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佛家名词介绍-佛教常识术语大全

【佛语禅语第1句】:【三世有缘】时间的迁流称为“世”。时间没有独立的自性,仅仅表现在事物的生灭变化中。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假立“三世”之说。如《大宝积经》所说:“三世,所谓过去、现在、未来。”事物已灭,称为“过去世”;事物已生未灭,称为“现在世”;事物未生,称为“未来世”。佛教的因果轮回之说是建立在“三世”的基础上的,谓之“三世因果”。有首著名的偈颂说:“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鲁迅《华盖集·题记》说“我知道伟大的人物能洞见三世,观照一切。”佛教认为,人际间的交往共事等,都是有缘份的,甚至还是宿世的缘份。后因称极有缘份者为“三世有缘”。宋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载:法师对前来帮助取经的行者说:“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

【佛语禅语第2句】:【鹦鹉学舌】《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由无智慧故。’”禅宗强调直指人心的“顿悟”,反对在语言文字上拾人余唾。“鹦鹉学舌”,即使学得惟妙惟肖,也无补于事。后因以“鹦鹉学舌”比喻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见解。(李君冈)

【佛语禅语第3句】:【妄想】梵语(vikalpa)的意译。又作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与“妄念”、“妄执”等语同义。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着,而无法对事物确切了解,遂产生谬误。如《楞严经》卷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又如隋·慧远《大乘义章》:“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此词后常用于泛指胡思乱想的人。如·白居易《饮后夜醒》诗:“直至晓来扰妄想,耳中如有管弦声。”又如丰子恺《放生》:“但我立刻感觉到这种假想的可笑,就停止了妄想。”亦指不切实际的或非份的想法。如宋·陆游《山园草木四绝句》之一:“少年妄想今除尽,但爱清樽浸晚霞。”又如朱自清《温州的踪迹》:“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文贤)

【佛语禅语第4句】:【横说竖说】多方取譬,反复详述,以求详尽,使对方容易理解,谓之“横说竖说”。如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一》:“说须出自己之意,横说竖说,以抑扬详瞻为上。”语本于禅宗。《景德传灯录·希运禅师》:“且如四祖下牛头融大师,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棙子。”多方取譬,旁敲侧击,毕竟不许一语道破,正是禅宗说“话头”的特色。禅宗有顿悟的南宗和渐悟的北宗。横说属于顿悟,竖说属于“渐悟”。禅宗以“顿悟”为主,自称“宗门”,称经教为“教门”。在这个意义上,“横说”为“宗门”,“竖说”为“渐门”。佛经上还有“横遍十方,竖穷三世”之说,“横”属时间,“竖”属空间。再如儒家有经书,又有纬书,亦可称为“横说竖说”。(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5句】:【化缘】本来是指佛、菩萨、高僧等在世间示现的教化因缘。释迦牟尼与我们这个世界和众生“有缘”,一生教化不懈,就是他的“化缘”。又如唐·白居易《上弘和尚石塔碑序》说“随顺化缘,故坐甘露坛而誓众,主盟者二十年。”这是高僧的化缘。俗亦称僧侣乞食为化缘。如宋·洪迈《夷坚志》卷一谓:“元晖,近村王大子也,即作僧,为街坊化缘。”原来,佛门僧侣比丘,意为乞士,也就是以乞食为生的人。佛教戒律谓:僧侣为了维持生命而乞食,便是“净命自居”,可以“省事修道”,“破一切骄慢”。僧侣募化乞食,广结佛缘,故称化缘。推而广之,为了佛事而举办的一切募化活动,也叫化缘。(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6句】:【普遍】广泛而全面,谓之“普遍”。如明·陈大声《集贤宾·中秋》套曲:“月有意清光普遍,人幸得此身康健。”又如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一章:“村里普遍地点着了灯,上下渠有几道手电光一闪一晃。”“普遍”源出佛经。唐代不空译有《普遍光明焰鬘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二卷。这是一部密教的经典,说的是佛在金刚须弥峰,放顶毫之光普照十方一切佛土(“普遍光明”),为大众说的是大神咒。此外,《大阿弥陀经》中讲到“普遍三摩地”(三摩地,三昧,犹言定),谓入此三昧定力中,遍见一切诸佛。(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7句】:【悲观】佛教五观之一。悲,恻怆之意。即以悲悯之心观察众生,救人苦难。《法华经·普门品》云:“悲观与慈观,常愿常瞻仰。”注曰:“以大悲观人观众生苦,拔其苦难,名曰悲观。”今指消极失望之意,与乐观相对。如冯雪峰《上饶集中营》第三部:“不是面对着屠杀而悲观,而是进行有准备的、有希望的战斗。”又如巴金《随想录》五:“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超凡)

