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辰中诸生书读后感总汇66句-经典语录
与辰中诸生书读后感【篇一】
XJL学长曾说过我不像是来考研的,大多数考研也只是无奈之举,想在学校里多留几年,我曾有过意气用事的想法,不就是每天早起晚归的看书吗?难道我就不可以做到?后来仔细想想不是这样的,我所想要的生活不是完全的投入书本,而是全方面的发展,不然,我根本不会想要参加跆拳道,参加JYJH,我所需要的是更多的.技能和更多的锻炼,让我能在社会中走得更快而已。我过去的几天曾在其中迷惑,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算目的,不知道这样对不对,就像一团乱麻一样,剪不断,理还乱。今天渐渐想起自己的初心,总是不明白为啥会有官员做坏事,现在发现自己也是,连初心都忘记了,只知道做事。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做什么都需要定目的的原因吧,指导都没有了,怎么能不走弯路呢!
阳明心学里面的第二句话让我现在很有感触,这也正好印证了我这几天所经历的事情,我更加能够为自己需要修心的想法而开心。
刻意练习的知识让我看到了身为非211大学学生的希望,同时,也让我明白这些天才是怎么形成的,让我有了想要更加努力的动力。
这个成长的世界就是由不断挫败和思维提高的一场场经历而形成的网状结构。
与辰中诸生书读后感【篇二】
《与辰中诸生书》一文中提到绝学之余,求道者少,一齐受楚,最易摇夺。自非豪杰,鲜有卓然不变者。诸友宜相砥砺夹持,务期有成。
讲的是追求真理的人很少,就个别几个追求真理很难坚持不动摇,朋友们应该相互加油打气,一起追求真理并有所成就,所以志同道合的朋友影响力是很大的。
最近,对于JDJR项目不少人都比较排斥,且实战时的挑战也是比较大,因为很难取信于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对于如此高难度的项目,一开始就很排斥,虽然后面经过学长学姐的宣导,我们自身相信了,然而我们去取得他人的信任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所以又开始迟疑了。
我们需明确的是,目前所有的项目都是为了暑假做铺垫。暑假的我们需要和各类人沟通,不仅是家长,还有可能是菜市场的大妈和精明的商家,就我们现在的能力,肯定无法取得大妈和商家的信任,招生也就无法进行,所以现在我们进行商业项目实战是必要的。
我们JYJH的所有学员都在为着自己的成长所努力,我们的目标一致。虽然这个过程有困难坎坷,但我们互相鼓励支持,并肩作战到底,就一定会有所成就,至少也能收获一群朋友!
与辰中诸生书读后感【篇三】
贬官两年,没有可以说话的人,回来之后重新和朋友们在一起,真的很幸运!刚刚高兴起来,又突然高兴不起来了,非常扫兴。科举之后,朋友们很久没学习了,追求真理的人很少,就我一个追求真理,他们都不是,所以我容易动摇。我不是豪杰,很少有卓越而不被他们改变的。朋友们应该相互鼓励帮扶,务必要有所成就。现在的官员们也有稍微想追求真理的人,都是因为实际的德行还没有炼成就先标榜自己。所以招来世间人非议,因此总是毁坏堕落没有立德,反而被阻隔。各位朋友应该引以为鉴,不发表文章,不说话,应该在自己身上好好用力。
以前在寺庙中所说的静坐,不是想做禅悟道。而是因为我们平日里面被事物牵绊,不知道自己本心,想以此补习心学一段功夫。看清楚自己的本心。明道说,刚开始学习应该知道从哪里努力,已经学习了应该知道从哪里努力。各位朋友应该在此用功夫,才能有进步,到其他时候才会感觉到很给力。学习要透彻,接近要害。君子的路虽漫漫而开始清晰。为了名和利,虽然一个清,一个浊,其实都是为了心里得利,谦虚有好处。不求和别人不同,而求道理相同。这几句话写在书和墙之间,经常看它。做事业,考举人不怕进展慢,只怕放弃目标。只像前日约定的,慢慢来,就能够既有进展,又坚持目标。所谓对于洒水扫地之类的小事都能够抛却私欲和名利之心去做,那就说明你懂得这其中的道理了。
答顾东桥书读后感1
先生在《答顾东桥书》中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知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合一统一观。知行本就是不可分离,如今中学生心理问题屡见不鲜,如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网络迷恋问题等,表现出诚信缺失、性格怪癖、目中无人等现象。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道德伦理,关键是能认知却不能笃行,以至于知行分离,日积月累,甚至造成人格的分裂。所以要强调“行”,就是我们所说的实践。在实践中学会成长,在“行”中习得优良的道德品质,因为长期的实践不断强化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是不轻易改变的。
