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300字集锦70句-经典语录

《道》第七章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印象中老子的《道》是不是很久没谈如何遵道实践?的确如此,但是也无需着急,这一章中,老子将给予我们惊喜,再度给出了圣人行为准则。天长地久,在老子看来不是传说,不是理想,更不是奢望,而是道的一种表现。

什么是天长地久?天地为何能够长长久久?

老子以犀利的视角,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只要我们理解了这一深度隐藏于天长地久之下的道,那么我们很容易在方方面面实现天长地久。《道》的第七章有着超现实的意义。关于老子所论的天长与地久,我们稍后再谈,先看看日常生活中一些我们非常熟悉的事例。

山上有一株漂亮的桂花树,农历八月开花的时候一片金色(金桂),香气四溢,非常迷人,妖娆、芬芳、灿烂……因为非常美丽,非常诱人,于是我们想要自私地占有,夜不成寐,闻鸡起舞地起了个早床,扛一把锄头迎着朝阳把这株宝贝给挖回家,种在家门口。为了能使其成活,人们往往不遗余力地给它浇水、施肥,结果在反复折腾之下,这一株金桂终于凋零了,死了。最初想要占有的动机是:经常可以欣赏到灿烂的金桂绽放的美景,似乎这样就可以让芬芳与美丽长久一点,似乎这样,这种美丽就只是属于我们自己,结果不仅没能长久反而给彻底弄没了。我们可能会反驳,移动一下种活的概率也非常高。

对,挪动一下的确不一定会令其死掉,但是一定会因为其太漂亮,而在某一个清晨我们开门一看,那株金桂居然不翼而飞了,只在门口留下一个大坑……如果那株灿烂的金桂一直生长于山上,会不会存活得久一点?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非常经典的广告语。

当初我们在订婚或者是在某个重大纪念日,买下一颗几克拉的巨大钻石的时候,我们的确是这么规划的,让其恒久存在,永远在家族里面向下流传。

问题是:如果都可以这样,那么每个家族都有着其流传下来的钻石(或者是类似于钻石这样的传家贵重宝贝),可事实是这样吗?至少我们家是没有钻石流传下来的。

如果当初购买的是数克拉的巨大钻石,那么这颗钻石的命运通常会是这样子的:在某个投资机会面前,或者在某个缺钱的时候,几克拉的`钻石会被瘦身为一克拉,被兑换成人民币,然后换购一个小一点的,再然后,那一颗小一点的钻石终究不受待见,或被搞没了,或被继续兑现了。

我们试着假设一下,某个博物馆里面有一颗5克拉的静美钻石藏品,那么这颗钻石会不会恒久一点呢?

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

好吧,让我们暂时放下金桂与巨大的钻石,回到《道》第七章的天长地久上面来,因为老子帮我们解析了上述两个案例背后深藏的道。天很长,地很久,天地可以长长久久地存在,这就是天长地久。天地无私地生养滋润了万物,这一点我们都认可。

天地滋养孕育出万物之后,拥有过什么?太阳是属于天的?月亮是属于天的?星星是属于天的?地下深埋的煤矿、油田、金矿是属于地的?天地是按照自己想要的规律的在运行着的,还是按照利于滋养万物生命的规律,遵循着道而运行的?

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天地之间的一切资源都是被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在支配享用着的,其中人类是最大的受益者,当然也是最贪婪的一族。

在我们的印象中,太阳、月亮、星星从不曾请假缺勤过,每天每天都会按照利于世间万物的形式转一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这就是天长地久!这就是如何天长地久!怎么样实现天长地久!

人们常常把这四个字用于爱情,但往往却都难以实现,现代人很能总结,把爱情的终极结果总结为两种:相濡以沫,厌倦终老;相忘于江湖,怀念到哭泣。

不是情感专家,不懂情感心理学,但是从《道》的角度来看:不能天长地久的爱情,只有一个唯一的原因,为自己想的太多,为两个人、想的太少,缺乏天地精神。

其实第七章就谈了唯一的这点:天地精神!因为有天地精神,所以才有了天长地久。这就是《道》第七章的核心理论,这就是《道》第七章给予我们的道。

那么,如何让将这种道付诸于实践呢?老子再度搬出了久未的圣人行为准则。

圣人行为准则之七(延续第三章的编号):在一些功劳、利益、名声方面保持谦让姿态,不要打破头地去争抢,往往最终都能有一个不错的收获而领先(后其身,而身先)。如,牛仔裤与金矿的商业故事。

圣人行为准则之八:在一些关键时刻,屏弃私心杂念而将自身置之度外,往往能全身而退(外其身,而身存)。如,战场上面的魔鬼定律,不怕死勇敢冲锋的通常都没死,怕死的往往都很快牺牲。

怀揣天地精神,保持无私的清澈,最终所获得的一切其实都还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绝对不会自动跑到他人账户、他人名下、他人头上去了。这就是老子在第七章末了的点题俏皮反问句“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扯一下题外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横行于世间,被绝大多数人所误解。

关于这句古语,有两个角度的理解和解释。比较现代的解释是将“人不为己”的“为”解释为修为,修行、修炼。比较尊重于原意的正解是将“人不为己”的“己”理解为整个人类自己,而非个人自己的己。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读《道德经》仿佛有点儿读微博段子的感觉,因为老子惜字如金,一章就那么百来个字,恰恰符合今天微博、微信、说说的特点,但是千万别误解,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老子所著道德经通篇的连贯性非常强,前后之间的衔接天衣无缝,藉此可见,老子绝对是文章高手。