【佛语禅语第8句】:【回光返照】从字面的本来意义看,指太阳刚落到水平线下时,由于光线反射作用,天空中又短时发亮的自然现象。禅宗文案中多见此语,如《镇州临济慧照禅师文案》(唐代临济义玄禅师谥慧照):“你言下便自回光返照,更不别求,知身心与祖佛不别,当下无事,方名得法……据我见处,实无许多般道理,要用便用,不用便休。”《宗镜录》卷二三:“若舍已徇尘,是名违背。能回光返照,随顺真知,境智冥合,是真供养。”“光”指智光或心光,“返照”即契如理之心,后多用“回光返照”比喻人临死前神志忽然清醒或兴奋,也用以比喻旧事物灭亡前表面上短暂的兴旺。如《红楼梦》第九十八回:“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又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他形成了那样一个短时期的中央集权的奴隶社会,由奴隶制而言,可以比为回光返照。”(禹振声)

【佛语禅语第9句】:【吹大法螺】法螺,是佛教徒举行宗教仪式时吹奏的一种乐器。螺即螺贝,生长在大海,俗称海螺,系软体动物,肉可食,螺头穿孔吹之,声大而远。吹大法螺或吹法螺,比喻佛说法广被众生。螺声勇猛,表示大法之雄健。又吹螺表示号令三军,比喻佛说法降魔。“吹大法螺”一语,出自多种佛经。如《法华经·序品》亦说:“吹大法螺,击大法鼓。”《金光明经·赞叹品》亦说:“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燃大法炬,雨胜法雨。”这种法螺,现在我国汉传佛教寺院做佛事,一般不用了,但藏传佛教寺院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时,仍然吹奏这种乐器。由于法螺中空声大,距离很远的地方都可以听到。所以后用以比喻吹牛皮、空口说大话为“吹大法螺”。(无名氏)

