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俗话搞笑歇后语,最透彻的人生感悟!
【谚语俗语第1句】:【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谚)指暗了东方,西方还亮;南方黑了,北方还明。比喻一处情况不利,还有别处,做事应当灵活通变,不可拘泥。
【谚语俗语第2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惯)一夫:一人,表示人数少。万夫:万人,表示人数多。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进来。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也作“一夫当关,万夫莫入”。
【谚语俗语第3句】:十指头生疮——毒手
【谚语俗语第4句】:眉毛上挂钥匙——开眼界
【谚语俗语第5句】:擀面杖抹油——光棍一条
【谚语俗语第6句】:【百闻不如一见】释义:听到不如看到可靠。强调亲眼看见很重要。例句:孙主任立刻笑了:“哦,你就是李秋兰同志?哈哈,百闻不如一见哪!”
【谚语俗语第7句】:跳蚤脾气——碰就跳
【谚语俗语第8句】:【侯门深似海】(谚)侯门:旧时王侯的府门。指王侯的府门像海一样深,平常人难得通报进去。也泛指达官富豪之家,不容普通人进出。
【谚语俗语第9句】:【 脚下起泡是自己走的】意即事情是自己造成的,得由自己 负责。成语:咎由自取。康濯《东方红》:“常言说,脚上的 泡,自己走的;身上的疮,自己惹的!农业社自己要没毛病, 他谁敢放毒(污蔑)?”
【谚语俗语第10句】:【松柏冬夏常青】松柏为常青植物。谓不论何时,始终如 一。青、亲谐音,又指永远亲近。明代《金瓶梅》:“我怎么不 想,只要你松柏儿冬夏长青便好。”
【谚语俗语第11句】:哈巴狗逮耗子——像猫又没猫的本事
【谚语俗语第12句】:死马当作活马医——妄想;想尽一切办法
【谚语俗语第13句】:【过耳之言,不可听信】传话没有什么根据,不必信以为真。 明代《西游记》:“大王且息怒。常言道:过耳之言,不可听 信。”
【谚语俗语第14句】:【只看见自己的鼻子尖】儿指眼光短浅。或说:只看见眼皮 底下。成语:鼠目寸光。罗广斌等《红岩》:“只要不是只看 见自己鼻子尖过活的人,都应该看见,这和我们过去搞革命 的时代大大不同了。”
【谚语俗语第15句】:【拿八人轿也抬不出去】(惯)八人轿:八个轿夫抬的大轿子。比喻打定主意,坚决不走。
【谚语俗语第16句】:【身热怕加衣】(谚)比喻人已经承受着烦难的困扰,最怕的是再增添新的更大的麻烦事。
【谚语俗语第17句】:【 借债还债,窟窿还在】还了旧债欠新债,指困难没有彻底 解决。相关的:拉新账,还旧账。清代《歧路灯》:“此时不肯 当卖原好,若再揭(贷)起来,每日出起利息来,将来搭了市 房,怕还不够哩。那才是揭债还债,窟窿常在。”
【谚语俗语第18句】:【安谷则昌,绝谷则亡】释义:安谷:能吃得下米饭。绝谷:断绝饭食。病中食物不减,生命力就旺盛;绝食断粒,命就不会长久。例句:五脏更相平也,—脏不平,所胜平之。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谚语俗语第19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谚)一年计划的实行,关键在春天;一天计划的实行,关键在早晨。指行动贵在早动手。
【谚语俗语第20句】:【老牛走道儿——一步一个坑儿】(歇)形容做事踏实,一步一个脚印。
【谚语俗语第21句】:【天下官管天下事】(谚)天下:国家。国家设置官员,就是让他们管理国家事务。指尽职尽责管理国家事务,是官员的本分。
【谚语俗语第22句】:【狗咬刺猬——没处下嘴】(歇)刺猬:哺乳动物,身上有硬刺,遇敌害时身体缩成一团,用长而尖的刺保护自己。形容事情极其难办,不知从哪里下手。也指谈话过程中插不上嘴。
【谚语俗语第23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谚)行军打仗,在军队尚未起动时,军用的粮草必须先筹运。指粮草是行军打仗的先决条件。 也作“大军未到,粮草先行”。
【谚语俗语第24句】:阎王摆手——没救;无法
【谚语俗语第25句】:【操心不怕白了头】操心过分,没有必要操心。浩然《艳阳 天》:“你别劳心费力了,也不怕多长几根白头发!”
