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本来读后感合计100句-经典语录
《回归真教育》这本书,从书名感觉它一定是最真实、最基础、最贴近生活实际的好书。
《回归真教育》总共五辑。第一辑,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收录了梁老师的十四篇教育随笔。这些随笔,似乎应该与梁老师近十年的特殊教育经历有关,记录的是他对那些微弱的、容易受伤的孩子的一种悲悯情怀。悲悯,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份情感,这种普遍关注人性的人道主义情怀,也应该是教师职业的本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情怀已经在功利教育的挤压下,一点点地离开了我们。梁老师正是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一点点地感悟到了今天的教育缺少的这份情感,并在有意无意中告诉我们:悲天悯人其实是师爱的本源,一个对学生没有悲悯情怀的老师,永远不可能找到真正的爱。
第二辑,“个个争第一”让教育走向何处,总共21篇随笔。这些随笔,更多地注入了梁老师对教育的深入思考:从一所课改名校的宣传口号,他感受到了当今教育的拥挤与倾轧,冷静地告诫我们“真正的教育应该追求‘学生第一’,而非让学生追求‘第一’,在教育者的眼里,‘第一’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所谓的分数”;从工作群的一次交流,他发出了“教育之累何时不再有”的感叹;从一次监考,他发出了“学习到底为了什么”的质疑;从到一所学校参观,他发出了“别让统一抹杀了学生个性”的谏言;从观看一档电视节目,他断言“起跑决定不了胜负”……他是一个思考着的老师,身边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会引发他对教育的思考。这份思考,让他站在高处审视教育,并不断触摸教育的真实。
第三辑,打破关住自己的门,21篇关于教师成长的随笔。很多时候,我总是感觉与梁老师的倾心相交似乎是源于共同的经历。他和我一样,都是在最贫瘠的村办中小学开始的起始教育,也和我一样有很长一段的农村教育经历,我们成长的土壤一样没有营养。同样的草根生长模式,让我们都对教师的成长有着天然的敬畏和感受。只不过,他对教育的理解要比我灵敏的多,从他文章中的那些贴切的故事来看,他应该有着极其深厚的阅读。这些阅读,在不知不觉中滋养了他的教育灵魂,帮助他在借鉴与反思中完成了一种回归,而这种回归,本身就是教师成长的最好注解——回到原点,寻找教育的根基。
第四辑,寻找高效管理的标牌,21篇随笔涉及学校管理的细节和姿态。从一位校长在校园内随手乱扔烟头,梁老师想到了更多的“烟头”:校长的口头禅,对学生问候的熟视无睹,无意间对学生的失约……并进而想到了学校管理,发出了“切莫让‘烟头’烧毁了教育”的告诫。教育无小事,学校的管理并不在于那些鸿篇巨著的管理制度上,校长的一言一行,对于学校来说就是最好的管理。这就是梁老师的.独特之处,从细微之处,他可以发现大教育,而这些大教育似乎都隐含在某些不需要言说的朴素之中,只要我们愿意,都可以回到生活之中去发现和打磨。
第五辑,向上的种子成就魅力教师,仍然是21篇随笔。这些文章,无一例外地写到了他对一些大教育家教育理念的追随和解读。无论是陶行知,还是陈寅格,都给作者以教育的启迪和向上的力量。而这,也恰是梁老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教育观:无论大师,还是匍匐于教育实践的普通教师,都需要守住朴素的教育心,对教育的真实心怀敬畏。
“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真的是这样,并且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这是自然规律。家庭条件,生活环境,成长氛围,个性特点,众多因素造就感受力,接受力,感悟力不同,怎么定统一标准。作为一名教师我愿意等,我不着急,但是,我却不得尽所有能力让一个不会发芽的种子和所有不在一个花期的种子一起发芽,相互难为着,为难着。什么样的种子?适合什么时候发芽?
