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山西芮城 陈昌乐
对韵的使用应当顺应时代,自诗经始韵、为诗训赋等的必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的进步,人们审美的提高,韵在不断变化。同时由于地域不同,方言,国语时有碰撞和融合,韵也在变化。随着文明的进步,国家的统一有必要统一音韵,因之自唐宋以来有了官方公布的韵书,其目的是为了统一的须要,这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因此我认为,应提倡新声,适当限制旧韵,以推进时代进步。
002.黑龙江 黄振业
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唱京剧样板戏,而不会唱京剧传统剧目,个人拙见,是因为样板戏使用的是普通话,而传统戏使用的是尖团字和上口音。因此,唱样板戏的人多,唱传统戏的人少。
同样道理,为什么我们楹联队伍中青少年比较少,而中老年比较多呢?我个人认为,问题可能也出现在新声和旧韵方面。因为去辨别、认识、并熟练使用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并不存在的旧韵,对广大青少年人来说,确实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门槛。有些征联启事明确规定,如果用“新声”必须注明,而“旧韵”可以不注明。今后我们的征联启事中,什么时候规定,“旧韵”必须注明,“新声”可以不注明,那就是我们楹联队伍迅猛扩大,楹联事业快速腾飞的时刻。
003.河南 杨东升
古韵新声由所爱,孤吟妙舞此兼攻。
与时俱进清平乐,同道俄惊草色风。
004.江西遂川 彭克云
“新声”在这里就是“新韵”,2010年,中华诗词学会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为广大诗联爱好者提供了创作标准。新韵比旧韵更简单,更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联事业是有促进作用的。
“旧韵”比“新韵”要复杂得多。《诗韵合璧》(清一一汤文璐编)中分卷介绍了韵目:卷一是上平声十五韵;卷二是下平声十五韵;卷三是上声二十九韵;卷四是去声三十韵;卷五是入声十七韵,全书共列出了一百零六个韵目。有些韵是相通的,如“真”和“文”“元”等相通,“东”“冬”等相通。
古人作诗是非常重视用韵的。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流”“楼”用的“尤韵”;王维《鸟鸣涧》中的“空”“中”用的是“东韵”;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升”“层”用的是“蒸韵”;辛弃疾《清平乐一一村居》上片的“小”字用的是“篠韵”,“草”“好”“媪”字用的是“皓韵”,两者是相通的。下片的“东”“笼”“蓬”用的是“东韵”。所以写诗词一定要重视用韵,如果连韵都没有那就不是诗词了。如果用的是新韵,那么就必须注明。
005.江西赣州 萧团生
旧韵新声来补充,诗人创作字词丰。
漫天白雪飘飘下,秀竹青松喜乐同。
006.广西钦州 蒋桂凤
我认为用旧韵对现代人来说难度大,时代的发展现代诗取代了古诗词。作为传承国粹学习古诗词,用旧韵似乎更合拍融入些。如果说古为今用,用新声则为更多人接受,即发扬光大传统文化。
007.湖南临武 肖德飞
在写联时,经常有人问我,用新韵还是旧韵好。下面谈谈一点看法。
用韵是诗联写作绕不开的问题,到底是用新韵好,还是用旧韵好,从来就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说实在话,喜欢那种韵就用那种。现在写作中古今通用,但我觉得今人创作最好还是首选新韵,这也是所倡导的。有的联友常常为自己不会使用旧韵而苦恼,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因为新韵和旧韵没有高下之分。如果新旧韵都会,无疑更好,这样写诗联就如鱼得水了,个见。
008.山西偏关 范荣
我很赞同“双规”并行。我们在传承古典文化,不应该摒弃“旧韵”,否则,我们就无法从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对古诗、古联无法正确理解。“新声”看似贴近时代,但在古风古韵的场合,如:古建筑、古装饰中就缺乏厚重感。
