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孤儿院纪事读后感汇合90句-经典语录
《夹边沟记事》读后感1
“古来何物是经纶,一片青山了此身” ,原是章诒和先生在《最后的贵族》中评价罗隆基的诗句,此刻却让我想起它来。夹边沟的右派们原是知识分子,他们怀抱对建设新中国的一片赤忱,却终把自己绝望的灵魂留在了夹边沟的荒漠上,令人唏嘘扼腕。
《夹边沟记事》中的右派们大部分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中不乏科学家、博士、还有海外留学归国的才子,可谓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有的甚至舍弃国外的大好前程,回国投入建设新中国的大业中,最后却落得个右派名,被送往夹边沟强制劳教。在甘肃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在天寒地冻的沙漠中,他们与世隔绝,终日劳作,历经大饥荒。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仍期盼回归党的队伍,他们空有一身的才学和抱负,却无处施展。
仓廪足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夹边沟,他们被寒冷、饥饿、屈辱与绝望所包围、活得毫无尊严,他们几乎吃尽了荒漠上所有能吃与不能吃的东西,最终也难逃死亡的命运。或营养不良饿死、或器官衰竭睡死、或饥不择食中毒死、或饥饿到狼吞虎咽胀死、或在逃跑路上被狼咬死、或冰天雪地中冻死、或生病病死、还有得知可回城之后乐得摔死……真是一段撕心裂肺的血泪史啊。
《夹边沟记事》读后感2
不止一次地听老一辈的人说过三年饥荒时候的事情,然而却都没有这次看书来的鲜明。书中一个个的故事,作者用朴素的文字,在表达着当事人对现实的深深的绝望,渴望,挣扎以及无助,还有作者本人的惋惜,惊诧,尊敬以及无奈。
我不是甘肃人,在兰州上了五年的大学,虽然没有在地窖子生活过,却也是见过那种漫天黄土,尘沙鸣瑟的场景,也知道西北昼夜的温差,让冬天的晚上变得多么的冷肃。所以,在看这本书之前已经有了些许心理准备。但,还是被震撼到了。那些被打成右派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无疑都是些接受了当时最先进的教育和理念的前辈们,然而在夹边沟,却一个个变成了小偷,变成了强盗,开始吃别人的排泄物,甚至开始吃人肉……真的难以想象他们都经历了什么,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曾经高尚的灵魂,在黄沙和寒风中被洗涤,被浸染,变得冷漠,自私以及麻木。
他们有错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们都是为时代买单的人,他们是历史的小白鼠。其实,我们不也是一样么,雾霾,水污染,塑料垃圾,癌症高发的今天,我们又何尝不是小白鼠呢?也许若干年后,我们也会成为历史教科书上经典的一课。
《夹边沟记事》读后感3
真相是一个无低洞,永远都不能够被复制,也无法完全的还原。一本《夹边沟记事》,杨显惠生用一个个文革年代真真切切的真人真事还原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酸楚。 “文革”离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似乎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名词,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使我们很难去认识那个年代的人和事。看完这本书,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多是有着相同的.命运,大多经历了一场苦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活下来的人精神思想上也饱受了极大的冲击,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的去认识这一场浩劫,进而成为那场浩劫和那个年代的见证者。
