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一同品赏了大雄宝殿前廊主联和后廊的一幅楹联,透过文字,南普陀寺千年历史剪影在我们面前逐一呈现。其实,南普陀寺大雄宝殿作为寺院规模宏阔的中心,光前廊就有各路名家挥笔题就的六幅楹联。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赏析大雄宝殿前廊的其中两幅楹联,品味文字背后蕴含的佛法智慧,感受南普陀寺楹联的深厚文化底蕴吧。
殿宇前廊主联两旁四根石柱,镌刻着两对金字楹联。相比于侧重讲述南普陀寺历史渊源的主联,这两幅旁联则更注重景象与意境的描绘,寥寥数字,便勾勒出千年古刹殊胜悠远之禅境。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南普陀寺的楹联为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所题就,每幅楹联都有其独立完整的主题与逻辑。特别是每座殿宇前廊的楹联,作为游客信众第一眼便会看到的“门面担当”,几乎每一联都会提及南普陀寺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
今天要分享的第一联,上联以南普陀寺宗派渊源起头,又以游人视角点出寺院位置,用语活泼,更添潇洒逸趣。下联以声绘景,寥寥数字,便勾勒出寺院深远清心的殊胜之妙:
禅派印南宗,笑指虎溪通咫尺。
法音超上品,环看鹭屿绕迦陵。
壬戌初春·温陵吴礼恭撰
南普陀寺历来为临济宗道场,直承六祖慧能大师一脉的南宗禅。雍正年间(1723~1735),临济宗喝云派的景峰和尚住持本寺,对寺院多有兴建。寺院高广雄阔,傍山而建,立于五老峰巅,俯瞰满山奇险巨石,意趣盎然,且与虎溪岩仅咫尺之遥。道场内宣发音声悠扬,超越上等,梵音至深至远,流播鹭岛,将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利益众生,欢喜殊胜。
联中所提“南宗”,即是与“北宗禅”相对应而名的“南宗禅”。汉地禅宗,从菩提达摩初传,至五祖弘忍,一脉相承。五祖弘忍后,弟子分派而立,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神秀大师于北地弘扬的“北宗禅”,以及慧能大师在南方所传的“南宗禅”,史称“南能北秀”。
相较于恪守上代教法的北宗禅,六祖慧能大师所弘扬的南宗禅不囿于形式过程,而更关注个人心念与思惟顿悟,普传极广,更于后世分为“五家七宗”,学法者不计其数。南普陀寺,正是直承南宗禅“五家”中的临济宗,主张“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法音”即是诸佛菩萨宣法的音声,能使听闻者接受教化,心生欢喜慈悲,也能震慑邪魔,护持伽蓝。《法华经》中“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佛说无量寿经》的“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便是作此两解。
“迦陵”指迦陵频伽,也称妙音鸟,善歌舞乐器,吟唱犹如仙音,在佛教经典中,常用其指代梵音,即诸佛菩萨说法妙音。《楞严经》中言:“实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这里的“迦陵仙音”所指便是佛陀为十方众生说法的妙音。
与此联相比,其两旁石柱上的另一幅金字楹联篇幅稍长,描景以绘意,勾勒出道场清净悠远的禅宗意蕴:
佛国几沧桑,鸳舍重新,爪迹百年先靖海。
禅房绕水竹,鹭江小住,心香一瓣古瞿昙。
壬戌首夏·温陵施士洁蔡文力敬
南普陀寺几经沧桑,历史上几经兵乱被毁,又数次重建更名,距靖海侯施琅将军倡导重修并更名南普陀寺,也已数百年。如今,碧绿的水竹绕着修行者的寮房生长,鹭江旁白鹭盘旋。修行者于此停留学佛,心念赤诚,得以感格于佛。
其中,“瞿昙”为印度刹帝利种姓,是为释尊之本姓,在联中结合“心香一瓣”,可解为学佛心之所向,皈依三宝,发愿觉悟,心中精诚之香自与焚香供佛无二,故能与诸佛菩萨相应。
两联读来,其意趣然。仿若看见禅房案几上,一盏清茶氤氲着温热的水汽,茶边燃着的熏香袅袅,与馥郁茶香和丝缕热气交融攀升,绕过茶案经书,渐渐消逝于虚空,散之如幻灭,恍然如梦醒。
正如黄櫱禅师所言:“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
如此便是了,即心即佛,无相无碍亦无方所,也无得失。怅然间,似有一缕幽香闯进鼻腔,耳边是那声声梵唱。
本文由对联大全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ilian/jingdianduilian/show-20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