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歌读后感600字总汇86条-读后感
小说《耙耧天歌》中的背景地点是山间乡村,主要人物是尤四婆。小说的主要背景时间是丰收的秋季,我个人觉得,作者选用秋季有特定的效果,可使小说场景美丽多彩,展示大自然的美丽,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我认为该小说是一篇独特手法的小说。作者惯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将死去的'丈夫尤石头“复活”成能说会动的真人;“日光被她挥着的镰刀割得零零碎碎,细长的凉风也被打得一节一节,变得热烫起来了”等。作者用法独到,使小说内容丰富而充满实感,也使作者的情感抒发自然,也有利于读者投入小说情境,有身临其境之效。
另外,作者也采用侧面描写,如:生四个呆傻的孩子,丈夫又早逝,体现了她命运不济但又坚强不屈的精神,她的生活是艰辛的。作者在描写尤石头棺材时,细节描写了棺盖上的两只蛹虫,不断侵啃着棺木间接反映了二女婿三女婿对岳父岳母家财产的啃食。但尤四婆毫无怨言,只求待女儿好点要什么都可以,这令我尤为感动。
尤四婆所处的环境似乎没有乡间农人应有那份热心与纯朴。村里知道尤四婆家孤苦好欺负,就占她便宜,把最不好的田地给她,而没有给她一点救济。二女婿的村里,前后两次对待尤四婆的态度截然不同,可见村人们也是势力的。相反,尤四婆的品质是高尚纯洁的。不管孩子多傻,照样喜欢他们,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反映了纯真的母爱,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四个孩子。
我在读小说前一部分时,心情压抑;越到后面,心情逐渐豁达。小说中二女婿取尤石头尸骨熬药是小说情节的转折点,是四个孩子变成全人的开始。充满神奇的小说情节,增加了吸引力。最后,四个孩子疯病医好之际,恰逢尤四婆生命走到的尽头,她一生为孩子付出,还未享受到天伦之乐便要离开人世,她是一个充满悲剧性的人物。
或许因为母亲的伟大付出,换来了孩子们的健全。尤四婆走了,她的孩子们也有了生存的能力。回味无穷的小说。我唯有用那“带泪的微笑”来诠释我对小说的理解。
从尤四婆这个平凡的母亲身上,感受到了天下父母之爱的博大和深厚。做父母的又是何等的不易。同时,尤四婆这个坚强的人物,她告诉了我无论生活会怎样,都要不放弃自己,要勇敢顽强的活在当下,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想成功,但真正成功的人又有几个呢?连做一件事情目标都不明确的人,又怎么能获得成功呢?
妈妈常对我一句话:“只有做事目标明确,才不会做无用功。”那时候的我,虽然嘴上唯唯诺诺说自己知道,但其实并不真正理解它的含义。直到今天,读了天歌的《你想砍哪棵树》后,才似乎读懂了它。
故事讲的是几个大学生去拜访一位老教授,在最后,老教授提出想考验一下他们几位年轻人。老教授先说:“在你们面前有两棵树,一颗粗、一颗细,砍哪棵才好?”大家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粗的了。”老教授又问:“如果粗的是杨树,细的是红松呢?”老教授仍微笑着看几位年轻人,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歪歪扭扭呢?”大家有些疑惑,只好说:“那就砍杨树。”……终于有人忍不住问了:“您让我们随着您的条件增多而不停变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啊?”突然,老教授的微笑消失了,“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停变化,但最终改变不了你们最初的动机啊!要取柴就砍杨树,要做工艺品就砍红松,谁会无缘无故上山砍柴呢?”
是啊,如果你要做工艺品就算杨树长的'再怎么高大挺秀,也是白费力气;如果你想取柴,得到了一棵再精美的红松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做什么都取决于最初的动机。假设你有一个理想——当一名歌星,为此自己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有一天,别人告诉你,其实你在舞蹈方面更有天赋,所以你只好又专心与舞蹈去了。过一些日子,你又发现原来自己画画也不错,又投身与美术事业……这样反反复复,到头来还不是什么也没学成,竹篮打水一场空。何必不追随着最初的梦想——音乐而奋斗呢?说不定下一个当红偶像歌星就是你。
如果乌龟没有明确的目标迎接兔子骄傲的挑战,又怎么可能赢得不可思议的胜利;如果贝多芬没有明确的目标塑造自己的音乐梦,又怎么可能成为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呢;如果爱迪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又怎么可能发明一千多件东西变成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呢……由此可得,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我们的人生多么重要。
从现在起,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还不晚,让我们扬起理想之帆,在大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93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