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假如明天来临读后感合集100句-经典语录

假如明天来临的读后感【2】

西德尼·谢尔顿是一位了不起的畅销书作家,我认为可以是美剧鼻祖,他故事里的桥段和人物至今都被各种美剧翻拍。

《假如明天来临》是最受欢迎的著作之一,这部翻拍的美剧我竟然还看过,至今还记得男女主的样貌,可见当时看的时候记忆有多深刻。这是一个基督山伯爵式的复重生的故事。前半部命运多舛,人生看似要完结;后半部偶遇贵人相助,脱离险境,从而开启新的人生。有意思的是,女主角是一名颇具天分的侠盗,从名画到钻石,只要有买家想要的,她都能搞到。当然价码不低。这样的人设比一门心思的复仇可爱多了,女主的外貌和个性都能打动观众。爱情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帅气的杰夫从竞争对手到温情恋人,显得顺利成章。警察方面的代表人物是丹尼尔库珀,一名心理问题警察,12岁时杀死母亲,嫁祸邻居,对Tracy近乎疯狂迷恋。(我不太懂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个人物,使故事更加丰满吗?)

整个故事分四个部分:

【第1句】:诬陷入狱,恋人无情分手,财产被掠夺殆尽。

【第2句】:狱中受欺凌,坚韧劲感动大姐大,得到庇护,寻求越狱。在大姐大帮助下,成功越狱。这部分女主的个性转变,从一个邻家少女转变为冷血御姐。

【第3句】:出狱后,走投无路,初入盗窃,小试牛刀,天赋异禀。

【第4句】:在大步走在偷盗的路上,充分展现女主的个性魅力和聪明才智,机关算尽,玩死警察。最后干了票大的,虽然没有明确点出,我想Tracy最后偷的应该是伊莉莎白泰勒的那个粉色钻石吧。呵呵。就此整部书完结。

如今太多出色的影视剧轰炸下,再回头看写于70年代的西德尼的故事,不免感觉有些简单。但阅读感受却是一样良好,丝丝入扣。

假如明天来临的读后感【2】

结束了匆忙的高一生活,拿起买已久而未碰的《假如明天来临》,拇指轻轻摩挲着它的封面,在傍晚柔弱阳光中阅读,久未有过的放松在心头荡起涟漪。眼睛疲惫时喝口爸爸泡的铁观音,那淡淡的苦涩的静谧萦绕在舌尖,久久没有散去。

《假如明天来临》戏剧化的情节充满了刺激,给了我意外的惊喜,想不停止地阅读,使我不够两天时间就看完了整本书。女主人公特蕾西本是一个准备走入婚姻殿堂的幸福女子,但遭人设计陷害而入狱。监狱内恶劣的环境和卑鄙的囚犯,令她一次次在绝望的伤痛中徘徊,逐渐变得冷静坚强,精明能干。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被允许出狱,但曾为囚犯的她却被社会排斥,最后被迫走上了偷窃的道路。

作者很聪明巧妙地设计了结局,特蕾西在飞机上遇到了以前的目标人物  ,正好呼应了书名“假如明天来临”并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特蕾西究竟会是选择幸福安稳的.生活,还是寻求下一个刺激?我们不得而知。

我当然是希望她会选择平淡的生活,因为她一路以来已经经历太多。在一个陌生的城市,24小时内就被关进了监狱,如果那是我一定会崩溃吧?但她冲动过后还是选择了坚强,等待出狱的机会。她出狱后多次诈骗偷窃奸商,作案手法高明,往往利用人的贪欲。读她的偷窃过程,感觉就好像是在玩虚拟世界的“偷菜”,让我在这法律至上的社会中体验到了一回当“小偷”的感觉。亢奋之余,我还是很害怕在下一页中她会被捕,经常令得我心惊胆跳。

看完后掩书沉思,回头细想,如果当初在狱中她选择了自暴自弃,就不会有后面的刺激人生。可见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坚持不懈,期待明天。

婴儿忍受了摔倒的疼痛,坚持不懈,才学会了正常地走路;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坚持不懈,才孕育圆润的珍珠;贝多芬忍受了耳聋的痛苦,坚持不懈,才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乐章。

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的事,但我知道,今日不为昨日艰难岁月哀叹,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才能看见明天耀眼的太阳。

《明天的寓言》

曾经的世界是一个极富生机而又美丽的“天堂”,但它在“人类”用垃圾的“精心呵护”下,渐渐变得寂静、气息奄奄。我不敢想象我们还有多少个明天,更不敢想象人类是怎样走向灭亡。然而,这一切在“蕾切尔·卡逊”的笔下提前上演了——

从前,那是一个美丽的城镇。自从第一批居民来建房舍、挖井筑仓,就有一个阴影遮盖了这个地区。到处是死的幽灵,许多的出现了一些突然的、不可解释的死亡现象。鸟儿们也变得气息奄奄,母鸡不再下蛋;蜜蜂不会授粉……死神慢慢地将这个小镇吞没。

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拟的,但是世界上可以找千万个这种城镇的翻版。这一切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自己抛弃了生命。乱扔垃圾、乱砍伐树木;在河中排放化学物质,天空中还掺杂着有毒气体……这些现象随处可见。清可见底的河流变成了浑浊的污水,灰蒙蒙的尘埃覆盖了往日湛蓝的天空;光秃秃的沙漠逐渐替代了绿油油的森林……

如果再这样下去,等待我们的明天是永远不会美好的,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尽我所能,好好保护地球,好好保护环境,见到垃圾就捡起,劝阻那些乱扔垃圾的人,还要节约资源,节约用水、用电、争取循环利用。

蕾切尔·卡逊用全部灾祸,描述了这个想象中的悲剧可能会很容易地变成一个我们都将知道的活生生的现实。要想让地球的美丽无限延长,必须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它不再受伤!现在的地球已经痕累累,再也经受不住任何折磨了!