【谚语俗语第26句】:扁担戳鸡子儿——捣蛋
【谚语俗语第27句】:六月的梨疙瘩——有点酸
【谚语俗语第28句】:【立得正,不怕影儿歪】(谚)只要身子站得端直,就不怕影子歪斜。 比喻人只要行为正,作风好,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恶意诽谤。 也作立得正就不怕影儿斜。 立得正不怕影子歪。
【谚语俗语第29句】:【海里的船头也会碰着】世界虽大,也可能相遇。成语:后 会有期。高云览《小城春秋》:“大家担待些吧,俗话说,船头 船尾有时会碰着,能‘放点’,就放过,别赶尽杀绝哇!”
【谚语俗语第30句】:【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释义:沉溺于男女私情,英雄的壮志就会消磨掉。例句:这平生的大志,都被这娇妻美妾消磨尽了。常言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谚语俗语第31句】:【 一家过年都过年】过年是共同的节日。借指情况相同, 没有例外。《马烽小说选》:“一家过年都过年,到处都在盖 新房、建工厂。”
【谚语俗语第32句】:【平不过水,直不过线】建筑业行话。建筑要找直线,找水 平。借指为人处世要公平正直。电视剧:“搞建筑和做人是 一个理。平不过水,直不过线。”
【谚语俗语第33句】:【好郎没好妻,瘌痢配花枝】(谚)郎:男子。瘌痢:黄癣,长满黄癣的头,形容形象丑陋。俊美的男子娶不到娇妻,丑陋的男子偏配上美女。指男女婚配往往不相称。 也作好汉无好妻,赖汉娶娇枝。 好汉无好妻,赖汉娶仙女。
【谚语俗语第34句】:看人上菜碟——势利眼
【谚语俗语第35句】:【春困秋乏夏打盹】指气候温热,人容易困乏。《保健时 报》(1999,5,21):“常言道:春困秋乏夏打盹。所谓打盹,就 是短时间的睡眠,多指午睡。中医认为,睡眠是阴阳交替的 结果,午睡不可缺少。”
【谚语俗语第36句】:【就地起炉灶】(惯)比喻利用现有的条件办事。
【谚语俗语第37句】:【萝卜精——头上青】(歇)精:精灵。头:本指萝卜顶部,转指人口头。青:青色,谐“清”。本指萝卜露出地表的顶部是青色的,转指人(多指官员)只是口头上清廉。常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38句】:戴斗笠打伞——多此一举;双保险
【谚语俗语第39句】:【豆腐里挑出骨头来】(惯)形容检查得十分仔细、严格。也比喻过分挑剔。 也作“豆腐里寻骨头”。
【谚语俗语第40句】:小王想与他们厂的一个女青年交朋友,可约过女青年几次,人家都说不得闲,小王很是生气。妈妈说:“有好汉没好妻,赖汉娶了个花颜妻。这就叫人对脾气客对货,老牛对住麦秸垛。”(河南·辉县)
【谚语俗语第41句】:【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谚)人死要留下美名,就如同豹死留下一张珍贵的毛皮一样。指人的一生应在正大光明、有所作为中度过,不可苟且偷生。 也作虎死留皮,人死留名。 人死留名,兽死留皮。
【谚语俗语第42句】:【鱼不进网,妻不养子】(惯)养:生。比喻事事不顺心。
【谚语俗语第43句】:【豆芽菜长不成大树】释义:讽刺人没有出息,不成材。例句:赶明日叫那帮害人精都给轰去……呔,那小子还一劲穷倒腾,我看呀一“豆芽菜长不成大树”。
【谚语俗语第44句】:酒壶当夜壶用——派错了用场
【谚语俗语第45句】:【囫囵吞却一个枣】(惯)比喻对某种事物或理论不理解,笼统接受。
【谚语俗语第46句】:【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释义:比喻互不干涉,互不侵犯。也说:“人没伤虎心,虎有伤人意”,意即你不伤害他,他倒要伤害你。例句:三藏道:“天那,天那!火起时,只该助水,怎转助风?”行者道:“你知古人云: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风”
