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类消失了读后感整理56句-读后感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的观后感 篇1
二零一五年九月十二日,星期六,晚上六点半,与环保绿林军的同学们一起观看了一部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初看到这个名字,我在想,没有了人类,世界还能称之为世界吗?可能潜意识里还是认同人类主宰着这个世界。
人类消失,机器失去了控制,燃料用光,首先世界之间陷入黑暗之中,并且是长久的黑暗,世界回到了最初的样子,没有灯光,也就没有了光污染,天空得到了片刻安宁,晚上有皎洁的月光,清晨太阳冉冉升起,周而复始,世界回到初始的状态,可能对自然而言,人类的消失是一件幸事。
人类是最奇妙的物种,我们最引以为傲的是思想,从中国最古老的四大发明如今大大小小的科技成果,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我们,人类,在改变着这个世界,那么,人类消失后,这些创造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胡佛大坝,涡轮发电机利用水进行发电,工作人员说,哪怕他们现在离开这里,这里的机器还会一直运转,一星期,一个月,一年,百年,只要有水然后机器不坏的话,他们会一直运转,所以,这也可能是星球上最后一座运转发电机;纽约隧道,在我们看不到的地下有许多水泵在时刻运转,它们每天大概需要抽取1300万加仑的水使之保持在一定水位不会淹没隧道,如果水泵停止运转,36小时内隧道就会被淹没;超市、商场等是人类的发明,作为现代化的产物,它们需要电、需要能源,当失去了这些,超市的食物会腐烂变质,电冰箱变得一无是处,成为铁盒子。
人类的伟大创造逐渐消失,巨大的电机被指甲盖大小的动物摧毁,在拉斯维加斯,最后一点人造光消失殆尽,曾经的罗马帝国变成火的海洋,建筑倾倒后变成焦土,又为植物生长创造了枝繁叶茂的条件
动物呢?平日里受人类压迫的家鼠重获自由,这里短时间内成为他们的乐园,不久它们会暴躁不安,因为食物是有限的,而食物的制造者人类的消失代表它们没有了后备资源,多年来没有走出过家门的老鼠需要重回自然,勤劳致富。
没有老鼠那么幸运,失去了主人的宠物觉得末日到了,没有人为他们准备精致的食物,没有人为他们梳理毛发,人类的消失代表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了捕捉食物的本能,走出家门,回到弱肉强食的世界,它们面临着死亡,不知它们有没有看到,死神在像它们招手。据统计,全球有四万多只宠物狗,没有了主人的呵护,它们原本的体征退化,进化出某些奇怪的特性,这对现在的它们而言,可能是障碍,也可能是优势,也许会向前进化一大步。
人类消失六个月后,曾经的城市变成了荒野,猎食动物占据城市,在这一片曾经是高楼、花园的地方觅食,野生动物开始逐渐适应没有了人类的城市生活,他们都是在后人类时代生存的.高手,相信过不了多久,他们便能掌握在这里的生存之道,继人类之后成为新的主宰,.
自然界中植物是重要力量,它们生命力顽强,有阳光,就能生长,破坏力极强,生长几年后就能使一切被绿色吞没。大自然重新夺回地球的时间很短,人类过去对自然狂妄的掌控仅仅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幻想。
时间可以抹掉人类所有的足迹,大自然以惊人的速度消化废墟,水泥、公路很难辨认,鸽子将废弃建筑当作人造悬崖,木质房子在白蚁面前毫无抵抗力,至此,被人类称作家的地方已经不复存在。
生活中,我们习惯上认为,人类创造了这个美丽的世界,人类注定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但是人类消失后,自然的力量像亿万年前那样重新占据上风,可见,人类自诩的控制力多么渺小。其实人类的只是消失只是带走了我们人类时代的一些产物,其他的,还在继续。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的观后感 篇2
9月12日晚,我们如约来到公教楼观看了期盼已久的环保电影《人类消失后的世界》。这终究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我总是想写点什么,来说一下心中若有若无落寞感,还有那隐隐作痛的悔悟。
这是我第一次选择环保通选课,第一次如此肃穆的看环保电影,第一次紧张而又愧疚的留帖。心中那根敏感而又脆弱的心弦又被颤动了,电影中的种种场景以立体感画面的形式充斥着我的脑海,侵蚀着我的内心。虽然我曾是敏感而又多愁善感的文科生,但此时此刻我却无法用合适的语言来形容内心的感受。
人类消失后,世界在一定期间内如同人间炼狱。人类文明将慢慢消失,所有人类存在过的证据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模糊。我感叹人类的伟大也感叹人类的愚蠢,看着心惊肉跳的画面,我在思考是什么将人类推上了断头台?归根结底还是人类自己,人类是否开始觉悟?"环保"两个字从我第一次上环保课时便开始在我心间生根发芽,而今天的环保电影,使"环保"意识深深烙在我的心上。
全世界70亿人类 "集体消失",地球会变成什么模样?谁敢去预想她的容貌?《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将 "人类消失"
这一年当作"元年",以全新的视角,通过动画模拟和实地拍摄的方式,讲述此后数天至数百年内地球的变化。这数百年地球的变化,我想没有人会用轻松地心情去看完整个影片。人类消失后,象征人类文明的高大建筑脆弱的不及蝼蚁。爆炸,水灾来的是那么随意。人类再也不能站在高楼上叫嚣,坐在汽车里狂笑。所有所有的曾被人类拥有的工具,此时成了灾难,成了废品,然后在时间长河里消失的一干二净。
