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冰的画宗璞读后感锦集100句-经典语录

不经意间翻动了一本《宗璞文集》,一种熟悉又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的心是如此不能自已的喜悦!曾几何时,“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深深植根在我的心底,宗璞是我所仰慕已久的作家!看到冯友兰先生的《宗璞小说散文选》佚序才第一次知道,她是著名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女儿。

冯友兰先生常常勉励女儿,人在名利途上要知足;在学问途上要知不足。在学问途上,聪明有余的人,认为一切得来容易,易于满足现状。靠学力的人则能知不足,不停于现状。学力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就要读书。长期以来,读书已成为宗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冯老还为宗璞写过一首龚定庵示儿诗,诗句是这样的:“虽然大器晚年成,卓荦全凭弱冠争。多识前言畜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冯老说写这首诗的用意,特别在最后一句。

冯友兰是民国时期很有影响力的哲学大师、思想家,他对女儿思想的谆谆教诲,让我想起了民国时期的诸位前辈。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对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可怕的时代。但对于中华文明的完善,中华文化整体人格的形成,就未必是一件坏事了。搬起指头数数,梁启超、罗振玉、陈寅恪、傅斯年、鲁迅、胡适、冯友兰……,哪一个人的'名字不是响当当?有了他们,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都似乎减轻了一些伤痛,一个屈辱的时代似乎也有了一点点亲切的温暖,他们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不提到的文化脊梁。经常和人讨论为什么那个时代出了这么多的思想大家、学术大师,思前虑后,只能说他们的学问,进不求名,退不避罪。那是一个需要思想唤醒麻木中国人的时代,每一位思想大家、学术大师的肩上,都有一副沉甸甸的重担。历史和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是唤醒麻木的同胞,而不是获得自身的完满。他们长年孤灯,踽踽独行,为的只是一种学术的传承。有时候,传承比实用更有意义。

民族灾难使他们屈辱,屈辱赋予了他们使命,使命赋予了他们责任,责任鞭策着他们成长,成长促成了文化的繁荣。作家朱鸿先生说“在中国历史上,有创造意义的思想家几乎都出现于小时代,因为小时代相对宽容,春秋,魏晋南北朝,民国,都是这样的小时代”。我并不是完全认同。小时代的思想繁荣,不仅仅是小时代相对宽容,还因为小时代的人有一种民族群体生命前途的惶恐,从而忘却了自身个体生命的追求。鲁迅就是这样,学医也好,从文也罢,只为医治国人。鲁迅是伟大的。一个民族一旦危难,首先站起来的竟然总是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

发展到今天,时不时的总有一种感觉,民国的学术繁荣,已经是难以企及的高度。是因为没有使命感了吗?不,使命依然存在。民国的知识分子,所有的学术都是一种自发的传承,如果说他们还企图得到什么,无非是得到世界的认可,中国能行!听说复旦大学的精神是“自由而无用”,这里的无用也许是一种久远的大用,而太多的人,都是那样急急忙忙地追求自身个体生命的完满,企图在如白驹过隙的短暂生命里拓宽自己生命的宽度。这种极度自我个体生命的拓宽,也许恰恰使我们面临了种族群体的精神荒原。因为我们没有民族生命的整体惶恐,所以我们有时间和空间思考和追求自身生命的尺度。以此发展,我们是否会真的陷入下一场精神荒芜的民族灾难?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开篇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果历史一种循环,我们的精神文化是否也要落入这种循环的彀中?

有人说,文艺复兴以来,最大的变化就是自我的发现。也许自我的发现与群体的担当有着某种消长关系,物质大时代的来临,我们似乎越来越沉浸于极度自我的巨大空间,而群体的担当,已经是一个消失的神话。物质大时代的兴起,极度自我的过分追求,如果有一天,精神荒原时代真地来临,人类是否还有应有的一点点抵抗力?

