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一位传奇老妇人逝世,毛主席亲自题挽联,12个字寓意深长
1943年,一位湖南的老妇人逝世,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听闻消息,当即提起毛笔,亲手为老妇人写下挽联:“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
通过这12个字,毛主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这位“老妇人”的敬重之情。也正是这12个字,让人们产生了好奇,这究竟是怎样一位老妇人,能让毛主席对她如此尊敬?这位老妇人又究竟培养除了什么样的儿女呢?
老妇人,新妇道
老妇人名叫葛健豪,原名葛兰英,1865年出生在湖南省双峰县荷叶桂林堂,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双峰荷叶镇。
她的父亲是湘军名将葛葆吾,和清代名臣曾国藩有着姻亲关系,葛氏家族同曾氏家族以及革命志士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并列为当地有名的三大望族。
葛健豪出生仅1岁零4个月时,父亲葛葆吾战死沙场。之后,葛健豪和哥哥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得益于洋务运动后,名门望族纷纷开始兴办族学,葛健豪得已在四五岁时,和哥哥一起进入葛家宗祠里的族学,读书习字,也因此,葛健豪生的越发聪明伶俐,豁达乐观,知书达理。
不过尽管出身不凡,但迫于那个年代,女子要遵从所谓的三从四德,婚姻大事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葛健豪最终没能逃离“火坑”。
16岁时,遵照父亲一早订好的亲事,葛健豪嫁给了湖南永丰蔡寿富之子蔡蓉峰。蔡家在另一个镇上,永丰镇,与荷叶镇有一段距离,彼时蔡家已经家道中落,蔡蓉峰靠着岳父在湘军中的战功以及同曾国藩的姻亲关系,才在上海机器局谋了个小职员的差事,葛健豪随夫到达上海,并在上海生下了小儿子蔡和森,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
结果没过多久,蔡蓉峰就本性暴露,不光在上海讨了个小老婆,还染上了鸦片,完全忘了自己是靠着谁才能在上海站稳脚跟,在机器局大摆官僚做派,回了家对葛健豪母子神气十足,从小受母亲和哥哥疼爱的葛健豪哪受过这种窝囊日子,当即就带着儿子回到了娘家。
葛健豪
后来,蔡蓉峰从上海回到湖南,想把葛健豪母子接回永丰,但是葛健豪坚决不同意,蔡蓉峰只好在葛健豪的娘家附近买了宅子和耕地定居下来。
1900年,葛健豪生下了小女儿蔡畅。也就是后来的新中国妇联主席。
回到娘家的这段时间,葛健豪认识了一位对她今后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那就是女革命家秋瑾。当时秋瑾的婆家与葛健豪的娘家相隔不远,听说秋瑾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巾帼奇人,葛健豪于是接连几次拜访,通过和秋瑾的交往,葛健豪心中开始萌生了同封建家庭抗争的想法。
在对女人缠足陋习的态度上,葛健豪迈出了第一步。对于大女儿蔡庆熙和二女儿蔡顺熙的缠足,葛健豪为自己没能极力阻止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愧疚,实际上包括她自己在内,都深受缠足陋习迫害,承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折磨,那时候葛健豪还小,也曾极力反对缠足,但是耐不过母亲的强势,最终选择了接受。
轮到自己的小女儿时,葛健豪终于意识到,缠足是一种针对女性的迫害陋习,不仅严重损伤了女性身体,还通过束缚行动大大局限了女性的视野和思维,将女性完全禁锢在了深宅大院之中。这种意识一觉醒,葛健豪当即发誓绝不让小女儿再经历这一遭,在她的坚持下,蔡畅成功摆脱了小脚人生,在别家女孩儿都要深居闺中学习女红的时候,蔡畅却被母亲允许每天在院子里和男孩儿们疯玩。
葛健豪一家
1906年,秋瑾从日本回国,借办大通学堂的名义组织革命机关,谋求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为此,秋瑾曾回到婆家王氏索取白银两千两,为了不拖累家人,秋瑾宣布和家人决裂,当时世人只觉得秋瑾是疯了,而葛健豪却深深为秋瑾的革命精神所折服。
她经常给儿女们讲秋瑾的事情,称赞她创办女学是为了唤醒妇女的觉悟,并称赞她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党人和忧国忧民的革命先驱。
1907年,秋瑾被清政府逮捕,在浙江绍兴英勇就义。后来尸体被运回了家乡,周围乡亲谈秋瑾色变。葛健豪听闻后却悄悄带着儿女们凭吊英灵,并借此勉励自己和教育儿女,要成为像秋瑾对社会有用的人。
秋瑾
