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大国大城读后感500字汇聚66条-读后感

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城市的认识。

一、关于城市发展的规律

一样东西,用的人越多越有价值,比如安卓系统、 windos操作系统,城市也是一样的道理,越大、人越多,越有价值。而小城市的前景不太看好,未来农村人口肯定会持续减少,三四线城市有可能衰落。

人口涌向大城市这是必然的规律。日本的人口总数是下降的,但是东京的人口却呈上升趋势。未来将有更多的人涌入大城市,中国本来可以引领这个潮流,发展超级特大城市,但是很可惜,政府想要东西部均衡发展,想要小城镇多点开花,这种规划可能并不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估计是浪费资源,效果有限。

二、关于城市病:拥挤、污染、犯罪

人为地设定城市人口上限,比如某个城市,规划15年后人口规模是3000万,但是只用了10年,人口就已经突破了这一数字,那么,以前按照3000万人口设计的公共设施就明显落后,不能够适应需要,这是导致城市病一个很重要的.的原因,是城市规划的失误。

书中还使用了大量的数据,证明了人口的集中对环境治理、耕地保护、预防犯罪都是有益的。在大城市地铁很便利,开车反而不方便,开车的减少有利于环保;人口集中后,一个摄像头就可以覆盖更多人群,可以更加有效地震慑犯罪。

三、城市的商业服务

一个城市中心的形成主要是历史的因素,也有部分规划的原因,不是那么轻易改变的。

道路小、路口多,便于步行,有利于商业街的发展,如果马路太宽,从这一边步行道那一边很麻烦,就难以留住人,商业不容易发展。比如浦东,都是宽阔的马路,规划有序的住宅区,然而繁华的商业街仍然在浦西。道路小也并不必然影响交通,香港的道路很窄,但车速很快。

一个城市,老是驱赶那些提供低端劳动服务的人群,必然会引起服务价格的上涨,受影响的是这个城市居民。

这本书也有不切实际地方,比如作者提出一个偏方,把各个机关单位的围墙拆了,可以分流人群,缓解交通。经济学家薛兆丰就从产权的角度分析了这种做法,反驳得很有道理。

城市规划要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这些知识有些人真不懂,有些人装不懂,不懂的好办,装不懂就不好办了,尤其是有决策权力的人装不懂危害更大。

总体来说,这本书刷新了我的三观,非常值得推荐,很庆幸读到了这本书。

城市规划、资源分配、人口流动、社会发展....这些看似大而专业的词语,似乎与追求短期效益,着眼于当下销售任务、签约回款、策划推广的地产营销人而言,有点高深与缥缈。

由于是有吴老板推荐、集团上下专项培训过的书籍,抱着些许的好奇、疑问与纠结,决定静下心来“啃”这一本书。

不看则以,一看便欲罢不能。书中所涉及到的观点及评论,填补了我在规划与城市发展领域的认知不足与空白,有效的缝合了一些早前形成的零碎观点,逐步形成一套“点、线、面、体”的综合认知。

以下分享几个本书中尤为深刻的记忆点:

一、大城市病不能靠抑制人口数量解决。

中国需要大城市,且越大越好,中国一线城市的人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对人口数量增长的估计不足导致的大城市病突出,并不是因为人口太多了。控制人口数量是典型的需求端抑制,而不是供给侧改革。

一线城市严控人口,但每次制定城市规划目标后,用不了几年时间便被打破,但配套服务全部是按规划指标配给,造成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解决城市病,需要通过增加公共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而不是抑制人口数量。

二、城市越大,对人口的成长越有利。

大城市具有“人力资本外部性”

人力资本外部性: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不仅能使自己的收入有所提高,而且在他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还能相互学习和影响,促进知识的传播和生产。

城市越大,人才不断被引入,在市场自由的流动下,配合服务于这些人才的'工种会同步增加,一线城市管理者希望以业控人,希望引进大量高端人才,同时对相应的服务业者用各种方式限制,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竞争惨烈。而保姆、月嫂工资高涨,且供不应求。

大城市就业市场高度专业化,特殊专业的人只能在大城市才能找到工作。

“高房价”和“城市病”是消费者为获得大城市的生活所支付的代价,人们为了支付大城市更高的房价,牺牲了某些维度上的生活质量。

中心区的高房价就是人们为工作和生活便利性支付的成本,住在城市核心区,可以最大化的享受城市带来的配套。

三、城市路网越密、越窄越有利。

在大城市内部,中心城区因为四通八达,一定是生活最丰富的地段,大量的生产型服务业为了和四面八方的人做生意,一定要抢占市中心位置,排挤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

为什么城市核心区的住宅用地非常少,使得很多居民楼被改成了商业使用,而郊区以及中小城市,很多商业和写字楼被改成了“商改住”,这是城市需求决定的,在自由市场下,有更多人抢占城市中心位置,挤占了居住功能。

城市规划中,窄马路更有利于生活,可以形成更多的人气入口,可以更好的聚拢人气,使得居民生活半径更小,当城市堵车时可以更快的进行分流。

高路网,马路多而窄的方式反而可以引导服务业多样性,生活的便利性和出行需求的减。

四、限制人口数量会造成大城市人口结构的老龄化

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污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治理成本低于发展成本,便会倾向于治理,当城市持续向高密度发展,更密的路网,更少的车辆使用,城市会重新回到生态宜居。国际上很多城市都经历了这一过程。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逆城市化,人们会到郊区去购买别墅居住。当知识,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高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于居住在市中心去享受和人交流便捷的需求更加强烈,又会出现返城市潮。

人口结构是动态变化的,人口的老龄化,平均寿命增加,都需要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现有的控制人口政策,年轻人口补充不足,老年人比例会进一步提高。

养老金是记账系统,年轻人现在工作交的养老保险被支付给现在的老年人,不足的部分由财政补贴,在控制人口的政策下,未来的老龄化更为严重,未来的年轻人减少,支付养老金的人减少,巨大的财政补贴让政府会考虑别转移支付方式,如延迟退休等等。

本书的专业性知识输出远不如此,以上几点仅为读者本人的阅读收获。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973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