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青春舞曲优美文案

《青春舞曲》创作背景

《青春舞曲》的创作者——民歌王子王洛宾用微弱的个体支撑了一个民族的灵魂,让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人的情感世界是多么丰富灿烂。

在王洛宾搜集、整理、改编的中国民歌中,《青春舞曲》是首极快活的歌曲。

无论性别,不管长幼,从民歌手到港台歌星再到“超女”,几乎人人都喜欢哼唱这首动感十足的歌。

因为这首歌实在太著名了,有作家为王洛宾写的传记就起名为《青春小鸟》。

  太阳下山明早依然爬上来,  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

  美丽小鸟飞去无影踪,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别的那呦呦,别的那呦呦,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民歌在流传过程中,往往是由眼前所见或心中所想,编唱了第一句,一边唱一边想着如何将主旨表达出来,主旨一般都在歌曲的尾部。

  民歌的内容十有八九都以爱情为主,故而民歌说到底其实就是以歌唱青春为主的歌曲。

青春期的思念、忧虑、焦躁、激情……无不是民歌要表现的内容。

高尔基曾说:“民歌是与悲观主义绝缘的。

”歌唱青春的民歌,总要给人以胆量、希望和幻想,以期人能变得更坚强。

民歌就是活人的心声,就是民意。

  王洛宾曾说:“民歌最宝贵的地方,在于正确反映老百姓的舆论。

民谣是最美的,它经过世代相传、加工,把其精华流传至今。

”“民歌从人们口中出来,就像从大山中流出的甘泉一样甜美。

”  民歌和创作歌曲有很大不同。

在民歌中,往往看不到文人学者那种华丽的辞藻,而大多采用形象生动、朴素浅近,富有动作感、音乐感、色彩感的词汇来表达主旨,这也正是靠口口相传才得以流传的民歌的特点。

  民歌大量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事实上,这三种艺术手法早在春秋战国时就被人们使用。

南北朝钟嵘在《诗品·总论》中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民歌在谋篇布局上基本采用这三种手法,不过有时兴中有比,比中有兴,比兴常融为一体。

  由于地域不同,各地民歌的风格大为不同。

新疆民歌一般都很热烈,有舞蹈的感觉。

《青春舞曲》的曲调是小调式,颇具新疆风格,适合表现奔放、开朗的情绪,很符合新疆维吾尔人的民族特征。

而中国南方民族却以婉转优美为主要特点,如《茉莉花》等,多为五声调式。

  《青春舞曲》的歌词非常短小精悍,前两句是比兴:“太阳下山”和“花儿谢了”。

这是两种自然现象,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可以重复出现。

虽然重复出现的时间不一样,一个是明天,另一个是明年,但并列使用这两句,突出了它们的共性。

  前三句有双关意味:“美丽小鸟飞去无影踪”。

首先,这句歌词和前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面的事物都可以重复,而小鸟却无法重复飞来。

同时,又和第四句有共通之处:“青春”和“小鸟”一样,都“不回来”了。

  开篇四句非常精彩,前两句属于否定,相互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巨大差别,在审美上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落差美。

  四句歌词中各有一个绝妙的动词:“爬”、“开”、“无”、“来”,因为押韵,有一种琅琅上口之感,同时又在人们眼前竖起了一系列生动形象:太阳爬、花儿开、小鸟无、青春不来……也应和了题目中的“舞曲”,不仅旋律上有舞蹈之感,这些动词还将这些动作表现得如舞蹈般酣畅淋漓。

  “小鸟”是这首歌曲的核心词汇。

和很多民歌一样,这首歌也使用了双关的创作方法。

也就是说,小鸟不单单指活生生的鸟儿,展开翅膀,呼啦啦飞走,留下美丽的弧线,还隐喻青春像小鸟,也长有翅膀,能飞走,再也看不见。

  1939年,王洛宾搜集到这首新疆民歌时,在歌词上进行了很大改动。

原词中“别的那呦呦,别的那呦呦”是十个音节,“别的那”就是维吾尔语“小鸟”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小鸟呦,小鸟呦”,但却只有六个音节,如果按照翻译过来的汉语直接填到曲谱中,既不符合格调的要求,也失去了民歌的味道。