而这期间,葛健豪家里也发生了一些事,她的母亲离世,6个孩子当中的两个,也就是她的二女儿,大儿子也相继离世,在大女儿嫁人后,葛健豪于是离开了伤心地,又到了永丰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由于革命斗争不彻底,葛健豪所在的永丰镇仍旧是一潭死水,彼时葛健豪虽然已经46岁,到了同龄人都安享天伦之乐的年纪,但深受秋瑾启发的她,却大受革命影响,认定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而且不光是自己的孩子,就连自己都应该马上接受教育。
说干就干,葛健豪把衣服、银器、金针等自己私藏几十年的嫁妆全部典当变卖,先把儿子蔡和森送去了长沙读书。
1913年,为了维持破败的家庭,拿到一个地主的5000元银洋,葛健豪的丈夫准备把年仅13岁的蔡畅送出去做妾。
另一边,葛健豪的大女儿蔡庆熙新丧了丈夫,蔡庆熙的婆家不光要求庆熙守节,还要把庆熙的女儿,也就是葛健豪的外孙女刘昂卖给别人当童养媳。
这接二连三的事情让葛健豪更加气不打一处来,为了这两个女儿,葛健豪决定抗争到底,她不想要自己的女儿成为封建男权社会畸形婚恋观下的牺牲品,于是不顾丈夫反对,先是把大女儿和外孙女一同接回了家,之后干脆带着自己大女儿、小女儿还有外孙女,一起出走长沙求学。
蔡畅
1913年,蔡畅在哥哥的提议下,考到了当时位于长沙市中心的周南女校,专修音乐体育。
而葛健豪前往湖南女子教员养成所报名,当时学校的老师看到葛健豪,还以为她是来帮孩子报名的,听闻葛健豪是要给自己报名,直言拒绝,他们觉得葛健豪年龄实在太大了。
葛健豪知道后,很是气愤,便要儿女帮她写了一张状纸告到了县衙那里。县官看着面前这位眼瞅着就要到知天命年纪的妇人,便开口问道:“叫什么名字呀?”
葛健豪答:“我原名叫葛兰英,现在已经改名叫葛健豪,‘健’的意思就是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豪’呢就是要做打倒封建的豪强。”
县官闻言一惊,赶紧调整坐姿,认真起来,又问葛健豪:“你为什么要读书?”
葛健豪再大声答:“因为要寻求救国道理,男女都要读书。”
葛健豪
县官听后深觉,自己面前的这位绝不是寻常妇人,甚至于比一般男人都了不起,于是大笔一挥,在呈文上批了“奇志可嘉”四个字,并令学校破格录取葛健豪。
就这样,葛健豪如愿入学,长女蔡庆熙就读缝纫刺绣,外孙女进了幼稚园,就这样,葛健豪祖孙三代在省城求学的故事,成为湖南的一段佳话。
在省城入学后,葛健豪非常用心,她对知识如饥似渴,由于年纪大了记性不好,葛健豪就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学业上,另外一边还要照顾女儿外孙女。
她的这种对待知识的态度和勤奋好学的精神,还赢得了毛泽东等有志青年的由衷敬佩。
1914年春,毛泽东从湖南第四师范转入一师,很快就和蔡和森结识了,俩人志向相投,之后蔡和森经常邀请毛泽东到家里做客,这样,毛泽东很快就见到了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每次见到葛健豪,毛泽东都会叫一声“蔡伯母”,以示尊重。而葛健豪同时也很欣赏毛泽东这样的有志青年。很快,葛健豪的家就成为了这批有志青年们思想交锋,谈论国家大事,探讨社会改革的集会场所,对于他们谈论的内容,葛健豪十分感兴趣,还当起了“旁听生”。
毛主席眼中的“蔡伯母”
1915年,葛健豪在湖南女子教员养成所结业,于是她从长沙回到家乡,想要贡献出现自己的所学,在永丰镇创办一所女子学校,她的四个儿女非常支持他,儿子蔡和森还专门帮她到湘乡县政府进行申请,最终获批。考虑到县政府此前在县城已经办了一所女子职业学校,简称为“第一女校”,于是葛健豪在永丰镇创立的女校就顺位排列,被称作“第二女校”,葛健豪担任校长,同时也是这所学校的教员。
在学校里,葛健豪一面教给女学生们国文知识,集合学生探讨国事,大谈妇女解放,一面倡导女学生们参加唱歌、跳舞、跳高、跳远等室外活动,在周南女校专修音乐体育的蔡畅还担任了音体教员,一时间,“第二女校”的女学生们都变得活跃起来,大家体会到缠脚、蓄辫的危害性,都剪了短发,年纪大的放了脚,年纪小的也不缠脚了。
而正是这些举动,触怒了当地的封建势力,他们开始多方阻挠妇女入学,停发教育经费,直至逼迫到学校停办。不过这并没有让葛健豪泄气。
1917年,蔡和森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开始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他决定先不谋个人职业,而是继续和毛泽东等继续真理的探索,准备建立革命团体。当时,葛健豪由于第二女校的停办,家庭拮据,但是对于儿子的决定,她欣然同意,为了支持儿子,葛健豪又举家搬回了长沙。
他们先是在岳麓山下的饮马堂租了一间房子,后来又搬到了岳麓山荣湾镇刘家台子,而这里很快就成为了蔡和森同毛泽东等有志青年活动的“大本营”。
新民学会旧址(刘家台子)
当时,葛健豪一大家子的开支大,收入却不多,只有蔡畅每月有在周南女校担任教员所得的8元收入,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从而让儿子专心革命,葛健豪于是向原来的房主租了半亩菜地,每天带着长女下地种菜,自给自足,蔡和森的哥哥蔡麓仙也参与其中,另外再做些小生意贴补家用。
