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张爱玲怨女读后感合计96条-经典语录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1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第一部惊世之作,这

这是一部描写战时香港的中

一个从上海随家来港求学的女孩子葛薇龙,在全家要搬回上海之际,投靠了早年与其父反目的姑妈,她是大富翁的小妾,当初不顾家人反对,与港商结合,而今港商已死,留给她大量财富,现在她要以这些花费她青春时日的钱来玩爱情游戏,以挽回过去的时光,薇龙几不经意地就被这里的殖民地空气腐蚀了,成为姑妈二世,既为姑妈弄人,又为纨丈夫弄钱。

小说的女主人公薇龙是一个清醒的沉沦者,她只是为了她微薄的愿望与幸福,付出相应的代价。她明知环境不好,可是她总想“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可是才三个月功夫,她就已经对这里的生活上瘾了,想要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只怕是回不去了。

她几无尊严地固执地爱着乔琪这个花花公子,她贪恋乔琪给她的温暖,乔琪的一个亲吻就让她傻傻地觉得至少乔琪今晚是爱她的,这一点愉快的回忆是她的,谁也不能够抢掉它,这样一个卑微的存活的女子,真是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女人真是可怜,男人给了她几分好颜色看,就欢喜的这个样子,她起初鄙视这样的女子,最后自己却实实变成这样的女子,陷进去,无可自拔。

小说中说道人们常以为自己担负得起这样一种愿望代价的重量,她也以为她可以,可是这年头,没有那一个人是罗曼蒂克的傻子,其实她也不过是可以供人利用的筹码,有人需要她来赚钱,有人需要他来捧场,有人需要她的美色,这俨然是一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张爱玲自己曾说道: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这点用到薇龙身上正合适,遇见乔琪,爱上乔琪,此后人生里就只剩下乔琪这样一个根本不值得他去爱的男人,为了乔琪,她毅然嫁给他,却又在各色男人之间周旋,为乔琪挣那铜臭,尽管乔琪娶她只是为了钱,她却依旧不可逆转的爱下去,既无怨言,好像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眼里心里满满的全是他,而自己只要俯视他就足矣。

她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悲剧,她觉得自己跟那些街头的女子区别不过在于“她们是被迫的,自己是自愿的,而这一切不过全出于对乔琪的爱。

张爱玲说道: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对薇龙来说,她爱乔琪,几无回旋固执地深爱,而对乔琪来说,葛薇龙与其他他所追逐的女孩子并无两样,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的婚姻只是他游戏人生中的一个计划好的策略行为,他只想利用葛薇龙获得经济上的满足。然而乔琪对于薇龙又是坦诚的,他对葛薇龙所说:“薇龙,我不能答应你结婚,也不能答应你爱,我只能答应你快乐。”可越是这样,薇龙就越是飞蛾扑火般去追求爱情,她自愿付出,只因她微薄的快乐。

薇龙只是一个拼命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平凡女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她只有靠自己才能实现这一个微薄的愿望,在被酒色财气淹没的灯红酒绿的外表下,她最初对爱的美好幻想逐渐被现实击碎。与其他女生不同的是,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看清了自己所属的环境。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期望的那样在收获幸福和爱情的同时能够收获到尊严的,但她并不是自甘堕落,而是对爱,对乔琪还抱有希望。她对乔琪所做的一切只是因为对爱毫无尊严的渴求,现实是容不得她以清高和淡泊的姿态生存的。

应该说葛薇龙是那个时期女性的命运的缩影,她的悲剧恰恰是当时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2

尘封58年的张爱玲佚文《郁金香》近日出土。初读之下感觉故事比较平淡,不及《倾城之恋》的华丽苍凉,也不及《金锁记》的撼人心魄。但语言还是十足的张爱玲味,比如这样的描写:“一枝花的黑影斜贯一轮明月。一明,一暗;一明,一暗”。还有结尾处宝初“站在窗户跟前,背灯立着,背后那里女人的笑语啁啾一时都显得朦胧了,倒是街上过路的一个盲人的磬声,一声一声,听得非常清楚。听着,仿佛这夜是更黑,也更深了”,都是典型的张派风格。

《郁金香》的故事并不复杂,一如张爱玲过去的作品,在新旧杂糅掩映之中,展开旧式大家庭衰微的背景之下,两个少爷宝初、宝余与丫头金香之间的或明或暗,或轻薄或深婉的关系。情节看似单纯,但是结构非常讲究。作品以金香推门亮相始,以宝初的凄然回忆终,金香仿佛迎面而来,转身远去。在人物关系的发展中,可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作品开头写宝余狂追金香,使人误以为是要写金香与宝余之间的纠葛,并引出宝初与阎小姐之间的恋爱,然而山重水复之后才发觉金香爱的是宝初,而宝余最终与阎小姐成了婚。作品前半部分节奏缓慢,极力铺陈旧家庭中两三天间的日常生活情态,交待错综的人物关系。后半部分节奏骤然加快,倏忽已到中年。这种节奏类似于《金锁记》。后半部宝初渐成主角,金香等人退出画面之外,成为侧写的对象。结尾处,宝初与金香之间本有重逢的机会,然而在拥挤的电梯里,只听到别人喊她的名字,却无法分辨她的身影,两人擦身而过但却并未谋面。这与《红玫瑰与白玫瑰》结尾写振保与娇蕊在公共汽车上相遇的情景大异其趣。作品故事虽然简练,但是线索明暗交错,起伏有致,充分显示了张爱玲结构小说的才华。

