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实用搞笑歇后语,句句珠玑 句句穿心
【谚语俗语第1句】:秋收已毕,穿老板让我爸爸承包干活,价钱太低,干吧不合算,不干又没有活干。妈妈说:“这真是猴子捡块姜,扔了舍不得,吃了辣得慌。”(河南·淅川)
【谚语俗语第2句】:躲过棒槌挨榔头——祸不单行
【谚语俗语第3句】:妈妈无论什么时候叫我学习,我都有理由拒绝。妈妈说:“你呀,早怕露水午怕热,晚怕蚊子早早歇。”(安徽·巢湖)
【谚语俗语第4句】:【端公盆,说公理】公盆,公平谐音,指评公理。浩然《艳阳 天》:“不行,他忍了,我不能忍,这口气卡在嗓子眼下不去 呀,我得找他臭麻子去,咱们到大街上,人多的地方,冲着老 天爷讲良心话,端端公盆,文案公理!”
【谚语俗语第5句】:【饿出来的见识,穷出来的聪明】(谚)饥饿能使人增长见识,穷困能使人变得聪明。指忍饥受饿的贫困生活往往迫使人明察是非,升华智慧。
【谚语俗语第6句】:【圣人面前卖字画】释义:比喻在内行人面前逞能。例句:我可不敢在圣人面前卖字画呀!
【谚语俗语第7句】:【身在福中要知福】(谚)身处在幸福之中,要知道珍惜这幸福生活。 指人必须知足惜福。
【谚语俗语第8句】:吃了定心丸——做事踏实
【谚语俗语第9句】:该开学了,小伙伴都来找我。看见他们各自手里拿着干净的作业,我犯愁了,赶紧坐在桌前赶作业。妈妈说:“淘气鬼,早时不动,晚时挠腚。现在脚丫里长草——荒(慌)了脚。”(河南·宁陵)
【谚语俗语第10句】:【老爷好见,舅舅难缠】指大人物好说话,手下人常常刁难。 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我也调侃说古言曰,老爷好见,舅 舅难缠。找张校长,自不能迈过你这大秘书的锅台上炕 呵。”
【谚语俗语第11句】:【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谚)岁考:清代各省学政对所属府、州、县学生员举行的考试。指秀才们怕的是岁考,就像讨饭的乞丐怕狗咬一样。
【谚语俗语第12句】:【挽歌】现在,人死后在追悼会上放哀乐,古人怎么表达哀悼之情呢?当然是唱挽歌。那么,挽歌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汉初齐王田横死后,其部下非常悲痛,就作了丧歌,这便是挽歌的源头。崔豹《古今注》云:“《薤露》、《蒿里》,并丧歌也。本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到汉武帝时,在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制作下,《薤露》、《蒿里》二歌定了曲调,其歌词分别为:《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复落,人生一去何时归!《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从此以后,《薤露》歌就适用于王公贵族,《蒿里》歌就适用于士大夫和庶人。“使挽柩着歌之,亦呼为挽歌”。但据研究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们唱挽歌的记录。比如《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吴国伐齐国“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虞殡》,送葬歌曲也。公孙夏示必死,故命其徒而歌之。”孔颖达疏说:“盖以启殡将虞之歌谓之‘虞殡’。歌者,乐也;丧者,哀也。旧说,挽歌汉初田横之臣为之,据此,挽歌之有久矣。”由此可见,杜预认为《虞殡》是送葬歌曲,博学的孔颖达更直接指出挽歌早于田横之死。只不过到了汉代,国家正式规定挽歌成为丧礼内容,汉武帝时指定的官方挽歌就是纪念田横的《薤露》、《蒿里》。尽管后世挽歌的内容在不断变换,但挽歌这种形式却流传至今。
【谚语俗语第13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释义:年轻时不努力上进,到了年老时悲伤后悔也来不及了。例句:“你要趁着年青多学,多学点知识,争取在事业上有点成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时寸候不努力,将来后悔就晚了。”
【谚语俗语第14句】:上吐下泻——两头忙
【谚语俗语第15句】:【有的向灯,有的向火】(惯)指有人向着矛盾的这一方,有人向着那一方。
【谚语俗语第16句】:【东西耳朵南北听】释义:指把话领会错了。例句:唉!东西耳朵南北听。我说的是立什么业?你还是光看手心里那一点!
