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读后感500字汇聚76句-读后感
创世纪开端是神的创造,创世纪中的罪恶种种,是人类罪恶的发端。下面是创世纪
创世纪读后感1
这几天,开始阅读《圣经》了,不是因为信仰,而是因为文学、历史和艺术的扫盲。
很早以前学习英文的时候,有一个英国人福克斯太太,曾经送我一本英文的《新约》,只读过马太福音以及部分有名的短落,中文版的圣经也是在那个时候在教会买的,然而一直没有好好阅读,原因是我一打开旧约的篇章就被那长长的家谱式名单吓坏了,这名多西人的名字让人头痛而没有耐心去看后面的东西。
这次阅读是受了两个方面的刺激,一是看到一位美国黑人诗人的事迹,说他出生贫穷,家中唯一的一本书便是圣经,可是他却成为了一个著名的诗人,他的笔名叫Golden Style,正式名字:Edward Golden William;另一是读了木心的世界文学史。越来越感觉这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基础,也是提高文学的必需,
昨天,终于读完了《创世纪》,前面的上帝造人,亚当夏娃的伊甸园,诺亚方舟,巴别塔的故事大家都熟悉的,我也不想再谈了。后面部分,主要从亚伯拉罕率领子孙开始,到约瑟在埃及救助以色列人度过荒年结束,这一段讲了很多故事,有父母偏爱小儿的,有妻妾争地位的耍手段的,有兄弟夺位的,有守约或毁约的,有复仇的,有报恩的……这里面,上帝耶和华的旨意只是粗略的,更多的是人性的表现,尤其是贪婪、嫉妒、欲望表现得尤其好玩。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其实旧约描述得很简要,在这么短的篇幅里却涵盖了巨大的信息量,我都需要在纸上画家谱图,方能搞清楚谁与谁是什么关系,看过以后,大多数情节在脑中也只是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缺点是人物太多却许多都是走过场,或仅仅说明他有几个妻子、侍女,哪个妻子生了哪些儿女此等琐事读来很无聊,也许这是起初必须交代的,否则后面就看不懂也说不定。不过其优点是真正在讲故事的时候,极其简洁扼要,描写也朴素。
刚看完一章,发言权也有限,木心说,新约的文学价值大于旧约,这个我相信,但是作为扫盲来说,这一部分再如何艰巨漫长,也是要扫一遍的,今天将继续看出埃及记。
创世纪读后感2
创世纪开端是神的创造,在发生了罪的问题之后,创世纪接下来便是神的筛选。神的加法变为了减法。这两部分工作性质相反,但在本质上神的荣耀如一。
首先,六日创造中,神并非分板块地创造,而是每一天的创造都是普世性的,显示上帝的大能和完全,因为神的工作虽然包含层次,但每一层都不留缺憾,不失平等,恩泽四方。从空气陆地到动植物,每日都在添增,最终的点睛妙笔是创造了人。亚当是拥有神所赐的灵,又生活在地上伊甸园,因而接通了天地关系,成为神掌管万物的代理人。
接着,发生了不幸的事,就是试探面前人犯了罪,这罪不但是传染病,还是遗传病,还导致死亡,比任何物质病毒都可怕。如果说之前神是在创作美丽图画,此后神则是在罪恶的灰烬中寻找残片。在亚当众子中神单与塞特后裔同在;其后神在整个世界的人中只拯救了挪亚一家;在挪亚后裔的世界中,又单单选中了一个人------亚伯拉罕成为信心之父。亚伯拉罕的后裔中,神选中以撒;以撒后裔中,神选中雅各;雅各的十二个儿子虽然是神设立的以色列十二支派祖先,但神却特别拣选约瑟,在重重试炼后重用他,让他作埃及的宰相。他父亲称他是”与弟兄迥别之人”特别为他祝福。神是在千万人中拣选人的神。之前神创造天地的荣耀并未在之后有任何减损,反之,他充满天地海洋的能力和恩典,因为汇聚到一个个普通人的身上,而更显出他父亲一样的`宽厚无私。这些普通人,只因有一颗信心,就能与神同行,神叫他们名字,当朋友对待他们。神的创造也是无比的智慧,因为“人心必万物都诡诈。”这万里挑一的拣选的本身,就显示了神的荣耀。
创世纪中的罪恶种种,是人类罪恶的发端。如夏娃的贪婪、该隐的嫉妒凶杀、造巴别塔的人狂傲自夸、含违背父亲背后说人、所多玛居民的淫和乱、罗得牧人的争竞、拉班的诡诈、埃及护卫长妻子的毁谤、酒政的背约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今天我们依然看到这些罪恶新瓶装旧酒一样流传在我们中间,而其源头和本质已经在创世纪中揭示了出来。甚至就连挪亚也醉过酒,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这些神的爱子都有过说谎、诡诈,无人清白无罪。就看出神的怜悯是无条件的,显出神的拣选是白白的恩典。不在于人有丝毫配得之处,而在于神“愿意怜悯谁”。