现实是残酷的,不论你把它想得多么的美好。本书用一个个事实去努力还原那个年代的悲哀。大量的真实素材使得看的时候自己仿佛置身于其间,去了解知识分子内心的那份不为人知酸楚。我觉得那场浩劫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其本身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对亲历了这场“文革”的人的思考,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 “吃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想吃的越多越好,不要命地吃,往回走的路上可是受了罪了!坏事了!那时候的酒(泉)金(塔)公路不像现在的柏油马路,是土路上铺了点沙子,再加上保养不好,路面就像是搓板子。
车一路快了就嗒嗒嗒地哆嗦,遇到坑一颠老高。我们本来就是吃得太胀坐不下也站不成了——装了一车洋芋往哪里站呀——汽车出了城瘀伤坑一颠就都吐开了,每颠一下都要吐出一口洋芋疙瘩。不光是吐,胃还胀得痛。越颠越痛。我们都怪司机把车开得太快了,就砸车棚,叫他开慢些。
开慢了吐得就少些,但胃还是疼。没办法,只得忍着:挺着肚子坐在麻袋上,身子仰着,两手在身后撑在麻袋上竭力减缓汽车颠簸带来的震动”,文章中诸如此类的描写很多很多,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发生这样的事情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明白那种感受的。如果说要用几个词来概括文革的情况的话,我会用“饥饿、践踏尊严、难以置信、逃跑、坚守”这些词,真实的总是让人难以置信,可却又可以真实感受到那份残酷与人内心的酸楚。 悲苦的事实,艰难的经历都化作了一个个故事在这本书里,诚然,那段历史不该被忘记,应该被我们现在的人铭记在心,不断思考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
《夹边沟记事》读后感4
本书作者杨显慧,如果感兴趣的话,作者还有一本《定西孤儿院记事》。
这本书通过十九个故事,用朴实的文字讲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到六十年代初期,几千名被打成右派的分子们在荒无人烟的河西走廊被迫劳教的故事。
夹边沟农场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当时有近3000名分子在此劳教或劳改。恰逢当时中国遇上大饥荒,这里的分子死亡了近一半。
这些右派,其实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党政军领导干部。他们极为单纯,相信自己的无辜、更相信他们为之奋斗的党,因此即便处于极度恶劣的环境中,他们依然认真执行上级指示——通过劳动来改造自己的思想。可是他们毕竟是人啊。他们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有着国家公务人员的骄傲,有着为新中国添砖加瓦的追求。当这些理想不能被活活剥削之后,他们需要面对一个人的最基本需求:吃。
十九个故事中,没有一个故事的主人公不挨饿的——那个年代谁,又不挨饿呢?每人每天只有几两粮食,还有极为繁重的体力劳动。于是,人性中的善恶、臭美,读后感。就在夹边沟农场一览无余。为了生存,吃草籽、吃蜥蜴,这都再正常不过了。一个老人,高级知识分子,把别人呕吐物晒干了,跑到房顶偷偷吃;有人把死人挖出老,割肉吃;为了活命,有部分人能够认清现状,放弃了那些冠冕堂皇的说辞,逃跑了......
为啥大部分不跑呢?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都很单纯,就是抱着为祖国添砖加瓦的想法为祖国奋斗。即便受了一些委屈,他们依然相信只是暂时的。这是其一。对于那个年代的右派,他们的社会关系处于一个畸形的状态,工作、家庭、朋友、亲人、理想......一切,只要随着他们的逃跑,都没有了。因此,大部分人都在夹边沟农场一边等着死亡,一边等着平反。
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粮食的珍贵。看完这本书,真的不好意思再浪费粮食了。
《夹边沟记事》读后感5
只是小的时候听村子里的老人们说过,说过我们受过的苦你们哪里知道啊,经过上个世纪60年代的老人,说起这些话的时候,几乎眼里就要掉出来泪水,小的时候不理解,也不会知道他们经历过那段不想再回忆起的日子。我从小在甘肃的一个农村里长大,每回有几个老人坐在一起,都会感叹说日子越过越好了,有关于那个年代的事情,看完了这本书才能懂,才能知道到底发生过怎样的一段暗无天日的生活。生活,根本不能称之为生活,有盼头的日子才叫生活,活不下来的心早就死掉了。