【佛语禅语第10句】:【面壁】古印度高僧菩提达摩航海来到中国,先应梁武帝邀请至建康,话不投机,又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见《景德传灯录》卷【第3句】:《五灯会元》卷一)。达摩后被尊为中国禅宗的东土祖师。面壁又称壁观,是达摩祖师禅的主要内容之一。达摩曾有一偈概括面壁的精义:“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引)相传达摩面壁十年(一说九年),身影透入石中,谓之“影石”。后用面壁指专心一意地参悟。如宋·刘克庄《题小室》诗:“近来弟子俱行脚,谁畔山僧面壁参?”独处不语,也称面壁。(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11句】:【空中楼阁】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如《孽海花》第二一回:“但在这部《孽海花》,却不同别的小说,空中楼阁,可以随意起灭。”又如梁启超《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其空中楼阁的理想,诚足以自慰。”(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12句】:【森罗殿】指主管地狱的阎罗王所处的宝殿,又名森罗宝殿。《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称十殿阎王为“十殿森罗慈王”。如《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玉帝准奏,即差金星奉旨,到阴司森罗殿,命阎君即勾司马貌到来,权借王位与坐。”又如《儒林外史》第二八回:“阎王要盖‘森罗宝殿’,这四个字的匾,少不的是请我写,至少也得送我一万两银子。”(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13句】:【八字没见一撇】源于禅宗。《续灯录》卷二九:“若问是何宗,八字不著丿。”意为不露端倪。后作“八字没见一撇”、“八字还没有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一点眉目。如《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不然,姐姐只想,也有个八字儿没见一撇儿,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合他画在一幅画儿上的理吗?”又如老舍《四世同堂》九四:“虽说救钱先生的事儿八字还没有一撇,可他总算有了指望。” (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14句】:【不看僧面看佛面】僧、佛都在“三宝”之列,都是世人敬重的对象。“僧”正在修行中,而“佛”已完成修行,“觉行圆满”。二者的阶次有高下。俗语“不看僧面看佛面”,谓不看那方面的情面,也要看这方面的情面。意思是务请高抬贵手,给予帮助或宽恕。如《西游记》第三一回:“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长既是到此,万望救他一救。”又如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三:“当然,朋友有困难不好袖手旁观。最近公会方面又约我谈了,不看僧面看佛面,总得给公会一个面子。”也作“不看佛面看金面”或“不看金面看佛面”。佛为金色身,“金面”也就是“佛面”。兹各举一例。如王统照《银龙集·站长》:“哈!我如果是个连长,或是个把书记官,不看佛面看金面,还有这场事?”又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自成,老表,闯王,不看金面看佛面,看在如岳叔的情面上,你抬抬手让我过去吧!”(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15句】:【现身说法】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槃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释迦佛昔在兜率天为菩萨时,“于十方界,现身说法”(见《五灯会元》卷一)。观世音菩萨自称:“我与彼(众生)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楞严经》卷六)所现之身,包括人、天、龙、鬼乃至禽、鸟,花、树;所说之法,多至“八万四千法门”。后来,人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行为去劝说别人,也叫做“现身说法”。例如《桃花扇·听稗》:“敬亭才出阮家,不肯别投主人,故此现身说法。”茅盾《清明前后》:“这算是开场白。以后,就让登场的人物自己来现身说法。”(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16句】:【舍利】梵语sari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来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遗骨。入《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17句】:【拜佛修斋】佛教徒修行的主要内容之一。拜佛是佛教徒每天应修的定课;如入寺院,亦应礼拜佛菩萨等。拜佛必须依从佛教仪规,采取“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方式。至少三拜,或为三的倍数。斋字有戒、敬、清净等义。修斋原指过午不食,后转指不食肉(包括“长斋”与每月若干天的“花斋”)。此外,在家信徒在斋日修“八关斋戒”,使身口意清净,也叫“修斋”。修斋还包括设食供养僧众的“斋僧”,为亡人设斋会的“斋七”等。总之,一切时、一切处“自净其意”,便名“修斋”。俗语用“拜佛修斋”形容修习佛法者。如清·讴歌变俗人《醒世缘弹词》:“生来心地最慈仁,拜佛修斋一秉仁。”(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18句】:【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小说《西湖佳话·南屏醉迹》中有济公的一段话:“你一个蠢和尚,怎得知佛家的妙用?岂不闻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何况偌大一井,怎容不得几根木头?”这种关于空间大小平等、涉入无碍的“不可思议”境界,在大乘经中多有反映。《维摩诘经·不思议品》谓:“以须弥(高山名)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楞严经》卷二也说:“不动道场,于一毛端,偏能含受十万国土。”《华严经》更是反复论述世界的“涉入平等”。如《普贤行愿品》说:“一切诸世界,入一微尘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离散。”又如《梵行品》说:“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不可说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中国的华严宗在《华严经》的教义基础上,建立了“事事无碍”、“一多相容”、“微细相容”、“唯心回转”等宗义。华严宗认为:见须弥山高广,是自心作大;见芥子微细,是自心作小。而须弥山和芥子本无大小之别,故得以涉入无碍。 (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19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一个富有哲理性的比喻,是说通过直接的亲身体验,才能理解得明白亲切。《坛经·行由品》:“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犹恁么)时,那(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后亦作“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鲁迅《热风·题记》:“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这是因文章内容而活用成语的例子。(禹振声)

【佛语禅语第20句】:【三生有幸】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景德传灯录》:“有一省郎,梦至碧严下一老僧前,烟穗极微,云:此是檀越结愿存香烟存而檀越已三生矣。第一生,明皇时剑南安抚退官。第二生,宪皇时西蜀书记。第三生,即今生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二折:“小生久闻老和尚清誉,欲来座下听讲,何期昨日不得相遇。今能一见,是小生三生有幸矣。”又如魏巍《东方》第一部第十二章:“你住在敝舍,就够我三生有幸了。”形容极难得的好运气。(无名氏)