创世纪中神向人启示他自己,始祖们对神有了初步的认识:神是”天地的主、至高的神(麦基洗德言)”表明是充满荣耀权柄的。是”全能的神”(神自称),表明神不需要辅助和供养,能行各样奇事。是”看顾人的神(夏甲言),表明神是慈爱的,愿意怜恤人的难处和苦痛。是”审判全地的主(亚伯拉罕言)是满有公义,不以有罪为无罪,不以无罪为有罪的神。这些启示都是在人犯罪之后,神的完全和荣耀并未因人的犯罪而减损,反而神将更加得荣耀,这荣耀彰显是借着一小群生在罪恶中,却有信心的人。正如”亚伯兰信神,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
2012
星期五下午,我们班共同观看了《2012》这部电影,这是我看的第二遍了。
这部片子,几乎集中了灾难片的所有元素,特大地震,超级火山,超级海啸,毁灭整个人类的大洪水,陆地的下沉与崛起,地球磁场的倒转,城市的毁灭,无助的人群,是把这么多灾难元素集中在一起的灾难大片。
这部片子,最让我感动的,是人性。这种人性,是博大宽广,是勇于付出,是为了他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狭隘自我,不是自私自利,不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要节约水、节约能源、不要制造很多垃圾、为了绿色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自然,人类很渺小;面对灾难,人类很脆弱;面对宇宙,人类很孤独;只有团结如一家人,只有爱,能让我们多一点温暖,多一点力量,多一点瞬间也能永恒的生存意义!
2012观后感(二)
当走出影院的那一刻,我才开始思考这部电影带给了我哪些思考。因为在影院的160分钟里,根本无暇思考这样的问题。我和影片中的人物一起,从2009年,这个我们即将告别的年份一起,飞速来到了2010年,2011年,2012年。而最终故事的主要内容都发生在2012年。这样的处理的确增加影片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但愿大家不会看完片子相信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
我想每一位走出影院的观众都该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表面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是值得真正得以能够保存的?有什么是能够最终得以保存的.?还有当整个人类都面临着同一个毁灭性的灾难的时候,我们一起都该怎么做?我想导演只是把他希望看到,和他能够理解的场景和画面通过镜头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事实会是这样吗?这个问题发人深思。
信仰是什么?不是你信了哪个神,他就一定能够救你,保你平安。影片中的基督像倒塌,意大利的教堂倒塌正是科学的印证了凡是造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建筑物,都只是地球上的附属品。当地壳发生这样的运动,人类是束手无策的。幸运的是,我们不是恐龙,人类为了物种的延续,开始了全球的合作。正如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主题歌《我和你》中唱得那样,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而此时地球上的人类的命运完全的落在了中国人民的手里,落在了那几艘飞船上,虽然不能飞。
可以说影片的结尾,还是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乐观主义情绪!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是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全球范围的活动。整个地球最终又恢复了创世纪后的平静。当打开舱门的那一刻,当阳光又一次照在全人类的身上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愿活着的人知道如何来重建自己的家园!