读后感的作文600字 篇1

《时代广场上的蟋蟀》是一部由乔治塞尔登写的小说,时代广场上的蟋蟀读后感。它的主人公有:蟋蟀柴斯特,猫咪亨利,老鼠塔克及白利尼一家。讲的是蟋蟀柴斯特从没想过离开康涅狄格州乡下的草场,可它却因贪吃跳进了一个野餐篮,被带到纽约最繁华的地方——时代广场的地铁站。在人情冷漠的纽约,幸运的柴斯特遇到了聪明又略带市侩的塔克老鼠和忠诚、憨厚的亨利猫,还遇到了爱它的主人——男孩马利欧。后来,蟋蟀柴斯特用它绝妙的音乐天赋回报了朋友们的真诚友情,帮助马利欧一家摆脱了困境,自己还成为了震惊整个纽约的演奏家!功成名就后的柴斯特却满心失落,思念起乡下自由自在的安静生活。在朋友们的理解和帮助下,它终于回到了自己深爱的故乡。“第十二章”时,我仿佛也像史麦德利一样吓坏了,一只平凡的蟋蟀竟然能演奏出《基督精兵进行曲》。蟋蟀柴斯特那嘹亮而韵味无穷的鸣叫,令我回味无穷。我仿佛也听到了它的鸣叫。读到“第十四章”,我又再一次的感觉到了它声音的奇妙:往来的行人和车辆全都静止了。公共汽车、轿车、走路的男男女女……全都停了下来。在乐曲持续的这几分钟里,时代广场静的就像傍晚的草原一样。这一小节,充分的体现出那声音的美。它令我陶醉!读到最后时,我又有些失落,它要离开马利欧,去回故乡了。这个结局有些另人失落,它似乎不是那么的美好,又似乎是那么的合乎情理。我爱这只叫柴斯特的蟋蟀,他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我也会记住它那嘹亮而韵味无穷的鸣叫!更喜欢它是那么的关爱朋友,热爱大自然,再繁华的时代广场也无法留住它对故乡的眷恋。

读后感的作文600字 篇2

如果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后悔药”,大概会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商品。“如果当初这样做就好了。”“如果当初不这样做就好了。”这样的“如果”,那样的“如果”,每天总是不绝于耳。我们都忙着追悔过去,叹惜当初,要是这么容易后悔,为什么那时候如此轻易就放弃呢?

前几天读了席慕蓉的一篇文章,叫做《生命的滋味》,让我感觉到一种温馨的亲切感,就像一股澄澈的清水洗去了心灵的尘埃,也像是扫去了一些平庸的烦扰,我忍不住一读再读。

文章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每一条走过来的路径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上去的前途也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读到这里,我脑海里浮现了一套绵延的伸向未知远方的并不平坦的道路,我感到路的前面布满荆棘,看不到尽头,将要来临的旅程是那样的漫长与艰苦。但踏上征途的旅行者仍然脸带微笑,一步一步地留下脚印。作者说,请让我从容地品尝这生命的滋味。

想起高二开始以来,听到过很多同学在后悔高一的时候不努力学习,浪费了一年的时间,我的心里有些怅惘,似乎也隐约听到自己心里响起这样一些声音。高一像是一只断了线的渐飞渐远的风筝,看着筝上绚丽的色彩,却抓不住让它飞走了,那种心情像是摔破了一只心爱的陶瓷杯,但怎样费尽心思都粘不起来。我也能学会不后悔吗?

在自习室这里能看见各种各样的学生,像是高中三年的缩影,这边这张台是稚气未退的高一生,在堆满零食的桌前尽情的聊天;那边一张台是充满干劲和希冀的高二生在埋头苦干着;还有严肃而成熟的高三学生气定神闲地看着书。有时我会想,这里的人,会不会有谁是带着后悔的心情的,又有谁会将要体会后悔的滋味吧。

但是后悔只是一种心情,它并不能改变什么。时间不会因为谁唉声叹气而走的慢些。所以,学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着不去后悔,当然,也要学着不去重复自己的错误。

