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孙正聿哲学通论读后感选录76句-经典语录

前几天看了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的视频讲座《哲学与人生》,我感触很深。从这个讲座中,我不仅了解了哲学是什么,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家的思考方式,我还清楚了哲学与人的关系,哲学对于人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我的最大收获。

孙正聿教授在演讲中说道:“学科学,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学哲学,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这句话就完全的把哲学和其它学科区分开来了。

其他学科的目的是让人们在现实中更为具体的存在,这种具体是看得见或者可以从人的行为中体现,从人们的思想中感知。哲学于人的目的是让人们“作为人而成为人”。这句话含义深刻而且践行艰辛。从逻辑上剖析这句话大致应该是——大前提:哲学作为各门学科思想精华的归总,哲学作为所有道德体系在一定时期的升华,哲学作为物质和精神本原的载体,可以将一切物质过程和思想过程过渡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面。小前提:人作为人而存在,人在哲学层面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结论:人从作为人过渡到成为人。从逻辑角度不难看出,哲学汇集了所有的文化、科学、艺术的本质,甚至演化为有关终结的思考。

因此,对于人们来说,哲学是一个走向更高境界的阶梯,哲学意味着终结和开始——对于作为人的终结,对于成为人的开始。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说,哲学就是一切事物的终结和开始——对巅峰的完结中不断催生。

谈到了哲学对人生的意义,孙正聿教授又从三个方面谈到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一是人的存在;而是人的人化;三是人的世界。

首先来说,人的存在性是无可置疑的,人的存在是哲学存在的前提。从更深一层意义上,人的存在催生了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其次,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孙正聿教授提到了五个不能忍受: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人的这五种无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其实,从进化论来看,五个不能忍受也是十分容易忍受的,在外力作用下,人们会忍受来自物质和精神上的折磨。

其实,人的存在是作为人。没有经过哲学的改造,在作为人这一阶段人是适应物质的,是接受自然的;在精神层面,人具有作为人的'一切美德:平等、博爱、布施......人的精神优越感来自于人的人化。

人的人化是作为人到成为人的过程,人的意识开始向更高层面进步。

人们思想的进步总是伴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但人们思想提高的速度永远达不到物质产生的速度,所以人的人化是一个开始分化的过程,这种分化是两个层面的对立,在物质层面上,开始有了贪欲,征服欲......在精神层面上,开始追求更高的哲学修养。这两方面,有统一,有对立,但更多的是对立。

人们开始了人的世界很大程度上不是走进了伊甸园,而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旦形成了人的世界,人的世界观基本上就被固定住了。

人的世界便是两个完全对立的哲学世界,一是完全形成了对物质世界的贪婪追求,二是达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起初哲学家会作为引导着的身份把人带到人的世界,但在人的世界里,哲学家不得不作为一个斡旋着从中调停。哲学的角度是转变的。哲学本身没有思想,所以不能批评活赞美哲学的罪过功勋,只有当人们的观念发生陡险的变化时,人们才理解,哲学与人,更多的是人强加于哲学。

如果把人的行为过错归咎于一种思想,那这种思想是很冤屈的,人们总是自诩思想无法超越哲学所思,但正是人们在物质世界的行为引领哲学发展,反过来,哲学加给人们的却是貌似沉淀依旧的思想。哲学就像童话,而我们正像落日,童话不会有它的结局,却会一直向落日下的世界追问千年万年......

摘 要:康德哲学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一道无法逾越的思想高峰,他的一生看似枯燥平淡,可是却无法掩饰他在哲学界的光芒和高度,正如马克思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康德作为古典哲学里程碑的人物为我们开辟了另一种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康德不仅敏锐的发现了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弊端,更是很好的去其糟粕为自己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就自己所了解的阐述一点个人拙见.

关键词:康德哲学;批判;理性;继承

近代以来康德哲学一致被人们称道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反应了康德单调的生活,那么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却承载着整个时代。康德主张言论、出版自由,认为“笔的自由是人们权利的唯一保护着”,所以康德及时在当时的迷信、封闭的社会背景下依旧保有一颗不畏惧强权政治的勇敢之心。康德哲学的思想启蒙很大成分是由于近代欧洲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影响的,康德自称是休谟把他从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的独断论中唤醒的。恩格斯强调:“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室友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了前世纪末欧洲各大学所采取的陈旧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