《明天的寓言》读后感二

如果春天不再有燕子呢喃,不再有百花斗艳,不再有涓涓溪流叮咚作响,不再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如果一切真如R·卡逊所述,世界将被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迎接人们的是一个个没有声息的春天。届时,我们当怎么办?

记得R·卡逊在他的《明天的寓言》一文里描绘过这样的两幅图景:

其一:这是一个座落在如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农场中央的小镇,其周围是庄稼地,山下果园成林。春天,繁花象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着晨雾的原野。人们长途跋涉地来这里感受它的风景如画。

其二:一些不祥的预兆降临到小镇里: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到处是死神的幽灵。鸟儿没了踪影,仅见的几只也气息奄奄,战栗得厉害,飞不起来;母鸡在孵窝,却没有小鸡破壳而出;路旁排列着仿佛火灾劫后的、焦黄的、枯萎的植物;钓鱼人也不再来访问。被生命抛弃了的小镇寂静一片。

一个美得让人仿若置身童话,一个凄清得使人如坠地狱。是什么,造成了这种鲜明的对比?

无意间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个年轻人走生态农业之路致了富。他通过建立“蔬菜—青蛙—蚯蚓”的立体生态模式,培养出不打农药的.无毒害蔬菜,很受欢迎。新闻中吹捧着他“苦瓜也能卖出肉价钱”,其鼓励推崇之意溢于言表。可是,这种“肉价苦瓜”又有多少人消费得起?推广生态农业,是否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想法?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早已渐渐远离了所谓的纯生态?土壤、空气、水流,这些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中的各种毒害物质正越积越多……世间的一切都打着人为的烙印,化学物质无孔不入,发展纯生态的基础早已不复存在。我们的生活充满着担忧,衣、食、注行……无一能让人有足够的安全感。

理想化的生活像仅把头露出水面的鱼一样,在它自己环境恶化的容许限度上缓慢前进……为了增产,为了减少病虫害,农作物的种植者们被清楚地告知每一种农药的功效,可是他们对它们具体毒害性却一无所知。这种全然不知让他们免去了权衡的必要。农药的滥用,让名为“杀虫剂”的物品实际上变成了“杀生剂”,人类自己也深受其害。

然而,农业污染仅仅只是冰山一隅。工业——让我们在世界大家族里挺直了腰杆,但它在让我们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使我们沦落成了垃圾处理常许多高污染高能耗的工厂已经或正在往我国搬迁,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乡镇。为了发展,我们都欣然接受。工业的发展让我们的消费日益多样化,生活仿佛正朝着我们理想化的方向前进。我们沾沾自喜于高达10%的GDP年增长率,并企图保持下去。却不知,这激烈而轻率的步伐早已胜过了大自然的从容步态。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慢慢超出了本身所能承受的危险限度。一些意想不到的灾害悄然袭来……

终于,“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绿色GDP”等一系列概念出现了,当我们满怀期待时,却忘了还有所谓的“政绩”。对有些人来说,政绩高于一切。突然想起一幅漫画:某市为了迎接上级检查,竟要求城市特定区域内的建筑外层均刷上绿色墙漆。如此一来,远看之下犹如植被覆盖,绿意怡人。

阿伯特·斯切维泽说过,“人们恰恰很难辨认自己创造出的魔鬼。”但愿,《明天的寓言》不要变成明天的预言。

三年前,我有幸加入到XX名师工作室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三年的名师工作室研修即将结束。回顾自己三年来走过的历程,感觉既忙碌又充实,感受颇深,收获不少。

【第1句】:专业引领,用心体验。

三年中,参加了工作室组织的到宜昌、武汉等地的学习观摩活动,与国家级名师面对面切磋交流,收获满满,并写了学习感悟和心得体会。在工作室里浓浓的学习氛围深深的吸引着我。在名师的引领和同伴的感染下,我的学习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利用所学来指导具体教学。我觉得每一次都有很大的收获。教学反思是形成教学智慧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我在学习的同时注重联系实际,把先进的理念做法搬进课堂,随时反思,积极撰写教育随笔,做好读书卡;三年来撰写的三篇论文先后发表。

网络是当今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的'平台,信息量大,学习资源丰富,共享互动性强。网络教育的各种资源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我利用工作室的微信群,学习工作室主持人XX老师发在群里的好资源好视频,让我信心倍增。