009.山东临清 杨学印
写诗作对用新声,
好写便读随意吟,
贵在初学拾级上,
仄平汉语按拼音。
010.湖南醴陵 邓元军
在诗作中用平水韵还是新韵,作一下比较就一目了然,立分高下了。
一、传统继承
平水韵已被中国的诗贤运用近两千年了,被中国人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而老百姓也认为古韵高人一筹,只有文学积淀深厚的人才能完成,不然,十亿人都能写,岂不成了打油诗市场,何谈李白杜甫之高超,传承是必要的。
二、容易度
比喻十四寒韵就只能写寒韵,如果混杂十三元,十五删,下平一先韵,难度明显降低了许多,那就成了词了,而不是诗了。总分为百,如果用新韵,十三元占了百分之二十五,十四寒占了百分二十五,十五删占了百分之二十五,下平一先占了百分二十五,他的难度就不是百分之百了,而占四分之一了。可想而知,如没有一点难度,岂不人人都是诗人。
为此,平水韵诗是中华之精粹,无可替代,而新韵只能是向深度进军的前奏,一家之言,宜谅宜恕,一笑置之吧。
011.甘肃舟曲 刘晓晨
对于楹联作者来说,与时俱进也是非常重要的。使用手机查韵,新声和旧韵同时对比,可以让作者快速创作成功。对于一般作者特别是青少年来说,也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由于幼儿园等普通话教学事业的发展以及普通话传媒影响等等,小孩子普通话水平飞速提高,可以预期未来的青少年联作者的新声创作,会成为主流。对于痴迷于网络电子游戏者,吸引参加楹联创作,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治疗处方。
012.河南西峡 庞广三
时代发展,要求文化艺术的谐振跟进。否则,当这一代人远去,跟音韵相关的艺术岂不也会寿终正寝?1965年我读初中,时年六十余岁的语文老师刘泽民在讲授古文时,曾用古音韵诵读。尽管他摇头晃脑、抑抑顿挫,心神投入地读了一遍,同字们谁也不懂,他一结束,大家茫然,随之一片轰笑。至今想来,除了遗憾当时无录音条件、也未能认真学习之外,就是为古文化的消失觉得无奈!现时,尚挟带古老音韵学精萃的对联、格律诗词赋曲等也面临着传承难题。随着时代发展,人类生活节奏加快,知识量呈“大爆炸"态势增加,这个问题最终只有一个出路: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其中宣传教育学习和改进适应普及,两方面将同时发力、共同作用,这门学问才不致于消亡!如何同时做好提高与普及?任重道远!
013.湖南岳阳 周水江
我认为:与时俱进重要,但传承古体文化也是重中之重,楹联创作中,在提倡新韵的过程中不要勿略平水韵,双轨进行才更有效挖掘原来的精髓,传承中国古体文化。多年来从小学开始的教科书中的律诗讲解都是普通话,因此学生在为了完成课堂任务外,离开书本就遗忘了,如果是双轨进行,将律诗中间的两副对仗实用性讲解,新旧韵对照,那么古体文化会自然勃勃生机!
014.河南南召 李青旺
关于新声与旧韵的问题,中华诗词学会指出三条路:一、完全按照平水韵(旧韵)写诗,理所当然地保留入声字;二、按照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新韵写诗,但仍然可以保留入声字;三、完全按照《新华字典》的读音(新声)写诗,不再讲什么入声字了。我认为:写诗撰联,还是应该多在语言上、意境上下功夫,不能在新声与旧韵上纠缠,即根据需要用韵,该用新声时就用新声,该用旧韵时就用旧韵,一切以有利于表达为目的。当然,我们还是应该把有关知识掌握全面为好,这样便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包括唐诗宋词在内的古诗古词以及古联。
015.江西遂川 陈久红
旧,守也;新,进也!守而勿进,守亦难;进而不守,根基无存,失势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知守能进,传承之本,有恃而不怠,源远而流长。吾侪正处承前启后之隘,接古传今之要,古今之韵,断不可非此即彼,抺杀一端而后快,宜轻牵细连,缓而过渡,造次者,多为后人之诟病,亦为古人之不耻,辱莫大也!
窃以为,韵律之美,诗之其一,非其所有也。诗当诵之,有韵无韵,诵而辨之。诗脱不诵,要韵何用?未来之韵料必为当时口音,诵辨有无,非韵书辨有无也,韵书之存将独为研习古诗亦效古人作诗之用耳!不然,毋乃每作诗必手捧《韵书》方可行欸?适者生存,是之谓也!
