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瓦伦达心态读后感汇聚80句-经典语录

近几日在单位听到的话题大都是与高考有关的。我的几位同事的孩子今年都参加了高考,估分已经结束今天返校填报志愿,他们普遍反映孩子比平常考试压力大,发挥还不如平时考试好。由此我想到我在高考前我的数学老师(白怀民)在高考前一天给我们讲过的一席话,现在还让我记忆犹新。

白老师说,我希望你们持有一种瓦伦达心态。接下来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瓦伦达家族是世界知名的空中飞人马戏班。瓦伦达走钢索走了一辈子,瓦伦达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到目的地,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集中精力,诚心诚意地走好,不管得失。”所以瓦伦达一直走得很好。可最终还是从钢索上坠下而死。事后瓦伦达的太太回忆说“这次他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有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患得患失之心。表演前他不断自言自语‘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瓦伦达的心理压力很大。”后来,人们把专注于做某事而不考虑得失的心态,称之为瓦伦达心态。

要使孩子们在考试时持有瓦伦达心态,我觉得关键在于父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千万不能施加压力,增添孩子的心理负担,只要孩子尽力了,不管考得怎样都应该理解他。我所在单位一名职工,她本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家庭生活也比较困难,她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只有“专心、尽力”四个字,从不要求考多少分,考第几名,使孩子在轻松自如的心境下,智力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和正常发挥。去年,她的孩子上了天津大学,可孩子的'分数可以上北大,因为估分低可惜没有填报它。

中考在即,其他孩子们期末考试也在即,我们做父母的不要一天到晚唠叨“离考试还有多少天了,如果考不好,要怎么怎么样……”这些对孩子有害无益的话尽量不说,应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孩子持有瓦伦达心态,做到在没有压力、没有包袱、没有任何顾虑的心境下迈入考场,考出理想的成绩。

心理学上有一种"瓦伦达心态"。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丝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后来,人们就把专心致志做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的大脑里往往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时间球大多都会掉进水里。

这项研究从反面证实了瓦伦达心态。

【温馨提示】:事物的法则就是这样:如果太注重成功或失败,结果往往会失败。只要你注重事物本身的特点及规律,专心致志地做好它,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们常说:"心态最重要。"

互联网时代,各种知识铺天盖地,随手一搜,就是大把的“成功秘笈、职场宝典”。

面对新知识,大部分人的反应有两种,要么热血沸腾,连连点头,但是事后还是按照老方法,从不改进。

要么摇头怀疑:这些道理我都懂,但还是不行。

以上种种,都让人感慨:知道这些道理,有什么用?

但《认知突围》一书告诉我们,判断道理是否有用,有一个标准:知行合一。就是说,你没有按照“道理”所述去践行。

如果你真认为有用,那你为什么不去做呢?不做的原因,要么是你没有真懂,没有想明白道理给你带来的实际好处,要么是好处不足以吸引你。

《认知突围》的作者蔡垒磊指出: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力受限。

在书中,蔡垒磊给出四个建议:学会分解任务,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

下面我从心理学和个人实践心得这两个角度,说说这四个建议:

一 学会分解任务

这个方法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把复杂任务分解成小任务,逐个击破。

从心理学角度说,它利用了“门槛效应”,又叫“得寸进尺”效应。就像登门槛,从低到高,一步一步上升,直到达到目标。

举个例子,打游戏最初开始通关时,都比较容易。随着不断深入,难度层层递进,奖励又来得刚刚好,而最难对付的大Boss,总是在最后一关。

同理,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方法,用在拖延症上。

比如说,你有一份材料要写,但是,你就是磨磨蹭蹭,不想开始。

小松建议,你先从新建一个空白的文档开始,然后,开始写标题,写大纲,接着,搜集大纲所需要的数据,就这样,一步一步,你自然会进入工作状态。

二 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

这个方法是说,任务延期的后果是客观的,但对于由此产生的影响认知,是主观的。所以可以人为把影响现实化、严重化。

蔡垒磊在书中举了例子,对于任务延期,你可以想象,这会影响团队业绩,影响领导对我的看法,下次升职加薪就没有我的份,我被边缘化,被裁员……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说服信息,如果能够唤起消极情绪反应,例如恐惧,也能增加说服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人们的恐惧程度越高,感觉越脆弱,说服效果越好。

但是,根据小松的

瓦伦达心态,带来的是不良压力。这种压力的根源,是患得患失。抱着这种心态的人,注意力不是集中在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在反复担心,失败以后会怎么办,这会导致一个人胡思乱想、精力分散。

小松自己在做电台,有次比较幸运,节目被推至首页展示。巨大的兴奋感过后,在做下一期节目时,沉重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以往做节目,小松是以一种轻松积极的态度面对,感觉是“我新发现的好玩实用的干货,想和听友分享”。可经过一次推首后,小松的`注意力放在了“我这期节目怎么出彩呢?这次内容听众会不会喜欢呢?如果没人听怎么办?”

录节目时,一开口,小松就知道,这次感觉不对,发出的声音干涩怯懦、犹豫迟疑,完全没有往日的自信洪亮,收听率也大大下降。

所以,小松的经验是,适当的压力是动力,可如果太过患得患失,考虑太多,反而会失败。

三 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

简单来说就是:培养界限感,要玩就使劲玩,要工作就专心工作。

小松看来,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不是自我约束不够,恰恰相反,而是过分控制,而导致全盘失控。

我们要知道,自控力,是一种可以耗尽的资源。我们大脑的“中枢执行系统”在进行自我控制时,会消耗血糖。

以减肥为例,很多人的减肥方式是,在初期,完全忽视身体基本的能量需要,不吃晚饭或者主食,到达意志力的极限后,开始狂吃海喝,悔恨不已,如此往复。

科学的方式是,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安排,循序渐进。人都有吃东西和放松休息的欲望,堵不如疏,在适当范围内,合理满足自己,而不是一味压制,这样,才能更好培养界限感和意志力。

四 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

唯一性奖赏是说: 【第1句】:能激发欲望,对你真正产生激励的事物。 【第2句】:在你完成任务后才能得到,平时不可以享受到。

蔡垒磊在《认知突围》中举了个海豹表演的例子,每当海豹完成一项任务时,饲养员都会给它食物以奖励。

人也是一样,正向激励会不断刺激我们向前。

还是以打游戏为例,为什么人会为了通关不眠不休,而从来没有因为学习而这样呢?

现在我明白了,游戏是即时反馈的,我们随时能够知道,上一次的决策,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同时,各种奖励不断强化我们的动机。在可期待的奖励下,即使遭遇了挫折,我们也会乐此不疲。

所以,当我们完成一项任务时,要提前给自己设定,达到什么标准,自己可以获得什么奖励。

总结一下,自制力不足,根源在于认知力受限。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个神谕——“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是我们毕其一生的任务,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是回报很丰厚。

就像《认知突围》封面的一句话:认知优势,才是你先人一步的竞争力。

上一篇:《三十岁不结婚是违法,该判刑》

有点意犹未尽?请移步专题:《松鼠心理会,知识嘎嘣脆》

我是果小松,在娴静和活泼间,来去自如的女子,关注心理学在情感解惑、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应用,欢迎关注交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8759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