修文一中不断的创设条件组织学生“行”。一是开展生活教育,如:学生自主洗碗,这个小小的举动有大大的功效,积少成多,学生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当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高尚的品质。二是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如:“远足”,在这次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三是充分利用周末及假期,指导学生
“行”,每次返校,“遍询诸生”在家是否行到温凊定省之仪,是否有爱亲敬长?经过长期实践,使学生对伦理道德的认识不断加深,亲情更加融合。
总之,道路且阻长,还需坚持和探索。相信用“知行合一”思想把我们学校打造成“修文第 【第1句】:贵阳卓越”的目标指日可待。
答顾东桥书读后感2
朱熹在理与气、太极与阴阳、道与器、知与行、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等范畴所持的二分法,导致了他哲学逻辑结构内部出现裂缝。出现了有人虽然知道“天理”,在日常生活中却并不依“天理”行事的“假道学”。所以,由“知”如何必然导出“行”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
王阳明此文落重墨来讨论知与行,心与理的关系。他极力反对朱熹的二分法,文中力斥“析心理为二之非”,试图弥补知、行,心、理等相关范畴间的缝隙。
朱熹根据《大学》首章,提出要先格物致知,然后才能正心诚意。因此便要“即物穷理”,去格一件件物之中的理。但此法甚为繁琐,而其结果是,按照王阳明说法,“博而寡要”。王阳明早年亦曾依朱熹所言去格物,然而格竹失败的经验才促使他抛弃朱子的格物之说,转向心学。
就此文范围来看,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不在物上,而在人心中。所以脱离本心,去繁琐的在万事万物上求理无异于缘木求鱼,劳而无功。这样看来,王朱二者的差别在于为学近路的不同:一个由内而外,一个由外而内。朱熹以格物为本,主张先去格身外万物之理,然后才能正心诚意致知;而王阳明却以诚意为本,意诚则本心明,本心明则万理自然通晓。在王阳明看来,朱熹的方法是务外遗内,舍本逐末,是“道在迩而求诸远”。
但是有人会觉得朱熹的“格万物”虽然繁难,但毕竟操作性更强。王阳明的方法太玄,容易流于佛教“明心见性,定慧顿悟”的功夫。对此王阳明在此文一开头便申明了自己的学问与佛教的区别在于:自己的学问要求每日用功,而不像佛教那样凭空冥想。他通过引入他的知行关系理论,为自己的学说在实践上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步骤,从而减轻了其理论的空洞玄虚。
王阳明的知行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为“知行合一”。他认为必须“知”后才能清楚明白的去“行”;而只有“行”后,才能将“知”落到实处。“知”就一定要“行”,只有在“行”了之后“知”才完整,否则不是“真知”。用文中的原话来说就是:“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这样,王阳明就将“知”“行”二者联系起来,修补了朱熹“知先行后”的说法所导致的理论裂缝。“知行合一”理论,至少在他自己看来,是很好的'解决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知行问题,也即如何在道德判断和相应的道德实践之间建立必然联系的问题。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建立在他的“万物一体”的说法上的。也就是说他从根本上就把“知”与“行”看作同体一物(而不像朱熹把“知”与“行”看作不同的两物)。我个人认为他的这个做法是相当聪明,或者说相当狡猾的。毕竟看作一物,要比看作两物要更容易完成从“知”到“行”的跳跃。
“知行一体”的说法还解决了文中一开始顾东桥提出的“功夫次第”问题。倘若把知行看作两物,那么诚如顾东桥所说,它们之间“不能无先后之差”;但既知行一体,那么肯定是并进无先后了。顾氏的问题也就没有意义了。
这篇文章可算是整个王阳明思想的缩影,就我体会到的来说,可以总结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
另外我想补充说一下王阳明和叔本华思想的一点联系,以及我对他们理论的一点看法。
他们两个人都试图通过理论证明:由道德规范必然可以导出相应的道德实践。并且他们的理论基础都在于“万物一体”。有所不同的是王阳明更注重实践效用,因此对在实际中如何致知笃行的方法谈得更多一些;而叔本华更注重于道德合理性的证明。
但是,诚如叔本华所说,“道德,鼓吹易,证明难”。想跨越知与行之间的鸿沟实在不易。虽然王阳明与叔本华自认为自己的理论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但是在我看来,他们的理论全都基于一些玄学的假设,并不能使人信服。对于解释不道德现象,他们怎么说呢?当然,他们可以说这是因为本心或者同情心受到蒙蔽了。那么,应该怎么样解除蒙蔽呢?他们给出的方法恐怕并不太奏效,否则现在怎么还会有这么多不道德现象呢?
