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对联
  3. 经典对联

朱元璋、唐伯虎真的写了很多对联吗?_古今联话

春联作为楹联最早的门类出现于五代,但家家户户贴春联的情景直到明代来姗姗迟来。而将春联推向民间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引用《簪云楼杂说》:

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醃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

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对楹联这种新兴的文学体裁情有独钟,也颇有几分天赋。上引题阉猪户联,就既工整又贴切。

流传于世的朱元璋楹联作品,也需作进一步考辨分析。如被广泛引用的朱元璋赠徐达联:

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

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明周晖(字吉甫)《金陵琐事》卷一“春联”条:“太祖御书春联赐中山王徐公达云:‘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此二十六字,乃初封信国公诰中语也。” 《楹联丛话》引此,遂广为人知。这几句原为骈文,是确凿无疑的。如果《金陵琐事》所说不虚,朱元璋将其从骈文中抽出,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楹联书赠徐达,恰可看出楹联与骈文的关系。此联不避虚字重复,平起仄收,后世也不乏这类带有骈文痕迹的楹联。

世传朱元璋赐大学士陶安联: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苑文章第一家。

这副是纯用诗句的。

《金陵琐事》卷一“春联”条还记载了朱元璋赐徐达的另一副楹联: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骈文句式与律诗句式组合使用,这种四七式成为后世最常用的格式之一。以上三副联,正好是后世楹联三种组合方法:纯用文句、纯用诗句、杂用文句和诗句。朱元璋对于楹联的感觉是很敏锐的。有趣的是,他发现了“第一”对“无双”很好,一再使用;而这个组合也被后世不断袭用,至今未衰,可以获评用得最滥的对仗词汇了。

在皇帝的推动和示范下,楹联在明代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春联习俗的形成,把楹联普及到全国各地,使之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从明代开始,楹联的创作与欣赏明显地沿着“雅”与“俗”两条主线前行。在“雅”的主线上,文人学士借楹联展示才学与情趣,融铸经史,出入子集,创作出一批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联语。在“俗”的主线上,除了贴春联习俗外,撰联者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创作适应大众文化水平和欣赏趣味的楹联,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巧思,并与谜语、传说等相结合,使楹联成为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化娱乐形式。这两条主线一直沿续到今天。

“雅”的如明代中山王徐达邸宅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宛若一首长短句,而上联雄浑豪放,下联婉约秀丽,格调高雅。

“俗”的如相传唐寅对祝允明联: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唐伯虎与祝枝山有“双重身份”,既是明代书画大家、文人雅士,又是广受民间欢迎的传说人物。这副对联很可能是假托他们名义的民间创作,即便真是他们所撰,也是适合草根趣味的。

民间津津乐道的明代对联传说人物,还有徐渭、解缙等名家。他们都有佳联传世,如徐渭题绍兴府山城隍庙联: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传为解缙所撰的这副联也是脍炙人口: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和其他传说中的对联人物一样,安在徐渭和解缙名下的楹联作品,也有不少是伪托的。

明代楹联题材广泛,旧题冯梦龙辑的《金声巧联》,将所收八百多副楹联分为天门、地理、节令、新春、元宵(附迎灯)、堂构、隐榭、楼阁、书斋、厅事、江楼、园阁、山家、村居、渔家、农家、僧寺、道观、医士、星士、相士、书铺、笔铺、药室、酒肆、茶馆、旅馆、缝衣铺、银铺、妓馆、诸物等三十一类,涵盖了后世主要的楹联门类。

形式方面,出现长联,如上引中山王宅邸联。又如沈德符《野获编》载袁炜撰明世庙斋醮对联,全联共66字:

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句式方面除了常用的四言、六言文句和五言、七言诗句外,还有用三言的,如《金声巧联》中所载联:

南山树,北山云,并可人春意;

东舍梅,西舍竹,更伴我岁寒。

有些联作使用古体诗、古文句式,呈现出一种高古排奡的风格。如商辂对明英宗联: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又如明末大臣袁崇焕撰格言联: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联墨相辉的时代也在明朝正式开启。楹联成为书法创作的重要题材,徐渭、董其昌等书法名家都有楹联墨迹存世。很多场合有意识地运用联墨,楹联的装饰性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明代人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辑录楹联作品及掌故传说,汇集成册,除《金声巧联》外,还有赤心子辑《奇联摭萃》,约刊于1592年,收联话数十则。这显示了社会上对这种文体的接受与重视。

本文由对联大全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ilian/jingdianduilian/show-1714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