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经济解释读后感精选76句-经典语录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
这几天,到图书馆查找有关经济类的书籍,发现了张五常先生的《经济解释》。读完之后顿觉受益匪浅,同时也发现原来经济学的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这的确是本很有意思的书。
张五常是一位天赋极高的华裔经济学家,他在产权理论方面造诣很深。拜读完《经济解释》后,却发现张五常竟把经济学的文章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一下子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经济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这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让我深深地敬佩起张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了。
在幽默诙谐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一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推荐给更多的同学,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又不免犹豫,因为《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正如张先生自己在文中写到的一样:"《经济解释》这本书不是课本,选修经济的学生可以读,也应该读,但因为我往往不依常规,学生考试时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也许,张先生在这里是高估了他的读者,认为他们应该已掌握了传统的经济理论,现在已不需要他像经济学课堂上一样灌输所谓的经典理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从一个全新角度去阐释最为简单的经济学道理。
《经济解释》这本书确实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课本。它兼有散文的基本特征与经济学的灵魂主线,即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只是"散"在其形式上,而"神不散"是不散在其经济学的脉络上,是不散经济学的灵魂思想上,即我们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假定、稀缺、竞争、效用(在《经济解释》中张先生使用了"功用"这一翻译)以及需求定律和交易理论等。实际上张先生也正是按照这样的脉络来为读者讲授他所理解的经济学。当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观点,也许这也正合乎张先生的处事原则,因为在他的《经济解释》之中也同样充满了对权威观点的怀疑。这正如他在"经济解释之三"中所明确指出那样,"世上没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但我对张先生的学识之渊博,行文之流畅,观点之新颖确是十分钦佩的。
张先生把《经济解释》的第一章便定为了"科学的方法".在这一章中张先生则更像一位哲学家,向读者传授着他的经济哲学。而这种经济哲学正体现了张先生科学的精神,这种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则正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时所必不可少的。这一章一开始,便介绍了两种极端理论,一为特殊理论;一为套套逻辑。所谓特殊理论,即是特殊到只能解释一个现象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不具一般解释力。所谓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例如说"四足动物有四只脚"便是一个套套逻辑。这两种理论实际是无用的,我们应尽量避免走入这两种极端。但有时对特殊理论而言总要比完全没有理论好。
张先生对待学问是十分严谨,极具科学精神。但书中的有些观点我不能完全认同。张先生在对马克思的评价时带有极强的个人偏见,特别在谈到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时,我觉得偏离了他一贯所坚持的科学的立场。例如张先生认为"最有名的模糊不清的理论,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因为"马克思的理论从来没有人试用事实加以验证。"对此我并不认同。另外,在谈到剩余价值时,书中说道:"剩余价值究竟是什么?一些学者说是租值,一些说是利息,一些说是利润,另有一些说是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说来说去都不清楚。"在我看来,这就好比在冬天我们穿棉袄,夏天穿汗衫,无论穿什么都不会改变我们是同一个人的本质。
不过,如果我们避开书中所谓的"个人偏见","科学的方法"这一章对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正如张先生在文中指出的一样,"本书是为中国人而写的,我认为,科学方法论对中国人比对其他好些民族更为重要。"因为中国人始终是一个感性重于理性的民族,他们似乎更容易成为艺术家而不是科学家。科学的精神对我们这样一个更注重感性的民族而言又是何等的重要。
张五常先生虽名为"五常",但他似乎从不会被传统的东西所束缚。《经济解释》成功地避开了枯燥无味的教科书模式,它举例甚多且始终围绕着生活,因为张先生更强调的是经济理论的解释作用。张五常无所畏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抛下了一连串的争议给他的读者。
我想《经济解释》这本书至少向我们说明了两个问题,即经济理论的解释性问题和争议性问题。也许张五常正是想藉此激发我们对经济学的兴趣,也正因争议,才让我们有了对权威指手划脚的勇气。读完此书并体会到这两点,我更加认为这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20XX年7月18日,为庆祝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时年98岁的科斯(19XX~20XX,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饮誉世界的“科斯定理”创立者,西方最关注中国经济改革研究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张五常的师友),在芝加哥大学举办“中国经济改革研讨会议”,邀请张五常写一篇开场
“多年来我担心思考能力走下坡路自己不知道,写出令人尴尬的学术分析。一些老了的朋友遇到这样的不幸。就算自己得天独厚,跟大自然斗法是斗不过的。《中国》一文是得意之作,向前看,这样水平的学术文章自己无法重复,再向前走,下坡必然,就此终结,仰天大笑,不亦潇洒乎”
科斯以研究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著称于世,张五常上世纪70年代末,受科斯关注中国经济改革的鼓励,回香港大学任教,从此成为中美经济理论沟通的桥梁。其学术以新制度经济学,现代产权经济学为主要方向,以基础价格理论解释世事,纵横天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张五常说:“如果来说这其中的问题,我可以在一周之内写出一本书;但是,如果来解释中国这些年到底作对了什么?才有这样一个经济奇迹,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极其艰难的。”因此《中国经济制度》,是他在近距离观察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集中解释中国究竟作对了什么的学术终结之作。