读后感的作文600字 篇3

当我读到第一段中“自从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就经常把东西摔坏。这时候,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视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母亲又悄悄地走进来,安慰我。她总是要说推我到北海看花”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体会到了文章中的着位母亲无边的宽容和爱。为了自己的儿子,她连自己亲手养的花被摔毁了都不在乎,包容儿子的暴躁和冷言冷语,还不断地安慰自己的儿子要重新拾回信心,好好生活下去。如果我是文章中的这位母亲,我一定不知道该怎么做。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不少家庭的肚生子女都被视为家长们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家长们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们,他们却一点儿都感受不到,而且还时常对父母发脾气,不听从父母的教导。我也是这样的人,平时一听到妈妈叨叨唠唠地讲大道理 ,就会觉得她很烦,但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感到有些惭愧。妈妈这么叨唠都是为了我的学习和生活,我应该听从妈妈的教导,感谢妈妈对我的恩重如山。

“母亲去了医院以后,那竟是诀别。当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从这一段话中,我体会到了文中母亲的爱是无私和伟大的。她直到最后一刻还挂念着自己的子女,这句话使我深深地感动了。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忽然发起高烧,妈妈知道后,便立刻带我去医院看病,那时侯正下着倾盆大雨,妈妈却什么都不管,撑着雨伞背着我,焦急地向附近的医院跑去。在路上,妈妈一直把雨伞侧向我这边,自己被淋湿了也不管,那种慈母的温暖我一直铭记在心。

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报答亲爱的妈妈。

读后感的作文600字 篇4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书中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并以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苏联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写出苏联时期斗争的艰苦和那个时代的美好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

我很敬佩保尔的这一点品质,他的确是一个顽强的人,当他负伤不得不退出战场之时,他仍然在后方不停地为社会的'发展做着贡献。当他被诊断出神经中枢有毛病时,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想方设法的工作,争取多为社会做事。最后,他两腿瘫痪、双目失明,不得不放弃工作。但他仍然坚决的拿起笔,再次顽强地与命运做起了斗争。正如贝多芬所说:“人应该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应该屈服于命运,应该奋斗终生,顽强拼搏。在小说中,我最欣赏其中的一句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认为这话很对,准确地说明了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不应虚度年华,也不应碌碌无为。一个人总应该为社会、为大家甚至为自己做一点事,那怕是一点点,也不能虚度此生,才能算得上是在“活着”。要有坚强的意志,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倒了,也不要放弃,你要站起来,继续往前走,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这是我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感慨。

对于我们来说,狼烟滚滚已成为历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了解了历史,让我们铭记许许多多的革命先辈们,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愧为一本生活的教科书。

读后感的作文600字 篇5

解已哲暑假里,我阅读了中国当代作家宗璞的散文《西湖的绿》,这篇文章十分优美,写出了西湖的很多种“绿”: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都写出了绿的性格。“幽”透出黄龙洞绿得幽静和深沉;“野”则写出了屏风山绿得十分惹眼,有一种张扬的感觉;而“闲”则刻画出九溪十八涧绿得十分清新、清清爽爽、让人看了心里十分舒坦。作者这几个词用得太妙了!“心旷神怡”和“这一片绿色的影中”又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形容青苔,作者用了“绿茸茸”、“鲜嫩”二词。“绿茸茸”让人觉得充满生气、“鲜嫩”则刻画出青苔的水灵、娇小、可爱。用词相当精炼传神。形容水珠在荷叶上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作者用“翩然起舞”而不是“翩翩起舞”,在我看来,“然”这个字表达了伸展双臂即将要起舞,让人有一种想象的空间,十分恰当。这篇散文十分精炼却也十分注重细节描写,把绿色写得很灵动,而且“千姿百态”,用词精妙而准确,语句优美又富有诗意,而且把景色描写得很细致。例如作者描写青苔的形状,“如耕牛,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描写得相当到位,这也说明作者观察得十分仔细和认真。

《西湖的绿》整篇文章写得都是景,从那些优美准确的字词中,能体会出作者认真的观察、细心的思考。真是一篇难得的写景佳作!这篇美文也激起了我心中对西湖美景的神往: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什么时候我能与这个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来一次亲密接触呢?也许,就在这个绿色的夏天……

读后感的作文600字 篇6

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星光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如果现在我站在生命的终点,生命的火花即将灭亡,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是否也会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呢?

