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1500字摘录96句-经典语录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柴静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厚实。

封面上的柴静,穿着简约,微笑恬然。背后是一群戴着袖套的农民,还有一堆干柴。

序言里有一句话打动了我:“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前不久上信息课,搜索有关“抵御网络暴力“的内容,一个窗口立即跳了出来——”高跟鞋虐猫事件“。二零零六年的事儿,居然还会跳到显示屏最显眼的位置。“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名山镇的名山岛公园拍摄的女子以高跟鞋虐杀小猫……立即停止王珏药剂高工的工作,停发工资……对李跃军立即停止其工作,等待事情的调查和处理……”贴吧上谩骂一片,有些言辞甚至比事件本身更不堪入目。而我看见的,就是一个彻彻底底失去人性、失去道德底线的疯狂女人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报仇泄恨。

《看见》里面有个章节“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讲到虐猫事件。文中的.王女士和我片面印象中的那个残暴的女人相距甚远。她无助,抑郁,孤独,凄惨;她婚姻有多年的问题却从不向人说起;她两眼空洞,哀求似的对记者说:“其实我也很善良很有爱心,这件事只是欠考虑。”( )

这些,是一个简短的虐猫视频里看不见的。就像这本书里写道的:“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

采访后,柴静发给王女士一条短信:承受痛苦对我们都是一种清洗。她没有回。

这个饱经风霜的女人还蜷缩在墙角嘤嘤地哭泣。她此时的弱小,与那只高跟鞋下的小猫无异。

原本只是愤怒的我竟开始悲哀:“既然王珏虐猫引起了公愤,为什么没有人大胆地站出来,指责那些人肉搜索通缉虐猫者的人?王珏攻击动物,人们攻击她,又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呢。”

忽然明白了书中的一句话:“知道和感觉,是两件事。“

感觉,需要我们先去看见。

《看见》最后一个篇章关于是陈虻的逝世的。“以为他会带着个难看的光头出院上班,絮絮叨叨讲生病的经验:‘哎,我最近想到了十个人生道理……你怎么不拿笔记一下?……每句都记说明你根本抓不住重点……”

忽然想起了我的小学恩师。经常罚我站着听完整节课。好几次,辛辛苦苦写的

曾经对这些恨得牙痒痒,有时候甚至委屈地掉眼泪,现在却似乎有些留恋了。这或许是我一种稚嫩的“看见”吧。

不久前的一个清晨,我们迎来一如既往漫长的晨跑,跑到第二圈,一群小初一疯了似的从后面奔来,冲出终点线。朋友感慨:“这帮人挺厉害的啊,我们当初哪有这么多人冲在最前面。”

我盯着她的脸说:“我们晨跑的时候,跑得快的人都在队伍最后给拖后腿的人加油鼓劲。这一届初一那么多人落在后面,为什么前面的同学不带一带、拉一拉?他们只知道冲刺,而我们懂得责任。”

朋友看我的眼神带着些许惊讶。这个傻乎乎的小妞什么时候这么有思想了?

我朝她努努嘴:“看见了,就忍不住说出来了呗。”

原来看见不一定要用眼睛。

书的背后有这么一段话:“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我经常气愤我们的新闻报导永远都绕不开有毒食品、明星吸毒、交通事故、偷抢嫖赌几个腐朽得散发恶臭的话题。或许这个社会的黑暗的确深不可测,但还是有那么多温暖的故事,那么多引人深思的点点滴滴。

它们就在身边。

只要我们看见。

篇一:读柴静的《看见》有感

第一次发现这本书是在同学的桌上,柴静这个名字虽早有耳闻但并没多少了解,只知道她是一个央视记者。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是怎样的一个记者能让身旁的老人笑的如此慈祥,小孩肆无忌惮地玩耍,而《看见》这一个名字又有种莫名的沉重感。

个人认为读的速度过快是对这本书的不尊重,一本书,二百八十八页,二十个章节,二十六万字,能描述的不算多,内容的厚重感却绝不允许你匆匆掠过,打开品读让人不禁停下来深思,合上又让人不舍。

“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宏大的叙事,在讲一个个鲜活的,这十年中所经历过极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这十年中,从娱乐节目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部,由第一次采访时的青涩,紧张,焦虑,到语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温柔杀手,再到现在的宽厚。她说关键不是别人能给什么,而是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如今的柴静正在一步一个台阶的爬上事业的最顶峰。她这十年中遇到过的挫折,苦难,感动,也许只有自己能够体会。那时的陈邙对柴静说: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幸福…十年的成长,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相比起来,我的青春或许不值一提,但青春对于每个人自身来说都是同样的刻骨铭心。像那年的高三,没有人会记得你考过多少分,没有人知道自己在排名榜前走开时失落的模样。但只有自己记得曾经做题做到教室里只剩自己,曾经在失败时痛苦地向朋友倾诉,只是因为不甘心。也许很多努力貌似徒劳无获,但对一个人来说,他得到的是博尔赫斯说的“时光流逝而我心安”。如今的柴静已经有成熟的淡然,在许多误解与反对的声音中她只是沉默、微笑。然而多少人知道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被埋在无意识之下。真相来自探寻,来自我们自身对世界的认识。而这个过程中,平衡是我们的道德责任。药家鑫的故事那时传遍了大街小巷,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件事。就如那时的我写