我是个90后,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实,真的很难。在哪个全国都缺粮食的时代,很难想象他们那辈人受过的苦难。作者语言很朴实,但讲述出来的事实像一个大锤,敲击着我的心。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动荡的时局,无法评判说是谁对谁错,一方面,为了祖国安定,做出的这样的决定,也是无奈之举。作为一个后来者看历史,我们无法评判谁对谁错,不管是书中那些人为了活下来做出来怎样的举动,放在今天,感觉都是没什么,活下来,才是真的胜利,可过程啊,太难了。
《夹边沟记事》读后感 篇1
一直对中国那段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挺感兴趣的,以前也曾读过一些书,像《血色浪漫》还有一些土改斗地主方面的。虽然是有点苦,可觉得也有浪漫,甚至还有一些趣事。于是那天在当当上看到"杨显惠三部曲"——《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甘南纪事》这几本书后,看了书评说是写的就是那段岁月,是杨显惠走访曾经的知青而写下的书时,我就下定单买了下来。
拿到书后,第一本便是看《夹边沟记事》,虽说书评中也写到过这是一本真实记录那段苦难岁月的书,里面尽是苦难。但是当我看完后,还是震惊了!对于八五后的我来说,真的是难以想像!翻开这本书,就像进入了中国近代的血泪岁月,有时真的不愿意相信这些是真实存在过的事,可是这本书写的全是纪实的。是作者一位位走访当初幸存的人写下的一段段故事,没有多华丽的词藻,只有当事人的真情实感,是他们慢慢回忆起来的往事。每一段故事,都离不开"饥饿"和"死亡"这几个字眼。
夹边沟是当年给打成"右派"和"坏分子"的人接受劳动教育的农场。这些"右派"和"坏分子"在没有下放到农场之前,都是一些科研工作者、医生、老师、学生和干部。平日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们,到这里后面对的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下大田、挖沟渠,每天定量工作,做不完的要减扣当天的口粮,所以有的人甚至要工作上十六个小时,而且口粮供应一天比一天少。到后来每天每人不到半斤,每天就是吃两餐树叶和菜叶还有一些面粉煮的米糊糊。饿过头的人们浑身浮肿,腰身肿得像水桶,脸像南瓜,看上去亮亮的,像皮里裹了一层水,眼睛细得像一条线,连走路也要稍抬头才能看到路走。看到这些描写,我在脑海想像这种模样,不知道饥饿是什么滋味的我们,如何能想到那是什么样子呢?
为了能活下去,他们寻找一切可以吃的东西。用"饥不择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不说绿树叶,生蔬菜,就连干树叶,干菜叶也有人煮来吃。有时,明知道有的东西有毒,吃下去可能会死,但是为了填补胃里的空虚,有的人还是吃了。所以,因为胃胀胃穿孔,中毒死去的人不在少数。春耕时节,连拌了六六粉(一种农药)的麦种他们也直接放嘴里吃,用唾沫洗去六六粉,就那样嚼着吃下去,开始会胃痛,吃过几次居然也不痛了。总之,吃可能会被毒死,不吃也会被饿死。
他们没有房子住,住的是窑洞和地窝子。大的住上三四十人,小的住在四五人。因为饥饿和寒冷。每天都有人在睡梦中悄无声息地死去。最开始死亡人数不多时,还能做副棺材给埋下。后来就用芨芨草编个草席埋掉,再后来,更多的人死亡时,直接就用被单裹上随便掩埋。每天都有人死掉,健康的人越来越少,到后来都是随便挖个坑就埋下。然后大风一刮,有的尸体就露了出来,被狼吃掉的也不少,后人就算想要祭拜,也不知道谁是谁了。
可怜的是有的孩子和妇女,千里迢迢赶来见爸爸和丈夫,还有的找儿子。幸运的还能见上一面,不幸的就只能是打听到已经死亡的消息,而想去看看,却连坟堆也找不到。在"上海女人"这篇中,妻子收到丈夫说时日不多的信赶到夹边沟,可是丈夫却在几天前去世了,虽然留下了遗言,让同住的人告诉妻子自己的情况。可是后来因为他的尸体太惨,同住的人怕他的妻子见到后受不了。坚决不告诉她,可她也是个倔脾气的人,说是就算一个坟堆一个坟堆地扒,也要把丈夫找到,带回上海去。后面告诉她了,其时她丈夫的尸体已风干得像个木乃伊,并且身上有点肉的地方还叫人割了去。女人哭得很伤心,却还是执意要带丈夫回上海,后来是买了柴火火化了,骨头没能烧尽,女人于是用布背着丈夫的骨头回了上海。看后心里真的是特别心酸!