后进生,潜能生,待优生,课改之后似乎看不见“差”了,几年了,把“差”去掉了,改革了,是这样吗?教育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是必须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发展,为寻找一个学生更适合的教育方式,这其中包含把学生划三六九等吗?后进生,潜能生,待优生是不是等级,然而把学生划三六九的唯一标准是什么呢?学生成绩,照这样算,部分孩子将永远是……
暑假,学校给我们推荐了几本教育教学类书籍供我们选择学习,提升自己。选书时其中一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它就是《回归真教育》。书名《回归真教育》置于封皮上方,封皮正中间有一个大大的“真”字,“真”字的旁边还有几个小字:让教育回归常态,回归理性,回归真实。书的作者是梁好,翻开书,我看到的是一位帅气的男教师,年龄也不会太大,估计有三四十岁,脸上架着一副眼睛,显得斯文儒雅。再看看作者的介绍,不由得令人心生敬意。
翻到书的目录,我看到的是一篇篇的文章题目。我想,这一篇篇文章会不会就像我们每个月写的反思一样。打看书,我开始了阅读,谁知一口气竟然读了十几篇竟然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梁老师写的文章接地气,写的都是学校教学中的点滴小事,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所以我一读便不知不觉入了迷。梁老师写的虽是小事,但在文字中我能感受到他有教育家的胸怀与气度,他对事情的见解有其特别之处,让人心生佩服。自己平时写的那些教育反思怎能与梁老师的同日而语,我真为自己当初的想法感到惭愧。
梁老师在讲到“教育就是不折腾”时,他说,教育需要宁静,教育需要纯净,教育需要不折腾学生,不折腾老师。这个不折腾梁老师说得真好,教育本来就应该以最简单的形式、最基本的内容、最本真的要求脚踏实地的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准则。李镇西老师是当今著名的教育家,他辞去教研室主任的职务到一所不知名的乡村中学当了校长。那所学校便一时间声名鹊起,失去了昔日的宁静,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访问团让学校应接不暇。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李镇西校长没有被学校外在的繁华与喧嚣迷惑,他多次声明:武侯实验中学谢绝参观,校园应该是宁静的。在李镇西校长眼里学校应该是宁静的,学校以及教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远离浮躁,静下心来上好课,育好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育需要宁静的心态,学校的发展需要宁静的环境。其它的事物或活动应该精而又精、适可而止。否则,虽然出了力,未必会有应有的收获。
梁老师也写到了教师应该对课堂充满敬畏。他在文章里提到了梁实秋文学大师,晚年的梁实秋在台湾省立师范学校教书,并担任英语系主任。因为女儿赴美留学,家里就剩下两位老人。亲朋好友及弟子出于善意,时常登门造访。除了聊天,梁实秋有时也同客人玩麻将。但是每周四晚上,他却从来不见客,因为第二天要给学生上课,他得备课。这就是大师的风范,谨慎,认真,对教学充满敬畏。按照常理说,这样一位大师,给师范的学生上课,完全是小儿科,即使漫漫而谈的的课堂也会给学生以有益的启示。然而,梁先生却将课堂看得无比重要,在他看来这方讲台容不得马虎,更容不得应付,站在讲台上就要有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就要有精心的准备、精彩的内容,不然就对不住学生,对不起自己的名声。梁老师说对课堂充满敬畏,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是一位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对课堂的敬畏,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促进。是的,我也深觉教师的精彩在课堂,精彩的背后应该是充分的准备,我们对课堂的敬畏多一分,我们的教育就会离理想的教育近一些。
说到教育就一定离不开孩子。在书中,梁老师还用许多篇幅写到了孩子。他说,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幸福。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就是说并不是每块地都适合同一粒种子,即使种子籽粒再饱满,胚芽再茁壮,也并不见得在每一块地上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理,学生的个性不一,智力不一,因而,他们对于教育的感受力、接受力、感悟力也是迥然不同的。我们绝不能用同一标准要求他们,而要允许他们的差距,允许他们的不同。现在,我已近不惑之年,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看看身边的事和物。事实告诉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其实是让孩子抵达幸福的车站,帮助孩子寻求人生的幸福。如果幸福与快乐都不复存在,那么剩下的分数,知识,成绩又有何用?