作品中三个最主要的人物宝初、宝余兄弟和金香之间的三角恋关系,从框架上看多少有点《边城》的味道,然而内涵是迥然不同的。宝余是张爱玲笔下最擅长的花花公子形象,是那种既轻佻又世俗的角色。宝初和宝余同是庶出,但是同父异母。由于母亲早逝,宝初由宝余的母亲养大,并一起寄居在宝余的亲姐姐阮太太家里。这样的成长环境养成了宝初沉静、忧郁的性格。与宝余对金香的轻浮举止不同,宝初是认真的,含蓄的。他尊重金香,爱护她,但他的爱是有限的,也是软弱的。

对浪漫爱的拆解,尤其是对男性爱的怀疑一直是张爱玲早期小说的主题。只有到了《多少恨》《小艾》以及《十八春》(后改写为《半生缘》)里,张爱玲才渐渐露出温情的面目。而这

张爱玲前期作品的爱情描写,多的是现实利益的斤斤计较,少的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诗意,然而却不能说她是个爱的虚无主义者。她笔下的女人多少都带点怨女的气质。在男女爱情的“两个人的战争”中,女人往往是失败者。她们付出的感情总比男人多,对爱情的期待总比男人高,如葛薇龙之于乔琪乔,曹七巧之于姜季泽,王娇蕊之于佟振保,而金香之于宝初也不例外。从老太太的嘴里,我们得以约略了解金香后来凄苦悲惨的生活:嫁人,生孩子,男人待她不好,还不给她钱,她只能出来找事情做,养活两个孩子。读到这里,一个身份卑微的女子在艰难的生活中辛苦辗转的身影闪现在画面之中,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漫上心头,留给我们无限的叹息和惆怅。这时候,我们才真正领略到这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3

今天下雨在家不用画画我拿起成语故事读起了《掩耳盗铃》这个寓言。故事主要讲的是:有一个贪财的人看见了一口大钟,就想背回家去。可是钟太大、太笨重,他一连搬了几下,都没能搬动。于是,他找来一只铁锤,打算把钟砸碎,再一块一块拿回家去。不料那人用锤砸钟的时候,发出了一阵阵洪亮的钟声。这下他可犯难了:“要是别人听见响声,都来夺钟怎么办呢?"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他认为:只要自己的耳朵听不见了,别人的耳朵应该也同样听不见。于是,他放心大胆地用力去砸钟,巨大的响声传得很远,官差闻声赶来,把他抓获了。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笑出了声:那个人太愚蠢了,真是自欺欺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自作聪明,想欺骗别人,实际上是自己欺骗自己;做任何事情要经过再三考虑以后再做,不能随便下结论,那样倒霉的只会是你自己,不会是别人。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都在看着呢?

《张爱玲私语录》是一本了解张爱玲下半生的最重要著作、解开张学研究谜团的第一手资料。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1

大概每一个夫君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多两个。娶了红玫瑰,一朝一夕,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照旧“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即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倒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于万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万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悄悄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我要你晓得,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中央,反正你晓得,总有这么个人。

爱情原来并不复杂,来往复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即是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

扫兴,偶然候也是一种幸福,由于有所等待所以才会扫兴。由于有爱,才会有等待,所以纵使扫兴,也是一种幸福,固然这种幸福有点痛

如果我不爱你,我就不会思念你,我就不会妒忌你身边的异性,我也不会失去自大心和斗志,我更不会痛楚。如果我能够不爱你,那该多好。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如果情绪和岁月也能悄悄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乐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确.

