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字读后感集锦80条-读后感
春有花,夏有蝉,秋有月,冬有雪。
四季之美,美在自然;唐诗之美,美在风情。把唐诗放进四季的时光流转中,感受诗人笔下的春花秋月,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是作者从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中精心选择出来的三十二首诗。按照节气、节日精心编排,这些诗围绕着四季的节气和节日,也围绕着唐代的岁月轮回。春种、夏锄、秋收、冬藏,这些自然节奏里,有唐人的生活步伐,也藏着诗人的绣口锦心。诗人以自己独特的目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花雪月,酸甜苦辣。而蒙曼教授,以精准的解读和通俗的表达,让读者看到了唐诗中的四时之美。
春夏秋冬,四季转换,古人用自己的智慧根据农事和太阳运行情况订立二十四节气。古人的生活也就随着自然的节奏顺时而动,实现天人合一。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社会日益活跃人们开始东奔西走的年代。游宦、游学、征战、经商、采桑、采莲,古人因不同的活动走出家门,感受春天的和风,夏天的荷香,秋天的露水,冬天的雪花。走出家门,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赋予诗人饱满的情感,吟出多样题材的诗篇。唐诗穿过千年岁月,与我们相遇,流转出别样风韵。
蒙曼以季节的变化和节日为链,把一首首诗穿成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项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解读唐诗也是如此,不一样的视角就看到不一样的唐诗。作者就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让我们看到了蕴含在唐诗中的四季风情。
春
一年四季,春为始。春花,和风,细雨,啼叫的鸟儿,冒出头的小草,沉睡了一个冬天爬出洞的虫子一切鼓足了劲似得冒出来,一夜之间,世间万物都有了活力。我们在惊叹、赞叹的同时,美景流逝。而诗人却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也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虽然诗句已流传千年,但依然不朽。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是一个狂傲的诗人。这首诗正写于他宦游途中,与家乡完全的不同的风景更加触动诗人敏感细腻的心,思乡的.情绪也是一触即发。江山信美,外面不仅有美景,也有美好的前程。但终非吾土,再美的地方也不是自己的家乡。见春景沾巾,这就是诗人。通过蒙曼的解读,我们不仅和诗人一起欣赏到云霞出海的壮观景象,也更加贴近诗人的内心。我们和他们,相遇在美妙的诗篇中。
夏
夏日炎炎,无心睡眠。大太阳下,人们汗流浃背,诗人也没有过多的诗兴。诗作自然不多,为数不多的诗篇中,诗人也在追寻一种由内而外的清凉,自有一份清淡的禅意。读作者的解读夏季的诗,感受那份静。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夕阳落山,素月升起。蒙曼认为,随着落日一起西沉的还有夏日的烦躁,而喜悦随着月亮一起升起。由景到情,自然随性。荷风竹露,诗人捕捉到安静的夏夜里的天籁。欲弹奏一曲,却憾没有知音欣赏。真是惆怅!但蒙曼认为,虽然诗人有点小惆怅,但是并不苦闷,可以期待与故人梦中相见。人生在世,谁又能事事遂心如意呢,不因遗憾而郁闷,放平心态,享受大自在。
秋
看到秋,就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名句。秋,是清凉的,秋日的诗,也是清新优美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王维
明月、清溪清净高洁,浣女、渔夫淳朴快乐,在蒙曼的笔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至善至美的田园牧歌图。而诗人素有禅心,九重宫阙、万丈红尘也比不上归隐山中来得自在。诗美,景美,人格美。
冬
四季中,冬是最冷的一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冷的诗雪,暖的是人心。兴趣来了,还可以一起去踏雪寻梅。冬日里的诗,蒙曼选的也是恰到好处。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卢纶
卢纶,大历十才子之一,中唐诗人。诗风昂扬,铿锵有力。这首著名的《塞下曲》是改写《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一小段。由原来的三十三个字,改写成二十个字的五言绝句。作者蒙曼即写出了改了哪几处,又说明改写的好处?不读诗,不知诗好;知诗好,却不知诗好在何处?蒙曼却能从我们想不到的视角去分析、解读。读后,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四时有诗,古代和今天,就相遇在美妙的四时之诗中。《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中蒙曼让诗篇与读者对话,读者看到的不仅是四季的美景,还有唐人的生命轮回。
本书值得称赞的还有目录的编排,以立春开始,以春节结尾,二十四节气和节日点缀其中,正好与我们的轮回和圆满吻合。
小学语文教案编写要求1
教学目标:
一、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二、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三、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二、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一、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
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
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指导读
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 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北朝民歌《木兰辞》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二、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音。
学生齐诵全诗。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资料一: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资料二:
凉州词 王之涣 凉州词(王翰)
黄河远上白云间,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一片孤城万仞山. 欲饮琵琶马上催。
羌笛何须怨杨柳, 醉卧沙场君莫笑,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李白)
青海长云暗雪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
孤城遥望玉门关。 战罢沙场月色寒。
黄沙百战穿金甲, 城头铁鼓声犹震,
不破楼兰终不还。 匣里金刀血未干。
资料三:
出塞曲
台湾 席慕容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资料四: 《雄关赋》节选 峻青
啊!雄关!