【佛语禅语第21句】:【退转】佛教原有“不退转”或“退转”之说。“不退转”谓精进佛法,不断地增长功德善根,不再退失、转变。如《无量寿经》卷上:“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不退转”亦指经一大劫修行所达到的菩萨阶位。反之“退转”则指退失道心,减失道行。如南朝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法师今若退转,未必有一称心,交失现前十种大利。”后俗语中指退回、转头。如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如果偶有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22句】:【业根】梵语karma,意译为“业”,泛指一切身心活动。一般分为身业,语业和意业三种。善业得善报,恶业得恶报,故称“业报”。“业根”之“业”,偏重于恶业、染(为净)业而言。“根”,从梵语indriya而来,意为“能生”。多指眼、耳等六种感觉器官而言,称“六根”。佛教认为眼、耳等“六根”贪欲尘境,污染自性,故喻为“六贼”。“业根”系指引生恶业之根。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静观道:‘敢是你与他们业根未断么?’闻人生道:‘我专心为你,岂复与他有恋?’”也用为詈词,犹言孽种。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耳!’”(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23句】:【机缘】泛指机会和缘分。如刘白羽《日出》:“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此词源于佛教,现义有所引申。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如来寿量品》:“随其器量,善应机缘,为彼说法,是如来行。”《四教义》卷一:“夫众生机缘不一,是以教门种种不同。”又《坛经》有《机缘品》,表明禅宗接引学人,也有临机应缘各种差别。佛经义旨有大小、偏圆、渐顿、权实,皆由众生机缘各别,必须随机施化,方能各自受益。机、缘皆就众生而言,谓众生有善要根之“机”而为受教法之“缘”。机有善根细微待发、圣凡相关相对、适宜事理修法等义。佛典中,机缘、根机、根器、根性常互用;也单用“机”,如:“随机施化”、“应机说法”等。(禹振声)

【佛语禅语第24句】:【人天】“六道轮回”中人间和天上迭两大类众生,合称“人天”。在“六道”中,天上众生(包括三界)享受胜乐,寿命最长,品位最高。人类(在欲界)多欲多思,有苦有乐,品位居次。与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相对而言,“人天”被称为“二善道”、“人天福报”。佛家认为,修习“人天善果”(如五戒、十善)是习佛的基础,谓之“人天教”。《大宝积经·被甲庄严会》谓,作为世间导师的佛陀,“映蔽人天众,演说无所畏”。在“六道”中,佛陀度脱“人天”二道的众生最多,故佛陀别称“天人师”。佛教又指出,“人天”虽然是“善道”,毕竟还在生死轮回中。因此,不能满足于“人天福报”,要进一步修习“出世间(生死)法”。后俗语中用“人天”泛指天上人间,整个世间。如唐·白居易《看梦得题答李侍郎诗因戏和之》诗:“看题锦绣报琼环,俱是人天第一才。”又如郭沫若《Lobeniche的塔》:“横的自然观和纵的道义感要构成一个新的金钥开发人天的哑谜。” (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25句】:【毕竟】表示终归、到底、究竟等意义,表示追根究底,最终所得的结果或最后所达到的状态。“毕”是终止、结束的意思,“竟”是完毕、终于的意思。佛典中常见“毕竟”一词,如:“毕竟空”,谓诸法究竟不可得,一切有为法、无为法终归于空。“毕竟依”,谓佛为众生究竟依处。“毕竟无”,谓龟毛兔角之类毕竟是无。“毕竟智”,谓如实证如一切法总相、别相之智。如此等等。后亦常见于诗文。唐代白居易《题王侍御池亭碑诗》:“毕竟林塘谁是主?主人来少客来多。”李商隐《早起诗》:“莺啼花又笑,毕竟是谁春?”(禹振声)