你问我爱你值比值得,实在你应该晓得,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我喜好钱,由于我没吃过钱的苦,不晓得钱的坏处,只晓得钱的好处。

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水平,都是严格的考验。

对付不会语言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是袖珍戏剧。

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的出藉口。

如果你不调戏女人,她说你不是一个夫君;如果你调戏她,她说你不是一个上等人。

回忆永久是惆怅。高兴的使人以为:惋惜已经完了,不高兴的想起来照旧伤心。

一个知己就好象一壁镜子,反映出我们天分中最精美的部门。

替别人做点事,又有点怨,在世才故意思,不然太充实了。

书是最好的朋侪。独一的缺陷是使我近视加深,但照旧值得的。

一个人在恋爱时最能体现出天分中高贵的品格。这就是为什么爱情小说永久受人接待——不论古今中外都一样。

人由于内心烦懑乐,才浪费,是一种赔偿作用。

我要你晓得,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中央,反正你晓得,总有这么个人。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明确的块乐,甜而惋惜,像忘却了的忧愁。

一般的说来,活过半辈子的人,大都有一点真切的生活履历,一点独到的见解。他们历来没想到把它写上去,事过境迁,就此埋没了。

对付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付年老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2

雨声潺潺,像是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小团圆》

胡兰成却不死心,从门缝里递进去一张纸条。没有人知道他在纸条上写了什么,就像没有人知道上海滩最负盛名的韶华才女,为什么会爱上已有过两次婚姻的汪伪汉奸。

后来胡兰成向张爱玲索要照片,她在反

面题了词,“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哪怕她写尽了这世间的痴男怨女,哪怕她知道,“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爱情来时,也还是这样义无反顾。

1944年8月,刚刚离婚的胡兰成与张爱玲在上海结婚,没有媒娉,没有婚宴,没有仪式,只有一纸婚书,与证婚人好友炎樱。“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愿望简单而又奢侈。

可惜,天不遂人愿。1944年11月,因即将抗战胜利而更加落魄的胡兰成南下湖北避难还不忘又结新欢。张爱玲千里寻夫,换来的却是心灰意懒,她知道,“我将只是萎谢了”!只有当共执手的人情已成伤,才会懂得“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来是一首最悲哀的诗。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不知道她后来是否在三十年的晚年孤寂中感受到了快乐,只是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些凄凉。就像朵云轩信笺的一滴泪珠,只一个红黄的湿晕,陈旧而迷糊。

她甘愿同时承受繁华到极致的喧嚣华丽和与世隔绝的孤寂,她要的就是没有一朵花一滴泪送她的退场,和一个世纪都不能风流云散的寓言。哀婉隽永的文字,生动老道的笔调,苍凉刻骨的文风,不管是旧上海还是如今,无数人不知到底是为她传奇的经历折服,还是为她传奇的文字所折服。

张爱玲私语录读后感3

其实,你的那些小说,真是蛮诡异的。胡兰成的确算你知己,用“鬼气森森”来形容你的小说,非常之贴切啊。我看了你几乎所有的小说和散文,也看了N多人给你写的传记,总觉得隔着点什么。你的文笔老辣,描写到位,运用文字形容你想表达的,都明确做到了——而你想表达的,竟然都是幻灭与冷酷。没有丝毫温暖。如果说,有点温馨,也是绝望的。是马上知道要万劫不复了,在前一分钟、一秒钟,抱着“将死之人,其言也善”的劲儿来表达的。然而更加阴冷了。好像葛薇龙的最后一炉香,好像白流苏的倾城之恋。明天就是火坑,跳之前,男人瞬间的温情,也让她们陶醉。她们是清醒地去跳的。不是被迫的。这就更加令人绝望胆寒。这样的文字,老实说,真要爱上这种意境,那都是疯子。

你的文字人生,在20几岁三十岁前,开得太灿烂了,然后,突忽消逝……应该在盛年的时光里,你却因着性情、因着地域等等因素,活在另一个时空里,满腹才华,却过着疲于奔命的生活。在别人眼里,好似活着的化石。盛名之下,是居无定所,感情苍凉地近乎自闭者的生活。

可是,我心里有巨大的疑问:一个写作者,如果内心冷冷,如何长期、持续的投入“写”的热爱之中?这其中一定有点东西是我们都不了解,是缺了一环的,直到,在你身后若干年,那本《小团圆》。看了这本书,其他关于你的传记都是浮云。你自己给出的自传,已超出了所有张迷的期待,解决了我所有的困惑。

如果说,你的小说世界写得实在冷酷,看了你的《小团圆》就知道,你对自己,下手更狠。怪不得你的知己宋淇一家请你三思,不要随意出版。这本书里,你对自己的前半生,给出了完全写实的描述。你不肯撒一点谎,不肯粉饰一点太平。胡兰成之流与你的高下,立刻分出。你以一个医生般的旁观者,剥丝抽茧,告诉我们那个大时代里,你与你周围的一群人的纠葛与纷争。我终于明白你对人性的失望,由来已久,完全可以理解。

我不禁深深叹息,为着这纷繁而腌臜人世间的芸芸众生。你真的是孤独寂寞的啊。就连曾经的闺蜜焱樱,也在《同学少年都不贱》里,给了你世俗却致命的打击。

真的这样孤绝吗?