虽然因为见过太多死亡,人们的心都变得坚硬和麻木不仁。但是仍然也有真情,他们要好的人,找到吃的,会互相分享。在最后大多数人生病,只能卧床的时候,非亲非故同是右派的人,因为身体较好当个护理员,倒屎倒尿什么也都帮着做。还有一个小伙子在逃亡时,带着自己学木工时的老师一起跑,可是老师因为身体状况不好,跑不动了。但是他叫小伙子自己跑,不要顾他了。小伙子把自己的棉衣盖在老师身上,后来老师被狼吃掉了。却被误认为是小伙子,结果小伙子顺利地跑出了那个地方。
总之,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冷漠得无法想像的事,有些惨绝人寰的事我都不忍下笔写下来:也能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人和人之间特殊的温情。这是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也是近代的一部血泪史。没看过这些,我们无法想像在五六十年前,中国竟处于那样的一种境况之下。了解苦难,我想我们才能更珍惜现在的幸福!不用挨饿,不用受冻,就像现在的夏天,空调吹着,外面多热也无关,其实,这些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夹边沟记事》读后感 篇2
真相是一个无低洞,永远都不能够被复制,也无法完全的还原。一本《夹边沟记事》,杨显惠生用一个个文革年代真真切切的真人真事还原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酸楚。
“文革”离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似乎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名词,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使我们很难去认识那个年代的人和事。看完这本书,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多是有着相同的命运,大多经历了一场苦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活下来的人精神思想上也饱受了极大的冲击,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的去认识这一场浩劫,进而成为那场浩劫和那个年代的见证者。
现实是残酷的,不论你把它想得多么的美好。本书用一个个事实去努力还原那个年代的悲哀。大量的真实素材使得看的时候自己仿佛置身于其间,去了解知识分子内心的那份不为人知酸楚。我觉得那场浩劫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其本身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对亲历了这场“文革”的人的思考,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
“吃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想吃的越多越好,不要命地吃,往回走的.路上可是受了罪了!坏事了!那时候的酒(泉)金(塔)公路不像现在的柏油马路,是土路上铺了点沙子,再加上保养不好,路面就像是搓板子。车一路快了就嗒嗒嗒地哆嗦,遇到坑一颠老高。我们本来就是吃得太胀坐不下也站不成了——装了一车洋芋往哪里站呀——汽车出了城瘀伤坑一颠就都吐开了,每颠一下都要吐出一口洋芋疙瘩。不光是吐,胃还胀得痛。越颠越痛。我们都怪司机把车开得太快了,就砸车棚,叫他开慢些。开慢了吐得就少些,但胃还是疼。没办法,只得忍着:挺着肚子坐在麻袋上,身子仰着,两手在身后撑在麻袋上竭力减缓汽车颠簸带来的震动”,文章中诸如此类的描写很多很多,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发生这样的事情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明白那种感受的。如果说要用几个词来概括文革的情况的话,我会用“饥饿、践踏尊严、难以置信、逃跑、坚守”这些词,真实的总是让人难以置信,可却又可以真实感受到那份残酷与人内心的酸楚。
悲苦的事实,艰难的经历都化作了一个个故事在这本书里,诚然,那段历史不该被忘记,应该被我们现在的人铭记在心,不断思考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
《夹边沟记事》读后感 篇3