【谚语俗语第17句】:一天,我站在楼梯口对妈妈说:“这楼梯真脏啊!”妈妈说:“说一尺,不如做一寸。那你就动手扫扫吧!”(湖北·汉川)
【谚语俗语第18句】:每当我帮爷爷倒完茶,捶完背,端来洗脚水,爷爷便笑着对我说:“娃娃勤,爱死人;娃娃懒,狼啃脖子没人管。”(甘肃·敦煌)
【谚语俗语第19句】:【苦瓜缠上黄连——一样是苦】(歇)后一个“苦”字,本指味道苦,转指痛苦。指两人的经历都一样苦。
【谚语俗语第20句】:【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谚)朝廷:借指帝王。贵如天子,也还有三家穷亲戚。指穷苦的亲戚什么人家都会有,谁也不应该嫌弃。 也作“天子门下有贫亲”。
【谚语俗语第21句】: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她说:“花开在春天,学习在少年。”(广东·新会)
【谚语俗语第22句】:【不登大雅之堂】(惯)不能登上文雅高贵的殿堂。指人或事物粗俗不雅。
【谚语俗语第23句】:【 撒手不由人】放手就无法控制。刘云若《红杏出墙记》: “这是撒手不由人的事,本来初次见面,怎能把你锁在这里, 放你走了,说不定你就不再来。”
【谚语俗语第24句】:刀刃上踩高跷一玩悬(玄)的
【谚语俗语第25句】:弯藤结歪瓜——孬种
【谚语俗语第26句】:航空公司开业——有机可乘
【谚语俗语第27句】:【冷身子碰热炮弹】指军旅生涯。传记图书:“至少也是弄 冷身子碰热炮弹出身的人,不是十年也得二十年倾述林文案馆网,才能得到 少将的肩章戴一戴。”
【谚语俗语第28句】:我爸爸因妈妈长期患病而整天不快,光想外出打工一走了之。外公劝导他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你得振作起来,做好人父人夫。”(河南·鄢陵)
【谚语俗语第29句】:【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惯)指人表面上和气,背地里使坏。
【谚语俗语第30句】:【 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谓没有做坏事、丑事,没有做什 么对不起人的事情。相关的: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 孙。王蒙《活动变人形》:“说起咱们姜家女人的正经来,咱 们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 孙!”
【谚语俗语第31句】:姨父来我家闲谈,一扯就是大半夜。爸爸送走姨父后说:“真是的,屁股沉得像座山,一坐就是大半天。”(河北·邢台)
【谚语俗语第32句】:【木不钻不透,人不激不发】(谚)木材不钻就穿不透孔,人不经受激励就难以奋发图强。指人的奋发向上,往往需要客观上的激励。
【谚语俗语第33句】:【 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做不了具体事情。句末的文、武,亦 可换成表示其他职业的词。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只有伯明一个儿子,却极不长进,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只 有一样长处,出来见了人,那周旋揖让,是很在行的。”
【谚语俗语第34句】:生命的幸福在身体,身体的强壮在健康。
【谚语俗语第35句】:【矢在弦上——不得不发】见“箭在弦上——不能不发”。
【谚语俗语第36句】:【 拿金子换银子】谓以好的换差的,不上算。类似的:金瓜 换银瓜,越换越差。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大山冷冷 地说道:‘用不着,这是拿金子换银子’。”
【谚语俗语第37句】:毛毛虫弓腰——以曲(屈)求伸
【谚语俗语第38句】:【开店容易守店难】(谚)指让店铺开业不难,从早到晚守着店铺支应顾客却不易。
【谚语俗语第39句】:【房檐滴水照道描】释义:下辈照着上辈的样子学。例句:说话的妇女学着老头腔:“……你们坏良心,将来你们的孩子也房檐滴水照道描!”