近代欧洲发生在法国大陆的唯理论者,他们追求认识的普遍必然的真理性,把这种真理性归纳为“天赋观念”之类的理性。正如斯宾诺莎认为:“完善的方法在于指示人如何指导心灵,使它依照一个真观念规范去进行认识,理性的本性在于认为事物是必然的,不在于认为事物是偶然的”。斯宾诺莎认为从感官经验的来,不依照理智秩序呈现的一般经验是不可靠的、虚妄的知识。对康德有巨大影响的是唯心主义唯理论莱布尼茨,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认为,宇宙是由许多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精神单子组成,它们是“内在活动的源泉”,具有不同程度的知觉和能动性。作为这种能动性的高级形态的“理性灵魂”,则使人认识必然真理。唯理论者认为凡事实都有原因,而无穷系列的最后原因或“终极原因”便是上帝。总之,在唯理论那里,他们摒弃经验、单凭理性,实际上并不能区分正确与错误、科学与宗教、他们追求的普遍必然的知识实际上并不是并不都是真理,有一些是形而上学的独断。

而与之相对立的经验论则是拒绝一切理性,宣称感觉经验才是真理知识的唯一来源,沿着这条道路,休谟把经验论发展成为彻底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因为先前的贝克莱已经把存在化为感知,但感知本身只是一段杂乱无章的瞬间印象,于是就有了一个如何能使这些瞬间印象相互连接起来的可能,具有一定规则以构成认识问题。休谟认为我们人生伟大的指南就是习惯,习惯规定着我们每天的生活,这种恒常的联系正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诸多事情发生的基础。经验论者强调所有的知识来源于感觉、反对上帝存在,但他们讲的感觉、经验等等只是一种个体的感知、被动的静观。一般哲学史常说,康德是唯理论与经验论二者的综合,这个说法从一定角度来讲有它的合理性,他指出了康德认识论的某些特征,但作为康德哲学的全面概括似乎不够准确。因为康德哲学的伦理学和美学并未在此涉及,还有唯理论与经验论各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派别,一统而论的说康德综合了唯理论与经验论,掩盖了哲学上远为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例如这种说法经常说,休谟的终点是康德的起点,由休谟直接到康德。于是,与康德同时而略早的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便被一笔抹杀了。然而,最为重要的决定康德哲学积极方面的并不是唯理论和经验论,也不是哪一个哲学家,而是以牛顿为代表的当时进步的自然科学思潮和以卢梭为代表的法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浪潮。牛顿和卢梭才是真正影响康德思想的最重要的两个人。在这两个人身上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追求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他们对康德影响超出了思想已经达到了现实生活当中。

正是在这种科学实验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联系前人的思想

正是在这段过程中,康德竭力想调和折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试图使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在自己的体系里得到妥协,这使得许多不同不同的思想和论证、观点经常混合在一起,不断交错的表现出来。在绪论当中康德提出了全书的首要必须解决的问题“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这是康德在沉思了很久之后作为根本问题提出来的。唯理论的论证从“天赋观念”和“上帝”的第一原则出发,推论出所有的知识和真题都是以这个根本的具有自明性的原则出发的,他们虽然得到的知识具有最大意义上的普遍性但是缺fa论证的基础,这样一来他们所铸构的理论大厦很快就会坍塌;而经验论者他们恰恰和唯理论各执一端、背道而驰,他们在论证的过程中具有最大的必然性,但却缺乏普遍性,他们靠着归纳的方法得到自己认为正确和公允的真理。《绪论》中提及:“经验无疑是我们知性对感官知觉的原料进行加工的首产物。”在这里“经验”并不等同于“经验的”,前者是知性作用于后者的结果。康德说道;“尽管一切经验判断都是经验的判断,即已感官直观为依据,但不能因此说,任何经验的判断就是经验判断。”在这里提出了康德对知识的一个看法,那就是虽然知识离不开感性经验,但是决不能归结为感性经验,知识必须是先验知性改造后作用于感性材料的结果。