人类再也不是所谓的世界的主宰,关于人类的一切消失得可怜。那些曾被人驱逐、捕获的物种大量繁殖,充斥在地球空间。或许总有聪明的物种,类似于人类的祖先,像猩猩,会慢慢靠智力主宰世界也不是不可能。看着电影,我越来越有种恐慌的感觉,不过这感觉并不是无力回天的,尽管有太多东西无力拾起,但此时行动就为时不晚不是吗?我不知道大家看了影片是不是有同样的感受,但我相信影片一定触动了大家的内心。
我们不知道人类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消失,但是我们知道大自然会用同等的代价回馈人类。这便令人深思: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该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从成为环保绿林军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是一名环保战士,要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能力,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环保好习惯,时刻吹响奋斗的号角。
为了拥有这样美丽的生存空间、为了蓝天白云、为了青山绿水、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保绿林军时刻吹响号角,奋斗在路上!
这周,一部来自美国历史频道的大型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吸引着我的眼球,它与《肖申克的救赎》等人类创作出来的
这部纪录片主要以人类消失后不同的时间段做为线索。人类消失一天后、一个月后、几年后、一百年后、一千年后、以及一万年后的各种不同情形通过3D技术完整地呈现了出来。那些经常依靠人类才能存活的动物,例如狗和猫,又不得不重新认识适者生存这样简单的道理,所以它们就开始找回人类出现之前本来的特性。那些生长在建筑物上的茂密植被不但掩盖了人类曾经建立并且引以为豪的摩天大楼,而且也开始慢慢掩盖人类曾经在这个美丽星球上所犯下的罪行。人类曾经以那些伟大的奇迹为荣。然而,人类从未意识到来自大自然的力量,甚至没有意识到大自然正在通过时间的推移来展现着自己的力量,所以那些摩天大楼犹如大自然中的尘埃,并最终被大自然吞并。
事实上,这样的推断并非没有依据。切尔诺贝利核*漏事故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核*漏事故之后的现场情况就如同人类消失后的世界,以致于人们不得不考虑到大自然的力量依然十分强大。如果把地球的46亿年算成一天24小时,目前人类在地球上存活的时间不过只有短短的30秒而已。如此说来,人类的历史对于46亿岁的地球来说只能是一篇简短的章节。如今,人类仍然有足够的能力来改造这个星球,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人类消失之后,自然界将再次控制地球上的一切。
这部纪录片的真实目的并不寄希望于呈现人类是如何从地球上消失的,只是希望能够阐述一个观点,那就是人类远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是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动物。不论我们在地球上曾经创造过多少奇迹、多少成就,在大自然控制的地球上,这些奇迹也将变得毫无任何价值可言。这一切可以为人类可以做为在地球上“到此一游”的证据也将永远被大自然覆盖。
The documentary film that named “Life after People”, which is published by American History Channel, drew my attention in this week。 It can enable everybody to have the introspection on our lives, which is just like many man-made inspirational movies like “Shawshank's Redemption”。 The main difference of this documentary film is that it records the phenomenon that has not happened in the world。 It's just like the imaginary world。 Is this film, it never mentions that how does human disappear, but rather just tries to introspect human's behavior, the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and human's significance in this globe through the background of human's disappearance。