016.辽宁 王瑞华
我的观点是:传承当守旧,拓展要求新。
017.湖北大冶 石钧
传承依旧持平水;
发展创新催主流。
018.湖南岳阳 吕明
诗贵朦胧美,填词唱曲声。
楹联兼两者,取一畅通行。
019.甘肃甘南 杨耀景
曾几何时,老干体风靡,谱写斗争精神,引领一个时代,发挥了凝心聚力、鼓舞士气的作用。不妨再给一个发展空间,积极探索,从韵律格调上提升完善,因为一种事物的出现,有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平水韵是高级艺术追求,新韵是普及性较强的诗词创作,对国学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诗词评论和批评是诗词发扬光大的关键,也是不可或缺的。评论才能发现不足,改进写作风气。文学的发展一定要追求真善美,积极实践两百、两为方针,为民族立魂、为国家助力、为人民讴歌。
020.山西新绛 朱怀印
新旧韵同行弘国粹;
古今声并用练真功。
022.云南玉溪 黄保权
新旧并驱天地广,
阳春白雪百花馨。
革新韵律潮声急,
大吕黄钟不在瓶。
023.广东五华 王永祝
双轨并行,我们不但要支持,而且也应明白,这是必然的趋势。这就叫做,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过,我个人而言,却喜欢旧韵,理由是:一、我读不准普通话,连第几声都读不出来,艰本分不清平仄。如果用新声创作,大多字都得查字典,这样比登天还难。二、我是客家人,我发现,用客家话读古诗,高低声调跟写古诗的平仄格式很一致,读轻声处是平音,读高声处是仄音。并且读起来很顺口,很有韵味,而用普通话就感觉不到。即把某个字一读就知道它是仄声还是平声,基本都准。写诗对时,如果个别字有怀疑,查查平水韵就明白了。
讲个故事,我年轻时在村小学教书。我们村有个老先生,诗对都很不错,得到很多人敬重。他经常来学校聊天。有一次在我房里聊到高兴,即兴写了一首诗,我发现,他写诗的过程很特别,他是边唱唐诗边写自己的诗,一边唱一边写,唐诗轻声处就写平声字,唐诗重声处就写仄声字。写完我核对完全合格式,我问他写诗的平仄时,他说哪有平仄,只有轻和重,他说他的老师就这样写诗。我从中也得到一些启发,我多了一项,就是边访古诗也边对格式,所以,至现在写诗对我只能按古韵写,无法用新声普通话。同样,对于一些熟悉普通话的人来说,跟我可能恰恰相反,无法用古声写。所以我们必须提倡双轨制,还是叫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024.江西遂川 黄小平
古人云:理通天下书同文,从仓颉制字到如今,都是有根有源的,都是有形有象的,后人为了创新,两次简化字体,只有一次还存在用,都不符合原来的聖意。比如这个聖字,是有耳有口的王,现在改为这个圣,"又土"有意思吗?还有这个愛字,原来是用心去愛,现在怎么了,变成没心没肺的爱。親不见亲等等多多有意义字完蛋了。诗联词赋照样如此,古韵是中华民族的经典,有声有色,有谱有调,一读古诗古对就有触动心弦,精神抖擞。新声的感觉就不一样,平仄乱尘,音律黯淡,读不上半首诗下边的不想再念了,没意思。
本人认为科学要发展,物质要更新,社会可与时俱进,但诗联词赋不能开创什么新声新韵,只能与古俱进,进行深化,普通话可通用,普通诗不可行,不能再腐蚀经典。如今教育再出问题,连小孩走路都不让老人了,有规矩的人都很少了,都在以智作斗争,儒礼全无,德从何来?
我看了有三首诗,痛骂诗联界的,借鉴:诗 漫话诗词平台《漫谈检测平仄》
一
平台风起看扶摇,
微信拉抬上九霄。
古色天香诗竞技,
陈词滥调朽谋妖。
捡来形式堪唐盛,
问鼎内容悲宋消。
平仄乱尘音律黯,
怡神韵味苦糟糕。
二
漫谈检测平仄
漫谈文学诗词群,
混杂鱼龙假乱真。
仄平检测凭工具,
挑刺居然弃内容。
一心只图点量看,
两眼专瞅赞赏银。
多少穷酸优学者,
短长作品却无闻。
三
多少平台文学群,
而今已被铜臭熏。
不管内容多丰富,
只怕链后少赏银。
期发数篇无后赞,
弃优纳劣有先行。
如此斯风长括起,
似犹鹃涙忍悲鸣!
