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读后感锦集96条-经典语录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1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的立党之本,立国之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掌握的,必须真学真懂、掌握精髓,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阅读使我们不断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不仅要用来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还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我们的工作。

因此,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一定要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维水平和思想境界,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纵观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带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进一步指导中国建设,正是因为它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适用中国的国情,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深入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化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而理解中国化理论成果,并用以指导实践。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2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光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让人心旷神怡。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观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人们。中国青年运动80多年和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期,才能有大作为。

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这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实际上,客观地正视思想文化、价值趋向多样化的现实情况,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书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作为青年学生装的行动指南,坚持提倡先进文化、先进思想道德的必要性和很需要性。因为只有统一的代表团先进事迹文化教育前进方向盘的思想感情来凝聚人心,才能使人明荣知耻,民挥其“导向”作用。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性里,要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这看起来简单朴实的字眼,却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是优秀民族文化精髓的凝练。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观和主观世界观的行动指南。

大学生要自觉的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性发展中国家融个起来,增强为祖国统一和为人民服务台的责任感,努力学习班,提高警惕本领 。早在1939年,毛主席就说过,我们队伍 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本领恐慌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使命精神和内驱动力。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3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所选篇目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这里主要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有关著作、文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就是为广大研究生的需要而选编的。收入《选读》的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一些主要的著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读》则以收入《选读》的著述为主体,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方面及其相互结合上,作了一些必要的梳理和解说。

读了此书,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点了解,切实感受到了他思想的博大、深邃。粗略纵览了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对现实更有了切实的体会。对于几个伟人,也深感佩服。

读了此书,我受益匪浅。让我且思且行。

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1

看完马克思传,我惊叹马克思传奇的一生,说他传奇,为他的家庭背景,为他的深邃的思想,为他的多样的经历,也为他的勇气,也为他的博爱,也为他敢为人先的精神。

马克思出生于一个世代律师的家中,是个地地道道的普通人,甚至还有些穷,对于这点,我很能理解,穷人出身的马克思,当然对当时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的困苦,了解的比别人深刻许多。我不今想起我国古代也有不少未能成功的农民起义,譬如陈胜吴广起义,清末的黄巾起义。他们的领导者也和马克思一样,是纯粹的穷人,都是因为收到压迫,采取反抗措施抵抗剥削行为的,施加剥削行为的当然是当时的国家政府,我理解的是,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国家政府确立的,对于,一些欧洲国家,像法国,英国,等欧洲众多国家,立国制度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他们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成功了,部分我国古代的农民起义者确失败了。

马克思家庭虽穷,但是却是一个有知识储备的家庭,在当今看来,这样的家庭是令人羡慕的小康之家,但是那个时代,似乎金钱至上,金钱决定一切的,所以,这是他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知识氛围浓厚的家庭,为他将来律师的学习,和敏锐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国古代的一些农民起义领导人,是世代耕耘,靠老天爷和政府生活的人,往往没有接受过教育,眼界也不开阔,认识到的,多是眼前利益,政府征兵赋税过重吃不消,就要反抗,为了是能够拜托重税,得以生存。这个马克思的最初目的,可以说,是一致的。

我分析,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在此我由轻到重的说明一下。

第一点,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这里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指学校教育,书本教育,更多的是指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能力。马克思在形成理论前和过程中,做过报社编辑,在工厂和工人一起做工,这些都为他们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求学期间,研究并总结了黑格尔的人的思想理论,也为他思想的提出有了准备。

然而中国古代的一些农民起义领导人,是世代耕耘,靠老天爷和政府生活的人,往往没有接受过教育,眼界也不开阔,认识到的,多是眼前利益,政府征兵赋税过重吃不消,就要反抗,为了是能够拜托重税。目标简单纯粹,但是没有长期发展的可能。而且,他们对待统治阶级往往展现出一种又爱又恨的表现,恨其权,又热衷攀附。他们对高权是向往的。

第二点,目标不一致,马克思从一开始就跳出了资本主义这个圈子想问题,想的是无产阶级人民的解放。立足是人人平等。农民起义的初衷和马克思比较契合,但是随着进一步发展,却是自立为王,又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重走老路。发展到最后随着农民起义团体的不断壮大,他们的目的逐渐偏离,到最终,不再为农民谋利益。所以一开始,他们就没有跳出圈子想问题,只是在原有统治者建好的圈子里围城罢了。

看完马克思传的感想就是:第一,知识储备很关键,第二,经验很关键,需要借鉴,也需要自己参悟,第三,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很关键。家长反复唠叨的要好好学习,不会的多看看别人怎么做啦,之类云云,原来含义还是很深刻的!