The film wields the time as the link。 Different kinds of scenery of life after people are completely exhibited of one day, one month, several years, one hundred years, one thousand years, and ten thousands years through 3D technology。 Those animals who always depends on human being, especially dog and cat, must reacquire the theory that the fittest can be survived and remind their own original character before people's appearance。 The prosperous greenery growing on the building after people not only mantles those grand skyscrapers that human established and of which they are proud, but also human's sinfulness in this beautiful star can be also gradually blanketed。 People were very proud of their grand miracles that exhibiting in this world。 Nevertheless, they never care about the strong power from nature and even never be award of that the power from nature is encompassed in the movement of time, so those grand skyscrapers and inventions are just several grains of dusts in the nature and it's absolutely inevitable for them to be gobbled up by the nature。
In fact, this kind of fancy is not creating without any foundation。 The example of Chernobyl nuclear disaster is quite similar to the life after people。 We have to respect the power from nature via that disaster。 Human has been in the earth just 30 seconds, if we compress 4。6 billion years as 24 hours。 So it's just a short historic chapter for human to live in this celestial body。 Currently, it is undisputed that human being possesses the colossal power to alter the whole earth。 Nonetheless, nature will dominate everything after human's disappearance from the earth。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movie is to express a viewpoint, which is that human is not as grand as what we imagine。 No matter how valuable and significant the building or other achievements can be, they are all worthless in the presence of nature after human。 Those so-called miracles during the human's time will be assimilated by nature's strong power and cannot also be proved that human had ever visited the earth for a short while。
【林清玄《光之四书》原文】
光之色
当塞尚把苹果画成蓝色以后,大家对颜色突然开始有了奇异的视野,更不要说马蒂斯蓝色的向日葵,毕卡索鲜红色的人体,夏卡尔绿色的脸了。
艺术家们都在追求绝对的真实,其实这种绝对往往不是一种常态。
我是真正见过蓝色苹果的人。有一次去参加朋友的舞会,舞会不免有些水果点心,我发现就在我坐的位子旁边一个摆设得精美的果盘,中间有几只梨山的青苹果,苹果之上一个色纸包扎的蓝灯,一束光正好打在苹果上,那苹果的蓝色正是塞尚画布上的色泽。那种感动竟使我微微地
设若有一个人,他从来没有见过苹果,那一刻,我指着那苹果说:苹果是蓝色的。他必然要相信不疑。
然后,灯光变了,是一支快速度的舞,七彩的光在屋内旋转,打在果盘上,所有的水果顿时成为七彩的斑点流动。我抬头,看到舞会男女,每个人脸上的肤色隐去,都是霓虹灯一样,只是一些活动的碎点,像极了秀拉用细点的描绘。当刻,我不仅理解了马蒂斯、毕卡索、夏卡尔种种,甚至看见了除去阳光以外的真实。
在阳光下,所有的事物自有它的颜色,当阳光隐去,在黑暗里,事物全失去了颜色。设若我们换了灯,同样是灯,灯泡与日光灯会使色泽不同,即使同是灯泡,百烛与十烛间相去甚巨,不要说是一枝蜡烛了。我们时常说在黑夜的月光与烛光下就有了气氛,那是我们多出一种想像的空间,少去了逼人的现实,即使在阳光艳照的天气,我们突然走进树林,枝叶掩映,点点丝丝,气氛仿佛滤过,就围绕了周边。什么才是气氛呢?因为不真实,才有气有氛,令人迷惑。或者说除去直接无情的真实,留下迂回间接的真实,那就是一般人口里的气氛了。
有一回在乡下,听到一位农夫说到现今社会风气的败德,他说:“都是电灯害的,电灯使人有了夜里的活动,而所有的坏事全是在黑暗里进行的。”想想,人在阳光的照耀下,到底还是保持着本色,黑暗里本色失去,一只苹果可以蓝,可以七彩,人还有什么不可为呢?
