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赏心亭译文读后感集锦50句-读后感
游赏心亭①王硅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 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二十一、 首联写出了建康城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点。(2分)
二十二、 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主要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二十一、历史悠久形势严峻(2分,每点1分)
二十二、抒发了作者对建康城风物犹在、物是人非的感慨,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重视前车之鉴,仍然沉醉于亡国之音的'深深忧虑。首联、颔联写景,注重炼字,空压来入富有表现力;景中融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怀。颈联用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嘲讽现实,委婉巧妙。
(5分。感情2分,手法3分,结合诗句分析,一点2分,两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有欠缺酌扣)
赏析
南京城虎踞龙盘,乃六朝故都,演出过不知多少悲壮的历史戏剧,写下了不知多少壮丽的怀古诗篇。
此诗首联很有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四周残破的城墙)在,潮打空城寂寞回那种意境,六代豪繁春去也,而今只剩下残垣断壁,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不尽感慨涌上了诗人的心头。压字是压制的意思,本句写城墙压制着海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城墙的高大、坚固,和海水的波涛汹涌。刘诗寂寞回用正衬显得更深沉些,王诗压沧波用反衬倒欠沉稳。白居易读刘诗后就以独到的眼光评说过: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颔联是这首诗的精华。首先,写景很有气势,万里承二句从空间大笔勾勒宏阔的境界,与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笔法非常相近;而九秋承首句从时间抒写历史沧桑。其次,醉眼与吟魂两词用得非常妙,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第三,来和入这两个动词也锤炼得好,颇有杜甫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那种炼字的功夫。第四,头两联回环照应,结构十分严谨。
后半转入抒情、议论。颈联将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的金陵王气黯然收,以及许浑的玉树歌残王气终等名句熔于一炉,锤炼而成,既有历史的深沉感,也很有现实意义。
尾联出句化用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诗意,末句写诗人低徊沉思,借酒浇愁。这一结句有点杜甫注目寒江依山阁那种深沉感和无穷的余味。
游赏心亭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 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一、 首联写出了建康城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点。(2分)
二、 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主要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一、历史悠久 形势严峻(2分,每点1分)
二、抒发了作者对建康城风物犹在、物是人非的感慨,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重视前车之鉴,仍然沉醉于亡国之音的深深忧虑。首联、颔联写景,注重炼字,“空”“压”“来”“入”富有表现力;景中融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怀。颈联用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嘲讽现实,委婉巧妙。
(5分。感情2分,手法3分,结合诗句分析,一点2分,两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有欠缺酌扣)
二: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城压沧波到海门”中的“压”字非常有表现力,请赏析。(5分)
答:①“压”字形象地写出了城之高、城之固。(2分)②也写出了水势的波涛汹涌,突出了城的险峻。(3分)
(2) 从全诗看,作者为什么“怅然”?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答: ①二三句是写作者登高远眺,高高的城墙把汹涌澎湃的海浪压逼回到海的入口处,万里江山依旧壮阔,而曾在此定都的前代统治者却早已因沉湎歌舞,荒废朝政而致国家破亡,对历史的感慨,物是人非。(3分)第三联是说今天依然听到悲伤的亡国之音,如今的统治者却不能吸取教训,对现实的忧虑,使作者“怅然”。(2分)
赏析:
《游赏心亭》创作出苍凉的意境。浩渺的“沧波”,黯然的“王气”,为这首诗定下了基调。其间所蕴含的感慨,就是由此而来。
南京城虎踞龙盘,乃六朝故都,演出过不知多少悲壮的历史戏剧,写下了不知多少壮丽的怀古诗篇。
此诗首联很有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四周残破的城墙)在,潮打空城寂寞回”那种意境,“六代豪繁春去也”,而今只剩下残垣断壁,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不尽感慨涌上了诗人的心头。“压”字是压制的意思,本句写城墙压制着海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城墙的高大、坚固,和海水的波涛汹涌。刘诗“寂寞回”用正衬显得更深沉些,王诗“压沧波”用反衬倒欠沉稳。白居易读刘诗后就以独到的'眼光评说过:“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颔联是这首诗的精华。首先,写景很有气势,“万里”承二句从空间大笔勾勒宏阔的境界,与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笔法非常相近;而“九秋”承首句从时间抒写历史沧桑。其次,“醉眼”与“吟魂”两词用得非常妙,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第三,“来”和“入”这两个动词也锤炼得好,颇有杜甫“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那种炼字的功夫。第四,头两联回环照应,结构十分严谨。
后半转入抒情、议论。颈联将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的“金陵王气黯然收”,以及许浑的“玉树歌残王气终”等名句熔于一炉,锤炼而成,既有历史的深沉感,也很有现实意义。
尾联出句化用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诗意,末句写诗人低徊沉思,借酒浇愁。这一结句有点杜甫“注目寒江依山阁”那种深沉感和无穷的余味。
辛弃疾《水龙吟》读后感(一)
辛弃疾是我最崇拜的伟人,他于公元1140年5月18日生,公元1207年10月3日逝世,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字号“稼轩居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我最欣赏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整首词抒发了辛弃疾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更使人感受到《水仓吟·登建康赏心亭》整首词荡气回肠。但是整首词还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那么的豪放。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辛弃疾的爱国之情。辛弃疾22岁就拉起千人队伍、率万人南下归宋,当时他还是个英雄少年,却如此血气方刚,欲为朝廷通杀贼寇,收复失地这又是何等的豪壮呀!