【佛语禅语第26句】:【抖擞】佛教“头陀”(dhata)的异名。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为何苦行称为抖擞?这是从譬喻得名的。如衣服上附有灰尘,抖擞一下,即可去掉。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著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法苑珠林》卷一〇一中说:“西云头陀,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著,如衣抖擞,能去灰尘。”这是抖擞原来的含义。但是后来被借用为鼓励的语气,意思是振作、奋发等。如鼓励别人,就说“抖擞精神”。《续传灯录·清满禅师》:“昨日热,今日寒,抖擞精神着力看。”清·龚自珍《乙亥杂诗》中亦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无名氏)

【佛语禅语第27句】:【迷头认影】这是《楞严经》里所说的宝罗城狂人演若达多的一则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演若达多是个从来不爱梳洗的人,蓬头垢面。古代没有镜子,他也无法认识自己的面目。一天,他口渴了,走到河边喝水,河水清澈见底,当他俯下身子的时候,看见水里有一蓬头垢面、狰狞可怕的影像,演若达多转身就跑,逢人便说:河里有一鬼魅,是如何如何的形象。他哪里知道,水里的“鬼魅”便是他自己的“尊容”。故事用以比喻迷失本性,不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五灯会元·泐潭洪英禅师》说:“诸祖相继,至于达摩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语言,岂不是先圣方便之道?自是当人不信,却自迷头认影,奔逐狂途,致使竛竮,流浪生死。”同书卷六说:“不识家珍,迷头认影。”后来用“迷头认影”形容十分糊涂。(无名氏)

【佛语禅语第28句】:【不受福德】《金刚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意思是说,菩萨虽然做了许多功德善事,但他不能因此贪求果报或骄傲自满,否则反而成为修行的障碍,所以说不受(执着)福报和功德。以后引申为不会享福。《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这个女儿不受福德,却跟一个碾玉的待诏逃走了。”(常正)