这样一想,阳光确实是无情,它让我们无所隐藏,它的无情在于它的无色,也在于它的永恒,又在于它的自然。不管人世有多少沧桑,阳光总不改变它的颜色,所以仿佛也不值得歌颂了。
熟知中国文学的人应该发现,中国诗人词家少有写阳光下的心情,他们写到的阳光尽是日暮(天寒翠袖薄,日暮依修竹),尽是黄昏(月上柳
一朝唐诗、一代宋词,大部分是在月下、灯烛下进行,你说奇怪不奇怪?说起来就是气氛作怪,如果是日正当中,仿佛都与情思、离愁、国仇、家恨无缘,思念故人自然是在月夜空山才有气氛,怀忧边地也只有在清风明月里才能服人,即使饮酒作乐,不在有月的晚上难道是在白天吗?其实天底下最大的痛苦不是在夜里,而是在大太阳下也令人战栗,只是没有气氛,无法描
有阳光的天色,是给人工作的,不是给人艺术的,不是给人联想和忧思的。有阳光的艺术不是诗人词家的,是画家的专利,中国一部艺术史大部分写着阳光,西方的艺术史也是亮灿照耀,到印象派的时候更是光影辉煌,只是现代艺术家似乎不满意这样,他们有意无意地改变光的颜色。抽象自不必说了,写实,也不要俗人都看得见的颜色,而是透过画家的眼睛,他们说这是“超脱”,这是“真实”,这是“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才是创作”。
我常说艺术家是上帝的错误设计,因为他们要在阳光的永恒下,另外做自己的永恒,以为这样就成为永恒的主宰。艺术背叛了阳光的原色,生活也是如此。我们的黑夜愈来愈长,我们的屋子益来益密,谁还在乎有没有阳光呢?现在我如果批评塞尚的蓝苹果,一定引来一阵乱棒,就像齐白石若画了蓝色的柿子也会挨骂一样,其实前后还不过是百年的时间,一百年,就让现代人相信没有阳光,日子一样自在,让现代人相信艺术家的`真实胜过阳光的真实。
阳光本色的失落是现代人最可悲的一种,许多人不知道在阳光下,稻子可以绿成如何,天可以蓝到什么程度,玫瑰花可以红到透明,那是因为过去在阳光下工作的占人类的大部分,现在变成小部分了,即使是在有光的日子,推窗究竟看的是什么颜色呢?
我常在都市热闹的街路上散步,有时走过长长的一条路,找不到一根小草,有时一年看不到一只蝴蝶;这时我终于知道:我们心里的小草有时候是黑的,而在
光之香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苓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
农夫用斗笠一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地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 ? 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 ”
我说:“那夜来香、昙花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
光之味
在澎湖访问的时候,我常在路边看渔民晒鱿鱼,发现晒鱿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鱿鱼放在水泥地上,隔一段时间就
有一次一位渔民请我吃饭,桌子上就有两盘鱿鱼,一盘是新鲜的刚从海里捕到的鱿鱼,一盘是阳光晒干以后,用水泡发,再拿来煮的。渔民告诉我,鱿鱼不同于其他的鱼,其他的鱼当然是新鲜最好,鱿鱼则非经过阳光烤炙,不会显出它的味道来。我仔细地吃起鱿鱼,发现新鲜虽脆,却不像晒干的那样有味、有劲,为什么这样,真是没什么道理。难道阳光真有那样大的力量吗?
渔民见我不信,捞起一碗鱼翅汤给我,说:“你看这鱼翅好了,新鲜的鱼翅,卖不到什么价钱的,因为一点也不好吃,只有晒干的鱼翅才珍贵,因为香味百倍。”
为什么鱿鱼、鱼翅经过阳光曝晒以后会特别好吃呢?确是不可思议,其实不必说那么远,就是一只乌鱼子,干的乌鱼子价钱何止是新鲜乌鱼卵的十倍?