在第二章中,老子第一次抛出了“无为”以及圣人(得道高人、明道之人)的行为准则,紧跟着在第三章中老子进一步深入地继续深度、广度地阐述了这两点。

此外,精致短小的章节,通常都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论道或者论德,另一部分则是给出了圣人行为准则(当然偶尔也来个反面典型),藉此告知世人,这些道该如何去实践。

事实上,这也就是《道德经》历经数千年依然经久不衰,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

《道德经》的这种伟大,就是从“道”与“德”的角度出发,见微知著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某些一定会发生的现象。于是,老子虽然生活在春秋时期,但是却于数千年之前就知道今日世界会发生的一切。

当网络上的`几个小红人为了博取眼球制造热点在不遗余力地折腾着的时候,老子骑在了牛背上,慢慢悠悠地道出了“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尊尚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

其实老子在数千年之前先知先觉所预见的现象,不仅仅只是发生于互联网上,在学术界,在知识分子层面,这一现象或许更为突出。少数颇受社会尊崇的高级知识分子,也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他们这些行为的核心动机,大概也是博取知名度,以期进而扩大影响力,从而在商业社会的洪流中可以攫取一些利于自身的方方面面的利益。

《道德经》的第三章,在深入阐述“无为”、“无为而治”以及如何实现无为而治的圣人行为准则。

老子除了强调不要尊宠虚名,以免让天下人为此不择手段地追逐之外,还提出了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要搞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让其顺着物以稀而贵的方向,影响了社会风尚。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把这句话讲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不要整出一些奢侈品出来,因为这些东西将很容易被人所追逐,所惦记,人们会不择手段地去获取。

当所有人都在奋发努力却不为温饱,而只是为了一只lv,为了一块欧米茄,为了一辆宝马的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需想象就知道社会会成为一种什么景象。所有一切或平凡或伟大的思想,都将被奢侈品所替代,其追逐的滚滚洪流将席卷一切,老子将这些现象定义为:背道而驰。

老子在第三章中所谈及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名,虚名;一个是利,奢侈品一般的利。那么这两者就构成了老在在道德经中所反复多次提及的“欲“(欲望的欲)。所以老子紧跟着就提出了一个非常伟大、非常现实的关于欲望的观点:”不见可欲,使民不乱“(不要显耀、炫耀会引起人们贪心的事物,从而确保民心不会迷乱)。

衣食住行方面的基础需求一定与奢侈品无关,所以,这些基础性的需求也就与老子所定义的“欲“无关,由此可见,《道德经》中的所定义的”欲“有多么精准而现实。

精神层面的“欲“则在《道德经》中被老子定义为了:虚名。追求虚名的行为,属于”欲“的范畴。

以上两个方面就构成了道德经中反复提及的“无为“、”无为而治“。我们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道德经在后面的章节中还将数次提及无为而治,其所囊括的面将被逐渐放大,被逐渐完善。

综合总结描述一下就是:不要尊宠那些虚名,这样人们就不至于不择手段地去追求那些虚名;不要整出那些天价的奢侈品,不要让那些奢侈品成为风尚,这样人们自然就不会打破头地去追求那些东西。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做到?怎么去实现这一“无为而治“呢?

老子再一次给出了圣人的行为准则。

圣人行为准则之四(前文讲过,将延续这个编号):让人们填饱肚皮,吃饱,并尽最大努力排空了他们的心机;

圣人行为准则之五:强健人民的体魄,让他们过健康的生活,最大限度地疏导削弱他们之间名、利、欲方面的各种竞争;

圣人行为准则之六:让人民不要去自以为聪明,追求逐利被欲望牵着走,不自以为是地耍小聪明,使其一切顺自然天道而行。

对于统治阶级而言,道德经认为,在治理方面,如果能遵循这些圣人行为准则,那么天下就实现了大治;对于广大民众而言,道德经认为不要去追逐虚名,不要被奢侈品这样的“利“而牵着鼻子走……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和子路陪侍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裘衣与朋友共享,即使损坏了也不后悔。颜渊说:我愿望是不自夸德行,不自表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的理想。孔子说:老年人得以安乐,朋友得以信任,年轻人得以关爱。

子路修养在外,注重形体的仁义,视自私为耻;颜回修养在内,注重本义的仁义,视自满为耻;孔子修养无形,注重自然的仁义,视自欲为耻。可见,子路志在他人评价,与朋友共未得兼济;颜回志在我心无悔,愿无伐善仍属有心;孔子志在兼善天下,安、信、怀之于民福祉。

《道德经》对上善若水解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无形无体的,至上善行就象水润万物一样无声无息,又不从万物中要求回报。而人的本性,容易受形体的影响,这就常常因欲而生争,因争而生尤,因尤而生惑。老子倡导人性上善,就是要去除形体上的拘束,无私的心法才会形成,只有逝去有,才会表现无,人的真品德才会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大德大善的境界。孔子的'理想,与老子的上善若水相吻合,因为无私、无欲、无我而存善。

仁行千里,兼善万物而不伐善;义布天下,广惠万物而不施劳。细品孔子的理想,不禁为其宽广的胸怀而叹,联想到近代的雷锋、焦裕禄,其品行自然非一日之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9119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