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对联
  3. 经典对联

从一副对联看撕裂的信任,后果的严重性正慢慢出现

#头条创作挑战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一首《元日》描绘了辞旧岁迎新年的节日盛况。从此过年写春联贴春联,"新桃换旧符"的习俗从此便更为广泛流传。

一副春联不仅对仗工整,意境优美,更寄托着对新年无尽的期许和祝愿。然而当下面这样一副对联出现却显得那样刺眼,虽然有些许调侃,可是从深层想一想,令人有不寒而栗之感。

"春雷一响劈教授,冬雪三尺埋专家",横批"为民除害"。

网友的认识和评价是中肯的,许多教授,专家是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大众是拎得清的。只是民众能写出这样的对联,是对有些专家失去了信任,也是对个别所谓的教授莫大的讽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是有些教授,专家忘了初心,忘了为民请命,俯身甘为孺子牛的理想。

看看这副相似对联出现后网友的心声,我明白了,居庙堂之高,象牙塔内的教授,专家真的如神一样存在,他们都不食人间烟火。虽然还没有到面对饿殍枕藉而发出"他们为什么不食肉糜?"的荒唐地步,可是脱离了现实的研究还有意义吗?

"谁家没有50万呢?"

"总资产300万很正常。"

这恐怕只有教授专家才有吧,平头百姓若都这样,谁还为五斗米折腰,谁还会抛妻舍子千里之外打工去?

不深入调查研究,不知民谟之痛处,满嘴跑火车,这样的教授送这样的对联冤吗?

一点都不冤!

三年疫情以来,有专家在疫情之初只身赴武汉弄清病毒情况,在抗疫路上逆行而上,虽然开放之初,他的一些言论被大家诟病,但是想一想,没有他这番话的稳定作用,放开后那么多人发热难受,抢药抢床位会不会引起更大的风潮?

看看袁隆平,屠呦呦这些专家、教授,袁老为实现"禾下乘凉梦",端牢国人饭碗,一生两腿泥在稻田里跋涉;屠教授若不是获诺尔奖,能有多少人会知道,是她几十年和青蒿对话,为人类战胜疟疾找到良药。

又有谁会忘记为国家实现"两弹一星"功业而隐姓埋名十几年的钱学森、邓嫁先、程开甲们,是他们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可能连论文都不曾发表过,只是埋头苦干。

电影《钱学森》剧照

这样的专家教授,群众会送他们这样的对联吗?

一定不会!

人民会把他们当英雄敬重!

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才是医生的人间正道,但是回头看看上海那位张姓医生、教授,我从不认为他医术不高明,只是一位医者成了网红,说出的话前后不同,难道误导大家只为了搏流量?

去年12月17日他在中美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病学高端论坛上发表言论:“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不会再逆转。”

可是到了2023年1月10日,媒体发布张文宏先生对新冠疫情的最新预测:第二波疫情高峰将出现于今年5、6月,感染比例将为25%到50%。

前面说的话是为了放开,那后面说的又为了什么?

我不反对医生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但我希望是靠医术,技能独步天下,发表的论文再多,除了让自己个人出名,能为患者带来什么?

不经调查研究,信口开河,为了出名什么都敢说的专家教授正在撕裂众人对知识的尊重。

原来有些所谓的专家教授就是菽麦不分,只会在高堂上呼吁大家应该怎么做,而不是用自己的学识带领大家怎么去做,学习的无用论是不是又要翻腾,用老百姓说:"读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

这种后果的影响已经蔓延到教育上,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像专家一样批判教育,指责教师,尊师重教只剩形式了。

若天地君亲师"是封建糟粕,那段特殊的年代,排行"臭老九"的教师又给那个时代带来了什么?

科技创新,云计算,AI技术,试问没有对知识的渴望与尊重能成功吗?

专家,教授们,一定要做引领时代的知识发光体,而不能为了营营私利污了知识人的荣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ilian/jingdianduilian/show-3135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