  怎么办

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加工

王洛宾灵机一动,把“别的那呦呦”变成这首歌曲的助词衬语,十个音节全都保住了,而且还平添了一种异域风格,整体风格并不显得割裂。

  这首歌原来是舞曲,每个乐句都做反复,上下乐句的尾音总是“3”和“6”。

王洛宾把曲调连续重复的尾音及不上口的颤音去掉,突破了曲谱中的惯性重复,使音调变得甜美,既符合民族格调,又不歪曲汉语形象,使这首歌变得焕然一新。

  改编后的这首歌,具有“鱼咬尾”的特点,六句歌词中有三句的前面八个字都是同一旋律:“太阳下山明早依旧”、“花儿谢了明年还是”、“我的青春小鸟一样”;第一句与第三句旋律完全相同,第二句除前部分相同外,只有尾部不同。

由于第【第1句】:【第2句】:四句都具有重复内容,则凸显出第三句的重要:“美丽小鸟飞去无踪影”,听众马上就能从旋律上感觉出这句是重点。

  这种曲调的编排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格律诗歌中,绝句的押韵有两种固定格式,一种是诗中所有的双句都要押韵,第二种是第【第1句】:【第2句】:四句的最后一个字要押韵。

也就是说,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第三句无论如何都不能押韵。

这是古人对汉语进行了精妙研究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

只有按照这种规律写作的语言,才能显得平仄起伏,琅琅上口。

否则,总是不怎么对味。

  王洛宾一方面深谙古典诗词的平仄规律,另一方面又受到“五·四”国语运动的影响,在把歌词和曲调结合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保持语言的线条。

王洛宾非常赞赏一些音乐前辈,譬如肖友梅、赵元任、李叔同等,感觉这些音乐教育家同时都是中国的语言学家,因为他们不论写曲还是填词,都保持了民族语言的美,不丝毫损伤它的音韵。

  这首《青春舞曲》采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使【第1句】:【第2句】:四句在格律上基本相似,而【第1句】:四句完全相同,第三句的格律完全不同,使这首歌有一种别致的韵味:看似简单之极,但却琅琅上口,欢快明亮。

一年之后,王洛宾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采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可见,《青春舞曲》对于王洛宾后来的创作有深刻影响。

  有人认为在一首歌中反复重复一句歌词没有意义。

殊不知,这也是民歌的一大特点。

因为重复是民歌创作口头性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

《青春舞曲》中反复重复“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这种重复非但不让人感觉到多余,反而让歌曲在音韵上更加流畅圆转,表达上更加通俗明白、易唱易记、别有趣味。

王洛宾与青春舞曲的资料,不要太啰嗦

王洛宾1913—1996年),中国作曲原名荣庭,字洛宾,1913年12月28日出生于北京普通职员家庭,7岁入北京“京师八旗子弟高等小学堂”学习,12岁考入通县潞河中学,1931年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1934年因母亲病故家庭生活困难,肄业于北师大艺术系。

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他南下参加八路军,并改名为王洛宾。

1938年,他创作了30多首歌曲。

同年,他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处长伍修权的介绍,加入西北抗战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了7个月。

1939—1941年,王洛宾到青海回教中学任教,其间他经常深入民间采风、参加郑君里的《祖国万岁》电影摄制组工作及到各地巡回演出,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达板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优美动听、流传极广的民歌。

1941年因宣传抗日,王洛宾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关押在兰州沙沟监狱达一年。

1949年9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任命为第一兵团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