海伦·凯勒原来是位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在19个月大时,因一场急病导致失明、失聪和失语,从此海伦·凯勒变得暴躁、任性、孤独。直到七岁,她在莎莉文老师的引导下,走出了黑暗与孤寂,感受到了语言的神秘,领悟出了知识的神奇。海伦·凯勒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哈佛大学四年的学习,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的盲聋人。

“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力的曲调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抚摸每一件你想要抚摸的物品吧,犹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嗅闻所有鲜花的芳香,品尝每一口佳肴吧,犹如明天你再不能嗅闻品尝。”多么感人肺腑的言语:“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或许只有海伦·凯勒,这些有身体缺陷的人才有如此深的体会吧!正因为他们失去了,所以才会觉得它的可贵。是啊!人为什么总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呢!也许,你总认为,上帝赋予我们那些美好的东西,甚至生命,都是理所当然的。可你有没有想过,当某一天,你拥有的东西,甚至生命,都将失去,你会是怎样,后悔懊恼还是自暴自弃?

海伦·凯勒:第一天,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看那些鼓励我的善良的人们。第二天,我要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我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第三天,我将在日常世界中度过,到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的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良!

海伦·凯勒用自己的人生告诉我们:珍惜不是享受,珍惜是奋斗,奋斗是最好的珍惜,奋斗才能拥有美好的明天,才能让生命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丁香结》读后感1

初读宗璞的《丁香结》,就像隔着一层轻纱去赏丁香的潇洒,去解丁香理不清的愁绪,去会丁香的冷漠,凄清和惆怅。

丁香是潇洒的,朦胧的。就像幽姬那样,总是那个竹林间快闪而过的紫色身影。丁香是初春的使者,公路上,汽车飞速驰骋。走后,从天空上悠悠飘下来的雪白的几片花瓣————那是丁香的泪!一簇簇,一束束开在丁香三角地里,北极星也上天幕值勤了,月亮也出来守护那簇梦一般的丁香。月光仿佛给予了丁香更加崭新的力量。丁香就如同睡眼朦胧的少女,这柔和的月光才是她最洒脱,最随性的生活。宗璞给了她们充满灵性的魂魄,给了她们迷人的身躯,让她们在城市纷嚣的一角变得格外靓丽。

丁香的每一个结,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她的结里,有千丝万缕理不清的愁怨,她们缠在一起,又无法解开,每一条愁绪,每一条哀愁都密不可分,但这就是丁香,她独自哀愁,独自彷徨,独自走过悠长而寂寥的雨巷的丁香。微雨和丁香本就应该连在一起,那丁香就像娇花照水的林黛玉。清晨,窗外烟雨蒙蒙,飘飘洒洒,映着那丁香似有似无,醉了人的眼眸,这微雨,这丁香,便不由自主的烙在了心底。宗璞把那结比做人生的难事,坎坷重重,但若人生路上没有了台阶,我们又如何向顶峰发起挑战呢?丁香结是解不完的,愁怨是离不开的,但痛苦却只能暂时的,明天才是最好的。

丁香是冷漠的,凄清的,惆怅的。或许也是戴望舒的《雨巷》中那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四月的江南,邂逅了一场又一场花谢花飞。原本寂寥的雨巷,因为有了丁香花,有了这个结着愁怨的姑娘,变得多了几分淡妆浓抹的春意。她虽然冷漠,凄清,惆怅,但心中依然有属于春天的柔情。丁香带着油纸伞,带着宗璞的文思和梦想走进那红砖绿瓦的小巷,柳丝长,春雨细,丁香本就是一个梦,冷漠,凄清,惆怅,却唤醒了这个寂寥的雨巷。

丁香是神秘的幽姬,是娇花照水的林黛玉,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姑娘,可丁香更是她自己,她的心思只有自己懂,她的仇怨只有自己懂,她何去何从更要问自己的心在何方。彷徨,彷徨,带着梦想去追寻诗和远方……

《丁香结》读后感2

今天,我学习了一篇课文——《丁香结》,令我颇有感悟。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一直很喜爱丁香,十分关注它,在一次春雨中,她发现丁香花的花苞恰似一个结,从而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的故事。