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网络信息,我们又是否能像柴静一样去关注真相,关注事件本身,面对社会又是否能多一份理智。像书中讲到的许多新闻事件,像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当时的人们在看到新闻报道后是热议纷纷,网友的批判声也能压过新闻的本身,然而看过这本书后,有人会后悔曾经的妄下论断,也有人会因为刺痛的伤口而开始谩骂。而我学到的是在许多事情发生的面前,不必急于下结论,发表意见,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换一个角度或许你会发现缺口。对真相的'拷问与挖掘,理智对待我们所见的不公,也许是我们该学会的一种能力。

《看见》这本书是柴静十年的心路历程,我自认阅历尚浅,她所抵达的高度是我不能触及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读书的意义就显得更深远,从读书中经历他们的心路,在自己的领悟中成长,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篇二:柴静《看见》读后感

“我渴望呆在最寂静的角落里,被最热烈的声音包围。”

——来自柴静的

这个时代盛产“名人”,特别是和媒体沾边的,有人说把一头猪放在CCTV演播室里也会出名。这话虽然有褒奖CCTV之嫌,但也不算很夸张。

初闻柴静出书是去年冬天的事了,当时自己没有太大的感觉,“哦,柴静也出书了”,心想。那时也不知道她早先出过一本书。反正名人都出书吗,白云都出了,柴静差啥呢。

后来看了她的新书发布会,决定入手。白岩松说,人们怀念的世界未必都是美好的,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罢了,你经历的时候或许觉得很慢很难甚至很痛很苦,但经历过再回首的时候往往却非常怀念。十年的心路,愿意并能够呈现出来就值得一看,尤其还是柴静,勇敢、务实而又颇具文艺范的这种作者,我们喜欢。

当当下单后很快就收到了书,看到封面立即想起了某网友的“批评”:“不带这样的,只PS柴静的脸,任由大爷们一个个跟陈*实似的”。呵呵,权当是花絮了,其实我倒觉得封面照片蛮亲切。估计柴静也是有所考虑,所以在新书发布会上还特地说明了关于封面的设计思考。《看见》有405页,挺厚的,乍一看觉得还是对得起它的价钱。装帧朴素,没有一上来好几个大彩页,没有众多大牛的联袂推荐,让人感觉很踏实。书脊上的“理想国”三个字像天边的彩虹。

@舒浅浅同学先行阅览,春节之后轮到了我,从黑龙江回天津的火车上开始,当然,我是平常心读柴静,没有刻意崇拜,也不带有“柴静只是徐静蕾和朱军的合体”之类的偏见。我平时读书是很慢的,这次还是很慢,但也有不同,因为书中的内容,偶尔会呼吸困难、甚至心痛唏嘘,打开这本书,你就不禁跟着她的文字,在那些人群与往事里穿行,看见……

初见陈虻,比“你对成名有心理准备吗”这样幼稚的问题更幼稚的是柴静那份幼稚的心高气傲。

进入央视,溃败紧跟着溃败,但或许溃败就是蜕变的躯壳,就像她书中后来的数次蜕变,没完但总有益。

非典,在我们还在大学里因为不能出校门玩而抱怨的时候,柴静和她的团队出生入死奋战在阻击非典的第一线。那次是她生命的一次大开阖,原来温暖窄小的自我,瞬时被生命拉开了无限的可能。

山西,山西。故乡情节是每个游子最深切的感情,然而这里文字的沉重让我感到悲伤,悲伤于那样深深的恋下,眼看失去的无能为力。当然,这段故事也同样贯穿于着柴静与奶奶的那段温暖记忆。

卢安克,无能的力量,一切成熟的逻辑被推翻,重建,又被消灭,反思。

当人们全在咒骂药家鑫和虐猫女的时候,柴静给我们讲述了两个怎样由于不同悲剧造成的悲剧。“人最大的慈悲是给生命一个救赎的机会”。而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看见、面对那苦难与原罪的种子,甚至是恶开出的花。这些,普遍存在于我们这些“善良”人的心里。

陈虻,以及老范、老郝,这些亦师亦友的伙伴,与他们的感情犹如血肉已经伴随生命而结合在了一起,走过人生最难忘的日子、最精彩的路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向陌生的人传递这些成长的记忆,是一种功德。这里面有痛,有泪,有苦难,有微小的欢乐杂阵其中,这一切,构成繁复生命的每一面,有待我们去遭遇,看见。

《看见》是记载柴静个人的心路历程的白皮书,是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备忘录,想怎么定义,因人而异吧。但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它会这么受欢迎,我想,大概是因为柴静不断拾取令人感动的过去,令人心碎的回忆,更难为珍贵的是那触及灵魂的思考,在这物欲横流、犬牙交错的时代,让人们体会到人性的感受和生命的感悟,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原始而迫切的需求所在。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含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相逢。”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多有禅意!

也很喜欢书中的另一句话:“很多事情,是因为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想起王筝的那首歌,《我们都是好孩子》,“我们都是好孩子,异想天开的孩子,相信爱可以永远爱……”。

相信吧,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梦的旅行。

相信吧,因为很多东西唯有你相信,才会拥有。

就象陈锡文发给柴静的短信里说:“我们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让人们继续对明天有信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8544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