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曹操唯才是举的读后感锦集70条-读后感

《曹操》读后感1

我继续往前跑?终于还是有了自己选择。对了,这里就是菜市场了。正当我人神地看着那清泉里调皮的水花向前欢快地翻腾时,忽然,几颗晶莹的水珠溅到我的脸上,身上?忽然,一个浪头打来,不备之下把我盖在水里。有这么一天,老虎回来了,走路一跛一拐,长裤子盖着老虎脚,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对。

每当人们想起曹操,就会想起白脸奸臣,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可读了《曹操》后我明白了,这只是对曹操的片面评价个很有本事的人,在政绩上,有过一定的贡献。比如:经过战争的冲洗,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农业生产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是曹操采用屯田方针,才使中原农业得以恢复。

还有,曹操打破了汉末以来依照门第高低用官吏的标准,宣布重用那些出生微贱、门第低下,虽有偏短但有专长的人,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是生活有些小缺点的`人,都可以量才任用。如:曹操手下的张辽、徐晃……他们虽然出身低微,但有一技之长,都被提拔成了大将。

曹操不仅爱惜人才,而且在战斗中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把被动改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比如:公元199年袁绍想以10万大军的优势兵力,一举消灭曹操。曹操那时才两万兵力,当他得知敌人要发动总攻时,同谋士分析形势,利用了袁绍的弱点,平定了北方。

通过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知道了怎样看一个人。我还要提醒大家,以后可千万别轻易说曹操是一个大奸臣了,在我心目中,他可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最后,我得到了一个结论:凡事不能只看片面,一定得看全面。

《曹操》读后感2

看着别人班一次又一次的投中了球,看着评分表上的差距越来远大。飞机,是它带走了最可爱的姐姐,哪怕有了视频,却很少有机会亲手碰碰那柔静的皮肤。本次阅兵式共有14个徒步方队?狐狸高兴地进去了,乌鸦把门一锁,狐狸觉得事情不对,想逃可是门窗都被乌鸦给锁了,结果被小狗狗咬得是不成狐样。

每当人们提起曹操,就会连想到戏台上那一位白脸奸臣,想起“狭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

可我读了《曹操》这本书后明白了,这不是对曹操的公正评价。其实,曹操是有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的结果。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比平原”的悲惨景象,农业生产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于是曹操采用伅田方针,才使中原农业得以恢复。

曹操不尽访求人才,而且在战争中能以人之长,在公元199年袁绍想以10万大军的优势兵力,一举消灭曹操。曹操那时只有两万兵力,当得知袁绍要发动总攻时,便一同与谋事分析时的形式,利用袁绍迟疑寡断,内部意见不统一的弱点,采用种种计谋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

读了《曹操》这本书,使我看到了曹操是怎样利用人才,怎样以人之长,短以之短的。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了解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知到了怎样看待一个人。最后,我还是要提醒大家,以后可不要说曹操是个奸臣,那可是些守旧的看法,在我看来,曹操永远是一个了不起的任务哦。

《曹操》读后感3

在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曹操》。书中有一个故事很有趣,名字叫"快刀斩乱麻"。

主要内容是:曹操小名阿瞒,在家中排名第三。从小爱好游猎,在乡人眼里就是一个败家子、坏孩子,长大也不会有出息。

一天,曹父把他的三个儿子叫到房里,想试试那个儿子更有出息。父亲拿来一些乱糟糟的线团,对他们说:"这就是今天的考题,你们必须在一炷香的时间内把这些乱的线团整理干净。"两个哥哥听完后都傻眼了。大哥说:"这么乱的线团,就整理三天三夜也整理不完呀!"老二说:"我累死也整理不完呀!"这时,曹操忽然冲了出去,曹父和两个哥哥都吃了一惊,不知道他要干什么。

不一会儿,曹操拿了一把菜刀,把乱的线都斩下去了。曹父十分惊喜,对他说:"我儿子真聪明,我曹家有望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认为曹操很聪明,善于动脑,我以后也要像曹操那么聪明。

《曹操》读后感4

这几天,我看完了这本书,看完后,我坐在椅子上,回想着书里的情节,感受颇多。

《曹操》这本书主要讲东汉末年,社会政治日趋腐败。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在镇压黄巾起义后,豪强割据势力各居一方,互相残杀,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曹操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统一战争。经过二十年的征战,他相继消灭了吕布、袁绍、韩遂等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深深敬佩起曹操来。被曹操统一后的中国北方各地,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在用人上,推行“唯才是举”“用而不疑”的政策。书中张辽、徐晃虽是俘虏降将,也得到了重用。他奖罚分明,在他身边积聚了大量的文臣武将,为统一事业出谋划策。

生活中,人们只看到了曹操阴险、狡诈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治国有方的一面,治国有方、知人善用、军事才能等都是他的优点。通过读《曹操》这本书,不仅使我全方面了解了曹操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而且使我增长了许多历史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曹操》读后感5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曹操》,因为我比较喜欢历史一类的书,特别是历史人物的故事,所以我仅花了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