025.广东东莞 胡宗能
古色古香持古韵;
新人新事倡新声。
026.吉林通化 姚玉辉
一、支持“双轨制”的原因
一是时代在发展,诗、词、联也在进步,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二是普及普通话,各行各业都必须认真执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二、存在的问题
古诗词入教科书而改为“今声”的,在幼儿园、小学等普及,对传承“古韵”,影响太深。如“斜”,改为xie1(协)。
三、支持“双轨制”的办法
一是学习、讲解古人作品时,明确古韵,准确把握内涵,不失古人文采;二是创作、普及现代作品时,主张新声,但不反对“古韵”,因为“古韵”是南方的日常语言,不可能彻底杜绝,但可取长补短;三是创作中因地域而宜,南方作品标注“今声”;北方作品标注“古韵”。因为北方语言接近“今声”,我们吉林通化楹联学会,在实线中总结的最好办法是:以“今声”为主创作,标注“古韵”,以方便创作,宜于传承。
027.湖南 刘良平
与时俱进开新境;
踵事增华绘锦章。
028.湖北通山 陈绪太
古有何妨,新有何妨,为使心花开玉律;
诗无所谓,联无所谓,惟将笔雨壮文澜。
029.广西南宁 杜泰年
在诗词楹联创作上,我是赞成双轨制的。新声也好,旧韵也罢,不可混用是前提。喜欢新声的就用新声,钟意旧韵的就用旧韵。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用旧韵,正如写书法作品时我更喜欢使用繁体字一样,那样感觉更古、更雅、更有厚味,毕竟旧韵、繁体字沉淀的年代更为久远,那种悠远的感觉有时候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而对于新声的运用,由于众所周知的普通话的普及,创作的难度系数就相对较低,年轻一代操作起来更易上手,基本不需要查阅资料就能自行定夺,这无疑是喜欢使用新声写作者的福音。个人浅见,不当之处,请师友们指正。
030.云南龙陵 杨选从
新声与旧韵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在律诗中把“古仄今平”的字在关键部位当平声用,或者当仄声用而已。当“平声”用时属“新声”,当“仄声”用时属旧韵。
031.河南洛阳 毛利民
2019年11月1日,《中华通韵》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正式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由国家制定的新韵规范。其制定以国家现行的语言文字法律规范和规范标准、音韵学理论、诗词创作实践为依据,坚持三个面向,制定基础为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强调其在诗歌、戏曲等韵文创作中的通用性。
制定原则:知古倡今,双轨并行。制定新韵书的目的不是取代旧韵书,而是将新韵的使用规范化。在诗词创作中,中华通韵与当前流行的旧韵并存。在双轨并行原则下,提倡使用《中华通韵》,但尊重个人选择。《中华通韵》共16个韵部,实际是在《中华新韵》18个韵部基础上形成的(通韵是将新韵的三歌、四皆;五支、七齐,分别合并为1个韵部)
在诗词、楹联创作中,我意学习传承创作尽可能用平水韵。具体何时单独使用旧韵(平水韵),或新韵(通韵),应根据文字表达的实际需要,因地确定。有时,这个地方必须用入声字,或是最好的选择,就只好用平水韵,此外,严格按平水韵押韵,有时有个别会韵脚出韵,若换成通韵就押韵,通韵可能会宽泛些;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新韵时,须用通韵。这是规范,既是时代要求,又是发展方向。
032.河北邯郸 程学孔
顺势而为,传承旧韵闻鸡舞;
与时俱进,普及新声跃马腾。
033.黑龙江哈尔滨 潘进钊
浅谈我对“新声与旧韵”的初步认识
初次写诗时,我用“旧韵”方式检测,结果是音同字不同的两个字却不在一个韵律中。于是改用“中华新韵”检测,答案是平仄、韵律等都是成功的。自此,每写一首诗词,很少使用“旧韵”方式检测了,因为它局限了我选择汉字的范围,更不能得到普通话的促进、推广和运用。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和研究,我对“新声与旧韵”两种检测诗词的工具,有了初步但未必成熟的认识。我知道,无论是“新声”还是“旧韵”,二者都是检验诗词平仄韵律的一种工具,也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中国汉语文字,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的认识不断深化、视野不断扩大,新的词汇自然产生。汉字无论产生多少,但都在阴、阳、上和去四种形式发音之列。而“新声”就是以细致严格的韵目并按平仄分类的汉语拼音进行检测,即提倡了普通话的推广,还促进了声韵的改革和发展,大大提高了诗词创作的数量和质量!
