让人满足。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了很多意义,长大后我们驳倒了这些意义,却也驳倒了自己,最后陷入无限的困惑之中。路漫漫兮,无处求索。

柏拉图《理想国》优秀读后感500字4

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是持怀疑态度的,怀疑自己是否能看懂。为时两个星期整整14天才看完薄薄的一本《理想国》,很久没有花这么长时间看一本书了,但收获还是挺多的。

首先,丰富了我对正义的认知。在看此书时,我对正义的理解就是正义,无正义本身和正义的表象(暂且称为表象)之分,我们追求正义,究竟就正义本身,还是由正义所带来的荣誉、地位、权力?

论及正义也仅仅是与道德和法律相联系,但《理想国》所提及的则包含更多的内容,不仅是法和道德,还涉及了智慧、节制、爱,给我以更全面的了解。正义不单是恪守法律、公正审判;不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还有明智的认知和判断、对本性恶的有效节制、对社会、对国家的普遍爱的等等。

我认为,理想国中的守卫者们都是正义的化身。苏格拉底说,不能用一般人所追求的幸福去衡量比较守卫者的幸福与否及其程度。构建一个全体幸福的国家,必须要某些公民出让自己一部分的权利、利益。当然,守卫者也是靠公民来供养的,社会也是有回馈于他们的。

但我还是忍不住从自己的价值体系出发去评价这些守卫者,去尊敬他们,认为他们是伟大的。这是我要反省的地方,总是用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评判别人。

此外,这本书是立足于理性的,这对于感性的我而言有莫大的帮助。让我在看书过程中,在思考问题时,不自觉的优先运用理性思维去判断是非,再用感性的思维去感知事物的价值。

此次阅读仅有这些粗浅的理解也略感疲劳,希望下一次阅读时能给我全新的感悟。

柏拉图《理想国》优秀读后感500字5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理想国》读后感1

正义,我们应该怎么做?

柏拉图在讨论正义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的桑德尔也在研究关于正义的问题。据说,桑德尔教授在公正课,是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说明很多青年才俊也对正义充满疑惑。这就更让柏拉图想不通了,至少在他看来,《理想国》里,关于正义的问题已经一劳永逸的解决。

从什么是正义的讨论,到如何建立一个正义的城邦,让所有公民各司其责的生活在理想的国度中,柏拉图差不多给了世人一份理想国建设指南,在这份指南里,他几乎讨论了自己能想到的一切细节,从不同公民的位置,到领导人的培养,从妇女的地位,到孩子的教育……简而言之,后世的一切政治意识形态,都能在他这里找到源头,匪夷所思的是,他还把这一切建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贯穿于整个关于正义的讨论中。

完美吗?很完美。柏拉图对自己的这套理论自信吗?不见得。因为所有的讨论完成后,他不得不讲一个灵魂转世的故事,威逼利诱,劝人做正义的事。

那么,什么是正义的行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显然不会完全同意柏拉图的答案。这个被一代又一代思想家,反复思考的大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至于该怎么做,就更是见仁见智了。

好在,人们在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只用谋生就够了。

《理想国》读后感2

我没想到,我随意读的一本书,竟让我邂逅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我也没想到,正是他,让我从新对身边的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我对快乐,幸福,痛苦,善,正义,勇敢,激情,欲望,智慧,爱情等有了新的定义,而正是这些新的定义,让我多多少少地扫去了那些旧的理念,开始往另一条曲径去通幽,而且,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选择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劳孔,总是赞成苏格拉底的。

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乐的,正义是善的,欲望与激情是恶的,而理念与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组合,爱要是苏格拉底或伯拉图的似的爱,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义的.事……但我不赞成天堂与地狱会接纳好人与坏人,灵魂也不会脱离肉体而存在,更不会不朽,而且统治者不一定是哲学家,虽然他可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哲学家,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可以说为什么要感谢他了,其实我那两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同着物质与金钱是最好的快乐,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属于现在大多数人所默认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为一种追求。怎么说呢,就象伯拉图在理想国所写的,我是金,银,铜的混合体,虽然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最好的比喻,他们在我灵魂里不协调的运作。可是,苏格拉底说,可以让善驾御其他两种,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东西,就是那种,当然,哪一种,这是我的一个理念。

《理想国》读后感3

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是持怀疑态度的,怀疑自己是否能看懂。为时两个星期整整14天才看完薄薄的一本《理想国》,很久没有花这么长时间看一本书了,但收获还是挺多的。

首先,丰富了我对正义的认知。在看此书时,我对正义的理解就是正义,无正义本身和正义的表象(暂且称为表象)之分,我们追求正义,究竟就正义本身,还是由正义所带来的荣誉、地位、权力?论及正义也仅仅是与道德和法律相联系,但《理想国》所提及的则包含更多的内容,不仅是法和道德,还涉及了智慧、节制、爱,给我以更全面的了解。正义不单是恪守法律、公正审判;不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还有明智的认知和判断、对本性恶的有效节制、对社会、对国家的普遍爱的等等。

我认为,理想国中的守卫者们都是正义的化身。苏格拉底说,不能用一般人所追求的幸福去衡量比较守卫者的幸福与否及其程度。构建一个全体幸福的国家,必须要某些公民出让自己一部分的权利、利益。当然,守卫者也是靠公民来供养的,社会也是有回馈于他们的。

但我还是忍不住从自己的价值体系出发去评价这些守卫者,去尊敬他们,认为他们是伟大的。这是我要反省的地方,总是用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评判别人。

此外,这本书是立足于理性的,这对于感性的我而言有莫大的帮助。让我在看书过程中,在思考问题时,不自觉的优先运用理性思维去判断是非,再用感性的思维去感知事物的价值。

此次阅读仅有这些粗浅的理解也略感疲劳,希望下一次阅读时能给我全新的感悟。

《理想国》读后感4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800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