【谚语俗语第40句】:【穷家难舍】(谚)指家虽贫穷,但曾长居久住,总舍不得离开。也指故乡即使是穷山僻壤,但因土生土长在那里,也会与那里难分难舍。 也作穷家难舍,热土难离。热土:住久了的乡土。 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故土:故乡。 穷家难离,熟土难舍。
【谚语俗语第41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风雨无阻,坚持工作,长期辛 劳。老鬼《血色黄昏》:“冬天冻死,夏天晒死,晴天一身土, 雨天一身泥,没人乐意干。”
【谚语俗语第42句】:【猩猩能言,不离禽兽】释义:猩猩:猿类,形似人。能言:指经过训练,可发几个简单的音节。猩猩纵然能说话,也还是禽兽本性。例句:鹦鹉能言,不禽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谚语俗语第43句】:【九娘娘的天书——谁也看不懂】(歇)九娘娘:神话中的九天玄女娘娘,传说是黄帝的老师,曾降临人问,帮助黄帝打败蚩尤。形容文字难以辨认,或文章难以读懂。
【谚语俗语第44句】:【_一家人说两家话】(惯)指对自家人太客气,说见外的话。
【谚语俗语第45句】:【石油】说起“石油”,有说是外来词,有说是国产词汇,其实,它的名字源于中国,大规模开采始于国外。大规模开采石油是在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用煤不用油,内燃机时代才开始大规模用油。优质的石油产品,发达的石油工业,欧美应执牛耳,中东国家为产油龙头。新中国成立后,虽先建有玉门油田,但直到六十年代初,才在大庆开出大油田,从此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这似乎说明国外的石油先于中国。不是!“石油”不仅是地道的中文,而且,石油在一千年前已被中国人发现,在外同人尚无认识时,国人开始了使用。“石油”足鼎鼎大名的沈括定名的。他于1080年在延州(今陕西延安)任官,他见很多人在泉边用小罐装盛流出的黝黑油状物,据说可以点灯。沈括也装了些带回家去。他在黑油中放条灯芯,果然可像豆油一样点灯照明用。它烧出的黑烟,凝聚成黑灰,还是最好的写字之墨。沈括给它起名“石油”,还做了首石油赞美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落扬尘。”“石油”一词,被三百多年前清初的《康熙字典》收进。早在宋朝中国已经有了石油,石油的发现是中国人的骄傲,现在,中国正向石油强国发展。
【谚语俗语第46句】:【核桃枣子一齐数】一律对待,不加区别。类似的:葫芦茄 子一起数/栗子花生一盘端。成语:相提并论、混为一谈。 张贤亮《河的子孙》:“你们核桃枣子一块数,连这点眼力劲 儿都没有。”
【谚语俗语第47句】:麻雀和老鹰斗嘴——拿性命开玩笑
【谚语俗语第48句】:【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北京天桥一带,以往多有耍武艺 的,技艺不高,常以自夸来招揽观众。借指说大话,不见行 动。浩然《艳阳天》:“那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一天到晚 空喊口号。”
【谚语俗语第49句】:【不怕路远,只怕志短】(谚)比喻只要有志气,有决心,就不怕艰难困苦。
【谚语俗语第50句】:【大厦千间,不过身眠七尺】(谚)高大的房屋纵然有成百上千间,一个人睡眠也不过只需七尺的地面。 指人在世问,物质的享用应当知足知止,多贪多占毫无意义。
【谚语俗语第51句】:【不到火候不揭锅】(谚)火候:烧火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指做饭时火候不到不可揭开锅盖。比喻凡事时机不到不可轻举妄动。 也作“火候不到不揭锅”。
【谚语俗语第52句】:【嗑瓜子儿嗑出个臭虫来——什么仁儿都有】(歇)仁儿:谐“人儿”。指形形色色的人都有。 也作瓜子里出臭虫——啥仁都有。 吃瓜子吃出个臭虫来——啥仁都有。
【谚语俗语第53句】:理发不用刀子一光推
【谚语俗语第54句】:【 蚂蟥缠住鹭鸶的脚】谓纠缠不放。《安徽文学》 (1959,8): “不想跟她说,他却老缠着,蚂蟥叮住鹭鸶的脚。”
【谚语俗语第55句】:【上门买卖好做】(谚)找上门来愿意和你做交易的,这种生意最容易成交。指送上门来的事容易办成。
【谚语俗语第56句】:【更上一层楼】释义:比喻再提高或再前进一步。这是王之涣《登鹳雀楼》诗句。例句:野心勃勃的张作霖再不甘心蛰伏洮南一隅,又要“更上一层楼”了。
【谚语俗语第57句】:【耳朵里起茧子】听得太多,磨成茧子。表示听腻了。鲁 迅《故事新编》:“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是谁都听得耳朵 起茧了的。”
【谚语俗语第58句】:石灰见火——龇牙咧嘴
【谚语俗语第59句】:老竹做笛子——尽受气
【谚语俗语第60句】:【金漆马桶——外面光彩,肚里臭不可闻】(歇)指人外表华丽,内心卑劣丑恶。
【谚语俗语第61句】:每逢妈妈让我写作业时,我就说:“明天写吧,明天写吧!”一天,妈妈又听我这样说时便说:“不惜寸阴在今日,必留遗憾在明天啊!一定要珍惜时间啊!”(河南·内黄)
【谚语俗语第62句】:【千军万马难过独木桥】谓人多机会少,事情难办。即所谓 瓶颈效应。《中国青年》(1981,23-24):“片面追求升学率 确实把中学生的路搞得越走越窄。正如有的同志说的:这 样下去,简直是驱赶着千军万马去过独木桥。”
【谚语俗语第63句】:老鼠尾巴——大不了
【谚语俗语第64句】:【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一样的,不分彼此。张贤亮《男人 的风格》:“俗话说,手心也是肉,手背也是肉。在我眼里,全 体人民一律平等!”