当我去选书的时候,我一眼看中了“回归真教育”这一本书,其实第一眼吸引我的就一个字“真”,什么是“真”教育,我的教育是“真”的吗,我究竟在做什么样的教育?心中不免有种种疑惑,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马上签字领下这本书,这个假期就读它了。
回到家,就急迫的想知道,到底什么是“真”教育?马上翻开书看起来,看着看着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到半夜一点多,已经一半了,第二天起来就爱不释手的接着一口气读完,读后收获颇多,感触很深。
感悟一:静待种子发芽
在书中,作者梁好一直反复强调虽然不同的学生家庭条件不一样,个体素质能力不一样,性格爱好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体,拥有着不可轻视的人格尊严,我们绝不能用同一标准要求他们,而要允许他们的差距,允许他们的不同,在我们为其种下的种子没有在他们的心中及时生根发芽之时,我们不用着急,我们需要等待,也许他们的芽发的慢一些,发的晚一些吧。“总有一粒种子会开花”。真的是这样,并且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这是自然规律。作为一名教师我愿意等,我不着急,但是,但是,但是,我却得不尽所有能力让一个不会发芽的种子和所有不在一个花期的种子种一起发芽,相互难为着,为难着。我们应当反思自己:我们种下的这颗种子是否适合这块土地?我们如何找到适合他们的种子?正如作者提到,每一个苹果里面都隐藏着一颗美丽的五角星,然而,教师常常关注“苹果”的形状,却很少能走进“苹果”的内心,去欣赏那美丽缤纷的“五角星”。正如,很多老师看似与学生很亲近,从早到晚,一直与孩子们在一起,似乎跟孩子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但熟悉不等于了解,只有心灵的`沟通,才能彼此相融,达到美好的境界。
感悟二:学习为了什么
在书中,作者反思了如今教育当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学校中“个个争第一”的口号,让学生陷入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应试”教育模式,让教师与学生都为教育所累。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学习源于内心的渴望,源于对知识的崇拜,源于个人修炼的需要,学习的目的是:增长智慧,历练自我,修生养性,仅此而已,唉,我这么多年毁了多少李嘉诚。左右不了的就别去左右,但是作为教师却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尽管前路艰难。而指向高考的学习,指向功利的学习,只会让学生身累、心累,而这样的学习终究是学生内心排斥的。那么,如何回归真教育呢?
我在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1句】:成人与孩子的对话,需要走进孩子的世界,采用孩子的方式。正如书中的故事:对“雷声”的解释,爸爸用科学方式的解释不如奶奶用童话的形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第2句】: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而要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正如书中的故事:葫芦要留下一定的空间,才能让盐巴更迅速的吸收。
【第3句】:学生需要更快乐,更有探索性的作业。因为,对孩子的人生而言,留在孩子记忆中的不是枯燥乏味的书面作业,而是诸如找叶子似的快乐探索。
【第4句】:教育要给学生努力去够的机会,正如书中的故事:养育河马,食物总在他够不到的地方,它十分懂得珍惜,每天拼命的够着吃,才能长大。教师只有给予学生努力去够的机会,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才是鲜活的、生动的、印象深刻的。
感悟三: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书中,作者针对一名教师如何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如何认识自我的价值,体验到职业的尊严,收获到教育的幸福,为我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我的体会有:
【第1句】:专业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教师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努力钻研,踏踏实实的打牢自己的根基。
【第2句】:每位教师都要学会“见缝插针”,充分把握生活中的一分一秒,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第3句】:发现自己的优势,找自己的特长,让优势更优,特长更长,在优势特长上狠下功夫,达到一定的深度,自己便会比别人高出很多。
【第4句】:固步自封、墨守陈规、抱残守缺,只能让自己被时代抛弃,而具备发展的意识,敏锐的眼光,主动反思的能力,顺应时代发展,紧跟时代的潮流,才能成为一名立于不败之地的教师。
【第5句】: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是不能借鉴学习,而是要辩证的学习,客观的对待,深刻的研究,而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上的雷同。
【第6句】:专家的引导对教师专业成长十分重要,专家站得高看得远,专家的引领可以让教师少走一些弯路,尽快的成长起来。然而,教师应当清楚专业成长是自己的事,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需要在自主的阅读中构建,自己的教育模式需要在自己的实践中探索,自己的教育思想需要在自己的思考中凝结,
【第7句】:走出“毛毛虫”效应,走出“跟随着”的怪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坐起,从突破自我做起,不走老路,不盲从大众。唯此,才能让我们的教育大步向前,而非原地踏步。
【第8句】:一条小鱼,虽然不能选择鱼缸的大小,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成长,只要自己不断的成长,当鱼缸容不下自己之时,自然会有新的鱼缸等着你,即使没有人替你更换新的鱼缸,自己也可以打碎鱼缸,冲向更广阔的大海。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91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