《张爱玲 私语录》由宋淇先生的后人整理发表了。我看着你与宋淇一家的旷世友谊,与宋淇夫人邝文美的知己之交,由衷为你感到幸运。是的,哪怕世人都抛下了我,人间有一位知己,一位那样有格的知己,我们的人生也就圆满了。

孤拐的你,可以与另一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女子无话不谈,从女人之间的穿衣打扮,到文学艺术欣赏与创作,都可达到高度的契合。甚至,那段后来的黄昏恋情,你与赖雅之间短短几年的婚姻,多少研究者都认为那是你走投无路不明智的选择,可是,邝文美知道,你们是真的相爱、相守,其中没有凑活和怨怼。世人都认为你对钱财的不安全感浓郁,但跟赖雅的婚姻里,却见你不遗余力的照料。“世人”于是认定,你们是不会开心的。你从未说什么。因为,邝文美知道一切。够了。

所以你把身后一切留给宋淇一家。由他们继承你所有文字版权,所有有形无形的东西。而宋淇一家没有辜负你,他们终于决定,给出世人一个完整的张爱玲。

我心里觉得好温暖。原来,你不是带着冷酷与孤绝离开这个世界的。你不屑于解释,解释给不相干的人有什么意义呢。想说的、该说的,你都说了。说给值得的人了。

对于你的一切疑惑与同情与隔膜,都因着《小团圆》与《私语录》的出版而释然了。想问的问题,都有了答案。给你的这封阴阳两隔的信,是作为一个读者,对你的敬意。作为一个女子,对你的最深的理解和支持。

【张爱玲《半生缘》内容简介】

《半生缘》讲的是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曼璐做舞女养活。曼桢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与来自南京的许世钧相爱,世钧深深同情曼桢的处境,决定与之结婚。曼璐终于也嫁人了,姐夫祝鸿才是个暴发户,当得知曼璐不能生育,便日生厌弃之心,曼璐为了栓住祝生出一条残计……十八年在天才作家张爱玲的笔下一晃就过去了,曼桢和世钧又在上海相遇,而岁月变迁绿树早已成荫……

【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1920-1995),中国女作家。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烬余录》等。1952年离开上海,1955年到美国,创作英文小说多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已出版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以及长篇小说《十八春》、《赤地之恋》等。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

终于读完了张爱玲的《半生缘》,好像一次艰难的历程,唯觉出辛苦和累。辛苦,是因为每读一章便是一章的辛酸,心里挤满的泪,随时会流出来,有时甚而喘不过气。累,是急于想知道一个结果,又舍不得那过程,加上杂事缠绕,竟不能一气痛快地读完,只能每夜等到实在撑不住眼睛发涩了,方恋恋不舍地合上那一页。

之前读过的张爱玲全集,大都是一些中短篇,《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等。许是因为篇幅有限,张爱玲其间的语言风格总是犀利而斩截的,同时多了些刻薄,另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悲悯。《半生缘》一篇却完全的不同,是所谓的‘温吞水’,慢慢地,不动声色,好像在醺醺的锅里小火细细地熬,又止不住它随时地要溢出来。好几次,觉得自己的心被紧紧地揪住,揪得生痛,简直没有了力气读下去。然而,又那样强烈地吸引着我,简直欲罢不能的痛苦。

近期读过的'两本张爱玲的小说集,封面或扉页上均有她的照片。年轻时的几张,一应是微微抬起的下巴,目光不是朝下便是朝着旁侧,总有些不屑或者无所谓你的感觉。事实上,张爱玲艺术的高峰期,正是尚还年轻的时候。她的文字,亦如她那时的特立独行,总要给人一种惊艳又内心难以明了的窒息之感。她所呈现出的普通小人物的爱情,也是那种小房间里别人所看不到却实为惊世骇俗地令人吃惊。也许,张爱玲终归是用她照片里俯视的姿态看这个世界,虽有着悲悯情怀,却又忍不住地连这样的悲悯也显出遗世独立,孤光独照。

在读的第二本长篇小说卷,唯有两篇。《半生缘》和《怨女》。读了《半生缘》,好像一个人一大辈子的喜悦和艰难都一点点地慢吞吞地感受感知了,心里亦是悲喜交加,一个漫长的既想快点渡过又觉得太快了其间的滋味咂摸不透,反而引得遗憾。亦像是人的岁月,年轻时嫌它慢,到了年老又觉得怎么一晃就过去了,空留下怅惘。然而,读了《半生缘》之后再读《怨女》,似乎又觉得后者略微地无意义了。仿佛曾经沧海,其后的一池水实在激不起多一点波澜。无怪乎,一个人有那一次惊心的爱情,倘若最后失去,爱情也就死了。

胡兰成其实是最了解张爱玲的,‘她所寻觅的是,在世界上有一点顶红顶红的红色,或者是一点顶黑顶黑的黑色,作为她的皈依。’只可惜,胡兰成终是负了她。而她的惊艳与传奇,也似乎就在那个阶段停住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8392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