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搞笑的句子

抖音搞笑歇后语,句句触碰心灵!

【谚语俗语第1句】:【歪嘴和尚念不出正经】(谚)比喻人由于心术不正或水平太低,会把正确的原意宣讲成歪劣的。 也作歪嘴和尚念不出好经。 歪嘴和尚念歪经。

【谚语俗语第2句】:【肉烂在锅里】内部耗费,不算损失。浩然《艳阳天》:“反 正我们谁也没有往自己家拿一个小子儿,肉烂在锅里,只能 这样过去了。”

【谚语俗语第3句】:【老牛力尽刀头死】比喻勤劳善良的人被害,结局悲惨。 柳青《创业史》:“白占魁为了自己没有能当上干部,竟能唱 出‘老牛力尽刀头死,忠心为国不出头’的秦腔发牢骚,高增 福听了简直发呕,唾了几口酸水。”

【谚语俗语第4句】:【软绳可以捆硬柴】(谚)柴是硬的,绳是软的,软的绳能捆住硬的柴。比喻人使用柔软的手段,往往能制服强硬的敌手,或性情温和的人往往能迫使性情刚烈的人就范。

【谚语俗语第5句】:【 四两胜千斤/一两拨千斤】用力轻巧,解决大问题,事半功 倍。如同物理学上的杠杆作用。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其实没什么难的,不就是四两拨千斤么,要领我都掌握 了。”

【谚语俗语第6句】:【脸皮薄】(惯)指人容易害羞,不好意思。 也作“脸皮嫩”。

【谚语俗语第7句】:【瞌困撞着枕头——正是货】(歇)瞌困:瞌睡。是货:谐“适合”。指正合心意。 也作“瞌睡碰枕头——对路”。

【谚语俗语第8句】:【金簪儿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歇)簪儿:别住发髻用的条状物,一端略尖,用金属、玉石等制成。只是:就是。指属于你的终归是你的。 也作“金簪儿掉在井里——是你的就有你的”。

【谚语俗语第9句】:【一个半斤,一个八两】见“半斤对八两”。

【谚语俗语第10句】:喜欢狗,狗舔口;喜欢猫,猫上灶——不识抬举

【谚语俗语第11句】:【拔眼中钉】(惯)比喻除掉心中所憎恨的人。

【谚语俗语第12句】:林黛玉的脾气——爱使小性子

【谚语俗语第13句】:【老不舍心,少不舍力】(谚)心:思虑。力:体力,力气。老年人往往喜欢多操心,年轻人往往肯多出力。 也作老不歇心,少不歇力。 少不舍力,老不舍心。

【谚语俗语第14句】:海边捞虾蟹一看潮流

【谚语俗语第15句】:【挖墙脚】(惯)墙脚:墙根。比喻拆集体或他人的台,使其利益受损或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谚语俗语第16句】:吃了包子开面钱——混账

【谚语俗语第17句】:扳手指算账——有数

【谚语俗语第18句】:【三个鼻孔,多出一口】气意即多嘴多舌,没有必要说话。 刘云若《红杏出墙记》:“我这是三个鼻孔,多出一口气。本 来碍不着咱们,管他呢。”

【谚语俗语第19句】:耗子掉进书箱里——咬文嚼字

【谚语俗语第20句】:星期天,表姐上街去,我让她帮我买枝钢笔回来。可她买回来后,我觉得不好看。表姐不高兴地说:“为好不得好,颠转来被狗咬。”(四川·安岳)

【谚语俗语第21句】:【打屁股】(惯)比喻严厉地惩处或批评。

【谚语俗语第22句】:【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谚)蚊虫用嘴叮人,免不了要遭到扇子的扑打。比喻人说话放肆,出口伤人,自不免要招灾惹祸。

【谚语俗语第23句】:【树枝交叉才有荫凉,人有交情才会顺当】释义:要注重人情交往,与人互相帮助。例句:凡事都从长远着想,树枝交叉才有荫凉,人有交情才会顺当……我问你,家里是不是还缺粮?有什么为难的事,你尽管跟我来商量。