课文中通过作者的观察以及诗句的衬托,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生是不可能成为一帆风顺的阳光大道的,它永远都是一个充满岔路的迷宫,只有一条路能走出去,还有许多死路阻挡你前进。和“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机遇不同,人生中是只有一种正确选择的。所以人也会有许多由错误选择引起的愁怨,这些愁怨是很多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很多的,这便是“结”。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永远解不完的

联系生活实际,我也碰到过不少棘手又令我烦恼的“结”:民乐团排练时间长,没有时间写作业,没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新来的转学生王雯雯,由于基础功底不坚实,导致我得努力多出练习题夯实基础,达到刘老师的期望;六年级,不仅面临升学考试老师、家长的期望和压力,我更要加强锻炼,应付体育加试……所有诸如此类的问题接踵而来,令我措手不及。但我依然找到了解决方法,不至于被这些问题所打倒。这也教会了我,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丁香结》读后感3

宗璞的《丁香结》课文中说道:“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结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是结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宗璞原名冯钟璞,她眼里的丁香花旺盛,洁白无暇,同星星般的繁多;花苞圆圆鼓鼓,恰如盘花扣,却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作者借助这几树的丁香把心中的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涌现在课文中。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经历。

我在二年级的时候第一次接触乐器——竹笛。第一节课,沈老师娓娓动听地竹笛的制作过程、笛膜的使用方法、握笛方法、如何吹笛换气等知识。我觉得最难的部分就是学习吹笛的部分,看沈老师把竹笛放在嘴边,呼一口气就能让竹笛发出“呜呜”的声音,我学者沈老师的样子把竹笛捧在嘴边,撅起嘴装模做样的呼一口气,但竹笛似乎抿起嘴,不愿意搭理我。我这样反反复复试了二十多次,竹笛就是不愿意出声。回到家里我气急败坏地看着竹笛说“笛子啊笛子,你为什么不出声呢?我那么喜欢你,我们还做不做朋友啦?”无论我怎么问它,竹笛依旧不回答我。静下来一会我想去喝瓶牛奶润润嗓子。牛奶瓶就是一个小口的玻璃瓶,在瓶口上吹一口气就能发出“呜呜”声。在吹瓶口时我灵机一动,好像明白了什么,赶紧回到屋里,拿起竹笛,像吹瓶口一样吹它,竹笛居然响了,我兴奋起来一连吹了好多声。后来我还试了如何把低音吹的像水烧开了的声音,高音像火车鸣笛的声音……

万事开头难,把基本功练扎实,后面的许多过程就能迎面而解了。在以后的几个月里,我多次受到沈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这也一直激励着我勇敢地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像丁香结一样,坎坷、挫折随时都可能出现,只要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它们都可以在人生的直线中打上一个漂亮的结。

《丁香结》读后感4

细雨迷蒙中,藏着两片雪白。细细一看,才知是两片丁香花。它如那红杏从墙上看着行人,领略人间风采。

那一片莹白是如此的勾人心魄,让人沉迷。“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完美的阐述了丁香花的愁怨。在作者笔下丁香花是如此妩媚而又充满灵气。作者在《丁香结》中提到了“丁香确实应该和微雨连在一起”是啊!充满愁怨的丁香宛若那屋檐下暗自神伤的姑娘,惆怅不已

作者将丁香花完美诠释在课文中,它所给人带来一张朦胧却又不真实的感觉。丁香的愁怨与哀伤正好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忧伤。月光下的丁香,如梦如幻就如同一簇一簇的小星星,令人难以忘怀。如此美的风景,有谁不会沉醉?