后来我在各地旅行的时候,特别留意这个问题,有一次在南投竹山吃东坡肉油焖笋尖,差一点没有吞下盘子。主人说那是今年的阳光特别好,晒出了最好吃的笋干,阳光差的时候,笋干也显不出它的美味,嫩笋虽自有它的鲜美,经过阳光,却完全不同了。
对鱿鱼、鱼翅、乌鱼子、笋干等等,阳光的功能不仅让它干燥、耐于久藏,也仿若穿透它,把气味凝聚起来,使它发散不同味道。我们走入南货行里所闻到的干货聚集的味道,我们走进中药铺子扑鼻而来的草香药香,在从前,无一不是经由阳光的凝结。现在有毋需阳光的干燥方法,据说味道也不如从前了。一位老中医师向我描述从前“当归”的味道,说如今怎样熬炼也不如昔日,我没有吃过旧日当归,不知其味,但这样说,让我感觉现今的阳光也不像古时有味了。
不久前,我到一个产制茶叶的地方,茶农对我说,好天气采摘的茶叶与阴天采摘的,烘焙出来的茶就是不向,同是一株茶,春茶与冬茶也全然两样,则似乎一天与一天的阳光味觉不同,一季与一季的阳光更天差地别了,而它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具备一只敏感的舌头。不管在什么时代,总有一些人具备好的舌头能辨别阳光的壮烈与阴柔——阳光那时刻像是一碟精心调制的小菜,差一些些,在食家的口中已自有高下了。
这样想,使我悲哀,因为盘中的阳光之味在时代的进程中似乎日渐清淡起来。
光之触
八月的时候,我在埃及,沿着尼罗河自北向南,从开罗逆流而溯。一直往路可索、帝王谷、亚斯文诸地经过。那是埃及最热的天气,晒两天,就能让人换过一层皮肤。
由于埃及阳光可怕的热度,我特别留心到当地人的穿戴,北非各地,夏天的衣着也是一袭长袍长袖的服装,甚至头脸全包扎起来。我问一位埃及人:“为什么太阳这么大,您们不穿短袖的衣服,反而把全身包扎起来呢?”他的回答很妙:“因为太阳实在太大,短袖长袖同样热,长袖反而可以保护皮肤。”
在埃及八天的旅行,我在亚斯文旅店洗浴时,发现皮肤一层一层地凋落,如同干去的黄叶。埃及经验使我真实感受到阳光的威力,它不只是烧灼着人,甚至是刺痛、鞭打、揉搓着人的肌肤,阳光热烘烘地把我推进一个不可回避的地方,每一秒的照射都能真实地感应。
后来到了希腊,在爱琴海滨,阳光也从埃及那种
再来是意大利,阳光像极文艺复兴时代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开朗强壮,但给人一种美学的感应,那时阳光是轻拍着人的一双手,让我们面对艺术时真切的清醒着。
到了中欧诸国,阳光简直成为慈和温柔的怀抱,拥抱着我们。我感到相当的惊异,因为同是八月盛暑,阳光竟有着种种变化的触觉:或狂野、或壮朗、或温和、或柔腻,变化万千,加以欧洲空气的干燥,更触觉到阳光直接的照射。
那种触觉简直不只是肌肤的,也是心灵的,我想起中国的一个寓言:
有一个瞎子,从来没有见过太阳,有一天他问一个好眼睛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呢?”
那人告诉他:“太阳的样子像个铜盘。”
瞎子敲了敲铜盘,记住了铜盘的声音,过了几天,他听见敲钟的声音,以为那就是太阳了。
后来又有一个好眼睛的人告诉他:“太阳是会发光的,就像蜡烛一样。”
瞎子摸摸蜡烛,认出了蜡烛的形式,又过了几天,他摸到一支箫,以为这就是太阳了。
他一直无法搞清太阳是什么样子。
瞎子永远不能看见太阳的样子,自然是可悲的,但幸而瞎子同样能有阳光的触觉。寓言里只有手的触觉,而没有心灵的触觉,失去这种触觉,就是好眼睛的人,也不能真正知道太阳的。
冬天的时候,我坐在阳台上晒太阳,同一个下午的太阳,我们能感觉到每一刻的触觉都不一样,有时温暖得让人想脱去棉衫,有时一片云飘过,又冷得令人战栗。晒太阳的时候,我觉得阳光虽大,它却是活的,是宇宙大心灵的证明,我想只要真正地面对过阳光,人就不会觉得自己是神,是万物之主宰。
只要晒过太阳,也会知道,冬天里的阳光是向着我们,但走远了,夏天则又逼近,不管什么时刻,我们都触及了它的存在。
记得梭罗在华尔腾湖畔,清晨吸到新鲜空气,希望将那空气用瓶子装起,卖给那些迟起的人。我在晒太阳时则想,是不是有一种瓶子可以装满阳光,卖给那些没有晒过太阳的人呢?