【谚语俗语第24句】:【孽罐子满了】作恶到头,罪有应得。成语:恶贯满盈。李 晓明等《平原枪声》:“老百姓看了无不拍手称快,都说孽罐 子满了。”

【谚语俗语第25句】:【癞蛤蟆上脚面,不咬人膈应人】释义:脚面:脚背。膈应:厌烦。比喻人行为让人恶心、厌烦。“上脚面”又作“爬到脚背上”。例句:小莹一甩辫子冲了过去:“癞蝓蟆上脚面,不咬人膈应人!”说完,唾了一口,扭头走了。

【谚语俗语第26句】:【拉弓不可拉满,赶人不可赶上】见“赶人不要赶上”。

【谚语俗语第27句】:【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谚)孙儿:此处指外孙。阿婆如果舍不得把女儿嫁出去,如何能抱上外孙呢?古时催嫁的话。

【谚语俗语第28句】:十二只轮船出海一四通八达

【谚语俗语第29句】:【安钉子】(惯)比喻在对方的内部秘密安插自己的人。

【谚语俗语第30句】:【带箭野猪猛于虎】(谚)指带箭受伤的野猪,比老虎还要凶猛。比喻受到打击或被逼到走投无路的人,会表现得非常凶狠顽强。

【谚语俗语第31句】:【 文来文对,武来武挡】做好文武两种准备,应付挑衅。明 代《水浒》:“不怕!随他怎么奈何我,文来文对,武来武对!”

【谚语俗语第32句】:【连中三元】现在比喻在三次考试或各种比赛中连续取得第一名。那么,“连中三元”典出哪里呢?宋代赵升《朝野类要·举业三元》有云:“解试、省试并为魁首者,谓之双元;若又为殿魁者,谓之三元。”“连中三元”即源于此。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一级乡试,二级会试,三级殿试。乡试由朝廷正副考官各一人到各省主持。参加乡试的对象,主要是生员科考中的优等生及监生、贡生。乡试每三年一次,考试在秋季八月,故称“秋闱”。乡试考取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取举人就取得高一级会试的资格。会试,由全国各省举人参加。每三年一次。考期在春季二月(或三月),即乡试后的次年春天,故称“春闱”。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会试考取的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宫中殿廷举行,故又称“延试”。参加殿试的是贡生,考期在四月。因考试在宫中,故号称由皇帝主持,考一场,只考策题一科,名殿试策。策问大多是考问当时政治、经济或治国安邦、巩固政权之策。殿试考中的称进士,第一名叫“状元”。如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名,则叫“连中三元”。现在没有科举考试了,“连中三元”只剩用作比喻了。但在中考、高考时还借称第一名为“中考状元”、“高考状元”、“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这种用法还是受连中三元之影响。

【谚语俗语第33句】:【只重衣衫不重人】(惯)只看重人的穿着打扮,不看重其人品和才学。形容人势利。

【谚语俗语第34句】:【打前站】(惯)指行军或集体出行时,先派人到即将停留或到达的地点联系食宿。

【谚语俗语第35句】:【一箭易断,百箭难折】释义:比喻个人力量孤单,经不起打击。团结起来力量大。例句:肖元山默默点头,像同意我的话。他又低声自语道:“一箭易断,百箭难折!”

【谚语俗语第36句】:【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谚)酒是白色的,喝多了却使人面红;金子是黄色的,却能诱发世人贪取的黑心。指对金钱的贪婪能使人丧失天良。 也作“吃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

【谚语俗语第37句】:【水借鱼,鱼借水】(谚)水靠着鱼的活力,才免得成为一潭死水;鱼靠着水的浮力,才得以自由活动,得以竞争生存。比喻利害相关的人,谁也离不开谁。

【谚语俗语第38句】:老鼠嫁女遇老猫——先喜后忧

【谚语俗语第39句】:雨过天晴后的一个晚上,我和爸爸去奶奶家。一路上,我小心翼翼,总怕踩着水和泥。爸爸说:“你看,明是水,暗是泥,不明不暗是好地。”(河北·邯郸)