【佛语禅语第29句】:【差别】事物的差异、不同,称为“差别”。如曹禺《日出》第四幕:“头等货、三等货,都是这么一说,差别倒是很有限。”有时也作“区别”解释。如清·姚鼐《读司马法六韬》:“余常谓周秦以降,文辞高下,差别颇易。”此词出于佛经。《百喻经·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然诸众生横计是非,强生争讼,如彼二人等无差别。”然而,在佛学上,“差别”主要是针对“平等”而言的,指的是在现象上,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自相”。佛教认为,世间种种差别相都是由众生“业力”的不同而造成的。如《俱舍论》卷十三谓:“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各多差别,如是差别由谁而生?……但是有情(众生)业差别起。”也可以说,差别是妄念的反映。《华严妄尽还源观》指出:“是心即摄世间出世间法,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唯一真如。”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的境界。比如说,佛菩萨渡众生,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于或人或畜、或怨或亲,都是一视同仁的。又如真正实行“布施”的,要做到不见己、不见人、不见能施物,也是一种平等观。说到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平等。当然,所谓“平等”,并不是抹煞现象上的种种差别,而是不去执着这种差别。今在一些文章中会经常用到,如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又如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才能实现真正的实质上的平等。(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30句】:【行住坐卧】指身体的四种状态。语出佛经,如《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行住坐卧,受诸苦恼。”戒律谓,出家人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乎规定,不能草率、任意,称为“四威仪”。佛家还认为,诚意修行的人,无论行住坐卧,都可以用功,都要摄心不乱,念佛不辍。不过,在行住坐卧四种状态中,以坐的状态为最适宜。如明·袁了凡《静坐要诀·豫行》指出:“修行之法,行住坐卧,总当调心。但卧多则昏沉,立多则疲极,行多则纷动,其心难调。坐无此过,所以我用耳。”后亦用行住坐卧泛指一举一动。如《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你只看那猴儿,无论行住坐卧,他总把个脑袋扎在胸坎子上,倒把脖儿扛起来。”(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31句】:【心眼】佛教指观察了悟事物之心,心之洞察如眼之明见,故称“心眼”。如《观无量寿经》:“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后成为一个多义词。或指存心,心思。如唐·李德裕《慎独论》:“为德者尚不可以有心眼,况为恶者乎?”又如·刘天迪《齐天乐》词:“甚新雨情怀,故园心眼,明日西江,斜阳帆影转。”亦指胸怀、心地。如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她的心眼儿向来是大方的。”又如梁斌《播火记》四:“模样尚在其次,要紧的是心眼好,脾气正直,将来能顶门过日子。”(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32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梵语Stupa的略音,正译为窣堵波,即塔、佛塔,俗称宝塔。佛塔的层次一般为单数,如【第5句】:【第7句】:【第9句】:十三级等,而以七级为最多,故有“七级浮屠”之称。塔原来是用来埋葬圣贤的身骨或藏佛经的,造塔的功德很大。然而,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义,故俗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在鼓励人们奋不顾身,去援救面临死亡威胁的人。戒律有“止持”与“作持”两个方面。就“不杀生”而言,为“止持”;就“救人命”而言,为“作持”。这就是佛家常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西游记》第八十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后亦变作“救人一命,胜吃七年长斋”。如陈登科《活人塘》十八:“大凤子在后边急了,抢上说:‘妈!救人一命,胜吃七年长斋,我去想办法’。”“七年长斋”指长年吃斋修行。(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33句】:【一旦无常万事休】有朝一日死去,谓之“一旦无常”。如《醒世姻缘传》第三九回:“人人也都知道他死期不远,巴了南墙望他,倘得他‘一旦无常’,可得合村安净。”一旦死去,什么都完了,谓之“一旦无常万事休”。如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哎,我一口钢刀豁口,觑一觑金瓜碎首,我可甚一旦无常万事休?”无常 ,指死亡。如有些佛寺在日落方位设“无常院”,让病重的僧人住在里面,等待圆寂。(可以参见“无常”条)不过,“一旦无常万事休”只是民间借用引申的说法,其实,佛教并不认为死去便“万事休”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楞严经》卷二)。死去,不过意味着另一个轮回的开始。(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34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语本《续灯录》卷十一:“进前即触途成滞,退后即噎气填胸,直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原指参禅过程中所遇到的进退无路、左右为难的困境。后俗语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形容走投无路,陷入绝境。如《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宋金)情知为丈人所弃,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不觉痛切于心,放声大哭。”(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35句】:【业报】相应于善业因而感得的苦乐果报,称之为业报,犹民间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宝积经》九十六:“汝自作罪今日来,业报自招无代者。”宋·延寿《宗镜录》卷二六:“命是一期之业报,曷等真诠!”业报亦作“业果”,《旧唐书·王缙传》:“又见缙等施财立寺,穷极瑰丽,每对扬启沃,必以业果为证。”佛教的三世因果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民众的思想,于此也可见一斑。(常正)

【佛语禅语第36句】:【六道轮回】轮回,梵语Samsara,又译为轮转、流转。轮回的原始思想产生于古印度婆罗门教,而佛教则发展了这一理论,谓“轮回”的主体是虚妄的“执持识”,“轮回”的动力是“业感”,“轮回”的结束是“解脱”。佛教认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即在“六道”中轮回,循环往复,如车轮旋转不息,造善业得乐报,如天、人二道,造恶业得苦报,如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正如《观佛三昧经》卷六所说:“轮回六趣,如旋火轮。”“六趣”即“六道”,是生死轮回的六个去处:地狱、饿鬼、畜生、天、人、修罗。俗语中常用“六道轮回”。如元·李寿卿《度抑翠》第一折:“我著你脱离生死,免却六道轮回。”又如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一折:“则你那六道轮回怎脱免,使不的你九伯风颠。”反映出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说在民间影响之大。(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37句】:【五体投地】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介绍说,西域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五体投地”是最恭敬的礼拜方式。“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地持论》)。其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五体投地”致敬的对象一般是佛菩萨。如《佛般泥洹经》卷下:“太子五体投地,稽首佛足。”又如《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如是三称三宝,三称观世音菩萨名,五体投地,向于西方。”也用礼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论·入寺品》:“是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还用以礼拜王者等。如《梁书·诸夷传·天竺国》:“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今以“五体投地”比喻倾倒、佩服至极。如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同征友万柘坡光泰,精于【第5句】:七古,程鱼门读之,五体投地。”又如鲁迅《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因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许多女性都渴仰到五体投地。”(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38句】:【高僧】对德行崇高的僧人的尊称。与“名僧”相对而言。南朝梁·慧皎首创《高僧传》,其《序录》认为:僧“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他所撰《高僧传》专取前者。按高僧德业分为十类:一译经,二义解,三神异,四习禅,五明律,六忘身,七诵经,八兴福,九经师,十唱导。在每一方面做出成绩或突出者皆称为“高僧”。唐·刘长卿《寄灵一上人》有句云:“高僧本姓竺,开士旧名林”。唐·韩愈《广宣上人频见过诗》也说:“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惭高僧数往来。”这都是对有道德的高僧的赞叹。(无名氏)