这固若金汤的雄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
在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在那些干戈扰攘、征战频仍的'岁月里,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祖国疆土。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上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上,哪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
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它却仍以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我相信:假若一旦我们的神圣的国土再一次遭受到异族入侵的话,那位手执大刀的青年小伙子,还有我们的现代花木兰,以及所有登临这雄关的公民,全都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奔赴杀敌卫国的战场!
小学语文教案编写要求2
一、了解教案的步骤。
教师写好教案,首先要对教案的书写步骤有一定的了解,大体知道教案包含那些板块,这是写好教案最基础的准备工作。教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这七大板块,其中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更为重要,教师要着重研究这三大板块书写教案。
二、深入钻研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阵地,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只有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才能充分地了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写教案。
三、要充分地了解学生。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案的书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性,最终达到教学成果的提高。教师要想获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就要了解学生的喜好、性格、参与度等各个方面,然后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针对哪些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课堂气氛更融洽,让知识掌握更好哦。
四、学会对重点和难点各个击破。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之中,只有充分的了解了教学重难点才能更好的把握整个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充分的研究教学重难点然后各个击破,从而将其更好地分配到课堂教学之中,最后以教案的形式呈现出来。
五、注重研究其他教案参考书。
教师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时时学习的过程,教案书写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才考其他教案书籍,采用别人更好的教学案例,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让别人的经验同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最终促使自己完成更为精美的教案。
六、严谨的教学态度尤为重要。
教案书写是一件较为枯燥的事情,更是一件不容易做好的事情,通常教师都是照搬照抄,缺乏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善于思考的大脑,但是教案是教学的基础。所以树立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于写好教案尤为重要,时时刻刻谨记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基础扎实了,课堂才能更好进行。
小学语文教案编写要求3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a、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b、学习生字词
c、想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
d、小组讨论、交流。
e、教师相机辅导,理清课文脉络
三、指导感情朗读,入情入境
四、小结,拓展延伸
五、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一、填空题。(30分)
1.叶圣陶的《稻草人》主人公是该书大多采用了的修辞手法。(稻草人,拟人)
2.在《登鹳雀楼》、《江上渔者》、《望庐山瀑布》、《塞下曲》这四首诗中常用来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箭法高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3.古诗中有不少表现友情的诗句,如李白的《 》中“__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进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一片冰心在玉壶,西出阳关无故人)
4.宋朝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都对西湖的美景进行了吟诵,其中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使人们现在还把西湖称作“西子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奉献,塑造了无私的品格;奉献,积淀了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经常用诗句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来赞美我们的老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看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着眼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可以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七、《三国演义》中 、关羽和 桃园三结义。书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 等一系列故事描写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___________。(刘备,张飞,关羽)
八、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凝结了古人的聪明才智。除了“金蝉脱壳”外,我还知道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等计策。
(瞒天过海、围魏救赵、笑里藏刀、打草惊蛇等)
9.《寄小读者》是 赴美留学前夕和旅美期间写的一组散文,所采用的文体形式是 。 (冰心、书信体)
十、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成功的塑造了 位英雄好汉的形象,有“及时雨” 、“豹子头” 等人物,我最喜欢的故事有 。
(108,宋江,林冲,鲁提辖拳打郑关西等)
二、选择题。(20分)
1.曹文轩的《草房子》的主人公的名字叫什么?( )(A)
A、桑桑 B、陆鹤 C、秦大奶奶 D、纸月
2.下面不是三国故事的是( ) (B)
A、草船借箭 B、负荆请罪 C、赤壁大战 D、三顾茅庐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 )(C)
A、汉朝名将霍去病 B、赵国名将廉颇
C、汉朝名将李广 D、三国名将赵云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 )的开篇词。 (C)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5.揭示了“偶然与必然”关系的寓言故事是( ) (D)
A、《拔苗助长》 B、《滥竽充数》 C、《自相矛盾》 D、《守株待兔》
6.下面故事出自《格林童话》的是( ) (A)
A、《白雪公主》 B、《丑小鸭》 C、《皇帝的新装》 D、《牛郎织女》
7. 小王子离开时,花儿对他说:( )C
A 如果你走了,我会死的。 B 请你不要离开我!
C 请你原谅我。要努力幸福啊。
8.下面各组词语中,表示人物神态的是( )组。C
A.全神贯注 垂头丧气 满不在乎 忍饥挨饿
B.全神贯注 目不转睛 胆大妄为 安然无恙
C.全神贯注 目不转睛 垂头丧气 面如土色
D.全神贯注 迫在眉睫 提心吊胆 依依不舍
九、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出自一首构思巧妙的咏( )诗。(A)
A、风 B、雨 C、雪 D、竹
1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选自诗人苏轼的( )。 (B)
A、《长千行》 B、《水调歌头》 C、《江南春绝句》 D、《长恨歌》
三、简答题。(7+6+7=20分)
1.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
书 名: 作 者:
印象最深的人物:
该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
二、结合实践谈谈自己在平常生活中如何做到“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译 文:称赞别人的美德,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别人听到你这样说他,就会更加勉励自己。
结合译文并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谈
3.请你写出有关《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3个成语及其中的人物,试着选择其中一个故事概括主要内容。
答案参考:开天辟地(盘古)、大禹治水(大禹)、 后羿射日(后羿)等
四、
读后感的形式写下来吧。 《伊索寓言集》中你最喜欢哪个故事?它给了你什么启示?请把你的感悟以
一类文24-30,二类文18-23,三类12-17,四类12分以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8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