【谚语俗语第40句】:【三叩九拜】“叩、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至今在百姓当中流行,红白喜事有,过年过节有,拜师收徒有,认干亲结金兰有,不过不像古代那么繁琐罢了。叩拜,源于上古,到周朝规范化了。“叩”是叩头,与“拜”密不可分。《周礼》对九拜的解释是“一日稽首,二日顿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具体情况是吉事三拜,凶事三拜,另外是其他三拜。吉事三拜。先说稽首,这是最古老、最隆重的跪拜礼节,跪下之后,两手着地,叩头至地,并停留一段时间。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以及拜天地、拜祖先都用这种跪拜大礼;再说顿首,顿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辈之间互相表示敬意的礼节,也称叩头。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头触地后不在地面停留。三说空首,空首称“拜手”,其动作要领是身体呈跪姿,两手拱合,俯首至手和心持平,头停空中而不叩头至地,是尊、长者对“稽首”的答礼。隋唐之后,座椅板凳逐渐普及,人们不再席地而坐,“空首”转为躬身示礼。以上三种礼节即“三叩首”,此为正拜,又叫“大拜”。凶事三拜。先说振动,此为丧礼中最重跪拜之礼。振动不仅要顿首,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涕泗交流,表现得越悲痛越算心诚礼重。再说吉拜,古代有守丧三年的礼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要行吉拜礼,其动作要领是先拜手,“空首”拜,然后再行顿首拜。三说凶拜,是丧家在三年居丧期内答拜宾客的礼节。先顿首拜,然后空首拜,以表示悲痛和感谢之意。以上是凶事三拜。其他三拜。先说“奇拜”,奇为单数,即拜一次算完事。再说“褒拜”,即拜的次数在两次或更多。需要说明的是,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数,不是独立的跪拜形式,而是跪拜的隆重或严肃程度,常常视跪拜对象和场合的需要而定。三说肃拜,是表示恭敬的见面礼节,是俯身拱身行礼,并不下跪,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作揖。这种礼节一是适用女性,不仅有利于孕妇,还可以防止弄脏衣服。它还适用于军礼,军人身披甲胄,军务繁忙,不便跪拜,所以用此肃拜。以上可以看出,“三叩九拜”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完成九次之拜,所以,“九拜”不是九次之拜。

【谚语俗语第41句】:【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谚)指凡在危及生命的紧要关头,只有亲如父子兄弟的人,才会舍生忘死地相互救助,拼命去干。 也作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不离父子兵。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谚语俗语第42句】:【起大早,赶晚集】提前作了充分准备,没有做成事情。或 说: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清代《三侠五义》:“这是怎么 说!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这半夜的工夫白走了。”

【谚语俗语第43句】:【有钱难买三愿意】出于自愿,别人无法干预。刘云若《小 扬州志》:“你做不了我的主,有钱难买愿意,我自己愿意,你 管得着么?”

【谚语俗语第44句】:半空踩钢丝——左右摇晃

【谚语俗语第45句】:【七口子当家,八口子主事】(惯)指大家都想当家主事,都想让别人听自己的。 也作“七口当家,八口主事”。

【谚语俗语第46句】:背后施一礼——没有领情;不领情

【谚语俗语第47句】:墙上挂钟馗一鬼画(话)

【谚语俗语第48句】:【黑马】“黑马”是个外来语,原指那些出乎人们意料而获胜的“爆冷门”的运动员,后来泛指各领域爆冷胜出的人物。 “黑马”源自英国作家本杰明·迪斯累里的小说《年轻的公爵》,书中描写一匹黑马,原被人们认为夺魁希望甚微,谁料在比赛中它竟一举获胜。从此,“黑马”一词便被体育新闻广泛使用,指那些出乎人们意料而获胜的运动员。如朝鲜乒乓球运动员多年未参加国际比赛,复出后竟一路过关斩将杀人决赛,意外获得亚军,被人们称为乒坛“黑马”。后来,又有人把它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如选举中的意外获胜者、工程招标中的意外中标者等,都可以说出现了一匹“黑马”。