由此可见,无论是“新声”还是“旧韵”,我都要去遵循它们的。这两种诗词检验工具,毕竟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
034.黑龙江 李士权
用韵是写格律诗的基本要求之一。一个字出现在格律诗的韵脚处就叫“诗韵”。如果出现错误就是“出韵”就是“不押韵”或“不合辙”。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李静编著的《韵集》。社会在前进,文化是动态的。所以诗词曲联的用韵也是不断发展的,这就不断在形成旧韵与新韵之别。而写作中使用旧韵还是使用新韵,从来就没有硬性规定。孰优孰劣无可厚非。但我认为,初学写格律诗的人还是用新韵好些。一者一本《新华字典》在手不必太费周张去查、备古今变音之字,从而减少了学习难度。二者作品是给人看的,用古音旧韵难免被误解为“不押韵”“不合辙”,从而减少了受众。这不是说旧韵不好。如果我们能旧韵新韵都广泛涉猎,对提高写作水平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了。而欣赏,研究,继承古文化,又是非学旧韵不可的。
035.河南油田 魏仲霞
旧韵新声,平仄双标词可意;
正辞严律,诗联万卷语非凡。
036.江苏泰州 黄泰生
在诗词楹联中新旧韵双轨存在是社会进步出现的必然结果。作者在习作中可各按其愿,各执其规律而为。在习作中不可混用呀。
037.山东临清 卢长华
诗联创作中,用新声还是用旧韵,愚认为还是依个人的喜好和对汉语语音的熟练程度而运用。不可一律而论,实行一刀切。有些老同志熟悉旧韵,可用旧韵写联赋诗;年轻一些的朋友习惯新声,可用新声作诗题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普通话的普及,会用新声的人越来越多,到那时诗联创作再提倡用新声就水到渠成了。就目前而言,还是”双行“好;但是,总的原则不能违背,那就是一首诗或一副联中,新声和旧韵绝不可混用。
038.河北临西 王玉璠
我个人的意思还是双轨制好,哪个韵顺手就用那个韵,特别是一些新名词如用平水韵有時侯不是平仄不对就是不对仗,对仗了平仄又不对,所以有时侯也不得不用新韵。应该以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自由选择。
039.江西遂川 陈久红
论作诗,我们比古人更有优势。我们有微信,有百度,有检测工具。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新韵,有汉语拼音!
古人想到一句很好的诗句,百变不能入格,最终也许只得忍痛割爱,无奈弃之。如果遇上现代更宽更多的新韵字,或许标上“新韵”后又是一首好诗,而且人人皆可诵。隋朝陆法言等人创《切韵》超越之前的口语押韵,继后有唐韵,大宋广韵,集韵,后合并成《平水韵》,定下韵字标准。又后来创《词林正韵》,东冬通用,不可谓不是一直在进步中,到今天汉语拼音规范,普通话普及,口语与韵书同步,用韵更加宽阔自由便捷,解除缚束,还诗自由,思想感情付诸文字更加随心所欲,精彩作品层出不穷,且韵味不减。但这样一来,我们又害怕失去浩如烟海,多如繁星的古人经典诗词。其实也不必多虑,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印记,古人的文化遗迹后人是磨灭不了的,冲淡不了的,淹没不了的。我们的后人的后人在考究文学史,诗词史,语言史时,一定会如我们现在一样认真,谨慎,他们会把唐宋元明清,民国,共和国,每一个时期的音韵摸透再注入史册的。
本文由对联大全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ilian/jingdianduilian/show-21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