“古来何物是经纶,一片青山了此身” ,原是章诒和先生在《最后的贵族》中评价罗隆基的诗句,此刻却让我想起它来。夹边沟的右派们原是知识分子,他们怀抱对建设新中国的一片赤忱,却终把自己绝望的灵魂留在了夹边沟的荒漠上,令人唏嘘扼腕。
《夹边沟记事》中的右派们大部分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中不乏科学家、博士、还有海外留学归国的才子,可谓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有的甚至舍弃国外的大好前程,回国投入建设新中国的大业中,最后却落得个右派名,被送往夹边沟强制劳教。在甘肃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在天寒地冻的沙漠中,他们与世隔绝,终日劳作,历经大饥荒。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仍期盼回归党的队伍,他们空有一身的才学和抱负,却无处施展。
仓廪足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夹边沟,他们被寒冷、饥饿、屈辱与绝望所包围、活得毫无尊严,他们几乎吃尽了荒漠上所有能吃与不能吃的东西,最终也难逃死亡的命运。或营养不良饿死、或器官衰竭睡死、或饥不择食中毒死、或饥饿到狼吞虎咽胀死、或在逃跑路上被狼咬死、或冰天雪地中冻死、或生病病死、还有得知可回城之后乐得摔死……真是一段撕心裂肺的血泪史啊。
《夹边沟记事》读后感 篇4
不止一次地听老一辈的人说过三年饥荒时候的事情,然而却都没有这次看书来的鲜明。书中一个个的故事,作者用朴素的文字,在表达着当事人对现实的深深的绝望,渴望,挣扎以及无助,还有作者本人的惋惜,惊诧,尊敬以及无奈。
我不是甘肃人,在兰州上了五年的大学,虽然没有在地窖子生活过,却也是见过那种漫天黄土,尘沙鸣瑟的场景,也知道西北昼夜的温差,让冬天的晚上变得多么的冷肃。所以,在看这本书之前已经有了些许心理准备。但,还是被震撼到了。那些被打成右派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无疑都是些接受了当时最先进的教育和理念的前辈们,然而在夹边沟,却一个个变成了小偷,变成了强盗,开始吃别人的排泄物,甚至开始吃人肉……真的难以想象他们都经历了什么,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曾经高尚的灵魂,在黄沙和寒风中被洗涤,被浸染,变得冷漠,自私以及麻木。
他们有错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们都是为时代买单的人,他们是历史的小白鼠。其实,我们不也是一样么,雾霾,水污染,塑料垃圾,癌症高发的今天,我们又何尝不是小白鼠呢?也许若干年后,我们也会成为历史教科书上经典的一课。
《夹边沟记事》读后感 篇5
后边的需要买,因为描写的也确实特别惨,也未忍心再往下读了。说下自己的总体感受,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那样的条件下活下来的都是原本正人君子,后来被迫打擦边球的人,完全听话点人,只有死路一条。让我想起美国一个僵尸电影,僵尸来了,引起骚动,政府安慰人民群众请大家呆在家里,不要出门。但电影里唯一的英雄对民众说,听我的,以我的经验,只有跑才能有机会,呆在家里只有等死。果然,逃离的群众尚有生还,而呆在家里的老百姓都变成了僵尸。因为他们是老百姓,只有牺牲掉他们的利益,才能保障另一个阶级的利益。
小说里的右派人物,多是被冤枉,有的因为得罪领导,有的因为性格太莽撞,有的因为少年不懂事,可他们之后面对的是同样的困境,比劳改还要苦的劳教,饱受饥寒之苦的劳作,而绝望的是,没有希望,没有再回去的希望。大批人死在那里,活下去的人,必须改变原来君子的行为,靠偷,靠偷懒,靠捡食呕吐粪便甚至是尸体。他们必须忘记他们是读书人甚至是人。劳教让这些活下来的右派及读了这些故事的人好好反思了具体到底要怎样做才能活下来,或许一味的听话最后只能是死路一条,或许真的没有那么多正规正钜……
小说是想还原那个时代,那些人的真实故事,让现在人足以了解历史给这些人带来的终身痛苦,而我却从中窥看了下当下。未必有理,但大环境变好了,可是处世之道没变呀。
最后小说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三天不吃不喝刨坟誓死一定要找到自己老公尸体的女人。客观原因把他们分开了,可是爱分不开。丈夫在天有灵!有此妻,可以闭眼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85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