道德是不能由它本身被证明的。玄学式假设更加不可靠。我觉得应该更实际一些:难道暴力不是道德可靠的保证吗?暴力可以“证明”道德的合理性。虽然,我不能证明暴力和道德之间有因果联系,但是暴力和道德的相关关系(这可以观察得到)绝对比玄学和道德的关系要密切得多。
《国学经典》读后感1
自从接触了国学经典,我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我常常不听妈妈的话,惹妈妈生气。但是,学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了平时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我还知道了做哥哥姐姐的,要疼爱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要尊敬哥哥姐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相处,父母也就快乐轻松了。在这姊妹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
瞧,我懂得东西还不少吧!不光是《弟子规》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论语》也不例外。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理解了这段话的意思:学了知识以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这不就是君子吗?我不光读懂了这些,我还读懂了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看,我读懂的东西还不少吧!这都是国学经典帮助了我。
《国学经典》读后感2
国学,是那寒冷冬日里一缕温暖的阳光;国学,是那炎热夏日里一缕凉爽的清风;国学,是那醇美的香茗,令人回味无穷;国学,是那神圣的阶梯,引领人们攀登至高无上的宝座。《国学经典》里一句句简短深刻的诗句,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有一次语文测试,妈妈叫我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好好地复习复习,我不耐烦的答应了,可我拿着书本翻了几页,趁妈妈在客厅做家务,就开始玩那些小玩意,一会折纸,一会儿给布娃娃穿衣,根本没认真地复习。第二天,我拿着卷子就有好几个生字不会写,词语不会组。这时我想起了《国学经典》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现在才明白,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去温习和练习,温习学过的知识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有一次,我玩电脑,当时我向妈妈保证只玩半小时。可是,当我坐在电脑跟前玩着精彩刺激的游戏时,早就把时间与诺言抛到了九霄云外。已经超时了。妈妈提醒我。我随口答应道:马上。一动不动的在电脑跟前津津有味地玩着游戏。啪的一声,妈妈把电脑电源关了,生气地说:下次不能再玩了。你背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哪里去了。这时我才明白一个人一旦许诺,就一定要做到信守承诺,这样不仅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还能使自己内心获得快乐。
我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也是我最大的缺点,遇到问题不去动脑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如果凡事不动脑筋,就成了一个木头人。所以,我在一天一天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学会了善思,精思,学会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国学经典》让我收获人生智慧,踏上绚丽多姿的人生之旅!