【谚语俗语第47句】:【人随王法草随风】民众服从法令。周立波《暴风骤雨》: “ 自古以来,就是人随王法草随风,官家说了算。”
【谚语俗语第48句】:【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尺寸不已,遂成丈匹】(谚)丝:十分之一寸的长度单位。一丝一丝织成寸,一寸一寸织成尺;不断积累,才成丈匹。 指成匹的布是由一丝一寸织成的。 泛指凡事必须注重由少到多的积累,持之以恒,直至成功。
【谚语俗语第49句】:单人不成阵,独木不成林。
【谚语俗语第50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众人服务,众人也为我服务,互 助互利。古华《芙蓉镇》:“原先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 今是人人防我,我防人人。”
【谚语俗语第51句】:【 时间就是金钱】指时间宝贵,也指忙于经营,生财致富。 张贤亮《青春期》:“‘时间就是金钱,质量就是生命’两行红 字赫然在目。”
【谚语俗语第52句】:刮大风吃炒面——没法开口;张不得嘴
【谚语俗语第53句】:【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谓各有各的做法,方法不 同。成语:异曲同工。鲁迅《伪自由书》:“俗语说,戏法人人 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其实是许多年间,总是这一套,也总 有人看,总有人huazaa,不过其间必须经过沉寂的几日。”
【谚语俗语第54句】:做梦抓大印——官迷心窍
【谚语俗语第55句】:【将人心,比自心】为别人着想。成语:设身处地。冯德英 《苦菜花》:“我是想,人都有颗心,将人心,比自心,遇事替别 人想想,把别人的事放在自己身上比比,看看该怎么做才 对,这样做倒不一定错。”
【谚语俗语第56句】:在异国做皇帝,不如在家乡耕地。
【谚语俗语第57句】:【村无大树,蓬蒿为林】(谚)蓬蒿:刺蓬和蒿草。村中没有大树,刺蓬蒿草也被视为林木。指没高的就显出矮的,没大的就显出小的。比喻没有出众的人才,稍有能力的人就很显眼。
【谚语俗语第58句】:【三过家门而不入】释义:语出《孟子·离娄下》。传说夏禹为了治水,多年在外,他曾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口都没有进去。形容一心工作,公而忘私。例句:老蔫并不懂得“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掌故,但在行动上超过了古人。他参军六个年头,十次二十次路过红家峪,始终没有回去过一遭。
【谚语俗语第59句】:毛毛虫弓腰——以曲(屈)求伸
【谚语俗语第60句】:善书者不择笔。
【谚语俗语第61句】:当我拿着奖状在家人面前炫耀时,哥哥劝我说:“不可花开一时红,但愿叶绿四季青。千万不要因为一次胜利冲昏了头,你的路还长着哩!”(河南·西平)
【谚语俗语第62句】:【人穷志不穷】释义:虽然贫穷,但是不能没有志气。例句:“同志们哪,我们穷,不假,可是我们人穷志不穷,我们有穷人的骨气。”
【谚语俗语第63句】:【人到难处才见心】释义:困难时才能看出人的真心。例句:“老婆过去虽说很进步,可眼下受了灾,日子困难,‘人到难处才见心’哩,她会不会变呢?”
【谚语俗语第64句】:【隔夜馊粥,要不得】释义:馊:饭、菜等变质而发出酸臭味。吃馊粥饭会生病。比喻不行,不能这样做。例句:刘忠连声反对说:“你这是隔夜馊粥,要不得!冤仇宜解不宜结。这样做仇上结仇,事情会闹得更大了。”
【谚语俗语第65句】:【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没做坏事,心中坦然, 反之则担惊受怕。日间,也说:平生、为人。鲁迅《华盖集续 编》:“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乙校不自心虚, 怎能给恐吓呢?”