在这里康德提出的“先天判断何以可能”正是要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矛盾,康德在此另辟蹊径,即提出“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综合性的知识何以可能”。这就从两者的各自弊端出发寻找了一条新的出路,为康德以后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篇章。康德认为知识都是通过逻辑判断表现出来的,逻辑判断可以分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两大类。在这里所谓的分析判断就是宾语包含在主语之中,能够必然得到的结论,无需再去依靠我们的经验。而综合判断则不同而是宾语并没有包含在主语之中,必须借助于我们的经验才可以被认识的,但这种认识并没有普遍的有效的必然性。因为它依赖于人的'经验来证实,而人的经验室友局限性和不确定性的。康德基本上是把分析判断与“先验”、综合判断与经验等同起来的。同时又把唯理论与前者、经验论与后者联系起来。于是,以形式逻辑的演绎法为主要工具的唯理论哲学,从所谓的先验自明公理、天赋观念出来来推演真理,实际知识一种分析判断,并不能扩充知识。另一方面,以归纳法为主要依据的经验哲学,从感觉、经验出发所得到的知识,是后天的综合判断。这种方法虽然能获得新的知识,但是却无法保证知识的客观有效必然性。所以康德要做的就是兼合二者。 康德的认识论是从感性将起的。首先康德对直观、感性、感觉、质料、形式等等一系列基本概念作了深刻的规定和阐明。康德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物自体为我们提供感性的材料,我们作为主体先天的具有某种认识形式,一方面,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物自体提供经验的感性材料、印象、质料;另一方面,作为主体的我们自己又具有先天整理这些材料的先验直观形式,这就是我们讲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没有客观对象为我们提供感性材料,单凭我们的直观形式是无法完成的。同样没有我们先天的直观形式,人们只会感到一团杂乱无章的东西,并不能感到任何感性直观。康德认为,人类的纯直观便是空间和时间。为什么偏偏只有这两者,在这里康德也未做出明确的解释,有关时空观的看法,牛顿认为时间和空间有其独立自存的实在性,它作为上帝的属性,是无限的和永恒的,不依存于任何对象和人们的意识。它就像一个空盒子,任何东西都处在其中。莱布尼茨则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共存或者连续的关系和秩序,本身并无实体的存在,这种关系是从经验中抽取出来,在思维中有一种理想的清晰存在。在现实中,人们模糊的经验表象,他们看似起来都自己的独立性,其实并不能离开经验对象。在康德看来这两种看法都不能成立,但是却有着他们自己的优点。牛顿的时空观是离开物质实体而独立存在的,这显然是不合我们的思维逻辑的。因为经验既不能给予也不能证实这一点。按照牛顿的观点即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毁灭掉,时空依旧存在。这样时空观就化身成为永不朽的上帝了。牛顿说:“上帝是无时不在和无所不在的,正因为如此,它就构成了时间和空间。”在此,康德认为牛顿的这种时空观乃是一种虚构,但是他的优点在于无处不在的时空观可以作为科学知识的基础。莱布尼茨的时空观却恰恰相反,他把时空观归结为事物的模糊表象,这样,有关是空间的科学,便完全来自经验的概括,只具有经验的相对有效性,便不能保证它的必然性。但莱布尼茨重视时空与感性的联系,这是他的优点。一直以来,康德在牛顿与莱布尼茨之间摇摆,企图调节他们,但是后来康德发现时空观乃是人类具有的先天直观形式。

康德说;“空间不是一个从外部经验的出来。的经验概念。”也就是说,空间表现并不是知觉到事物与我占有的空间不同,即从事物各个占有不同空间的并列关系的感知中抽取出来的经验表象。康德认为,事情恰恰相反,对任何事物在我之外的经验感知,前提都必须有一个整体空间为前提。也就是说当我们感知到一个空间表现的时候对象与空间是同时存在的,对象并不能脱离空间而单独存在,这是不符合经验带给我们的认识的。不管作为感知者的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空间表象不能从外在的现象的关系中经验的获得。相反,这个外在经验本身只有通过这个表象才是可能的。这也就是说,如要是我们感知与我之外的某事物fa生关系,并使我感知他们在我之外,彼此相异,各占不同的位置而共存,这就必须以空间表现为基础。所以空间是感知任何的外面事物的前提而不是相反。其次,康德说,我们永远不能想象空间不存在,但完全可以设想没有对象的空间。因此必须认为,空间是现象可能性的条件,而不依赖于现象的某种规定。上面说的这一点强调空间不是从感知外物的经验中抽取出来,只要我们以感知到到外面对象便有了空间的表象。在这里我们要清楚的是外物存在的物自体是要依赖于空间而存在的,而空间没有必要去依赖任何外物物自体而存在,我们可以随意想象没有外物的空间的存在。

康德的时空观开始了我们对真理知识的另一种认识方式,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他是欧洲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另一种衍生和发展,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新篇章。(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

[2]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出版社,2007年。

[3]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8年。

[4] 孙正聿《哲学通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5] 库恩《康德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6]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出版社,2001年。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8652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