【谚语俗语第49句】:【三分吃药,七分调理】(谚)调理:调养与护理。要治好病,三分凭药治,七分靠调理。指对病人来说,调理比药物治疗更重要。 也作三分医治,七分调养。 三分治病七分养。 三分药,七分养。

【谚语俗语第50句】:捉蚂蚱喂老虎——难饱

【谚语俗语第51句】:【拉弓得膀子,唱戏得嗓子】(谚)拉弓,靠的是好膀力;唱戏,靠的是好嗓门。指不同的行业,各自以本行业的专长取胜。

【谚语俗语第52句】:叭儿狗咬月亮——不知天有多高

【谚语俗语第53句】:【算总帐】(惯)指把过去所有的错误、罪行加在一起清算。

【谚语俗语第54句】:节日里鸣锣——鼓舞人心

【谚语俗语第55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小的漏洞不及时修补,小的事情 不检点,容易造成大错。广播讲座《成才之路》:“对儿童进 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俗话说:‘千里 之堤,溃于蚁穴。’小错迁就,就会酿成大错。”

【谚语俗语第56句】:扁担挑柴禾——心(薪)挂两头

【谚语俗语第57句】:【耗子】“耗子”即老鼠。那么,为什么把“老鼠”称为“耗子”呢?五代时,封建军阀割据,争战频繁。统治者为了自己穷奢极欲地享受和筹集战争经费,变本加厉地搜刮百姓,他们给苛捐杂税立了许多稀奇古怪的名目。据《旧五代史·食货志》记载,赋税除正项之外,还有许多附加税,如农家吃盐要上盐税,酿酒要交酗税,养蚕要交蚕税等。不仅如此,附加税之外还有附加税,名为“雀鼠耗”。官府规定:每交粮食一石,加损耗两斗。连丝、棉、绸、线、麻、皮这些雀鼠根本不吃的东西,也要加“雀鼠耗”,每交银十两加耗半两。到后汉隐帝时,“雀鼠耗”由纳粮一石加耗两斗,增加到四斗,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但又不敢公开抱怨皇帝,便将一肚子的怨气发泄到老鼠身上,咒骂老鼠是“耗子”。其实,老鼠是小耗子,官府才是大耗子。

【谚语俗语第58句】:吃河水长大的——管得宽

【谚语俗语第59句】:【宰相家人七品官】(谚)宰相家的奴仆,也相当于七品官。旧指主子显贵,奴仆也跟着抬高地位。 也作宰相门前七品官。 宰相家奴七品官。

【谚语俗语第60句】:【猴子不上竿,多敲两遍锣】(谚)指猴子不肯做爬竿表演,是锣声催得不紧。比喻事情不成功,是措施不力,压力不够。 也作“猴不上竿紧打锣”。

【谚语俗语第61句】:【家无住,屋倒竖】(谚)指家里长期不住人,房屋就会破败不堪。

【谚语俗语第62句】:盐沟子里的水——流到哪里哪里咸(嫌)

【谚语俗语第63句】:【和尚无儿孝子多】(谚)指和尚虽然无儿无女,但受着众多的善男信女像孝子一样的供奉。

【谚语俗语第64句】:【县官不如现管】官大不一定直接管辖,现管着的人则必 须服从。浩然《艳阳天》:“瞧,真是县官不如现管,一个命 令,就按兵不动了。”

【谚语俗语第65句】:【是灰比土热,是盐比酱咸】(谚)灰:燃烧之后的热灰。酱:面粉加盐晒成的糊状食品。凡是灰总比土热,凡是盐总比酱成。比喻只要是亲友,总比一般人要亲近。 也作是盐就比酱咸,是灰就比土热。 是灰总比土热,是盐总比酱成。

【谚语俗语第66句】:我和妹妹穿的布鞋都是奶奶用碎布拼凑着做出的。她说:“这叫有破布没破鞋,只要你心灵手巧,就能变废为宝。”(河南·南阳)