【谚语俗语第66句】:口吃黄连——苦在心
【谚语俗语第67句】:【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惯)男盗女娼:男的做贼盗,女的做娼妓,指思想行为十分卑劣。形容人伪善,说得冠冕堂皇,灵魂却丑恶肮脏。 也作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表面上仁义道德,骨子里男盗女娼。
【谚语俗语第68句】:【爱挑的担子不觉重】(谚)指做任何事情,只要心甘情愿,就不怕困难,不觉得难以忍受。
【谚语俗语第69句】:【大乱住城,小乱住乡】(谚)指世道荒乱不安定时,大局动荡避在城里比较安全,局部骚动避在乡里比较安定。 也作“大乱避城,小乱避乡”。
【谚语俗语第70句】:妈妈听说有家儿女长大后不管自己的爹娘,就大发感慨:“一个娘肚子里有十个崽,十个崽肚子里没有一个娘啊!”(湖南·永州)
【谚语俗语第71句】:【人各有志,不可相强】(谚)人的志趣各自不同,不可勉强别人服从自己。指要尊重别人,承认志趣的个性化。 也作人各有志,相强无益。 人各有志,岂能勉强。 人各有志莫强求。
【谚语俗语第72句】:大炮打群狼——轰而散
【谚语俗语第73句】:【吐了舍不得,咽了怕撑着】(惯)比喻做事迟疑,拿不定主意。
【谚语俗语第74句】:我离开教室的时候忘了拿红领巾,回到家才想起。妈妈说:“今后到哪儿走的时候,都要看一看丢东西没有。千金难买回头望啊!”(四川·犍为)
【谚语俗语第75句】:串起来的螃蟹——横行不了
【谚语俗语第76句】:【着湿布衫】(惯)比喻惹上了甩不掉的麻烦事。
【谚语俗语第77句】:【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道墙】释义:朋友越多越好,冤家越少越好。例句:“……俗话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道墙。’我们做人心胸总要豁达。”
【谚语俗语第78句】:照相机对准马尾巴——拍马屁
【谚语俗语第79句】:【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了解人的思想不容易。 刘绍棠《含羞草》:“过去是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 心,如今可是都知道谁是什么变的了。”
【谚语俗语第80句】:【老先生】“老先生”这一称呼,感情比较复杂,一般是对年事已高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称。特别民间把有经验的老中医尊称为“老先生”。这种称呼最早见于《史记·贾谊传》。到了明朝,把当翰林官的人称为老先生,尽管有的翰林年龄不大,但仍称之为老先生。到了清朝,则把做相国或两司抚台官员也统称为老先生。时至今日,老先生这一称谓有多种含义。它不只尊称,有时还含有戏谑和讥讽的味道。如有人在会上发言冗长且不着调,旁人劝他说:“老先生,你少说两句吧!”
【谚语俗语第81句】:【青蛙要命蛇要饱】谓都要生存,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 望,不顾别人死活。相关的:蛇要吃饱,不知青蛙要命。陈 登科《赤龙与丹凤》:“今天我要把话说清楚:青蛙要命蛇要 饱。他不为老家出力,谁又去为他卖命?”