导演没有选择会飞的飞船作为拯救人类的交通工具,没有把我们人类送入太空,飞离地球。他可以这样做,也许那就是星际迷航了!而是选则了船,而且片中男主角的儿子叫挪亚,是他在最后时刻帮助他的父亲修好了船,拯救了所有人。这不得不让我想到导演的意图是在影射圣经中关于此处的记载。
当我们还能够活在这个世上的时候,当我们还能够在电影院感受大银幕给我们带来无比震撼的声音和画面的时候,当我们走出影院,发现这个世界还没有像和电影中所展现的一样的时候,当我们还来得急能够和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当我们还能看到阳光撒满大地的时候,当我们还有机会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当人类还没有到最危急的时候,让我们都来心存对大自然的敬畏!灾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携起手,人类终将不会灭亡!文明终将延续!我们可以重塑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2观后感(三)
和家人一起去看《2012》。视觉效果很壮观。观后有两点想法:
一是,要珍惜生命。人的生命在大自然的面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地震、火山、海啸,倾刻间就可以带走人类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最珍贵的生命。有的人可能会说灾难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地球毁灭还很遥远,那我们不说灾难。就一个完整的人生来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医疗水平提高了,人的寿命可以达到80岁。80年,对一个小学生来说,那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但对一个45岁以后的中年人来说,那是一个需要即将面对的现实,如果放到历史长河中,那可能只是很小的一点。想到这些,对名利看淡了很多。回国后,觉得增长了知识,扩宽了视野,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但限于国内机制、体制及干部使用上的浅规则等原因,没有出现想象的那样,有时自己会有些苦恼。《2012》观后,想开了很多。
二是,要关爱他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构成了整个社会关系。一个再坏的人,也愿意为救助心爱的人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关心家人和朋友,友善邻居和路人。关爱他人,也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微笑面对每一个人。不要做了10年的邻居,而不知姓什么。
读完理查德.福提写的《生命简史》,我对人类、万物及我们居住的地球,有了和以往完全不一样的认识。
这本书描述了生命进化的40亿年的历程。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伟大的生命一步步从海洋走向陆地、从低级走向高级,在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上,绘制着绚丽多彩、光辉照人的历史画卷。
书中列举的一些事实令我震撼。水蒸汽得以凝结成水滴,这些水滴通过不断汇集凝结而形成了原始的浅海。这不禁让我慨叹自然之神奇,一定条件下,矛盾可以共生,孕育伟大生命的摇篮。还有更令我吃惊。“生命初期环境由于中世纪的人们描绘的地狱一般,那是一个炽热的充满强酸的世界,大气层中几乎没有氧气,硫磺从火山迸发出来,同时还伴有陨石慧星激烈的碰撞。”多么恐怖的情景,现存的所有动植物在那样的环境中绝对没有办法生存。然而,45—38亿年前,我们最原始的细胞(这里称为细菌也许更合适)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吸取养分,利用能量,挣扎着生存,一点点进化。这真是一首浩翰的生命史诗呵!还有一个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说法,做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而为我们所不屑的蛆虫,在几十亿年前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都是一个个小小的平凡的'细胞而已。我们所蕴含的元素是完全一样的,这让我对一切生命都充满了敬畏,我们不应小觑任何生物,正如庄子所讲:“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为我一。”“存在即合理”,自然的法则从不偏袒任何生物,只是时间驯服了整个世界上不断进化、变异的生物。
穿梭于生命演化的历程,感受着自然的神奇,有时,我的脑海会冒出泰戈尔的文案:“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几乎成了一咱信仰。合上厚厚的书,望着窗外鳞次栉比的大楼,看着路上甲壳虫似的小汽车,我不禁哑然失笑。如果说生命的演化史是个时钟,那么蓝藻大约出现在凌晨两点,无脊椎动物大约出现在上午十点左右,人类则像灰姑娘一样,在整个戏剧即将终止的十二点的前一分钟才登上舞台,可是我们才几秒的时间就以极大的加速度将地球造成一个以人类为主的世界,这是应悲哀,还是应庆祝?
我不再对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而紧张,因为我仿佛看到人类灭亡后,自然又以自己的行事发展,细胞、组织、躯体、动物……那些哭喊着:“救救我们的自然母亲”的人员是不懂的,自然有什么好拯救的呢,它没有什么感情,更不会因为某种生物的灭亡而停止自己的发展。真正该被拯救的恐怕是冒昧的人类吧!
可是人类有情,谁也不愿看到浩翰的人类文明、人类科技被自己的双手毁灭。根据生物进化理论,在人类灭绝后,要上亿年的时间才能再出现像人类一样智慧的生物。
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生命简史》,想想吧,我们就是这亿万生命的集合:在身体里面,流淌着他们的汁液,凝聚着他们的活力,保护着他们的追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9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