1950年1月任新疆军区文艺科科长,翻译出版《苏联最新歌曲集》。

1950年5月,王洛宾请假到西宁探亲,携家属到兰州工作,因家庭困难得不到解决,写信给新疆军区政治部要求辞职。

1950年11月携家属回北京居住,并到北京八中任教,被选为北京市音教联常委等。

1951年6月,根据新疆军区要求,王洛宾被北京市公安局逮捕,妻子受惊吓卧床不起,留下三个无人照料的儿子离开了人间。

1952年2月,新疆军区军法处以散布谣言、长期逾假不归为由判处他两年劳役。

服役期间,他完成了话剧《丰收》的谱曲并创作了一批歌曲。

1954年8月被释放后,他被安排到南疆军区文工团任教员。

1960年4月,王洛宾又因历史问题被关进乌鲁木齐第一监狱长达15年之久。

狱中,王洛宾以惊人的毅力,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包括用中、英文对照写出的《共产党宣言》组歌、《毛主席语录》组歌及8首歌曲等。

1975年5月,他被刑满释放,这时他已62岁。

1979年4月,应兰州军区政委肖华之请,王洛宾到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帮助工作,他在那里创作了大型歌剧《带血的项链》,该节目参加建国30周年文艺会演并获二等奖。

1979年11月29日,乌鲁木齐军区军事法院撤销了1961年对他的判决,新疆军区于1981年7月6日为王洛宾举行了平反大会。

次月,《新疆艺术》登出新华社记者赵全章的文章《便从今日谱新曲》,这是王洛宾出狱后新闻单位对他的第一篇报道文章。

此后,王洛宾的歌曲以歌曲集的形式一本接一本地出版发行出来,他的歌曲在音乐会上频频亮相,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而他本人则被人们敬称为“西北歌王”、“民歌之父”。

王洛宾的歌曲优美、舒展,深受群众喜爱且富有民族风味。

他创作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亚克西》、《达板城的姑娘》、《萨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国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其中许多歌曲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

王洛宾的作品极为丰富,光收集入册的创作歌曲就有741首。

此外,他还创作了8部大型歌剧及大量其他音乐作品,出版歌集10本。

更为可贵、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的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敬业精神。

在他发表的歌曲中,有63首创作于他被囚禁的15年中,有82首创作于他80高龄以后,其最后两首歌曲创作于1996年1月6日入住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治疗以后。

1996年3月14日,王洛宾因患胆囊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3岁。

王洛宾曾制定过一个500年艺术生命计划,并且说:“一个青年人问我,一个人只能活100年,怎能定500年计划

我解释这是艺术生命计划,要写出最好的歌,让大家传唱500年。

”可以这样讲,王洛宾毕生为之奋斗努力要去实现的,正是这样一个计划。

请问青春舞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什么的作品

《青春舞曲》 民歌  编词编曲:王洛宾  创作时间:1939年  特色:  由于地域不同,各地民歌的风格大为不同。

新疆民歌一般都很热烈,有舞蹈的感觉。

《青春舞曲》的曲调是小调式,颇具新疆风格,适合表现奔放、开朗的情绪,很符合新疆维吾尔人的民族特征。

而中国南方民族却以婉转优美为主要特点,如《茉莉花》等,多为五声调式。

  《青春舞曲》的歌词非常短小精悍,前两句是比兴:“太阳下山”和“花儿谢了”。

这是两种自然现象,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可以重复出现。

虽然重复出现的时间不一样,一个是明天,另一个是明年,但并列使用这两句,突出了它们的共性。

  前三句有双关意味:“美丽小鸟飞去无影踪”。

首先,这句歌词和前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面的事物都可以重复,而小鸟却无法重复飞来。

同时,又和第四句有共通之处:“青春”和“小鸟”一样,都“不回来”了。

  开篇四句非常精彩,前两句属于否定,相互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巨大差别,在审美上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落差美。

  四句歌词中各有一个绝妙的动词:“爬”、“开”、“无”、“来”,因为押韵,有一种琅琅上口之感,同时又在人们眼前竖起了一系列生动形象:太阳爬、花儿开、小鸟无、青春不来……也应和了题目中的“舞曲”,不仅旋律上有舞蹈之感,这些动词还将这些动作表现得如舞蹈般酣畅淋漓。