他在该书中“放弃自己多年来用惯了的产权分析,转用以合约约束竞争的角度,而交易费用则变为约束竞争的费用了。”因为他意识到“中国经济制度是一连串的承包合约的组合——整个国家的经济制度是一个庞大的合约组织。”因此有了第三节《合约的一般概念》,这是他在制度经济学上的原创思想。
这里介绍的合约概念是广泛的,“一个国家的*法是合约,私有产权、等级排列、法例管制、风俗宗教,等等,都是不同的合约安排。”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经济模式是以等级排列(即中国的干部级别和行政设置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权利和义务)为主要的合约约束,这是在“资产本身没有权利界定的情况下,需要有这种排列界定来减低在竞争下的租值消散。”解释中国三十年来发展的重心,“是中国经济改革必须有一种转移:要从以等级权利的制度转到以资产界定权利的制度,或者说要从一种合约安排转到另一种合约安排来约束竞争。”“没有经过流血的革命而做到这种合约转移,可以视为奇迹,而成功的关键,是中国用上一种刚好坐在上述两种合约之间的另一种合约,后者称为承包责任制。真正的奇迹可不是他们做到这重要的合约转移,而是他们达到的一种前所未见的经济制度。”
张先生称赞不已的经济制度,就是拉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第四节《承包责任合约的演进》的主要内容。他认为,这种承包合约的出现,是中国市场形成的基础。这种承包在农村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从1978年承包责任合约开始出现,起初的承包合约中用于生产队,19XX年合约由生产队到包干到户,附带着指明的产出目标,19XX年合约条件改为农户担保交出一个定额,余下来的归农户所有。90年代初取消价格管制,直到20XX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合约在农村的成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并为后来的工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廉价的剩余劳动力。承包合约引用到工业领域时,遇到不少困难,但中国也很快找到了促进工业发展的方法——县际竞争。
第五节《承包合约的扩张与县际竞争的兴起》。在这一节中,张五常指出:“中国的地区从上而下分七层,每层由地理界线划分,下一层必在上一层之内。最高层是国家,跟着到省、市、县、镇、村,最后到户。这七层从上而下是以承包合约串联起来的。上下连串而左右不连。地区竞争于是在同样承包责任的地区出现,即是同层的不同地区互相竞争。”
为什么在这七层中竞争的重点落到县级了?理由是:决定使用土地的权力落在县之手。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决定土地使用的权力最重要。没有土地就没有什么可以发展。土地得到有效率的运用,其他皆次要。
中心问题仍在:为什么县与县之间的竞争会是那样激烈呢?其他国家不是也有不同层面的地区划分吗?在中国经济制度的合约结构中,究竟是哪些基本因素促成地区之间的`激烈竞争的局面,从而出现了大家都见到的近于奇观的经济增长?回答这些问题是第六节的内容——《县制度的佃农分成》。
张五常在1969年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并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其核心理论是只有界定土地为私有产权,在明晰的产权制度下,允许土地自由转让,这是使生产要素与土地发挥最大效率的不二法门。他引用到《县制度的佃农分成》中,是在明解县有土地使用权利的基础上,通过增值税与上级进行税收(他认为是租金)的分成,是最符合经济效率的经济制度设计。
在第八节《县现象的经济解释》中,张五常这样描述,由于县的经济权力最大,这一层的竞争最激烈。火上加油,权利的界定的原则无处不用。县的地理界线划分当然清楚,而县干部的权力与责任的划分来得那么清晰,县干部的奖赏按成绩算,资金率足以鼓励他们东奔西跑的招商,对他们的应酬费用也相当慷慨。今天的县无疑是一级商业机构,性质类同的商业机构必然互相竞争。
“一个县可以视作一个庞大的购物商场,由一家企业管理。租用这商场的客户可以看作县的投资者。商场租客交一个固定的最低租金(等于投资者付一个固定的地价),加一个分成租金(等于政府收的增值税),而我们知道因为分成,商场的大业主会小心的选择租客,多方面给租客提供服务。也正如商场给予有号召力的客户不少优惠条件,县对有号召力的投资者也提供不少优惠了。如果整个国家满是这样的购物商场,做类同的生意但每个商场是独立经营的,他们竞争的激烈可以断言。”
张五常认为县际竞争的制度设计,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他认为中国经济问题主要在县无权过问的事项:货币制度、外汇制度、对外政策、言论与宗教自由、国家操控的教育与医疗,传媒通讯,以及庞大的在垄断性的国企。第九节和第十节他主要讨论了这些问题,特别是汇率问题。
结语中他说:“我坚信私产与市场对社会的价值,不止四十年了,但我从来没有反对过中国共产党的存在。从第一天起我反对通过民主投票来改革。”“党领导与指挥了改革行动。然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刻苦、聪明、有耐力。只要能看到明天有希望,他们可以在今天忍受着巨大的艰辛。我不想在这里赞扬中国人,但我没有见过一个民族可以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那样拼搏——而还在笑。”
转眼又一个十年,科斯先生斯人已逝,但张先生在十年前写给他的这篇论文,今天读来依然让人震撼。20XX年一场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2018年,我们又要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了,按照现在的说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进入新时代。农村土地承包之后,农民的收入是不是保持了改革初期的高速增长?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计划,一个接着一个,但我们仿佛找不到农村了。张先生在后记中担心的《劳同合同法》实施了十年了,工人的工资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制造业衰退的问题可能已被您言中。县际竞争依然激烈,但唯GDP的考核正在改变,县际领导已不满足于制造业招商所带来的佃农分成利益,他们找到了一个让土地发挥更大价值的产业——房地产。20XX年后土地财政依赖加深和房地产价格轮番上涨,给市民带来巨大的资产泡沫和精神冲击,中国经济为此笼罩着挥之不去的阴影。
问题还是多得让人忧愁,正如您所言,只要能看到明天的希望,这个民族依然要笑着拼搏向前。今天我们的希望——还是您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我们需要知道中国这四十年作对了什么?如何把对的发扬光大?而且不止是在经济方面,还有人民关注的其他方面。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9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