【谚语俗语第67句】:显微镜看人——把人瞧小了

【谚语俗语第68句】:【毛笔】毛笔是文房四宝之第一宝。相传,蒙恬是毛笔的始祖。《史记》记载:“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文房四谱》上也记载:“昔日蒙恬造笔,以拓木为管,鹿毛为柱,兔毛为被,此乃谓苍毫也。”《博物志》云:“秦之蒙恬取狐狸毛为柱,兔毫为被以书。”史书言之凿凿,称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其实,在蒙恬之前就已出现了毛笔。从出土的秦之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上就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了战国笔,这些实物都比蒙恬早。可见,史书因局限性也偶有疏忽。

【谚语俗语第69句】:【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谚)彪:小虎中最凶猛残暴的。指母虎一胎所生的几只小虎中,必有一只是最凶猛残暴的。

【谚语俗语第70句】:【旧瓶装新酒】(惯)比喻用旧的形式来表现新的内容。 也作“旧瓶盛新酒”。

【谚语俗语第71句】:【儿孙、自有儿孙福】释义:儿孙们的前程,由他们自己决定,长辈不必过分操心。例句:那火龙自知兰公法大,难以抵挡,叹日:“‘儿孙自有儿孙福。’我后来子孙,福来由他去享,祸来由他去挡,我管他则甚?”

【谚语俗语第72句】:【大姑小姑,气破肚肚】(谚)大姑小姑:丈夫的姐姐和妹妹。媳妇和大姑、小姑相处,常常受气。指姑嫂之间的关系很不容易和谐。

【谚语俗语第73句】:【有百害而无一利】极言有害无利。反义说:有百利而无 一弊。郭沫若《洪波曲》:“他们认为政治部应该不用女职 员,以为用女职员有百害而无一利。”

【谚语俗语第74句】:【穷家出娇子】(谚)指穷人家没什么大的家产,便把孩子看作宝,更易宠溺孩子。 也作“穷汉养娇子”。

【谚语俗语第75句】:【把猫说成虎】释义:比喻夸大事实,把小的说成大的。例句:我还以为什么大事呢,这么点上不了大秤的小货头,不值得抬着扁担称斤两,别把猫说成虎,自己吓自己,你严厉批评他,如果不听,扣发他的奖金。

【谚语俗语第76句】:生产并结束恋情的地方——妇产医院

【谚语俗语第77句】:屎巴巴棍子搭戏台——臭架子

【谚语俗语第78句】:【拿得住的是手,掩不住的是口】(谚)手能抓住,嘴却无法掩住。偏指人人都有传播消息的自由,不论采取什么严密的措施,也禁不住信息的交流。

【谚语俗语第79句】:【 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二十四史为我国历代史书的总 汇,借指经历多,说来话长。成语:一言难尽。张恨水《啼笑 因缘》:“这会子叫我介绍一样给人,真是一部二十四史,不 知从何说起了。”

【谚语俗语第80句】:【在江边上卖水】(惯)比喻向行家或有本事的人挑战。

【谚语俗语第81句】:【臭寡妇不如香嫁人】(谚)指丈夫死后,与其和外边的男人鬼混,还不如名正言顺地另嫁为好。

【谚语俗语第82句】:【上不巴天,下不着地】释义:形容没有着落,没有依靠。例句:咱们顶好是各走各的路。这地方上不巴天,下不着地,你要是不识好歹,咱俩免不了同归于尽!

【谚语俗语第83句】:【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谚)色:女子的美色。以年轻美貌求取宠幸的女子,好日子是不会长久的。指凭着美色取宠,等到年逝色衰,就会被抛弃,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谚语俗语第84句】:【千年大道走成河】(谚)指长年走人的大道,因为被践踏得多,越来越低陷,终有一天会变成河道。

【谚语俗语第85句】:【牡丹虽好,绿叶扶持】释义:牡丹花虽然艳美,还得靠绿叶来衬托它。比喻能力强的人也需要别人帮助配合。例句:南都闻巷中常谚,往往有粗俚而可味者,漫记数则,如日……:“牡丹虽好,绿叶扶持。”