【佛语禅语第39句】:【命根】佛教认为从生到死的一期生命有三个要素:寿、暖、识。“寿”就是寿命,维持寿命的功能谓之“命根”,从梵语jivta而来。命根是由过去世的业力所生的。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二说:“命谓色心不断,是命之根也。”色心不断的意思是一期生命的身心活动延续不断。《俱舍论》卷五指出:“命根体即寿,能持暖及识。”“暖”是以体温为标志的生理活动,“识”是以认识为标志的心理活动。命根能维持暖和识,并以暖和识为其存在的依据。死去或被杀,称为断命根。如《敦煌变文汇录·频婆娑王变文》:“罗睺大臣近生要恶逆,谋夺国位。杀父王竟,寻起四兵,伺捕二兄,已断命根。”后来,俗语中称及其重视的人或物为命根子。如《红楼梦》第二回:“政老爷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此命根指贾宝玉,是史老太君(贾母)最疼爱的小辈。又如秦牧《花城·土地》:“呵,这宝贵的土地……而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具有强烈的感情,把它当作命根子。”此指劳动者珍视的土地。(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40句】:【口头禅】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甚至说:“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碧岩录》第一则)禅宗还认为“开口即错,用心即乖”,“等你开口,堪作何用!”(同上,评唱)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为谈助,被斥为“口头禅”。“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性”的宗旨。后来,把口头上经常说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也称为“口头禅”。如:宋·王楙《野客丛书·王先生圹铭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又《菜根谭》前集:“读书不见圣贤,为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为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41句】:【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菩提,梵语bodhi的音译,意译为“道”、“觉”。“菩提心”指觉悟之心,道心。俗语“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谓如果知道犯法入狱是那么痛苦,就会早发善心,不去干恶事了。如《西湖二集》卷三十:“常言道: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那牢头狱卒就是牛头马面一般凶狠,谁管你生死?只是有钱者生,无钱者死。做官的人那里得知备细,真是个‘有天没日头’的所在。”(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42句】:【电光石火】“电光”是闪电之光,“石火”是击石所迸发的火星。俗用“电光石火”比喻事物稍纵即逝、转头成空。如元·姬翼《恣逍遥》词:“昨日婴孩,今朝老大,百年间电光石火。”禅宗好用“电光石火”比喻机锋敏捷,忽然触发,有所悟入。如宋·朱熹也谈到“禅家所谓石火电光底消息”(《答张钦夫书》)。在佛经上,“电光”常用作比喻世间事物生灭变幻,无常迅速,“犹如梦幻与泡影,亦如朝露与电光。”(《心地观经》卷一)把“电光”和“石火”连用为一个俗语的,较早见于唐代敦煌变文,如《无常经讲经文》说:“人生一世,如石火电光,岂能久住。”(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43句】:【耳根清净】听不到胡言乱语、嘈杂的声音,俗谓“耳根清净”。这个词语出于《圆觉净》卷上:“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耳根,“六根”之一,指听觉器官及其功能。所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灵,故佛多以音声作佛事来度化众生。“耳根清净”是“六根清净”的一类。“耳根清净”,便能达到“天耳通”,远近皆闻,能知一切众生的语言。《楞严经》卷六还指出:“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后文学中常有引用,如《水浒传》第七回:“智深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阳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多指不闻是非。如《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当是打发罗童回去,且得耳根清净。”钱钟书《围城》第214页:“这全是你不好,听了许多闲话来告诉我,否则我耳根清净,好好的不会跟人计较”(参见“六根清净”条)。(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44句】:【佛】佛陀(Buddha)简称“佛”,意译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对于凡夫的不觉,称为“自觉”;对于二乘(声闻、缘觉)只求自觉,称为“觉他”;对于菩萨自觉、觉他而未完美,称为“觉行圆满”。在“四圣”(声闻、缘觉、菩萨和佛)中,佛是最高的果位。