《国学经典》读后感3
《国学经典》是一本传扬中国经典文化的书籍。书虽然小,其中的知识和道理可真不少。
比如在经典要义这一章里有许多名言警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如实回答。所以我们不知道的就是要说不知道,好请教别人。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的生长意境是最值得观赏的。我们应当多去观赏一下各种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水是灵动的,代表了变通,比喻聪明的人;山是沉稳的',代表了沉静,比喻仁德的人。比如,在故事这一章里,许多故事都带着大大小小的道理。《曾子杀猪》这个故事是说人要诚实守信,不要去欺骗别人。
我们也千万不要从小养成了欺骗别人的坏习惯。《网开三面》这个故事主要说了我们要学会宽容别人,如果我们宽容了别人,以后别人就会帮助我们。《子罕睦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因为,谦让了别人,别人就会敬重你。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国学经典》吧!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
《国学经典》读后感4
初识《国学经典》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经典的份量,它定是我国文学界中的奇葩,并且觉得那是文孺志士的专属区,像我这种肤浅的文学造诣不高之辈怎能领会其中的奥秘。我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在网上查阅起来。
详识《国学经典》让我豁然开朗,想想自己的学识只是冰山一角。国学经典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不知多少人对它们肃然起敬。像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治天下,可见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其实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所传递的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我们说孔子是圣人,因为在他生活的那片土地上他是一位最具人格魅力的人。曾有这么一种说法,现在姚明代表中国,而在古代代表中国的却是孔子。这说明孔子的影响力深远。像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句子朗朗上口影响久远。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感受最深的孔夫子好学的精神。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扪心自问,我是何其肤浅,何其妙小。我为自己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而惭愧,这是个信息化,网络泛滥的时代,学习条件优越极了。可每当要我们学习各种理念理论时,总是一副心烦意冗的样子。要是到了交论文的时间,国学经典中的那些华丽辞藻那能从我这种庸俗之辈的笔尖中“陈列”出来,大多在网上东拼西凑,借东家梁换西家柱。就这样西稀里糊涂上交了一篇牛头不对马嘴的文章。正如《法言·修身》中所言:“三年不目日,视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朦”。意思是:“三年不见日光,瞪眼而看不见;三年不见月亮,目光就短浅。
长期不学习必定愚昧短浅。”看来立志学习才是当前明智之举。正如《礼记·儒行》中:“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意为:“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也只有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成为一名不被时代淘汰的教师。通过这次学习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那份谦虚、豁达、坦然和乐观。像《老子》:“不自矜,故长。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我,故有功。”意思是:“不自高自大,所以能保持长久。不自我表现,所以别人能理解你。不以为自己绝对正确,所以能是非分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再如《贞观政要·刑法》中:“乐不可报,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意为:“享乐不能过分,过分就会带来哀愁;欲念不能放纵,放纵就会酿成灾祸”。
通过这次学习我收获颇多,感受也颇多。也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语出《培根随笔》中的《论读书》中的语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这说明读书的重要性。自古都有“书中自有语无玉,书中自有黄金无”的说法。通过这次学习坚定了我立志学习的意志和信心。
如出自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的:“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意思是:“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又如《礼记·中庸》中的:“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意思是:“君子不断自我反省,无损自己的志向。”再有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意思是:“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这些都证实了孔子所言,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其人生价值。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使人变得聪颖睿智。
宋·杨万里《诗论》中说到:“愧斯娇,娇斯复、复斯善。“意思是羞愧就会改过,改过就能回头,回头就成为好人。”我真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能正真改变自己。试想想自己,昨天的我像一匹稚嫩激情高昂的马驹有驰骋沙场的欲望;可在残酷的现实中这匹有追求有抱负的马驹变成了今天的未老先衰、没有目标、颓废的拉着石磨的驴。
通过细读这本书,希望明天的我能成为一匹体态丰盈的骆驼载着智慧,载着希望,载着毅力穿过迷茫的沙漠寻找到一片新的绿舟。
《国学经典》读后感5
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国学。我也读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发出一些感叹。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俭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此刻是再适合可是了。
节俭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表此刻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我们就会想出节俭的好办法。你瞧,这是我和姐姐想出来的:
【第1句】:将用剩的小块肥皂收集起来,做成了大块肥皂。
【第2句】: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
【第3句】:把没有用完的作业本合订在一齐,做成了一个新本子。
怎样样这些节俭的办法你用过吗如果没有,那就从此刻开始行动吧!
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强自信。“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选自于,《孝经.圣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仅有人最为尊贵。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优点,都有自我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我没有发挥出来罢了。我就把自我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了:
【第1句】:我把字写得很好。
【第2句】:我的作文常被教师称赞。
【第3句】:我的舞蹈跳得很不错哦,还获得了证书。
瞧!我的优点和特长很多吧!相信你也必须有很多优点和特长,赶紧发挥出来吧!
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知者创物”。这是《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下头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贺龙同志在紧要关头让战士们扔掉草帽,使敌军自相残杀。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还有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说明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88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