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对联
  3. 经典对联

崔道达:楹联的前景与归宿_古今联话

如果把文学比作巨大的宫殿,楹联就是门口耀眼的明珠。

 楹联起源于先秦,是由“桃符”演变而来。进而演变到家家户户、各行各业都张贴楹联。再到婚丧嫁娶时时刻刻离不开楹联。千年以来,楹联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虽然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冲击传统文化,使文学类产品贬值。但是我们应当对楹联的前景有信心,而其最终归宿也会是扎根民间,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因此,楹联具有:“平、仄、对、粘”四大特点。这也正是楹联生命力的体现。

 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我们常说的“出口成章,妙语如珠”就是这种气氛。而“对”和“粘”两个特点,要求楹联有战斗性,“你有来言,我有去语”,每一幅楹联,上下比之间,或推或拉,或褒或贬,或抑或扬。或隐喻其中,或直陈真相。即便是“无情对”,也有一丝黏连在里边。比如“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所以很多很多的对联故事,在趣味充盈的同时,更是给人开扩胸襟的能力。.周恩来总理的座右铭“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所谓文字对仗就是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最常见就是老屋的中堂,大门和影壁墙。楹联融入人们的衣食起居。所以永远不会衰弱、消失。

按照毛主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按照习总书记“繁荣文艺”的策略,楹联要结出符合新时代特色的硕果。要把民间涌动的涓涓细流汇集起来,要把国粹在青少年中间传承下去,要创新发展形式,学习其他文艺门类的成功之路。

在欣赏“诗词大会”的同时,畅想“全国对联大赛”,是不是也能引出群雄并起、华山论剑?更有皇榜出三甲的感觉。在仰慕古建筑的同时,畅想有一副应时应景的对联会比建筑物容易传承千年。岳阳楼对联:作者——佚名上联:岳阳楼头望岳阳,登高而望;下联:洞庭湖畔赏洞庭,侧耳相听。2、作者——佚名上联:岳阳楼高巴蜀秀;下联:潇湘水满洞庭春。签名售书时,如果不仅是签名,而是写上一幅应时应景的对联,是多么的有意义。婚庆时刻,诸多楹联恭贺新禧。祭奠之处,排排楹联共诉哀思。我们需要大量的作品,需要成千上万的楹联家。

楹联的归宿最后是民间开花。我们现在的迫切任务是扩大楹联组织,加强楹联教育。多出精品。需要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楹联、喜欢楹联,创作楹联。推行楹联进学校,在学生中播撒楹联的种子,培养楹联的后备力量。更要搞好多姿多彩的楹联活动,让楹联的中间力量茁壮成长,开枝散叶。山西运城“河东流派”的师承制度也是一条闪光的道路。

 当代楹联人要在训练和实战中磨砺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大潮中,在各条战线的平凡的岗位上,在对劳动人民的赞歌里,沧田留种;联海攫珠。

本文由对联大全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ilian/jingdianduilian/show-2093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