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出句:帘外苔阶蛩语切【西贝】
参评对句:272入选最佳:8本期评委:文武
帘外苔阶蛩语切【西贝】
梦中草舍母声亲【山翁】
简评:对句的“梦中”是指曾经的梦或者经常在梦中的所感所历。以“母声亲”与“蛩语切”做了鲜明的对比。眼前的现实是,泠泠清清的寒夜,使人思绪纷乱的切切蛩语之声,声声入耳,令人难以入眠。作者自然而然怀念曾经熟悉的母亲的柔声细语是如此亲切美好,也许这些过往只能寄托于梦中细细回味了。两种声音的对比产生强烈的心里冲击,对句清新自然,启人逸思。佳对!
帘外苔阶蛩语切【西贝】
灯前蕙帐客心孤【春华秋实】
简评:此对句同样是以“灯前”切入,“客心”之意即旅人之情、游子之思。身在异乡游子在寂寂之夜,陪伴他的只有切切的蛩语声和空空的蕙帐,内心的孤独无以言表,“客心孤”自在情理之中。出句侧重于听觉感受,对句则有听觉转向视觉并进一步上升到内心深处感觉,层层递进,生发有度。对句承接自然,造语细腻贴切,对仗工稳,联语清新脱俗,佳对。
帘外苔阶蛩语切【西贝】
枕边梧叶雨声疏(集)【西贝】
简评:对句虽是集句,但对得好,也一样出彩。有人说集句是偷懒,也有人说集句是博学与慧心,我倾向于后一种,有兴趣的不妨也试试看。出句是窗外景,很明显是窗内之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对句应以这个为主要意境方妥。“梧叶先风落,草虫迎湿吟”(刘禹锡)。出句的蛰语切不仅是在反衬出夜静,更是在反映季节的更替。而对句看似轻描淡写的在说枕边听到的是梧叶上稀疏的雨声,其实是在渲染夜的寂寥,和一个人内心的寂寞与孤独。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夜来秋气入银屏。梧桐雨,远恨不同听”(汪藻)。“梧桐自管秋来雨,蟋蟀谁妨夜后人”(赵湘)。对句简炼而恰宜。佳对!
帘外苔阶蛩语切【西贝】
夜深柳巷犬声稀【Rain】
简评:犬声稀只是一个艺术的表达方式,是进一步形容夜的深沉,并不是此前的犬声就很多。这个对句给我的印象就是真实。这种真实是艺术的也是生活的。有时候这种真实会让我们浮想翩翩。这种真实感也是我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当年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白天上班,晚上就喜欢在台灯下一个人静心的看书,那个时候都是老城区,都是小巷大杂院,所谓的虫鸣鸟叫,鸡鸣犬吠,乡下有城里也有。暗夜里大多数人们都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看闲书,做无用功,清晰的蛰语切和隐约的犬声稀,一切像是回归到了大自然中,而自己就身处在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之中。书中之味自然也就如流泉般,在心中汩汩流淌。对句状物绘景,象意并茂。佳对!
帘外苔阶蛩语切【西贝】
灯前玉案锦书残【秋风】
简评:与“灯前竹案雁书长”异曲同工之妙,不再评!佳对。
帘外苔阶蛩语切【西贝】
灯前竹案雁书长【巡城马】
简评:出句显而易见是作者在室内的所感所受,对句以“灯前”切入与出句语境融合,出句是描写作者听觉感受,秋日的夜晚,或因远离故土思念亲人,或因回首往事,触景伤情,听到帘外蛩语切切,使人思绪绵绵,“家书抵万金”是最好的乡愁释放。对句的雁书长可以理解为在写长长的家书也可以理解成曾经收到的家书,在灯前重温那份感动和温暖。对句承接紧密,对仗工稳,联语凄切委婉,以景绘情,情景交融。佳对!
帘外苔阶蛩语切【西贝】
案头画卷墨香浓【翰墨】
简评:与“案边诗稿墨痕鲜”有异曲同工之妙。佳对!不再评。
帘外苔阶蛩语切【西贝】
案边诗稿墨痕鲜【负手看山】
简评:此对句以“案边诗稿”切入,把自己在清冷的夜晚听到的切切蛩语后的感受以妙笔生花的形式赋诗作词。结句的“墨痕鲜”不仅表达墨迹未干,墨香浓郁,而且进一步表达了直抒胸臆后的感情释放。出句虽是压抑的冷色调的,而对句以的墨痕鲜”不仅很好的呼应了出句而且让作者也有一种感情寄托后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对句切景洒脱,清新自然,不落窠臼,佳对!
下期出句:相约金秋红叶证【出句君】
来自论坛联友蓝天闲云
本文由对联大全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ilian/jingdianduilian/show-207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