当然,这并不是对我国农民起义的讽刺批评,我国农民起义自然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我国也并非没有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奋斗的'伟人,毛泽东是最好的说明。

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2

马克思的一生为形成思想而奋斗。他的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爱情,工作等等。

在儿童时期,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一个具有极强个性的人。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所以自然的在相处时占领导地位,也导致了他的高傲个性。

在我看来,无论在什么时候,教育对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因此,对于马克思来说也是一样的。马克思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的教育,与学习诗歌等等对马克思有很大的影响。

关于他对爱情的态度,从他在大学里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中可以看出。在爱情中,马克思很好的将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统一在一起。在马克思晚年时期,因为失去了爱人,他倍受打击,也因此而患病。从此可看出他的爱人对他影响很大。

很容易看出他对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他对爱人的支持理解与需要和思念。人是不可以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思想是不能孤独的。我想马克思的爱情形成阶段是受浪漫主义影响的,然而在真正的得到爱情之后的爱情生活中是理性主义占上风。因为他似乎一直在忙事业,理想。最后他回归了,却是因为爱人离开了。

马克思在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来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也反映了他不善于理财,且由于他的乐观豁达,不拘小节而经常使金钱很快的用完。然而这并未使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反而是迎头而上,从容的解决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来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然而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同样是面对困难,与之不同的是没有窘迫,反而是退缩的人多,做到逆流而上的人少。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着的,专横的,尖锐的。也许许多人都不习惯这样的马克思,因为他们没有看出这是他对事业的态度。他们都认为他是偏激的。但不能忽略的是:正是这个偏激的他创造出很多著名的思想理论。

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思想,并努力证明它是对的。马克思理论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是因为他不断的批判,或者说改进个和妥协。由此,他成功了。

马克思思想到了不同的国家都会有不同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他晚年时说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了,因为这只反映了他的固化思想模式。

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3

这本书的作者(张光明、罗传芳)力求为我们全面描述一个真实的马克思。全书分为十六章,且每一章的前面都有概要,让人更好地把握其主旨。它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现出一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本书在叙事中加上适量的解析,可以称得上是融思想性与可读性于一体,我想,这也是《马克思传》不同于其他此类传记的独特之处。此外,书中提供的插图在我深入了解马克思上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且本书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场景性,很容易把人带入那个风起云涌的斗争岁月。

因为它实在是太好了,我看了一次后觉得不过瘾,又看了一遍,有些章节更是反复研读。我从书中提炼出几点马克思个人在学习和对理想执着追求方面的特点,相信对我们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以及在思考人生时都是有帮助的。

【第1句】:志当存高远

17岁的卡尔·马克思已经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选择了一份“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在它撰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从激情澎湃的话语中无不流露出青年马克思的远大志向,同时也表明了他无所畏惧的坚定决心。从他一生的经历也可以看出,无论在追求这个远大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他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力,坚定地走下去。反观当今社会,有多少青年人能够做到?有多少人到了大学还处于“迷茫”中,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我想,作为21世纪的青年人,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呢?