就看完了这本共209页的书。

当我们一提起曹操,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那阴险的笑声,想起他那种种恶行。可是,自从我读了这本书后,才觉得曹操了有很多优点,比如:曹操打破了汉末以来依照门第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能求访人才;战争中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我这个中队长,也很受启发,学会了取长补短这个道理,还知道了不少历史知识。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以后可不要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了,那可是些守旧的看法,曹操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甚至在某些地方还要向他学习呢!如果有时间的话,也请大家去读一读曹操写的诗《短歌行》,也许你也会体会到曹操那种求才心切的心情。

曹操读后感1

我继续往前跑?终于还是有了自己选择。对了,这里就是菜市场了。正当我人神地看着那清泉里调皮的水花向前欢快地翻腾时,忽然,几颗晶莹的水珠溅到我的脸上,身上?忽然,一个浪头打来,不备之下把我盖在水里。有这么一天,老虎回来了,走路一跛一拐,长裤子盖着老虎脚,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对。

每当人们想起曹操,就会想起白脸奸臣,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可读了《曹操》后我明白了,这只是对曹操的片面评价个很有本事的人,在政绩上,有过一定的贡献。比如:经过战争的冲洗,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农业生产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是曹操采用屯田方针,才使中原农业得以恢复。

还有,曹操打破了汉末以来依照门第高低用官吏的标准,宣布重用那些出生微贱、门第低下,虽有偏短但有专长的人,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是生活有些小缺点的人,都可以量才任用。如:曹操手下的张辽、徐晃……他们虽然出身低微,但有一技之长,都被提拔成了大将。

曹操不仅爱惜人才,而且在战斗中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把被动改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比如:公元199年袁绍想以10万大军的优势兵力,一举消灭曹操。曹操那时才两万兵力,当他得知敌人要发动总攻时,同谋士分析形势,利用了袁绍的弱点,平定了北方。

通过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知道了怎样看一个人。我还要提醒大家,以后可千万别轻易说曹操是一个大奸臣了,在我心目中,他可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最后,我得到了一个结论:凡事不能只看片面,一定得看全面。

曹操读后感2

看着别人班一次又一次的投中了球,看着评分表上的差距越来远大。飞机,是它带走了最可爱的姐姐,哪怕有了视频,却很少有机会亲手碰碰那柔静的皮肤。本次阅兵式共有14个徒步方队?狐狸高兴地进去了,乌鸦把门一锁,狐狸觉得事情不对,想逃可是门窗都被乌鸦给锁了,结果被小狗狗咬得是不成狐样。

每当人们提起曹操,就会连想到戏台上那一位白脸奸臣,想起“狭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

可我读了《曹操》这本书后明白了,这不是对曹操的公正评价。其实,曹操是有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的结果。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比平原”的悲惨景象,农业生产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于是曹操采用伅田方针,才使中原农业得以恢复。

曹操不尽访求人才,而且在战争中能以人之长,在公元199年袁绍想以10万大军的优势兵力,一举消灭曹操。曹操那时只有两万兵力,当得知袁绍要发动总攻时,便一同与谋事分析时的形式,利用袁绍迟疑寡断,内部意见不统一的弱点,采用种种计谋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

读了《曹操》这本书,使我看到了曹操是怎样利用人才,怎样以人之长,短以之短的。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了解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知到了怎样看待一个人。最后,我还是要提醒大家,以后可不要说曹操是个奸臣,那可是些守旧的看法,在我看来,曹操永远是一个了不起的任务哦。

曹操读后感3

在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曹操》。书中有一个故事很有趣,名字叫"快刀斩乱麻"。

主要内容是:曹操小名阿瞒,在家中排名第三。从小爱好游猎,在乡人眼里就是一个败家子、坏孩子,长大也不会有出息。

一天,曹父把他的三个儿子叫到房里,想试试那个儿子更有出息。父亲拿来一些乱糟糟的线团,对他们说:"这就是今天的考题,你们必须在一炷香的时间内把这些乱的线团整理干净。"两个哥哥听完后都傻眼了。大哥说:"这么乱的线团,就整理三天三夜也整理不完呀!"老二说:"我累死也整理不完呀!"这时,曹操忽然冲了出去,曹父和两个哥哥都吃了一惊,不知道他要干什么。

不一会儿,曹操拿了一把菜刀,把乱的线都斩下去了。曹父十分惊喜,对他说:"我儿子真聪明,我曹家有望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认为曹操很聪明,善于动脑,我以后也要像曹操那么聪明。

曹操读后感4

这几天,我看完了《曹操》这本书,看完后,我坐在椅子上,回想着书里的情节,感受颇多。

《曹操》这本书主要讲东汉末年,社会政治日趋腐败。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在镇压黄巾起义后,豪强割据势力各居一方,互相残杀,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曹操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统一战争。经过二十年的征战,他相继消灭了吕布、袁绍、韩遂等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深深敬佩起曹操来。被曹操统一后的中国北方各地,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在用人上,推行“唯才是举”“用而不疑”的政策。书中张辽、徐晃虽是俘虏降将,也得到了重用。他奖罚分明,在他身边积聚了大量的文臣武将,为统一事业出谋划策。