【谚语俗语第65句】:【拉下脸来】(惯)指很生气或不顾及情面。 也作“拉下脸皮”。
【谚语俗语第66句】:我家三分绿油油的黄瓜秧上,小黄瓜一个挨一个。妈妈逢人就喜笑颜开地说:“黄瓜卖了买台洗衣机,洗衣服就不用发愁了。”谁知黄瓜刚长大,一夜之间就被小偷偷光了。爸爸说:“远看是个高冈儿,临近是个下洼儿。”(河南·商水)
【谚语俗语第67句】:【狐狸精转世的——心眼稠】(歇)转世:迷信指投生。稠:多。 指坏心眼太多。常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68句】:【山高高不过太阳】释义:比喻压不过长辈或强者。例句:原来这贾芸最伶俐乖巧,听宝玉这样说,便笑道:“俗语说的,‘摇车里的爷爷,拄拐的孙孙’。虽然岁数大,山高高不过太阳。自从我父亲没了,这几年也无人照管教导。如若宝叔不嫌侄儿蠢笨,认作儿子,就是我的造化了。”
【谚语俗语第69句】:【阴一套阳一套】(惯)指人耍两面派,当面和背后不一样。
【谚语俗语第70句】:【放烟幕】(惯)比喻散布虚假的信息或做出掩盖真实意图的行为,以蒙蔽他人。 也作放烟幕弹。 放烟雾。 散烟雾。
【谚语俗语第71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谚)蹊(xi):小路。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它们的花果很吸引入,人来人往,树下自然就踩出了条条小路。 比喻人的品德高尚,自然引人景仰。 也作桃李不言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谚语俗语第72句】:一天,爸爸约几位朋友来打麻将。我问爸爸:“你戒了,怎么还打牌啊?”没等爸爸回答,妈妈就接上了:“他啊,吃的葱胡子,戒的蒜苗子。”(甘肃·天水)
【谚语俗语第73句】:【靠着大河有水吃】释义:比喻依靠有钱有势的人有利可图。例句:砂锅子说:“靠着大树好乘凉,靠着大河有水吃,有你这个老人在,也算轮不着我挨饿了,可是也叫人怪不好意思的!”
【谚语俗语第74句】:【 会偷吃不会抹嘴】指被抓住把柄,或露马脚。陈残云《香 飘四季》:“可水生真像个偷了油吃不会揩嘴的人,样子尴尬 得厉害,使他一眼就明白是什么回事。”
【谚语俗语第75句】:喜鹊落满树,乌鸦漫山飞——吉凶未卜
【谚语俗语第76句】:【拳头不认人】谓要动手打人。姚雪垠《李自成》:“你们还 要挡老子的驾,休怪老子的拳头不认人。”
【谚语俗语第77句】:【哭嫁】很多地方流行“哭嫁”风俗,在结婚的大喜日子里,新娘为什么要哭呢?这里面有怎样的讲究,它的由来如何呢?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哭嫁”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后娘嫌弃前房留下的女儿,不是打就是骂。等到女儿16岁时,便给她随便找了个婆家。在出嫁的那天,按风俗当娘的只能对女儿说吉利话。可后娘偏偏说败兴话,哭道:“女儿啊,你蓬头去,插花归;空身去,抱儿归……”她这一哭既遮盖了她嫁女儿不置嫁妆的煞心,又自认为在大喜的日子一闹一哭,今后这个女儿会一世晦气,日后穷苦。女儿知道后娘起着歹心咒骂自己,可她也没办法,只得哭着空手上了花轿。后来她在婆家吃苦耐劳,夫妻和睦,一年后生了个大胖小子,日子越过越好。不久,后娘给自己的亲生女儿找了个富贵人家,临上轿前,母女俩有说有笑,说了一大堆吉利话。谁知女儿在家娇生惯养,出嫁后故态不改,婆媳吵嘴,夫妻打架,闹得不可开交,不到一年,家也败落下来。从此以后,人们就认为女儿出嫁时,还是哭比笑好。代表着越哭越发,越哭越富。为此,还编了许多“哭嫁歌”,如《闺声哭》、《哭爹妈》、《哭叔爷》、《哭兄弟》、《哭外公外婆》、《哭舅爷》、《花轿到屋哭》等。此处仅录《哭爹妈》几句:月儿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劳心费力成虚晃,枉自爹娘苦一场。