【第2句】:严谨的治学态度

进入大学后的卡尔·马克思开始“漫无界限的遍读博览”,在大学中养成的对学问透彻深入的研究态度伴随着他一生。作为一位“永不知足的学者”,马克思“不允许自己对所研究对象一知半解而信口开河”,为了求证一个小小的问题,他都会把相关领域的书籍都阅读,并做详细深入的研究,再下定论。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他写出来的文章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相比之下,我们很多时候并没能做到这点,更甚者,不懂装懂。而这方面,马克思的的确确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典范。希望我们也能够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严谨地对待学术上的研究。

【第3句】:不屈斗争的勇士

选择了一份能够真正为人类谋求幸福的职业,意味着要向当权者发起挑战,意味着他的生活将是不平静的。马克思也深知这一点,但是他没有丝毫畏惧退缩。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和困难,他始终以坚强的毅力投入到事业中。每一回都以乐观旷达的态度去面对,每一回都能够重新振作起来。这是在是令人敬佩。

很多人对伟人的认识会存在一点误解,认为伟人都是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不要忘了,伟人也食人间烟火!马克思的生活也并非只有事业,“常人有的我皆有”。他也要为房租和家人一日三餐而担忧。说到马克思的生活,我们不得不提到伟大的马克思夫人——燕妮。这位“出身望族,性格活泼而毫不轻佻,举止优雅而让人倍感亲近,学识广博而又幽默”的高贵女士,堪称优秀妻子的楷模。她所承受的家庭苦难压力远远要超过马克思。但是,无论面对多大的打击,她始终坚定而忠实地支持着自己的丈夫。对于她写给友人的信,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回都是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感人肺腑的言语中流露出这位女性的伟大。

阅读完此书后,不仅让我全面了解了马克思的生平,更让我对其思想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感悟。事实上,我们现在很多人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在滥用甚至是误用马克思的思想。作为一名刚刚转正的大学生党员,我有必要再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升,不同加强自己的辩证思维。此外,马克思对追求理想坚持不懈、对学术研究较真执着、对友人真挚热诚……无不展现一代伟人高尚的人格魅力,美好的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4

最近阅读了《马克思传》。这是一本传记,主要是先了解马克思的人生,重新认识马克思。

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活泼生动。读了这本书后,激起了我对了解马克思的兴趣,进而拜读马克思更多作品的欲望。

看了这本书,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如此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马克思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的正常需要,吃喝住行、恋人家人朋友、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所具有的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人有优缺点,马克思同样不可避免。他的生活是 “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

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干涉他三女儿的婚姻,结果三女婿是位登徒子,导致三女儿40多岁就自尽了。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必定会痛恨不已。

但这些都不足以否定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博闻强志、兴趣广泛、记忆惊人,他对文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哲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尤其佩服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说要广泛阅读,要收集和弄懂目前所研究的资料和水平,然后才开始写作。

马克思是位精神上的伟人,但在物质方面却是贫困的一踢糊涂,常常典当自己的家具,燕妮的嫁妆,甚至连自己的上衣也典当。幸好,遇见了一位慷慨大方,又能够欣赏他才华的恩格斯。恩格斯为了周济马克思一家,不得不去他不怎么喜欢的工厂去任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真的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世间的楷模!

马克思在他的自白上有这么一些我认为应该单独列出来的:马克思说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他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所喜爱德箴言是“怀疑一切”。他认为自己的特点是“目标始终如一”。

过去我们总是把马克思当成一个神,讳言他的弱点。其实,他思想与精神的光芒不会因为他作为物质性的人的真实性而被湮没。马克思仍然是一个伟人。 2000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时,马克思仍然名列榜首。2001年,英国评选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也居首位。这更显其伟大。

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5

最近,我读了《马克思传》这本书仿佛让我走进1818年,农民的生活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深深理解了农民困苦的生活。

马克思是政治经济学的领袖,也是历史哲学的代表。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马克思很同情民生。有一天,马克思到乡下体验生活,由于国家把大片土地都卖给了资本家和大地主,致使农民过着民不聊生的生活,就连做饭烧柴也异常困难。他们只能到自家田地里捡木材,木材是不够用的,又买不起煤,只能去树林内捡枯树枝,以勉强解决燃料问题。但是政府制定了《林木盗窃法》按照这一法律,未经土地和树木所有者同意而私自捡枯树枝者,均属犯了盗窃罪。

