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上善若水佳句
【第1句】:什么叫“上善若水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
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
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
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第2句】:老子庄子好词好句好段
老子: 【第1句】: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2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3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第4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5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6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7句】: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第8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9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10句】: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11句】: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庄子: 【第1句】: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第3句】: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第4句】: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第5句】: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第6句】: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第7句】: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第8句】: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第9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第10句】: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第11句】: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第12句】: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第13句】: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第14句】: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第15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第16句】: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第3句】:老子的上善若水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译:善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且不带着贪念,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有着服务的价值。向善的人,处于像水一样的地方,心胸像水一样渊博,和人相处能有像“道”一样的仁德,说话像“道”一样有实质,为政能从服务者的态度去治理,处事能有按规律办事的能力,行动能够按照规律寻找合适的时机。因为不带着贪念去生活,所以没有多余的忧虑。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00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