【谚语俗语第82句】:打摆子———时冷一时热
【谚语俗语第83句】:【仕无中人,不如归田】见“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谚语俗语第84句】:【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歇)唱本:记录曲艺或戏曲唱词的小册子。本指边走边看唱本,转指事情结局如何,等着看以后的发展变化。 也作骑在毛驴上看唱本——走着瞧。 骑着毛驴看书——走着瞧。
【谚语俗语第85句】:【杜撰】没有根据地胡编乱造,称为“杜撰”。它的来源与姓杜的有关,哪个杜,说法不一,“杜默”、“杜牧”说较多。杜默说。《野客丛话》明确指出:“杜默作诗多不合律,因此言律不合格者称为杜撰。”杜默,宋代人,喜欢写诗,但多不合韵律,许多都是他任意编造的。有一次朋友问他作诗方法的根据何在,他竟大言不惭地说:“杜撰。” 意即这些方法都是我杜默编造出来的。后人就把没有任何根据的胡编乱造叫做“杜撰”了。杜牧说。杜牧可是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人称“小杜”(杜甫在前,称老杜),律诗和绝句成就最高,“能于拗折峭健之中,有风华流美之致,气势豪宕而又情韵缠绵。(缪钺语)”但杜牧用典甚多,不少用典与典故不合。《隐居诗话》评道:“杜牧好用故事,有时候为趁韵而不惜撰造不符合事实的故事。”遂称“杜撰”。俩“杜”相比较,源于杜默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老杜、小杜”都是作诗的高手。
【谚语俗语第86句】:破锣嗓子唱山歌——不入调
【谚语俗语第87句】:【堵窟窿】(惯)比喻偿还债务。
【谚语俗语第88句】:过了春的白菜——不吃香
【谚语俗语第89句】:【扣在筛子底下的麻雀——只是扑楞没有法子】(歇)扑楞:张开翅膀用力抖动。形容陷入绝境,再挣扎也无法脱身。 也作“扣在筛子下边的麻雀——干扑棱没办法”。
【谚语俗语第90句】:【饥不择食,寒不择衣】释义:比喻急迫需要,不容选择。例句:“喂,牵走吧,一个猪的价钱。常言说:饥不择食,寒不择衣。凭你们柿树沟生产队,还能买多好的牲口!有好的,八千块,您要不起!”
【谚语俗语第91句】:【脚下自有千条道,何必要走独木桥】表示有很多办法、道路 可供选择。电影《红色娘子军》:“看来这椰林寨,地,不是安 全可靠之地;人,并非合作共事之人;成大业,脚下自有千条 道,我何必要走南府这独木桥。”
【谚语俗语第92句】:【 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做事要有响应者。沈从文《边 城》:“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 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谚语俗语第93句】:【十个儿子十个相】(谚)相:相貌,长相。一母所生的十个儿子,长相就有十个样。指人的相貌各自不同。
【谚语俗语第94句】:【 躺在功劳簿上】自恃有功,不再进步。《人民日报》(1984, 12,11):“他的教训启示人们: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是很危险的。”
【谚语俗语第95句】:六月里的蛤蜊——死不开口
【谚语俗语第96句】:【明枪好躲,暗箭难防】(谚)来自明处的刀枪容易躲避,从暗处冷不防射来的箭最难防范。指阴谋暗算的小人最不好对付。 也作明枪好防,暗箭难躲。 明枪容易避,暗箭最难防。
【谚语俗语第97句】:一缕棉丝难织布,一粒大米难做饭。
【谚语俗语第98句】:老虎屁股——摸不得
【谚语俗语第99句】:【挽歌】现在,人死后在追悼会上放哀乐,古人怎么表达哀悼之情呢?当然是唱挽歌。那么,挽歌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汉初齐王田横死后,其部下非常悲痛,就作了丧歌,这便是挽歌的源头。崔豹《古今注》云:“《薤露》、《蒿里》,并丧歌也。本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到汉武帝时,在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制作下,《薤露》、《蒿里》二歌定了曲调,其歌词分别为:《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复落,人生一去何时归!《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从此以后,《薤露》歌就适用于王公贵族,《蒿里》歌就适用于士大夫和庶人。“使挽柩着歌之,亦呼为挽歌”。但据研究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们唱挽歌的记录。比如《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吴国伐齐国“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虞殡》,送葬歌曲也。公孙夏示必死,故命其徒而歌之。”孔颖达疏说:“盖以启殡将虞之歌谓之‘虞殡’。歌者,乐也;丧者,哀也。旧说,挽歌汉初田横之臣为之,据此,挽歌之有久矣。”由此可见,杜预认为《虞殡》是送葬歌曲,博学的孔颖达更直接指出挽歌早于田横之死。只不过到了汉代,国家正式规定挽歌成为丧礼内容,汉武帝时指定的官方挽歌就是纪念田横的《薤露》、《蒿里》。尽管后世挽歌的内容在不断变换,但挽歌这种形式却流传至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gaoxiaojuzi/show-20529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