平常上最多的如“教育在线”、“小学数学教学网”等网站,里面有许多数学教育名家,致力于数学教学研究的大师们的博客,有“新教育”的实践,在那里我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专家学习、请教,同专家交流、对话。网络拉近了我们与大师的距离,他们的教育理念时刻激励着我,思想在一点点地发生着变化,灵魂深处总有股沸腾的潮流在涌动着。如何用生命去构筑属于孩子们的课堂。启发我去思考,思考数学,思考人生。

【第2句】:用心教书,用爱育人。

记得刚参加工作室时,工作室主持人要我们每个核心成员写一句自己的座佑铭,我当时写的是:用心教书,用爱育人。这三年来,我就是用这句话来时时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在这里,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诠释这八个字。记得20xx年上学期刚开学,由于学校扩班,数学老师紧张,学校领导临时决定将我原来的班换另外的老师带,我下去带二年级的双班,刚开始,原来三(2)班的好多家长都打来电话询问我为什么不继续带孩子了?孩子们回家后都说很失落,舍不得曾老师。最让我感动的是班上有一个叫陈奕衡的孩子,他奶奶是将近七十岁的老人了,居然用微信洋洋洒洒给我写了很长的一封信,信的最后一句:曾老师,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能让孩子如此不舍,如此喜欢,您真的已经成功了。

三年来,下课的时间我从未离开过教室,我不离开教室不是占用孩子们的下课休息时间来讲课写作业,那十分钟的宝贵时间我戏称为“为您服务”时间,孩子们下课时如果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身体上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都会来找我求救,寻求解决的途径,时间久了,润物细无声,那种无言的爱已深深地渗透进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其实小孩子是最感性最天真最无邪的,你对他们一点点的好,他们都会记得。

还有一件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那是孩子们在预习二年级下册第89页“量一量,比一比”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对那上面的习题不是很理解,班上有个叫陈泊乔的孩子,平时就特别喜欢动脑筋,他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知识点讲得特别精彩,全班孩子听到他精彩的发言后情不自禁的送给他最热烈的掌声,这个孩子的表现当时让我惊喜万分,我激动得连连说到:你真是曾老师的乖宝宝,老师给你一百个赞。孩子回家后,把我赞美他的话惟妙惟肖地学给她妈妈听,她妈妈问他:“你喜欢数学课吗?”“超级喜欢”“那你喜欢曾老师吗?”“超级喜欢”,她妈妈后来给我打电话说,经过那件事后,现在孩子比原来更加喜欢动脑筋思考数学上的问题了,更加喜欢学数学了,真的谢谢您!

【第3句】:终生阅读,不断积淀。

在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方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这三年来我认真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走进新课程》、《智慧课堂》、《数学概念的行与思》等等,使自己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积淀,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并阅读了一部分文学书籍,撰写了读书心得。

俗话说:心有书香,不畏浮世。三年来我除了大量阅读一些教学上的书籍外,还读了一些文学书籍。《假如明天来临》书中的女主角特雷斯,美丽、果敢、坚强、睿智,我喜欢她的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我最爱的特雷斯的模样,一定是那个进过监狱,失去过孩子,被爱人抛弃……历经一切哀痛的平凡女子,因为尽管在这种如同炼狱般一天比一天更糟糕的岁月里,她仍然相信踏过尸横遍野的黑夜就是触手可及的黎明。

《呼兰河传》、《生死场》、《萧红散文集》,是我今生看到的最干净的文字,那种孤傲冰洁,天然灵秀,是文坛里的一泓清泉。

还有阅读《一个人的朝圣》的读后感被《荆门日报》选中,刊登在20xx年4月8日的报纸上。

【第4句】:坚持写作,笔耕不缀

三年来,协助工作室编辑出版了《智慧小语》一书,撰写教育小故事28篇,写读书心得36篇,积极参与了工作室多次组织的读书分享活动。

【第5句】:岁月朗朗,结伴同行。

我和我的小伙伴丁芳琴,虽然我们都带双班,但我们一有空闲,就工作上、学习上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作为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就要发挥辐射、引领、带头的作用。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自己的观点、理念、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徒弟”交流探讨,并且指导“徒弟”一起备课。为了发挥好引领辐射作用我经常性地听徒弟的课,听课后及时和她交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查漏补缺。对她的教育教学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三年来,我和同伴将自己在名师工作室中学到的知识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收获颇丰。修正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片面理解和认识,力争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校正课堂教学的弊端,真正落实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课堂灵魂。

如今,我和同伴围绕工作室主课题申请的子课题已经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

【第6句】:工作上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时光流逝,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这三年一路走来,我过的充实而快乐,每一次工作室的研讨活动都给自己带来诸多的思考与收获,让我在学习中成长,并在自我激励中坚持学习与提升。今后我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工作室活动,勤于实践,勇于探索,让自己更快的成长起来。

在这三年成长的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一是不能积极主动完成工作室领导交给的任务,如教育小故事不能按时完成,二是对工作室平台的关注度不高,今后要注意转变自己的工作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争取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多的成绩。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力争在教学、科研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无愧于名师的称号。在名师这条充满艰辛和汗水的教育之路上,砥砺前进,一路前行。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8240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