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收集70句-经典语录

读《赤壁赋》有感一

苏轼应是北宋最为文采斐然的文豪,一位具有颇多艺术成就的艺术家。他虽然具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和艺术天赋,但较少政治天赋,因而在当时北宋政政坛踉踉跄跄,举步维艰。

他少承父训,饱读儒学,想以此济天下,度苍生,年仅二十岁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但他缺少敏锐的政治触觉和为官之术,所以除少数几个志同的挚友外,并不受当时官场的欢迎。

苏轼思想上受老庄影响较大,安于传统,排斥新政,然苏轼自己感到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便主动请求外调,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但王安石为了新法的推行,用了一批表示支持新法的所谓“新锐勇进之人”,实际上这些人并非真为推行新法富民强国,而是借此政见分歧排除异己,巩固政坛地位。苏轼的几句牢骚惹恼了他们,此辈便狂吠着要置苏轼于死地。此中以御史中丞李定尤甚,数苏轼四大罪状,要求皇上“大明诛赏,以示天下”,其实李定的慷慨陈词,只不过是把苏轼作为逆党代表惩治来向新党掌权者送礼邀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赖朋友相助,苏轼侥幸不死,但活罪难免,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司马光旧党上台,苏轼被召回京,按理说苏轼应是旧党功臣,应当得志才是。但他又反戈一击,不满旧党集团全盘否定新法,认为“免役法”有万世之利,又遭旧党排挤无处容身,只好又请求外调,再任杭州、扬州、定州等地太守。后东风又压倒西风,新党再起,对“元祐党人”进行迫害,苏轼又一再被贬,从岭南惠州直到海南儋州。宋徽宗即位后遇赦,北归途中去世。

这样的贬谪流放,在仕途史上是罕见的。其政敌们自是为达到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目的,但他们虽然能操纵着苏轼的仕途命运,但在意志上彻底失败了。他们没想到苏轼的抗打击能力太强,就像以油灭火,越是打击,生命力越是顽强,越能激发起旺盛的创作热情。苏轼遭贬的规迹,从他的作品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来到密州,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仍希望“西北射天狼”以报朝廷;到了杭州,人间天堂慰藉了他飘零孤独的心灵,西湖泛舟,写下《饮湖上初睛后雨》,把西湖比为西子,并留下“苏堤春晓”的丰碑与胜景;到湖北黄冈,正是他人生经历劫后余生的最低谷,却是他创作生涯最为豪迈的时候,在这里留下其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散文名篇前后《赤壁赋》;直至越过五岭,到了当时还是蛮夷之地的惠州,苏轼犹能大快多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羡死了贵妃,气死了政敌。

政敌们没有想到苏轼有这样顽强的生命力,主要是苏轼有着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明白的自我开解的秘方:美酒、山水、诗文、学佛、寻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迁客骚人,行者秋士,生命中是离不了酒的。他们借酒抚慰内心创痛,借酒倾吐不平之气。而贬谪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又能使苏轼饱览奇山异水,山水开阔了他的胸襟,净化了他的心灵,成为其精神家园,并且能在对大自然天地万物的思索中参透人生哲理。心有所感,则发诸笔端,于是便有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文。在黄冈赤壁,经历人生最大的劫难后,他在山水之间做了冷静的思索,《赤壁赋》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大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在《后赤壁赋》一文中。苏轼的正统思想是儒家,但又渗透了较多的道家思想,其实这正是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点与李太白类似,而苏轼则比太白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太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便骑上青鹿,遍访名山。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梦见羽衣翩迁的道士,亦是其求道思想的反映。我们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消极,其实李白与苏轼也不见得相信神仙的存在。他们都不是圣人,在经历了这多磨难与打击之后,总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吧?

我们在感叹苏轼的韧性与坚强之后,不必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表示同情。如果让其衣食无忧地活着,可能就没有这些灿烂于青史的文章了。就像有人说,不如别让李煜当这破皇帝了,让他专门写词多好。其实不让他当这亡国的皇帝,便也就没有了“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的文字流传于世了。这就更让我们了解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道理。

读《赤壁赋》有感二

苏轼的这篇赋可谓构思巧妙,先写了游之“乐甚”,然后笔锋一转引出“客之三悲”,再有“苏子二论”来收尾。而精骇得“苏子二论”也不由得使我产生了一些感想……

先谈谈苏子的“何羡论”吧,我认为“何羡论”给我一种看待问题的新角度—辩证。的确,事务应被分为而来看待,这样一来,你往往会发现一些令你欣悦的东西,既能安慰自己,又能激励自己,提醒自己,给自己全新的动力,可谓好处多多。

再说苏子的“共适论”,“共适论”则向我们揭示了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浅显又深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人生哲理,那就是:是自己真正感到快乐的东西并不是那些有形的身外物,而应是那些这可以回.不可言传的无形之物,

而这些无形之物又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原因就在于他们太普通了,普通到就如“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般,而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却偏偏就能像春风一样牵动你的新,焕发出无限的美感与快然,而这种在大多数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快乐又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为在这个充满竞争、充满欲望,充满忙碌的社会中,有谁愿意普通的风与月儿停下脚步呢?