这一法律的通过激起了广大农民的义愤,他们到政府机关找人论理,却被军警用暴力拒之门外。面对农民喊怨无门的境况,马克思勇敢的站出来再一次拿起笔,奋笔疾书,为农民书写了辩护词,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在中学,马克思说过:“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而劳动,但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永远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完美的伟人。”这句话深深感动了我,我看到和听到许多英雄豪杰和有志之士,在道德上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和利益而奋斗。

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受到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坚定不移的信念,从马克思身上学到了勇敢、正义、执著、智慧。从而启发了我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决心。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

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按照这九篇经典著作的写作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既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又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阐发,在内容的准确性、叙述的完整性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活着的马克思》的四位作者,几十年来勤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孜孜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结合了他们在共和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真知,实际是他们这几十年来学习和研究

《活着的马克思》最后以"伟大的人格"为题,从坚定的理想信念、勤奋的学习精神、无谓的斗争气概、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挚的革命友谊,真实地再现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通过品读马克思的故事,确实如作者们所说的,能使我们对什么是理想信念、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谓奋斗终生等人生哲理会有新的感悟。马克思的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就在于:"这是一面镜子,更是一面旗帜。点滴中见高尚,平凡中见伟大,马克思熠熠生辉的伟大人格,为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活着的马克思》的作者,年长者83岁、年轻者63岁,平均年龄73岁,他们讲述马克思的故事,更多地融入了他们的人生感悟,也更多地包含了他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真实情感。读毕《活着的马克思》,我相信读者们都会有同感,只有马克思主义真懂者才能述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二)

我用了几天时间通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著),这是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以下是我的

正如这本书的出版说明所言,该章节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论证了历史上存在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必然性,从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还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同时还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提出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他们还根据自己发现的历史规律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世界,然后通过指导实践活动来改变世界。首先,唯物历史观基本原理的产生是历史的、对各种观念批判继承的产物,它能够逻辑严密地给出人类社会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进而预测到下一个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同时,唯物历史观的产生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质变,它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等各种观念、思想和概念,在论证了"物质决定意识"之后,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这一历程中,"这些被捧上了天的、毫无用处的废物弥补了历史发展的不足".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出发点。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个人互不依赖,仅仅通过交换结合在一起","所有者通过物的形式,即通过货币统治非所有者".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第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

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随着"(无产阶级)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使无产阶级的利益成为了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其使命在于使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这样一来,"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

以上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关于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下面谈一下本人在通读之后,结合社会现实所作的思考。

先谈私有制(它以某种形式客观存在)。在上层建筑层面,客观的"公"退"私"进(抓大放小,管理层收购等)以及《物权法》的出台说明了私有制以某种形式获得了确认和发展。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阶段,"劳动仍然是最主要的,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力量",个人自由只是在某个阶层(比如企业管理层)才存在。既然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公有制之外的其他所有制形式的迅速发展壮大很难说不会妨碍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无产阶级的交往和联系是否得到加强。"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这些力量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以我在国企的工作经历来看,工人的联合体——工会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跟党委、行政相比较,工会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很难保障工人的各种权利。正因为如此,下岗、分流、降薪、非正常的加班这些现象得以普遍存在,生命的过度耗费更加深了我对"劳动是谋生的手段"这一论断的认识。

再次,谈一下生产力的保持。"只有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既然竞争和扩大世界交往能够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我们不难理解邓爷爷提出改革开放,并将市场经济定性为"工具"的初衷。"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像中的那种个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说明发展生产力需要尊重客观规律,需要以既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为基础,而不能幻想打造空中楼阁。

最后,将着眼点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上。既然马克思主义历经百年,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必然具有超强的预见性,仍然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我们的实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产生了分工。……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表现为生产和交往的分离,表现为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形成。(商业资本家的产生)"、"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各国开始处于竞争的关系中,展开了商业斗争,这种斗争是通过战争、保护关税和各种禁令来进行的……从此以后商业便具有了政治意义。(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在无产阶级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必定归属于每一个个人,而财产则归属于全体个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对所有制的规定)" 、"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最后谈一下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指出,要"根据现有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8281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