作者宗璞,将丁香比作那衣襟上的盘花扣。作者不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的说法,通过一场春雨,作者似乎明白了“丁香结”的含义。

丁香结,让人遐想。淡淡的紫色花苞被翠绿的叶子映衬得如那天上的云霞一般绚烂夺目,好似一幅水墨画,让人驻足痴望。宗璞能将丁香描绘的似梦又非梦,但我总觉得丁香中有解不开的愁怨,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作者丰富的文笔将丁香的愁怨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的雨巷将丁香的愁怨异常美妙的映在他的诗中。

丁香中解不开的愁怨,就像丁香结一样。就如作者所说:结是解不开的。确实,人一辈子只有那短短几十年,不会是一帆风顺,一路上总会有那几处坎坷绊着你,要记住一帆风顺的人生是不完美且没有乐趣的。

《丁香结》读后感5

繁花似锦的丁香一簇簇泛着幽香,倚在墙边,或紫或蓝,似深若淡,错落、摇曳。犹如那一张张唯美的娇颜,带走丝丝早春的阴寒,凭添些许温暖。

这是我之前对那些动人天真的丁香的第一印象,感觉他们像是不谙世事的孩童,无忧无虑,欢乐随性。当读完《丁香结》后,让我对它们的认识有了彻底的改变。

《丁香结》作者主要描述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的丁香,它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文中的丁香是紫得高雅,白的潇洒,如玉的洁白纤尘,如月的朦胧绝色。作者将丁香结的由来一一述说,将丁香结的愁怨、眷恋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不禁与作者共鸣:这结,是无解的吧!

读完《丁香结》再细观丁香,这幽雅静致的娇姿却也多愁善感,看似无忧无虑的欢颜竟也敏感脆弱。无可预料却终究而至的`雨阴霾了天空、淅沥了屋檐、凋零了四周。田间篱旁,一大片看似柔若无骨的丁香,没了往日的笑魇,唯有今日的忧伤。一朵朵灿烂、娇媚的丁香,残损在泥泞的湿土中,空枝在风中轻颤。那所剩无几的丁香,颓然微摇在稀落的枝头,仿佛有连绵不尽的哀愁,仿若在给有心人倾诉久远的故事……层层相连、纷乱纠缠,终日的惆怅,解不开的愁绪结成了丁香结结。

凝视丁香,心中即被它所牵绊和触动,也想每个人都是那一簇丁香,都有那解不开的情结。看那些阳光明媚、温柔似水的人,也曾历经过雨打风吹,也有一丝一缕的悲愁、清凉、无可奈何,在时光与世事的交错中牵绕出自己的丁香结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丁香结:或是一张泛黄的照片,看到便会潸然泪下;或是一首曾经的歌曲,听到便会黯然神伤;或许是一个人,想到便会怅然若失……或是你不愿触摸的伤痕;或是你不肯回忆的过往;或一直流连在你指尖的缝隙,不曾离去,随时可见……

丁香结的姿态一直很凄苍清,丁香结的调子总是太悲凉。而我,却日渐闻到了它的芬芳,解不开的丁香结那就不解吧!它是一种陪伴、一种成长。痛苦与悲伤也是生命的一种颜色、力量。拥有她人生才会更加光亮。如人所说:我们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

《丁香结》读后感6

古人云:“殷勤却解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青鸟不转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寄托着的,是中华人民解不完的愁怨。

丁香的花,是白色的,十字形,好似一个蝴蝶结。丁香的花苞很像一个“死”结,它们会一个一个长出来,又一个一个展开,展开的样子就像解开了的结。

每一棵丁香树,从露出地面的最底部到最高处的毫端,全部都是“结”。人的一生也一样,从出生开始,一直面临愁怨,一件解完了,一件又来,直到离开这个世界。只不过人生刚开始时结下的愁怨少一些罢了,所以孩提时代是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间,我们应该珍惜这段时间。

丁香也的确应该和雨在一起,因为雨能让人清醒,去解开愁怨,就不会让它越积越多。

丁香树全身上下全是愁怨。为什么它们还能那么洁白?起风时向人们频频招手的样子还能那么轻快呢?这是因为,丁香是那么积极,那么乐观,把“结”和“解”的过程当做趣味。这个态度,是多么引人深思啊!

因此,我们也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结下的愁怨,千万不能抱有消极的态度,否则愁怨会越结越多。

只要以积极的态度解决愁怨,一切困难和挫折都将成为过去,我们也将迎来光明的未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8775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