有谁愿为江面上传来的笛声而凝神静听呢?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也正因如此,人们不知自己究竟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时光,然而人们在付出了这样巨大的代价子后就能得到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或许苏子旷达的人生态度只适用于他一人吧。

赤壁巍峨,何其雄伟也!江水浩浩,奔流无尽也!念吾尝诵苏子之文于昔之二载,其气魄之浑,胸襟之博,数励吾于孤寂之际,困逆之中。泛舟楫于湖光山色之中,颇羡古仁人潇洒凛凛之气。何也?盖怜东坡之"山水清风"之道也。今余复追"赤壁"之梦,亦不免为之所感,叹其乾坤之势也。

夫吾辈于生之莫足数十载耳。然余尝无一日未曾尽"声色犬吠"之娱也。十年苦读,劳之戚戚,穷吾力于专注,屏余情于万物。何也?岂非求生之极所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然则何故吾非取其极邪?或曰:"吾生之道,莫过于穷吾力以求达人之上乘也。辛勤努力,未有一日曾堕待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岂不知人生之乐道并非极声色之绝也。清风明月,以其不变之道而观之,则世间各物岂非吾之所属而为之所享乎?位高权重,视听娱乐,正如人衣着华贵。仅供他人观之耳。然其奔波艰苦,可曾一日得其山水之乐欤?侣鱼虾而有麋鹿,以天地,清风,明月,草木为伴。其真下于极吾穷乏者乎?矧遥观光阴之逝,快也。吾生之乐,短也。与其倾一生以达极乐,莫不如弃斗争拼杀之念以享受独身耳!此乃吾观赤壁之赋以悟吾生之道也。

嗟夫,天地生命之乐,在乎于吾理悟生活之道也。其所实意,却在诸君之心哉。倾注吾生之力,以求足吾之生之道。如此,可以无悔矣。弗然,则只增笑耳!

翻译:

赤壁山的巍峨,是那么雄伟壮丽的!其水面上的浩荡江水,奔流滚滚没有尽头!想到我曾经在两年之前朗诵过苏轼的文章,他的气魄的雄浑,胸襟的广博,多次在我处于孤独寂寞或者困难逆境之中激励我奋进。我划着小船欣赏在湖面美丽的景色之中,十分羡慕古代仁义的人们潇洒和威风的气概,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喜爱苏东坡"山水清风"的道理啊。现在我又再次寻追"赤壁"的梦境,还是免不了被它所感动,赞叹它具有乾坤的.气势啊!

其实我们的生命不过几十年罢了。但是我没有一天不是穷尽在生活的"多彩"之中。多年的刻苦读书,劳累的样子,尽自己所能及的力去专注,屏弃掉所有对世间万物的感情,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追求达到生活的极品境界吗?江水总是这样滚滚流去,却始终未曾流走。既然这样,是什么原因让我非要去追求这人生的极限呢?有的人会说:"我生命的道理,不过就是尽我的力量来达到人群的上乘。我辛勤努力,没有一天曾懈怠放弃过"。我抬头看看宇宙的广大,低头察看世间万物的兴盛。感叹他那里知道人生的快乐并不是追求达到人间声色的极限。清风和明月,用不变的道理来观赏它们,那么世间的所有东西不都是属于我们来供我们享乐的吗?得到高官厚禄,穷尽视听的娱乐,就象我们衣着华丽的衣服,只是给别人看看罢了。但是他们却付出了一生奔波的劳苦,哪有一天得到过山水的快乐啊?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把天地,清风,明月,草木都当作自己伙伴。难道这样的生活真的不如穷尽一生的那些人吗?况且遥看时光的流逝,太迅速了!我们生命的快乐,太短暂了!与其将一生都倾注在达到人间极限之中,真的还不如放弃那些无谓的争夺的念头来享受独自身心快乐罢了。这就是我阅读赤壁来感叹我生命的道理啊。

是啊,天地生命的种种快乐,在乎的是我们理解醒悟生活的道理,它其中的真正内涵,却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倾注我的一生,来走过我所满意的道路。这样,我们可以不用后悔了。不然。则只能给别人增加笑料罢了。

苏轼作《前赤壁赋》三月后,又重游赤壁,写下了寓意有所迥异的《后赤壁赋》。 宋代的唐庚认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巴金曾说读《前赤壁赋》,可以给人一种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美;同样,读《后赤壁赋》,它也可以把我们带入一个陶然忘忧、随缘自适的自由天地。

第一段苏轼交代当时的时间背景,用短短的几句,对眼前景物稍作描写,就突显出时令的特征。萧瑟冬景中,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触景生情,由乐而歌。“人影在地”衬孤月之明。“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写出我与游伴心领神会、陶醉其中的怡然自得之态。这般“月白风清”的良辰美景,该如何消受?

所以在第二段,同游者愿意献出家中刚刚捕获的珍鱼,而苏轼回到家又意外获得妻子珍藏的美酒。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肴,为再游赤壁提供最好的兴致与条件。“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寥寥十六字,声形并茂,神采飞扬。“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写出了一派惊涛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惊险景象,给人以壮阔雄伟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则展现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渐退、暗礁峥嵘的柔婉奇秀的意境。“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一句即景抒情,明讲自然景色变化之快,暗示人生在世之短。

第三段,苏轼着力描写赤壁之景与自己的行动。“江山不可复识”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呈现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画。除了客观的描写,“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更表现出苏轼的勇气,与居高临下的气势,寄托着苏轼的壮志豪情,同时把景物与游者行动融合为一体,互相加深了彼此描写的生动。苏轼面对月夜山河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此时一只孤鹤画空而来,对孤鹤的描写,让人有一种空灵虚幻难以言喻的感觉,想象当时之景,彷佛身处其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那震撼,不禁赞叹苏轼善于把握事物的特征与效果,竟能够达到如此的境界。

第四段以道士化鹤的梦境做结,描写与情节中有种飘逸的气氛,情感由乐转忧又转于平静的赤壁之游,最终以梦境做结,也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情怀。

后赤壁赋,不管在景物描写、气氛的营造、深刻的情感转换、飘逸的人生观,都在苏轼简洁的文句中清晰地表露,真切地呈现人、景、感情的相互融合。 全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文章以乐为主调,而情有跌宕抑扬,婉曲奇丽。诚如苏轼之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9868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