但是,世上的事并非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刻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中凛然的杀气和磅礴之势。我们要永远记住,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品格,我们现在唯一要做到的是认真、努力地学习,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辛弃疾《水龙吟》读后感(二)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唯一性和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威武高大,从小苦练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蹂躏,二十二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有一次军中出现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提剑单人独马追了两天,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光复大业,他说服义军首领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料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判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那时候他还是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只想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失去了利剑,就只剩下了一只羊毫毛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了,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它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在历史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重读他的作品,扔感到一种凛然和磅礴之势。比如著名的《破阵子》。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
除了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曹植作为统率,大军还未出发他自己就先烂醉如泥,李白虽号称在闹市中有杀人的胆量,也只是动动嘴皮子或如谢安那样玩玩
花花肠子,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都是
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上滚过来的经历呢?正如北宋的范仲淹据说曾经让西夏人闻风丧胆,不过据目前的资料来看,似乎也没有身先士卒,浴血疆场的记录。“剑指三秦”“西风塞马”“投鞭飞渡”,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也是不可多得帅才,他在《九议》书中主张编练特种部队,重视谍报和情报认为是部队的耳目,胜负的关键,他的兵学的思想不在戚继光之下。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只能热泪横流。
他在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写了一首《水龙吟》。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了他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尽职而招灾。但是朝廷怕他也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四十年,有近二十年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多年间有又三十七次被调动。每到一处他都特别认真,激情工作时刻摆出一副要冲向前线的样子,他这种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著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畏缩圆滑,嫉贤妒能,只求偏安的南宋官场上立足。
“过则成灾”终于惹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危难时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水龙吟》读后感(三)
这首词是词人在建康任职期间所作,此时词人正值年轻时期(约在30岁左右)。词人从金兵占领区的北方“突骑渡江”,投奔南宋,志在抗金报国,却不受重用,反遭猜忌排斥,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全倾注于词中。上片写景,高远寥阔。南楚碧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的秋色,长江水随着碧天远去,秋色无边无际。景中寓情,沉郁悲壮。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峰,不禁触发起诗人一股浓烈的乡关之思和家国之愁,山河之美引起愁怀的原因:它已沦陷异族了。“落日”六句意境悲凉,似心平气和却壮怀激烈、悲愤填膺。落日斜挂楼头,离群孤雁悲啼声里,江南游子悲愤压抑,看着吴钩宝剑把玩不已,拍遍了九曲栏杆,没有人领会词人登楼远眺的心意。下片由写景抒情转到言志与悲叹。接连用了三个典故:引季鹰的故事,表明自己早已以身许国:引许汜故事,表明自己不屑为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风雨飘摇;“树犹如此”是桓温北伐路上对时光飞逝之叹,作者亦引以表达自己功业未建年华虚度的感慨。结尾收到英雄襟抱,无人抚慰。与上片煞拍呼应。词中以佳人发饰寓山河之恨,以美人衬映英雄,以历史典故写抱负,委婉跌宕,极沉郁悲慨之致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80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