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群:敬悼词人篆刻家曲世林学长暨“挽联有什么用?”
原标题:姜维群:敬悼词人篆刻家曲世林学长暨“挽联有什么用?”
敬悼词人篆刻家曲世林学长
世再难求郢雪曲;
林犹常印鸿泥痕。
世林学长词林中之默者,篆刻界之雅士。寡言而勤业,诗词出于梦碧门下;篆刻入茧梦庐堂奥,浑融多雅意,成一家也。
新纪廿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欣缘道人泣挽
著名书法篆刻家曲世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2月14日逝世,享年77岁。
曲世林,字愚辰,号师黟山人,斋名师黟山房。1945年生于天津。自幼秉承家学,诵读诗书,苦练书法。1982年经曹长河引荐,随寇梦碧学习诗词,随张牧石学习书法篆刻,并得到龚望、余明善等名家指教,走上了书法篆刻之路。他以黄牧甫篆印为根基,旁涉吴熙载,探赜秦汉玺印,参酌皖、闽、浙诸印浓风格,逐步形成了自己高古、醇雅、朴厚、大度的制印风格。其边款多用北魏书体,体貌端正而神完气足。作品入选全国第一、二届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全国首届篆刻艺术评展、第二届华北五省市书法篆刻展,发表于多种报刊,被收入多种作品集。兼作书法。喜好诗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印社艺术顾问。
挽联有什么用?
姜维群/文
人总有一死,去世了,是让人悲伤的事。为表达悲伤惜别的情感,用挽幛、花圈等,并于黑缎带写上某某千古、安息,以示哀悼敬挽。更有用对联挂在遗像两侧,这种对联叫挽联。
如果逝世的是名人会收到许多挽联,挂滿大厅,当年发生的一件事,曾经瞬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1972年陈毅逝世,追悼会毛主席决定亲自出席,在现场他看到了张伯驹写的72字挽联——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就是因为写了这副挽联,在现场张伯驹顺理成章很快被批准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从此结束了没有北京户口和没有收入的生活。这副挽联不仅成为当代楹联的名作,也成就一段佳话。
各种门类的对联都由春联衍生出来,挽联这种哀悼的文字形式何时出现?相传最早的一副挽联为苏东坡所作。苏有俩丫鬟,一名朝云,一名暮雨。一次他扪着肚子笑问:“这里边都有些什么东西?”众人都说是一肚子文学才华,只有朝云说:“我看是一肚子不合时宜的牢骚。”不久,朝云病故,苏东坡做了一副挽联挽她: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
这挽联考据有说非苏轼作,放在这里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挽联也分几种类型,一是悲戚感恩,如曾国藩挽乳母联——
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天理,亦当泣血三年。
再有就是歌功颂德,如果都使用德高望重,德艺双馨、千古不朽、万世流芳什么的,感觉不是那么实在贴切。
第三类根据逝者一生之阅历、影响力做一个准确的概括,用或直白或文雅或庄或谐的精炼词字,表露情真意切,表达敬慕遗憾。张伯驹挽陈毅联即是这一类。
中国自古有“死者为大”的理念,挽联是送最后一程的思念,是对过往的留恋怀想,也是为一个个体生命画上一个最后句号。
天津有位画家侯春林,几十年的交往,其鲜活的个性,洒脱的举止,富于个性的画作堪称当今真名士。侯春林先生逝世当天,笔者一口气写了三副挽联,皆源于因情所感,有感而发——
夏云载春春去也;
长日堕林林长留。
古法筑己法,瓶旧敢说新酿有;
正色还本色,巷深讵知大隐无?
常醉常饮,妙笔绝尘,黑萧时来纸上;
半梦半醒,济颠隐市,高士长醉春林。
严格的说,第一副是挽联,是一副冠顶嵌名联,两处叠字,使得春林二字出现两次。春去了,日坠了,林留下了。不久,笔者在《天津时报·滿庭芳》发表一篇悼念文章,拙文最后说——
“活的不沉重,这就是侯春林;画的亦轻松,这也是侯春林。一个有笑声的画家,一个勤于躬耕的画家,一个在古典传统旧瓶里面能装上自家新酒的画家,一个让津沽艺术史能留下一笔的画家,他一定也是把轻松幽默带去天堂的一个画家。”
人活着,让本色真实装载内容;死了,莫叫虚伪假象饰写光环,挽联是身后别一种文字的存在,不是吗?
(刊于2023年12月14日《中老年时报-副刊》)
姜维群先生挽画家美术教育家刘蔭祥先生联:
哲思入画、画趣寓情、情发于心,艺圃谦谦君子;
笔简堆妙、妙墨通神、神得乎己,教坛好好先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ilian/jingdianduilian/show-31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