佛有许多别称,如:如来、善逝、天人师、世尊等。佛又有种种“身”,如法身、报身、应身等。佛往往专称应现于婆娑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也泛指三世十方一切佛,如阿弥陀佛、药师佛、燃灯佛、弥勒佛等。此外,学佛之“佛”,指佛法;念佛之“佛”,指佛号;拜佛之“佛”,指佛像……均是触类引申之义。佛教徒以为念佛可以消除业障、修身修福。在现代诗中如苏曼殊《有怀》诗之二:“生天成佛我何能,幽梦天恁恨不胜。”(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45句】:【道具】僧人所用的器具。如比丘所穿的“三衣”,随身备用的“六物”、“十八物”等。《中阿含经》释道:“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菩萨戒经》释道:“资身顺道之具。”僧人所用之物,必须符合佛教的道理和戒律,故称“道具”。道具和法器的概念是有区别的。道具一般是指僧人个人日常所用之物,而法器是指在法事活动中所用之物。《敕修百丈清规》所列道具有:三衣、坐具、便衫、裙、直缀、钵、锡杖、拄杖、拂子、数珠、净瓶、滤水囊、戒刀。今则以道具指戏剧、电影等演出中的舞台用具。(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46句】:【二六时】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记昼夜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昼夜各六个时辰,故称“二六时”。这是佛门的一句熟语,犹言一整天,整日整夜。佛门劝人要在“二六时”中保持正念,精进正道。如明·佚名《赠书记·假尼入寺》:“将来堕落知何地?因此上情愿焚修二六时。”现代亦偶有运用者。如鲁迅《华盖集·杂感》:“只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二六时中,没有已时者有望。”(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47句】:【安心】禅宗有一则著名的牚故:慧可(后为二祖)对初祖达摩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沉吟良久,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便说:“我与汝安心竟。”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以“了不可得”为“安心”之法,正是达摩“祖师禅”的本色。达摩还传授过一种“壁观”的安心法:“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见《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俗以安心指心情安定,情绪稳定。如管桦《将军河》第二一章:“果然,他的笑容使小伙子安心了。”又有故意、存心的意义。如老舍《四世同堂》四三:“好孩子,你听妈妈的话,妈妈还能安心害了你吗?”(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48句】:【不即不离】《徐霞客游记》卷三:“急贾余勇穿其中,则其隙不即不离,仅容侧身而进。”指物体若分若合。《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夫妻之间……处得来天然合拍,不即不离。”指的是人际关系既不亲热也不疏远。按“不即不离”出于《圆觉经》卷上:“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不即不离”犹言不一不异,“即”谓融合,“离”谓分别。“圆觉”是真性,“众生”是妄相,当然是有分别的,所谓“不即”;然而归根结蒂,妄相亦是真性的显现,二者是融合的,所谓“不离”。犹如波不就是水,但也离不了水。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举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去不来”等。(李明权)

【佛语禅语第49句】:【佛头著粪】出自禅宗公案,比喻轻慢、亵渎的意思。《景德传灯录·如会禅师》:“崔相公入寺,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师曰:‘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有’。崔云:‘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师云:‘是伊为什么不向鹞子(鸟类的一种)头上放?’这里如会禅师不直接答复鸟雀在佛头上放粪的原因,而是采取反问的方式。这些对话,从表面上来看,答非所问,其实有很深的“禅机”。这是禅宗公案的特点。后人在文章中也借用“佛头著粪”这句话,如元·刘壎《隐居通议》卷十八载:欧阳修作《五代史》,前面写了一篇序文,王安石见了批评说:“佛头上岂可著粪?”又如鲁迅对现在一些人为古书乱加标点表示不满,他说:“今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著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十厄。”(见《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无名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5582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