【谚语俗语第78句】:【 阿谀人人喜,直言个个嫌】一种社会心理:喜欢奉承,忌讳 直言。明代《警世通言》:“正是:阿谀人人喜,直言个个嫌。 那时连马德称也只道自家唾手功名,虽不深怪那先生,却也 不信。”
【谚语俗语第79句】:奶奶总嫌我们几个堂兄妹穿衣费布,烧火费柴。她常说:“惜衣有衣穿,惜粮有饭吃,惜柴有柴烧。”(四川·渠县)
【谚语俗语第80句】:半空里点灯——有高招
【谚语俗语第81句】:【无风三尺浪】原形容海洋波涛。借指造谣生事。成语: 兴风作浪。《邓丽君传》:“人怕出名猪怕壮。邓丽君名噪海 内外,一言一行常起‘地震’。真是无风三尺浪,有风浪千 尺。”
【谚语俗语第82句】:【失败乃成功之母】(谚)失败是孕育成功的母体。指事业的成功,往往是在汲取失败教训之后取得的。 也作“失败是成功之母”。
【谚语俗语第83句】:【打狗看主面】(谚)指要打狗,还得顾及主人的脸面。比喻惩处下人,必须看在主子的面上,手下留情。
【谚语俗语第84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原指作战的后勤工作,也指做事要 有充分准备。兵马,也说:军马。余杰《火与冰》:“看来,他 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早把小舟准备好了。”
【谚语俗语第85句】:【放着鹅毛不知轻,顶着磨子不知重】(惯)比喻人不知轻重,不识好歹。 也作“顶着鹅毛不知轻,压着磨盘不知重”。
【谚语俗语第86句】:【有心采花无心戴指】爱好而不利用。刘绍棠《渔火》:“但 是也看得出,藏书的主人是有心采花无心戴,满橱满架的线 装、精装、平装书籍,都常年沉睡。”
【谚语俗语第87句】:【将心比,都一理】(谚)遇到事情,用自己的心去推比别人的心,适用的道理是一样的。指人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就能理解与宽恕别人。
【谚语俗语第88句】:玻璃瓶里插蜡烛——心里亮;肚里明
【谚语俗语第89句】:【八匹马拉不回头】指固执。类似的:九牛拉不转。刘绍 棠《二度梅》:“但是,温良顺犯起犟脾气,十八匹马也拉不回 头;青凤更是铁了心,刀搁在脖子上也不改口。”
【谚语俗语第90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释义:廖化:三国时蜀国将军,武艺不太出众。三国后期,蜀国名将相继死亡,廖化就成了突出的人物。比喻当地没有出色人物或主事者,个别一般人物就担当了重任或出了名。例句:“好比何来?”亭面糊学着乡里说书的人的口气。“好比无牛捉了马耕田:好比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谚语俗语第91句】:【物聚于所好】(谚)好:爱好,偏爱。东西往往聚集在对它有喜好的人那里。比喻人们总会聚合到所偏爱的东西那里。
【谚语俗语第92句】:【兔子急了敢咬人】(谚)兔子是弱势动物,但逼到窘急时,也敢咬人。 比喻善良温顺的人到了忍无可忍时,也敢于拼命反抗。 也作“兔子急了也咬人”。
【谚语俗语第93句】:看到我们一家人生活得很有规律,村里一位大嫂羡慕地说:“俺家做饭常是照时不照晌,少长无短的。你们家一年吃的应时饭,四季穿的变色衣,干啥都行是行,趟是趟的,真好。”(河南·郏县)
【谚语俗语第94句】:十年寒窗中状元——先苦后甜
【谚语俗语第95句】:鸡蛋里孵不出小鸡——坏蛋
【谚语俗语第96句】:【吃饭不知道饥饱,睡觉不知道颠倒】(惯)形容人不知好歹,不懂事。
【谚语俗语第97句】:菜籽落到针眼里——凑巧了;赶得巧
【谚语俗语第98句】:【上进。不为别的,只为争一口气。 指不服输或不甘落后。 也作“不蒸馒头争口气”。
【谚语俗语第99句】:【崽卖爷田不心痛】(谚)崽:方言,儿子。爷:方言,父亲。指坐享其成的后人,不知前辈创业的艰辛困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oxiaojuzi/show-19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