【谚语俗语第86句】:【闭塞眼睛捉麻雀】盲目乱干。成语:掩目捕雀。周立波 《暴风骤雨》:“闭塞眼睛捉麻雀,结果往往家雀捉不到,还要 碰破头。”

【谚语俗语第87句】:【马大哈】“马大哈”常用来指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办事草率、丢三落【第4句】:经常出错之人。它源自20世纪50年代,由天津市相声界艺人创造的趣语。相声段子《买猴》50年代的时候曾风靡全国。故事说一位干部以不负责任马虎草率出名,他的大名就叫“马大哈”。他写了一个报告,本来要通知“到(天津市)东北角买猴牌肥皂五十箱”,可是飞笔疾书,竞写成“到东北买猴儿五十只”了。而马大啥的领导们也是同样马虎草率的官僚主义,内容看也不看便挥笔批准。马大哈的同事和下属又习惯于盲从,问也不问纷纷出差执行任务,结果闹出了令人捧腹不已的大堆笑话。比如:他们为了去采购猴子,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各地接洽者虽然惊奇于天津采购员的离奇“购货单”,却仍然到处帮助他们捉拿猴子交货;猴子从四面八方运回后,群猴出笼,又大闹了百货公司,趣闻笑话接连不断。这段相声的作者是何迟,表演者是相声大师马三立。一经演出,“马大哈”一词迅速传遍全国。可见,相声的艺术魅力不亚于戏曲。《西厢记》中的“红娘”成了媒人的代称,而《买猴》中的“马大哈”则成了马马虎虎的同义词。

【谚语俗语第88句】:【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聪明人做一件糊涂事,一时失算。 老舍《骆驼祥子》:“六十九岁的人了,反倒聪明一世,糊涂一 时,教一群王八蛋给吃了!老头子越想越气。”

【谚语俗语第89句】:狗嘴里掉不出象牙来——什么人说什么话

【谚语俗语第90句】:【本命年】人都有属相(也叫生肖),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种动物代表卜二地支来记人的出生年,而形成12种属相,每个属相代表一年。如1951年是兔年,那么出生在这一年的人,其属相便是兔。“本命年”的意思就是人的属相年。如果你属兔,那么,1951年、1963年等每隔十二年都是属兔的本命年。其他属相也是这么推算。

【谚语俗语第91句】:爸爸在厨房一边喝酒一边抽烟,我在喝小香槟。妈妈见了说:“真是乌龟不脱壳,一辈有一个。”(湖北·钟祥)

【谚语俗语第92句】:悬崖边上打太极拳——临危不乱

【谚语俗语第93句】:爱赌贪花捻酒盅——自弄穷

【谚语俗语第94句】:【人心同一起,黄土变成金】见“大家齐了心,黄土变成金”。

【谚语俗语第95句】:【按倒葫芦瓢起来】(惯)葫芦: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像两个上小下大的球连在一起,中间较细,表面光滑,可做器皿。瓢:用对半剖开的匏瓜做成(也有用木头挖成)的舀水或撮取面粉等的器具。刚把葫芦摁入水里,瓢又浮了起来。比喻问题一个接一个,刚解决一个,另一个又冒了出来,使人应接不暇。 也作按倒葫芦漂起瓢。 按下葫芦瓢起来。

【谚语俗语第96句】:何家姑娘嫁郑家——郑何氏(正合适)

【谚语俗语第97句】:【薄饼从上揭】(谚)薄薄的面饼,要一层层从上到下揭取。比喻做事不能乱来,必须按照顺序,依次而行。

【谚语俗语第98句】:【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指要质量好的,不要次的。 成语:宁缺毋滥。张贤亮《绿化树》:“我是宁吃仙桃一口,不 吃烂梨半筐。要吃,就焖干饭!”

【谚语俗语第99句】:【哪块黄土都能落脚,哪棵树上都能搭窝】(谚)落脚:安家落户。搭窝:像鸟一样筑巢歇息。指任何地方都可谋求生活的出路,不必死守在一个地方受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oxiaojuzi/show-19098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