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正视“对称性破缺”的美学价值之后,格律文体的发展格局会发生变化,一些新事物会产生。在展望诗联界将有哪些新的拓展时,笔者曾推演出“自借”将成为新的对仗手法,并有较大市场。
所谓“自借”,即“以借对的方式实现自对”或“自对的同时叠加借对”。
这一设想现在已陆续找到一些名人例作,得到初步印证。可见,在诗联界执著于“以对称性为轴心”的偏执价值观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会自然而然的露出一些蛛丝马迹。
一.以借对的方式实现自对
自对的多样性,使得这个又可分多种形式。
1.单边一重自借模式
读到笔者关于“自借”的论述后,最先主动提供例作的是著名楹联理论家时习之老师。
时习之拟题广东都督府1912年元旦门联:
黄鹤先声,白云嗣响;
五羊开府,万象更新。
“五羊/万象”的“当句对”,是以借对的方式实现的。
此模式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又找到以下例子:
周永红题柳怀堂:
柳下孤舟,千年独钓;
怀中寸管,五彩零陵。
“寸管/零陵”属于借对。
段姑娘题傅青主:
掬泉而饮,卜洞而居,振衣立作高山,遥吸烟霞通气骨;
所乐老庄,所忧故国,守志安如古石,信从肝胆识神仙。
“老庄/故国”属借对。
2. 单边双重自借模式
台湾骈赋大师成惕轩先生非常擅长在对联中运用借对手法,其于自借也多有实践。
挽李国民代表子宽:
历万海千桑之劫,寄百年一梦之身,晚赞中兴,蒲轮世重;
忘白衣苍狗于怀,习清磬红鱼于耳,上登极乐,桂宇秋澄。
上联“万海千桑”自对,“百年一梦”自对,二者相互又自对。下联也同样,但“清/红”“白/清”又是属于借音对。
3.单边多重自借模式
当自对部分是“三重”及以上时,也可能以借对方式实现。
李继承春联:
夏荷映日,秋菊傲霜,冬梅喜雪,待用心讲述春天故事;
月老迎新,天公作美,节后开工,当竭力弘扬时代精神。
“月老/节后”“天公/节后”借对;“新/工”“美/工”借对。
4.双边单重自借模式
上下联同时都以借对的方式构成自对,也是可行的。成惕轩先生亦存一例。
挽莫院长德惠:
病榻揭遗言,公所为没世难忘,是长白家山,炎黄国祚;
岩廊亲雅范,我欲举昔贤相况,曰隆中宁静,柳下宽和。
上比“长白/炎黄”自对+借对;下比“隆中/柳下”自对+借对。
5.双边密集自借模式
密集借对,甚至所有词语都参与借对,构成“当句对”,单边本质上是“流水无情对”,亦是可行的。
笔者题某落网官员:
游戏花间,枉称干部;
挺将军肚,不得民心。
“游戏/枉称”“花间/干部”;“挺/不”“将军肚/得民心”都是借对。
从理论上来说,应该还有“双边多重自借模式”“多分句密集自借模式”等更多的“自借”方式,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应用。
二.自对的同时叠加借对
上联和下联同时实现了自对,本已解决了对仗的合格问题。但若再上下对仗叠加借对,则能造成似是而非的对称感,在审美上增添韵味。
1.自对+纵向一重借对模式
想不到朱熹竟然给我们留下一个例作。
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逃墨/归儒”自对;“送青/排闼”自对。“墨/青”借对。“墨”的甲义是“墨家”,借用其颜色义。
2.自对+纵向双重借对模式
成惕轩先生寿黄先生君璧:
明时黄绮隆天爵;
旷代丹青蔚国华。
“黄绮”为汉代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的合称。显然,“黄绮/丹青”上下作为并列词组,本身就属于最简单的“自对”。但在本已对仗合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上下借对,其中“绮”也有表颜色之意。
3.自对+纵横双重借对模式
所谓“纵横双重借对”,即单比“以借对的方式自对”,上下联对应的词也构成借对。
北京人力车夫一万余人挽袁世凯:
太平天子,仙驾六龙,叹同行推毂无缘,送他个薄薄人情,费四枚铜元,买几张锡箔;
车骑将军,空跑两脚,待先帝出丧有日,让我来尽尽义务,挑几名铁汉,扛一具金棺。
上联的“铜元/锡箔”自对;下联的“铁汉/金棺”自对。有趣的是,“铜元/铁汉”又是精妙的借对,“铜/铁”“元/汉”都转义了,同时,“铁汉/金棺”也是借对。
除此之外,还有“自对+纵向多重借对模式”等模式,有待人们的尝试。
三.复合型自借
普通成联中本来就可运用一处或多处借对,再加上自借,可以综合运用。
鄙人题孙悟空:
性灵岂可箍?云头间,佛手间,我还是我。应笑如来终不悟;
斗志焉能灭?光脚的,穿鞋的,谁又怕谁!须知归去总成空。
此作“云头/佛手”自对,且“头/手”借对;“光脚/穿鞋”自对;“云头/光脚”借对。此外,“如来/归去”借对。
显然,综合运用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双边纵横自借模式”等。
实施借对的词语,落实在句子中的“甲义”和“甲词性”肯定不匹配,给对仗带来了事实上的“对称性破缺”,然而,又借用其“很匹配”的乙义,能造成很工致的审美错觉。它天然能实现“对称性”与“对称性破缺”的对立统一,故运用之后,能赋予作品以端稳而灵动之感。加之借对的辞藻资源丰富,故在拓展的新领域大有用武之地。
举一反三,“借磋”“自磋”这些先贤从未运用过的手法,也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期待更多的为往圣继绝学者,来当吃螃蟹者。
本文由对联大全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ilian/jingdianduilian/show-220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