等到毛泽东他们来的时候,葛健豪总是把平时吃蔬菜然后节省下来的粮食拿出来,招待他们。久而久之,毛泽东他们注意到葛健豪的良苦用心,也很感动,等到他们再到的时候,就先帮“蔡伯母”干会儿活,然后再进屋同蔡和森讨论问题。而葛健豪总是会在为他们准备好茶水的时候,在一旁安静地侧耳倾听,后来,葛健豪的二儿子蔡麓仙也加入其中,和母亲一样,在一旁安静地聆听。葛健豪发自心底地希望儿子同毛泽东等奋斗的革命事业能够获得成功。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在蔡和森、毛泽东及其他有志青年的努力下正式成立,而成立地点就在蔡和森刘家台子的家中。葛健豪亲眼见证了这一革命团体的诞生和成立。
成立当天,葛健豪还同长女蔡庆熙一起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以表祝贺。新民学会成立后不久,蔡和森就离开长沙,去了北京,为组织有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的事宜四处奔走。但是刘家台子的大门依旧常开,供毛泽东等有志青年活动聚会。
1919年春,毛泽东的母亲文氏患病,到长沙寻求医治,葛健豪特意把毛母接到自己家中,同自己住在一个屋,方便照顾毛母的饮食起居,毛泽东对此十分感激,“蔡伯母”在他心中也成为了那个不可替代的温暖的存在。也正是如此,后来“蔡伯母”去世时,毛泽东才会亲自为其书写挽联。
蔡和森
儿英烈,女英雄
1919年夏,蔡和森从北京回到刘家台子,并带回了好消息,赴法事宜已经办妥,他打听到,法国那边的人们很喜欢中国的刺绣,所以很多中国的女生到法国留学,完全可以一边读书,一边靠着刺绣赚钱养活自己。基于此,他打算动员母亲、妹妹和自己一同前往求学,从而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彼时,葛健豪已经54岁,她开始也很动摇,怕自己去了就回不来了,但是她的子女们并不这么认为,一如蔡畅后来回忆说:“我母亲那时候,真是一位惊人的妇人”,最终,葛健豪还是和子女们共同踏上了前往法国的邮轮,而且临行前,她还利用自己家族同曾国藩家族的关系,帮助学生们筹措路费。也就是在这趟邮轮上,蔡和森结识了向警予,而蔡畅结识了李富春。
经过35天的航海旅行,葛健豪一行人终于到达法国,由于男女分校,葛健豪同蔡畅还有向警予分到了一起,三人开始了白天学习,晚上刺绣赚钱的生活。由于葛健豪的刺绣技艺精湛,一见绣品就能卖到上百法郎,葛健豪就用这些钱补贴家用,此还资助一些贫困的学生。
由于同去的人中就数葛健豪年纪大,在学习上葛健豪会比较吃力,于是她成为了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经过不懈努力,她终于从毫无外语基础进步到能用法文对话和阅读法文报刊。
葛健豪(第一排左二为)在法国留学(右一为蔡畅)
留学期间,葛健豪还支持儿子蔡和森与向警予、女儿蔡畅与李富春自由恋爱,自由结婚,而不去奉行封建婚姻制度。还随同儿女们一同参加留法学生的革命活动。与此同时,葛健豪的出国事迹还鼓舞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出国留学,学成归国干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业。
4年后,葛健豪学成归国,积极投身到湖南的妇女解放运动中,重新操办起了此前“夭折”的女子学校,为革命者提供活动场所。
彼时,葛健豪生的6个儿女中,除了大儿子和二女儿早亡外,其余全部走上了革命道路,儿媳和女婿也不例外,后来她干脆亲身辗转于武汉、上海等地,掩护起儿女、儿媳和女婿干革命。一直到1928年,她的二儿子蔡麓仙与小儿媳向警予先后为革命牺牲后,蔡和森与蔡畅经过商定,才把老母亲安排回到了老家湖南永丰。
蔡麓仙(二儿子)、向警予、蔡和森、葛健豪、李富春(女婿)、蔡畅
1931年,蔡和森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最终在广州壮烈牺牲。蔡畅和姐姐蔡庆熙考虑到母亲年事已高,一直没有告诉母亲。
那段岁月里,葛健豪还是一如既往地给儿女寄信,让他们安心革命,可惜他的儿子再也没能回信,一直到临终前,葛健豪还询问长女蔡庆熙:“和森、咸熙(蔡畅)回信了没有?”它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还要长女转达遗言:“母亲已看不到他们的事业的成功了。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
1943年3月16日,葛健豪与世长辞,终年78岁。 她的一生,恰恰印证了毛主席写的那句话: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ilian/jingdianduilian/show-31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