每一天出门的时候,我们对阳光有没有触觉呢?如果没有,我们的感官能力正在消失,因为当一个人对阳光竟能无感,如果说他能对花鸟虫鱼、草木山河有观,都是自欺欺人的了。
【林清玄《光之四书》读后感篇一】
在贫穷的村长大的林清玄对人生感觉是,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喝茶饮酒都能品出哲学的他,对阳光更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他的笔下,阳光拥有颜色,语言看似随意,但是独具匠心,将阳光本色的失落全部展现的淋漓尽致。是啊,这样一想,阳光却实是无情,它让我们无法隐藏,它的无情在于它的本色,也在于它的永恒,又在于它的自然。不管人世有多少沧桑,阳光总不改变它的颜色,所以仿佛也不值得歌颂了。熟知中国文学的人应该发现,中国的诗词家少有写阳光下的心情,他们写到的阳光尽是日暮(天寒翠袖薄,日暮依修竹),尽是黄昏(月上柳
阳光无所不在,无所不照。其实天底下最大的痛苦不是在夜里,而是在阳光下呀,令人战栗,有阳光的艺术不是诗人词家的,是画家的专利,中国一部艺术史大部分写阳光,西方的艺术史也是亮灿辉煌。
在他笔下,阳光拥有香气。你是否留心过,夏天刚在太阳下的衣服总有一股味道。其实,那就是阳光的香味,如此的沁人心脾。作者笔下的农夫,放弃城市多姿多彩的生活而毅然决定留在乡村,只因阳光的香味,阳光的魅力使他魂牵梦绕。而嗅觉退化的都市人却遗忘阳光,反差之大,令人心痛。闲暇时,不妨在阳光下深呼吸,你闻到的不仅是阳光的香味,也是都市人所没有的嗅觉。
在他的笔下,阳光拥有味道。文中所例举的鱿鱼;鱼翅;乌鱼子;笋干等,正是因为有了阳光,才使它们的味道特别美味。阳光的功能不仅让它们干燥,耐于久藏,也仿若穿透它,把气味凝聚起来,但它们散发着不同的味道。当我们走进草药房的时候,铺子扑鼻而来的草香药香,但在从前,无一不是经过阳光凝结而成的。不管什么时候,总有一些人具备敏感的舌头,能辨别出阳光的壮烈与阴柔------阳光那时刻像是一碟精心调制的小菜,令人齿颊留香。
在他的笔下,阳光可以触摸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被触摸的人不仅应有生理的触觉。寓言中的那位盲者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心灵的触觉。从埃及到中欧诸国,阳光竟有着种种变化的触觉,或狂野,或壮朗,或温柔,或细腻,变化万千。一个没有触觉的人,他是体会不出阳光的触摸时的真切。也体会不出花鸟虫鱼,草木山河的快乐。
只要真正地面对阳光,人就不会觉得自己是神,是万物之主宰。一语道破了现代文明的狂妄。林清玄以一贯清澈澄清的心境于质朴无华的文字中传达出淡淡的伤感。他的情感犹如无波之湖中偶投一块小石,而微微泛起的涟琦,静而不死,动而不喧,生机蕴涵,让疲惫不堪而感官能力正在逐渐丧失的都市人得到一丝心灵的慰籍。
【林清玄《光之四书》读后感篇二】
他生于农村,我在文中读出他与大自然有种莫名的亲近感。我生在城市,凭着那点对自然的向往,空闲时读着这朴实而澄明的文字,能得到一丝心灵的慰藉。
这是个寻常的话题,以自然与人文的因果和冲突叙事和思考。当然这历来是无人能解的谜题。外国的某部带有严密分
这固然是假想,却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的存在问题。只要我们存活一天,便要努力保留自己生活过的痕迹。那么,现代文明是在自然上寄生,还是与之共生?两者应该都有
“只要晒过太阳,也会知道,冬天里的阳光是向着我们,但走远了,夏天又逼近,不管什么时刻,我们都触及了它的存在。”令人遐想的一句话。体现自然是人类现代文明的起源,人不能脱离社会,更不能脱离自然而单独存在。也就是说,人类即使在城市,也并未真正远离自然。长远一想是可怕的,我们的心会时时呼应着阳光吗?这种温暖和神秘,读来竟有种穿越沙漠般别样的感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97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