  “小鸟”是这首歌曲的核心词汇。

和很多民歌一样,这首歌也使用了双关的创作方法。

也就是说,小鸟不单单指活生生的鸟儿,展开翅膀,呼啦啦飞走,留下美丽的弧线,还隐喻青春像小鸟,也长有翅膀,能飞走,再也看不见。

  1939年,王洛宾搜集到这首新疆民歌时,在歌词上进行了很大改动。

原词中“别的那呦呦,别的那呦呦”是十个音节,“别的那”就是维吾尔语“小鸟”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小鸟呦,小鸟呦”,但却只有六个音节,如果按照翻译过来的汉语直接填到曲谱中,既不符合格调的要求,也失去了民歌的味道。

  怎么办

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加工

王洛宾灵机一动,把“别的那呦呦”变成这首歌曲的助词衬语,十个音节全都保住了,而且还平添了一种异域风格,整体风格并不显得割裂。

  这首歌原来是舞曲,每个乐句都做反复,上下乐句的尾音总是“3”和“6”。

王洛宾把曲调连续重复的尾音及不上口的颤音去掉,突破了曲谱中的惯性重复,使音调变得甜美,既符合民族格调,又不歪曲汉语形象,使这首歌变得焕然一新。

  改编后的这首歌,具有“鱼咬尾”的特点,六句歌词中有三句的前面八个字都是同一旋律:“太阳下山明早依旧”、“花儿谢了明年还是”、“我的青春小鸟一样”;第一句与第三句旋律完全相同,第二句除前部分相同外,只有尾部不同。

由于第【第1句】:【第2句】:四句都具有重复内容,则凸显出第三句的重要:“美丽小鸟飞去无踪影”,听众马上就能从旋律上感觉出这句是重点。

关于青春的歌曲和唯美的句子,有木有,还有毕业的歌曲,

青春的歌曲:青春舞曲,睫毛弯弯,未成年,卖个萌,(歌很嗨)毕业歌曲;毕业季,毕业歌,红日,朋友,友共情,蜗牛,时光机(歌好听)唯美句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音乐无所不在,它会带你走进梦幻般的世界

谁有美国的校园青春舞曲,推荐几首。

Camp Rock 里面的有几首,如 《This is me》, 《Who will I be》, 《We rock》High school musical里面有《Breaking free》, 《Start of something new》,我最喜欢这两首Confessions of a Teenage drama queen青春舞会皇后里面也有一首《that girl》, 但这首要到网上去查,我在酷我里面搜不到,但是旋律还蛮好听的。

Hairspray 发胶明星梦里面的开场曲子《Good morning Baltimore》,还有《Nicest kids in Town》,《Without love》,《You can"t stop the beat》都是节奏欢快,旋律优美,意义深刻的那种。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青春舞曲》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教学反思:《青春舞曲》是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但怎样让学生在不自觉的学习状态中演唱好这首歌曲,引导学生用饱满富有弹性的声音去唱,感受并表现歌曲不同的音乐效果,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于是我在设计中用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新疆舞蹈,让学生对新疆有所了解。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新缰音乐和服饰的印象。

在教唱过程中,让学生去模仿,体会歌曲的情绪,接着引导学生用速度的变化来表现丰富多彩的青春。

鼓励学生用最美的音乐来表现歌曲。

另一方面还给学生提供舞台,鼓励学生能大胆自信的参与音乐创作。

在这节课中,我以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大胆积极的参与音乐。

当然,做得不到的地方,有待以后进一步改进。

《青春舞曲》这课之所以产生这种效果,首先是因为歌曲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蕴含着美好的寓意。

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

我们在学习《青春舞曲》的时候,完全是由学生随旋律独立填词完成的,几乎没有老师的一句教唱。

学生唱的积极主动,教师教的愉快轻松,真正体验到“解放”的感受。

同时,歌曲“动听”“耐唱”,曲调优美,具有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

百听不厌,百唱不烦。

这种曲调和音韵的美磁般的吸引着学生,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由于歌曲“动听”和“耐唱”,使同学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使学生热爱音乐,使音乐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15720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