生活中,人们只看到了曹操阴险、狡诈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治国有方的一面,治国有方、知人善用、军事才能等都是他的优点。通过读《曹操》这本书,不仅使我全方面了解了曹操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而且使我增长了许多历史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曹操读后感5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曹操》,因为我比较喜欢历史一类的书,特别是历史人物的故事,所以我仅花了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共209页的书。

当我们一提起曹操,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那阴险的笑声,想起他那种种恶行。可是,自从我读了这本书后,才觉得曹操了有很多优点,比如:曹操打破了汉末以来依照门第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能求访人才;战争中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我这个中队长,也很受启发,学会了取长补短这个道理,还知道了不少历史知识。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以后可不要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了,那可是些守旧的看法,曹操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甚至在某些地方还要向他学习呢!如果有时间的话,也请大家去读一读曹操写的诗《短歌行》,也许你也会体会到曹操那种求才心切的心情。

篇一:《短歌行》读后感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

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 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 总之,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 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厂。“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厂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媳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的说来,这首诗巧用典故和比兴的手法.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篇二:《短歌行》读后感

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大概可以纳入中国古诗歌名篇的范畴了,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骚客解读。虽然大家都引经据典地咬文嚼字,但大多解读都不着边际。这主要是受制于解读者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不高之故,可以说是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了。

过往的解读,主要有以下几类代表:一是“及时行乐”说;二是“求贤若渴”说;三是影响比较大也最无聊的“乌鸦嘴”说,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的解读,就是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不祥之句,在赤壁大战前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说明曹操必败,所以是乌鸦嘴。

另外,还有一些所谓的新解,大意是说,曹操通过怀念早年的知音伯乐桥玄,而引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愿望。这本来毫无新意,但因为牵强上了桥玄,就生生地扯上了点新意。这也是中国堕落文人喜欢乱钻故纸堆的老毛病在作怪。

通俗地讲,所谓解读,就是瞎猜。古人当时的思想,今天的人怎么能知道?所以,只能瞎猜。而受解读者自己阅历、思想的限制。基本都猜不准。因此,他解读的并不是原作者及其作品,其实,他解读的只是解读者自己而已。

既然解读就是瞎猜,就不要迷信权威的解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我当然也就有自己的解读了,且我相信,我的解读比他们的都好!哈哈!其实,曹操这首诗并不难解读,你只要对人性有少少理解,再知道“诗言志”这点常识,也就必然同意我的看法。过去的那些文人墨客之所以解读得不好,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多少人性。或者说,他们的人性被中国文化的积淀尘封了。

怎么解读这首诗?很简单,紧紧抓住“人生几何?”这四个字就好了。人生几何是什么意思呢?按今天的话讲:就是人生有多少?这是一个开放性地发问,一般的解读者都只看到了人生的时间有多少就停止了,然后,就生拉活扯上一大堆“及时行乐”或者“求贤若渴”的废话。

曹操的发问,其实是人类对这个问题的千古一问,就是人生到底是什么?这当然不只是包括了时间,还应该包括了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苦苦求索。其实,曹操的这首诗,就是描写了他在一次欢乐酒会上,对生命进行反复思索求解的过程。

在表达手法上,采用了类似现在电影所用的蒙太奇手法。总画面在有形的宴会和无限的思绪中不断切换,也不过就是一种常用的虚实相映的写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前一句,写宴会的欢乐情况,后一句就自然点出了全诗的龙睛,就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是非常浅层次,却又十分自然地联想。这也是浅层次的解读者所能理解到的最高层面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虽然可以慷慨激昂地感叹人生无常,但却无法回答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因而“忧思难忘。”怎么办?回到现实。生也罢、死也罢,不如喝罢。只好端起酒杯,“唯有度康”才能解忧。这其实也是中国历代文人骚客,面对这个问题时的共同宿命。

酒喝了,问题还是无解,思绪自然又要飞舞起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虽然是借用古诗,但还是通过“比”,婉转表达了曹操对这个问题的执着追求,就象追求自己的梦中情人一样的执着。同时,也象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就是这个问题萦绕在曹操脑海里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问题“沉吟至今”都无法解决,脑袋都大了,头痛欲裂。很可能曹操后来的头风病,就是在这时落下的病根,哈哈!怎么办?想不通就暂时不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段就只好又回到宴会中来,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了。

但是思绪一旦放开,想收也难。这不,马上又来了。“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似乎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但又实在捉摸不住。所以有“明明如月,何时可辍?”明明觉得这个答案就象皓月当空,自己就是无法得到。正所谓看得到摸不着。心里这个急啊!这种焦虑的心情,凝聚到笔端,自然就成了“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939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